第一单元校园生活
1、老师辛苦了
第一课时比厚薄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厚薄,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厚薄。
2初步建立厚薄的概念,感受厚薄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厚薄。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厚薄。
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组)、能力一般组(B组)和能力稍弱组(C组)。在教学活动中对3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A组: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能够比较差异较小的物品的厚薄。
B组:能够比较同类物品的厚薄,并能按照一定标准给物品排序。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指认出同类物品的厚薄。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椅子、垫子、跳绳、珠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给学生观看学校活动的照片。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照片中人物的高矮、桌椅的大小等,复习之前所学的常见的量的知识。
3.教师进行教师节主题教育活动,依据学生的回答挑选帮老师拿书这件小事。
二、新课讲授
1.认识厚薄:
(1)教师出示教村第2页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教师手里的几本书有什么区别、重点观察书脊的厚度。
(2)教师出示教村第3页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天天、 贝贝、乐乐3个人看的书厚度有什么区别。
(3)教师讲授厚、薄的概念。
2. 比厚薄。
师:我们怎样比较书的厚薄?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厚薄的方法,可以将物品叠放到起看一看。 3个物品比厚薄时,可以先两两比较,再找到其中最厚的或最薄的物品。
师:怎样比较其他物品的厚薄呢?
教师以垫子、衣物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提示他们还可以摸一摸。
三、巩固练习
1.从3个垫子中挑选最厚的垫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页做一做,指出或在图中圈出来。
四、小结
五、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练一练、 第6页练一练第1题中的题目。
第二课时比粗细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粗细,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粗细。
2初步建立粗细的概念,感受厚薄在生活中的作用。
3.使学生初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提高学生对生活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粗细。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粗细。
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组)、能力一般组(B组)和能力稍弱组(C组)。在教学活动中对3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A组:掌握正确的比较方法,能够比较差异较小的物品的粗细。
B组:能够比较同类物品的粗细,并能按照一定标准给物品排序。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指认出同类物品的粗细。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椅子、垫子、跳绳、珠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新课讲授
1.认识粗细。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跳绳。
教师带领学生比较各种跳绳的粗细,总结比粗细的方法, 让C组学生指出最细的跳绳和最粗的跳绳。
2.比粗细。
师:我们怎祥比较跳绳的粗细呢?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租细的方法,可以转着看一看、用手握一握。比较3个物品的粗细时,可以先两两比较,再找到3个物品中最相的或最细的。
师:怎么比较其他物品的粗细呢?
教师以穿珠的绳子、铅笔、大树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总结方法,鼓励学生尝试自行练习。
三、巩固练习
1、从3条穿珠的绳子中挑出最细的绳子。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6页做一做部分的课文图片,要求学生明确题意,然后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去穿珠子,通过绳子是否可以穿过珠子和穿珠子的难易程度,让学生比较绳子的粗细,找到最细的绳子。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粗细概念,并且我们练习了比较的方法。
五、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6页练一练第2题中的题目。
第三课时比宽窄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一宽窄,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宽窄。
2.初步建立宽窄的概念,感受宽窄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4.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宽窄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宽窄。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平衡木,教具和学具(尺子、纸条、水瓶、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厚薄、比粗细。
2.教师出示教材第7页的课文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走平衡木的照片。
师:贝贝走平衡木为什么需要保护?
生:因为走不稳,因为平衡木不好走,因为要摔下来.....
师:我们来试一试,亲自走一走平衡木吧?
二、新课讲授
1.认识宽窄。
1 )教师在教室中摆放两个宽窄不同的平衡木。
(2)学生分别尝试在两个平衡木上走一走。
(3)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哪一个好走,哪个不好走。
(4)学生通过比较指出哪个平衡木宽,哪个平衡木窄。
2.比宽窄。
师:我们怎样比较平衡木的宽窄?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较平衡木宽窄的方法,可以在平衡木上走一走,宽的平衡木容易走。
师:怎样比较其他物品的宽窄呢?
教师以尺子、纸条等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讨,总结比宽窄的方法,差异不大的物品可以叠在一起比 比。 比较3个物品的宽窄时, 可以先两两进行比较,然后找到最宽的或最窄的物品。
三、巩固练习
第8页做一做
四、小结
五、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9页练一练第1、 2、3题。
第四课时比轻重
教学目标: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量一轻重,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轻重。
2.初步建立轻重的概念,感受宽窄、轻重在生活中的作用。
3.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发现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4.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出同类物品的轻重
教学难点:用正确的方法比较两个及以上物品的轻重。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平衡木,教具和学具(尺子、纸条、水瓶、水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厚薄、比粗细。
2、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比宽窄
二、新课讲授
1.认识轻重。
(1)教师出示教材第10页的课文图片,观察图中乐乐一只手里拿着少半瓶的饮料,另一只手拿着满瓶的饮料。
(2)教师准备两个水瓶,一瓶装半瓶水, 另一瓶装满水,请学生用手拿一拿,比较两瓶水的轻重。
(3)教师介绍轻重的概念。
4.比轻重。
师:我们可以怎样比较物品的轻重?
教师指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物品轻重的方法,可以用手拿一拿、掂一掂。比较个物品的轻重时,可以先两向进行比较,然后找到最轻的或最重的物品。
师:同样大小的物品重量也可能不同。
教师以同样大小的定球、气球、西瓜为例带领学生进行尝试探过,发现它们虽然大小一样,但是轻重差别较大。
三、巩固练习
第10页做一做
四、小结
五、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1、 2题。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的比较物品厚薄、粗细、宽窄、轻重。
2.了解生活中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感受它们们在生活中的作用。
3.感受生活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尝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选择正确的方法比较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向
教学难点:区分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比较同一类物品的几组常见的量。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教具和学具(书、彩绳、丝带、铅笔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
1.复习厚薄、粗细、宽窄、轻重。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课文图片,带领学生对几组概念进行复习。
2.引人本节课重点。
本节课重点复习3个物品比厚薄、比粗细、比宽窄、比轻重,还有比较同一类物品的不同的量。
二、新课讲授
1.复习比粗细。
教师给每位学生3根粗细不同的彩绳,让学生按照从粗到细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
2. 复习比宽窄。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教材第8页做做第2题的课文图片, 并给每个学生3条宽窄不同的丝带,让学生按照从宽到窄的顺序摆放在桌子上。
学生可以将丝带重叠在一起, 比比宽窄: 也可以先两两进行比较,多次比较后,找到最宽的和最窄的丝带,并按从宽到窄给丝带排序。
3.复习比厚薄。
教师给每个学生3本开本大小相同但厚薄不同的书,让学生把书按照从厚到薄的顺序摆在书架上。
4.复习比轻重。
教师让学生把上面的3本书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摆放在书架上。
5.比较同一类物品的不同的量。
师:同样的3本书可以按照几种方法排列?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帮助学生区分,一个按照厚薄排列, -个按照轻重排列。
三、巩固练习
教师给每个学生发两个铅笔盒,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比较。
(1)用手掂一掂,比一比轻重。
(2)并排或叠放起来,比一比厚薄。
(3)叠放起来,比比宽窄。
(4)拿出铅笔盒中的铅笔比一比相细,
四、小结
五、作业
请学生比较教室里物品的轻重、宽窄,粗细、厚薄
2、校园标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
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在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形和其他形。
一、复习导人
1.复习圆形。
教师用一体机出示圆形图片和各种含有圆形的物品,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圆形。
2.引入长方形。教师用一体机出示校园内的各种标识。
师:这里有很多校园标识,你们都认识吗?学生依据能力自由回答。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形。
(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紧急出口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长方形。
(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电子白板上,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
(3)学生一边用手描画,一边说:“长方形。”
(4)学生拿出一个长方形图片,一边描画长方形边跟老师重复概念。
4.找到生活中的图形。
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含有长方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边缘,教师进行判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在桌面上散放两种图形图片,大小不一,请学生挑出长方形
2、请学生在画纸上画出不一样的长方形,比比谁画得多。
3、教师出示教材第13页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长方形的物品。
四、小结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空间观念。
3.在生活中发现平面图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止方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准备:一体机,课文图片,校园标识卡片,图形图片。
教学过程:
1、认识正方形。
(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地面无障碍通道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正方形。
(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一体机上,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正方形。
(3)学生边用手描画,边说:“正方形”。
(4)学生拿出一个正方形图片, 边描画边缘,一边跟老师重复概念。
2、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1)教师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图片,请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有什么不同。
(2) 教师通过教具和图片总结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区别,区别在于边的长度,
正万形4条边长度相同,长方形对边长度相问,邻边长度不同。
A组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同点,B组学生能够通过比较进行区分,C组学生能够指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4.找到生活中的图形。
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边缘,
教帅进行判断。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中抽象出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在桌面上散放几种图形图片,大小不一, 请学生挑出正方形或长方形。
2、教师出示教村第14页做一做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长方形的物品。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平面图形,它们是正方形和长方形,请同学们今天找一找学校里含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品。
五、作业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够找到生活中物品含有的三角形。
2.通过从物品中抽象出平面图形,初步形成平面图形观念。
3.形成数学抽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三角形的特征,根据图形特征找到生活中的图形。
教学难点:认识各种三角形。
教学准备:一体机、课文图片,图形图片,手工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师让学生观察图片,分别找出其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
2.引出三角形。
二、新课讲授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指导学生描画三角形标识的外框,初步感知三角形。
(2)教师把标识外框描画在黑板,帮助学生从物品中抽象出三角形。
(3)学生一边用手描画,一边说: “三角形。”
(4)学生拿出一个三角形卡片,一边描两边缘,一边跟老师重复概念。
2.区分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A组要求)
(1)教师出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卡片,让学生数数分别有几个角和几条边。
(2)通过比较发现三角形与正方形和长方形不同,三角形有3个角和3条边,正方形和长方形有4个角和4条边。
3.找到生活中的三角形。(A、B、C组要求)请学生在教室中找一找有三角形的物品,找到后用手描画,教师进行评判。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练习从物品中抽象出三角形。
三、巩固练习
1.找出含有三角形的物品。
教师出示教材第15做一做的课文图片,请学生在图中找出含有三角形的物品。
2.找朋友。随机分给学生长方形,正方形或三角形图片,听老师要求分别站队。
3.折纸。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折纸练习,让学生用手工纸尝试折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
四、小结
师: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一种图形,它是三角形,请你们今天找一找含有三角形的物品。
第4课时
教学目标:1、 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
2.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初步分类。
3.通过分类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学准备:图形图片,盒子,积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平面图形。
教师出示各种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图片,及含有平面图形的物品,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
2.引人分类。 教师给出若干图形图片。
二、新课讲授
1.平面图形按形状分类。
(1)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各种平面图形图片若干。
(2) 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是什么,并将形状相同的图形图片放到一起。
(3) 教师检查分类是否正确。
2.平面图形按颜色分类。
(1)教师给每位学生分发各种平面图形图片若干。
(2)请学生分别说出每个图形是什么颜色的,并将颜色相同的图形图片放到一起。
(4)教师检查分类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第18页做一做各题。
第5课时
教学目标:1、 能直观辨认平面图形,并按照平面图形的形状颜色进行分类。2.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初步分类。
3.通过分类活动,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给定的一个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依据不同的标准,对物品进行不同的分类。
教学准备:图形图片,积木,颜料。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完成20页练一练
1、按照给定图形的颜色涂一涂
2、找一找,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0页练练第2题的图片, 让学生在组合图形中找到正方形,长方形、 三角形和圆形,分别数一数每种平面图形的数量,填写在空格中。
3、给学生图形积木,分别按图形、颜色分类。
4.把学习用品按形状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1页练练第4题的图片, 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学习用品,每个学习用品是什么形状的,然后按形状对学习用品进行分类。
二、小结
活动与练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的知识。
2.能够合理运用数学概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3个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按照一定标准将平面图分类。
教学难点:运用常见的量、平面图形和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
教师出示各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平面图形图片,让学生指认图形,并分别按照形状和颜色对图形进行分类。
2.引出活动与练习内容。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教材第22、23页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都在做什么。
二、新课讲授
1.比较平衡木的宽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2页的课文图片,天天和乐乐走宽窄不同的平衡木,学生可以用鞋的宽度作为参照进行比较,指出哪个平衡木宽,哪个平衡木窄。
2.对积木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2页的课文图片,让学生找到图中有哪些积木,按照形状和颜色分别进行分类。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若干积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将积木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3.比较两个人的轻重。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3 页的课文图片,体育老师和一-位学生在玩跷跷板让学生根据自己有的经验判断谁重谁轻,还可以从老师和学生的位置来判断谁重谁轻。
4.找出图中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23页的课文图片,发现兰和贝贝在玩图形图开教明发给学生若干图形图片,让学生自行找出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并数一数图形的数量。
三、巩固练习
老师出示圆柱体盒,完成教材第25页第2题,试一试,放一放。
活动与练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综合复习认识图形和分类的知识。
2.能够合理运用数学概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能够比较3个物品的厚薄、粗细、宽窄、轻重,按照一定标准将平面图分类。
教学难点:运用常见的量、平面图形和分类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指导学生练习
1. 给图形涂颜色。
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第1题的图片,给学生讲解题意。首先让学生找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再分别涂上相应的颜色;也可以让学生按顺序辨认图形,辨认出来后涂上颜色,然后再辨认下一个图形。
3. 在最宽的床下面画“√”,在最窄的床下面画“⊙”
4、把最厚的书圈出来。
教师出示教材第25页第4题的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比较书的厚薄,圈出最厚的书。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按照从厚到薄或从薄到厚的顺序给书排序。
5、把小红花贴在最重的物品下面。
四、小结
生活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个人生活
3、爱护牙齿,得数是6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6的组成探索过程,了解数6的组成, 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6。
2会读、写数6的组成式。
3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简单问题,并尝试解决。
教学重点:了解数6的组成。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数6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5以内数的组成式或物品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填写或看图写组成式的方式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2.引入数6的组成。
师:今天,兰兰一家人邀请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
教师出示教材第28页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人物。师:大家看一看图片中有几个人呢?买牙刷有什么优惠活动呢?
二、新课讲授
1.感知数6的组成。
师:兰兰和家人一起走到了超市中的日用品区,兰兰妈妈耐心地告诉兰兰要养成爱护牙齿的好习惯,于是兰兰和妈妈开始挑选牙刷。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牙刷买五送一的牌子,帮助学生理解买五送一的含义,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几把牙刷,知道5把牙刷再添加1把牙刷,一.共有6把牙刷,初步感知数6的组成。
2.学习数6的组成。
教师出示教材第29页合一合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1 )1和5合起来是6。
让学生观察第29页合一合部分第一幅图片, 数一数图片中两部分牙刷的量,分别是1和5,然后数一数一 共有几把牙刷,从而得出1和5合起来是6。
教师板书1和5合起来是6的组成式。学生读一读
(2 )4和2合起来是6。
让学生观察第29页合一合部分第二幅图片,分别数一数两部分牙线的数量,再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牙线,从而得出4和2合起来是6。
教师板书4和2合起来是6的组成式。学生读一读
(3)2和4合起来是6。
让学生观察第29页合一合部分第三幅图片,按照前两题的方法,尝试自己得出2和4合起来是6。
教师板书2和4合起来是6的组成式,学生读出6的组成式。
(4)3和3合起来是6。
让学生观察第29页合一合部分第四幅图片,尝试自己探索3和3合起来是6。
教师板书3和3合起来是6的组成式,学生读出6的组成式。
三、巩固练习
1.贴一贴,数一数。
教师出示教村第29页做一做第1题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明确题意,将贴纸贴到图中虚线的地方。分别数数两部分杯子的数量,根据数6的组成说说共有几个杯子。
2.填一填。
教师出示教材第29页做做第2题的组成式,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组成式,将数字填写到空格内。填写完成后可以让学生读一读数6的组成式。
四、小结
五、作业
请学生写出并读出数6的组成式。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计算算式1+5=6、5+1=6。
2.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锻炼看图知意的逻辑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加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让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知道合并或添加时用加法计算。
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组)、能力一般组(B组)和能力稍弱组(C组)。在教学活动中对3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A组:能完成加法计算并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B组:能正确认读、计算加法算式,知道两个数合并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
C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点数的方法计算加法算式,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6的组成。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数6的组成,让学生说说几和几合起来是6。
2.引入得数是6的加法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5和1合起来是6,现在我们来看5添上1得数是几。
二、新课讲授
1.学习算式5+1=6。
教师出示教材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1)出示课文图片。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第30页课文图片中的第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第30页课文图片中的第二幅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强调箭头表示先后顺序。师:兰兰在往购物筐里放牙刷,请大家仔细观察,增加了几把牙刷?
(2)列算式计算5+1=6。
师:原来购物筐里有5把牙刷,用5个橙色点子表示,又往里面放了1把牙刷用1个绿色点子表示。教师边说边把5个概色点子和1个绿色点子用框圈起来。师:合在一起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即5+1。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分别用数6的组成、接着数和从头数等三种方法讲授5+1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5+1=6
(3)算式5+1=6的读法。
(4)算式5+1=6的含义。师:“你能说出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吗?生:购物管里原来有5把牙刷,又放进去1把牙刷,一共有6把牙刷。
2.学习计算1+5=6。
(1)出示课文图片。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第30页想一想部分的课 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牙刷的数量。
(2)列算式计算1+5=6。
师:原来有1把牙刷,又拿来5把牙刷,- 一共有几把牙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1 和5合起来是6,计算出结果。
(3)算式1+5=6的读法及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算式, 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C组学生可以借助点子图来理解算式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加法算式5+1=6和1+5=6, 请同学们在课后多多进行巩固练习。
五、作业
5+1= 1+5=
得数是6的加法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计算算式2+4=6、4+2=6、3+3=6。
2.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表示的含义.知道表示合并或漆加时用加法算式计算。
3. 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加法算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通过练习计算,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生活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会计算得数是6的加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加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学情分析:
根据本班学生的智力障碍程度和学习认知能力,可以把学生分成能力稍强组(A组)、能力一般组(B组)和能力稍弱组(C组)。在教学活动中对3组学生分别从以下方面提出不同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A组:能完成加法计算并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B组:能正确认读、计算加法算式,知道表示合并或添加时用加法计算,能正确说出算式表示的含义。
C组:在教师的辅助下,用点数的方法计算加法算式,知道算式中每个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6的组成和1+5=6、5+1=6.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6的组成和上节课学习的两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
2.引入得数是6的加法问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1+5=6和5+1=6,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得数是6的加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计算2+4=6。
(I)出示课文图片。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第31页想一想第2题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牙刷的数量。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牙刷,跟着老师一起摆一摆。一边摆2把牙刷,另一边摆4把牙刷。
(2)列算式计算2+4=6。
师:一边有2把牙刷,用2个橙色点子表示;另一边有4把牙刷,用4个绿色点子表示。
教师一边说一边把2个橙色点了和4个绿色点子用框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2和4合起来是6,计算出结果。
(3)算式2+4=6的读法及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生: 2加4等于6。2把牙刷和4把牙刷合起来一共有6把牙刷。
(4)继续学习计算4+2=6。
教师把图片中两部分牙刷的位置交换一下,让学生思考并列式计算。
2.学习计算3+3=6。
(1)出示课文图片。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第31页想想第4题的课 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牙刷的数量。
(2)列算式计算3+3=6。
一边有3把牙期,用3个橙色点子表示:另一边有3把牙刷,用3个绿色点子表示。
教师一边说一边把3个概色点子和3个绿色点子用框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3和3合起来是6,计算出结果。
(3)算式3+3=6的读法及含义。
3加3等于6。3把牙刷和3把牙刷合起来一共有6把牙刷。
三、巩固练习
四、小结
五、作业
2+4 = 4+2= 3+3=
第4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6的组成,完成练习第32页练一练第 1题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教师出示教材第32页练一练第 1题的图片
二、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
第5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得数6的加法,完成练习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1.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教师出示教材第32页做一做第2题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每道算式中两个加数表示的含义,再从合并的角度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看图完成算式
教师引导学生练习根据图片列出加法算式并计算,进一步理解加法算式的含义。
第6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得数6的加法,完成练习第33页练一练第1、 2题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数一数,填一填
二、看图完成算式。
教师出示教材第33页练一练第 2题的第三幅图,让学生先写出两部分杯子的数量,然后列出加法算式计算一共有几个杯子。
第7课时
教学目标:复习得数6的加法,完成练习第33页练一练第3题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算一算,用数手指,数小棒、画小棒等各种方法计算
2+4 = 4+2= 3+3= 5+1= 1+5=
二、练习
第33页练一练第3题
4、我想知道,得数是7的加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7的组成探索过程,知道哪两个数合起来是7。
2.会读、写数7的组成式。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数7的组成。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7的组成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6的组成。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数6的组成,读、写数6的组成式。
2.引入数7的组成。
师:我们学习了数6的组成,现在我们来学习数7的组成。
二、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数7的组成。
教师出示教材第34页的课文图片。师:今天贝贝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动物园,他们在看什么动物呢?生:他们在看猴子。师:大家来数一数地上有几只猴子,树上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猴子呢?教师让学生通过点数,分别数出地上有3只猴子,树上有4只猴子,一共有7只猴子,初步感知数7的组成。
2.学习数7的组成。
教师出示教材第35页合一合部分的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
(1)1和6合起来是7。
让学生观察教村第35页合一合部分第一幅图,数数图片中两部分小棒的数量;分别是1和6,然后数数共有几个小棒,从而得出1和6合起来是7。教师板书1和6合起来是7的组成式。
生: 1和6合起来是7。
(2)2和5合起来是7,5和2合起来是7。
让学生观察教材第35页合一合部分第二幅图,数数图片中两部分小棒的数量,分别是2和5.然后数数共有几个小棒,从而得出2和5合起来是7。教师板书2和5合起来是7的组成式。
生: 2和5合起来是7。
让学生观察教材第35页合一合部分第四幅图,想想与第二幅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我们看到2和5的位置交换了,变成了5和2. 5和2合起来也是7。教师板书5和2合起来是7的组成式。生: 5和2合起来是7。
(3)4和3合起来是7。
让学生观察教材第35页合一合部分第三幅图,数一数图片中两部分小棒的数量,分别是4和3,然后数一数共有几个小棒,从而得出4和3合起来是7。
教师板书4和3合起来是7的组成式。生: 4和3合起来是7。
(4)6和1合起来是7,3和4合起来是7。
教师让学生重新观察教材第35页合一合部分第一.幅图, 按照图片摆一摆小棒,让学生说一说组成式,然后将两部分小棒的位置交换,再请学生说一说6和1合起来是7。
请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再重新观察教材第35页合合部分的第三幅图,尝试自主探究发现3和4合起来是7。
三、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数7的组成,请大家一起唱说数7的组成。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的第1、 2题。
2.会读、写数7的组成式。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数7的组成。
教学难点:正确说出7的组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合一合
引导学生看35页小棒图,说一说7的组成
二、巩固练习
1.数一数,填一填。
教师出示教材第38页做做第1题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明确题意,分别数一数,说一说共有几只鸭子。
2.填一填。
教师出示教材第38页做做第2题的组成式, 让学生在脱离图片提示的情况下练习写数7的组成式。
三、小结
得数是7的加法 第3课时
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计算加法算式6+1=7、6+1=7。
2.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掌握得数是是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根据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3. 会列出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学中中堂
4.会读、写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
5.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列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加法算式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7的组成。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数7的组成,让学生写写、说说数7的组成式。
2.引入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6和1合起来是7,现在我们来看6添上1得数是几。
二、新课讲授
1.学习算式6+1=7。
(1)出示课文图片。教师出示教材第36页课文图片中的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说一说图中有什么。
教师出示教材第36页课文图片中的第二幅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幅图片,强调箭头表示先后顺序。师:草地上原来有一些兔子,又跑来几只兔子?
(2)列算式计算6+1=7。
师:草地上原来有6只兔子,用6个橙色点子表示,又跑来1只兔子,用1个绿色点子表示。
教师一边说一边把6个橙色点子和1个绿色点子用框圈起来。师:合在一起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即6+1。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分别用数7的组成、接着数和从头数等三种方法讲授6+1的计算方法。
师;合起来用加号表示,合起来的数量写在等号的右边。教师板书6+1=7。
(3)算式6+ 1=7的读法。生: 6加1等于7。
(4)算式6+1=7的含义。师:你能说出这个算式表示的含义吗?
生:草地上原来有6只兔子,又跑来1只, 一共有7只兔子。
2.学习计算1+6=7。
(1) 出示课文图片。教师用电子白板出出示教材第6页想 想第1题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牙刷的数量。
(2)列算式计算1+6=7。
草地上一边有1只兔子,一边有6只兔子,一共有几只兔子?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数的组成,1和6合起来是7.计算出结果。
(3)算式1+6=7的读法及含义。
3.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算式6+1=7、1+6=7。
师:这两个算式里面哪些部分相同,哪些部分不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学生依据能力回答。
三、巩固练习
1. 列式计算,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教师让学生摆一摆小棒,一边摆 1个小棒,一边摆6个小棒,列出加法算式
计算一共有几个小棒,并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2.算一算。
教师出示加法算式,不给学生图片提示,让学生根据数的组成的知识计算结果。A组学生可以尝试进行口算,B组学生可以想数的组成计算,C组学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辅助计算 。
四、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6+1=7和1+6=7。还知道了要把两部分合起来,应该用加法计算。当加法算式中的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不变。
五、作业
6+1= 1+6=
第4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计算加法算式5+2=7 . 2+5=7. 3+4=7 4+3=7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列式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计算得数是7的加法。
教学难点: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7的组成和6+1=7、1+6=7: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数7的组成和上节课学习的两道得数是7的加法算式。
2引入其他得数是7的加法问题,今天我们将维续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
二、新课讲授
1.学习算式5+2=7和2+5=7。
(1)出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现察图中两部分兔子的数量。
(2)列算式计算5+2=7。
师:草地上一边有5只兔子,另一边有2只兔子,两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教师用点子图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5和2合起来是7,列出算式计算5+2=7。
(3)算式5+2=7的读法及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读一读算式, 说一说算式的含义。
(4)继续学习计算2+5=7。
教师把图片中两部分兔子位置交换一下,让学生思考并列式计算。
2.学习算式3+4=7和4+3=7。
(1)出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兔子的数量。
(2)列算式计算3+4=7,
师:草地上一边有3只兔子,另一边有4只兔子,两边合起来一共有多少只兔子?
数师引导学生用加法计算,3和4合起来是7,列出算式计算3+4=7。
(3)第3+4=7的读法及含义。
(4)继续学习计算4+3=7。
教师可以把图片中两部分兔子的位置交换一下,让学生思考并列式计算。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观察图片的顺序,先从左往右观察图片,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再从另边开始观察, 列出另一道加法算式。
三、巩固练习
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的第3、 4、5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在具体情境中根据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体会两道相应加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和列式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得数是7的加法
二、练习
1.看图完成算式。
教师出示教材第38页做一做第3题的两幅图, 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中有什么,加法算式中每个加数表示什么含义,然后计算结果,填入空格内。
2.算一算。教师出示教材第39页练练第4题的图片引导学生用数手指、画小棒等方法算一算
3、送动物回家。
教师出示教材第39页练练第5题,引导学生计算后找到家,再连起来。
三、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39页练一练的第3、 4题。
课题:活动与练习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看图列式计算得数是6、7的加法。
2.培养学生看图分析并能列式计算的能力。
3.通过综合练习,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维的能力。
4.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重点:会看图列出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教学难点;自己选取观角度列出加法算式。
教学准备:电子白板,课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数6、7的组成。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数6、7的组成,写出组成式。
2.引出活动与练习内容。
教师用电子白板出示教材第40、41 页的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中都有哪些人物,他们都在做什么。
二、新课讲授
1.计算电瓶车上的人数。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0页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到公园去游玩,他们乘坐 -辆电瓶车,请大家看看电瓶车上有几个大人,几个小朋友?
生: 2个大人,4个小朋友。
师:电瓶车上一共有几个人呢?你能列出一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可以写出2+4=6或4+2=6。
师:大家看一看电瓶车上前排坐了几个人,后排坐了几个人,生:前排3个人,后排3个人。
师:你还能列出另外一道加法算式吗?
学生可以写出3+3=6。
2.计算旋转木马前的人数。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材第41页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在旋转木马前排起了队,这里面有几个男生,几个女生呢?
生: 2个男生,5个女生。
师:你能列出加法算式,算一算旋转木马前一共有几个人吗?
学生可以写出2+5=7或5+2=7。
我学会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数的组成和得数是6、7的加法
2、完成第42页练习1、2
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填一填
教师出示教材第42页我学会了第1题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用教具摆一摆,填一填。
二、看图完成算式。
教师出示教材第42页我学会了第2题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并说一说算式表示的含义。
第2课时
教学目标:1、复习数的组成和得数是6、7的加法
2、完成第43页练习3、4
教学过程:
1、算一算
教师出示教材第43页第3题,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
2.把相加得数是6的两个数相连。
教师出示教材第43页第4题的图片,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帮助学生理解题意。让学生回想6的组成,然后在图中找到相加得数是6的两个数,最后完成连线。
3、作业
教师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第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