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
2 试述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及论点,并进行简要评论。
3 试导出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这一曲线的含义是什么?
4 概述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5 概述投资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6 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7 何为内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8 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9 什么是财政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10 试说明通货膨胀的种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11 论述宏观货币及其手段。
12 宏观财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3 试评析凯恩斯主义经济。
14 在西方有哪些对付通货膨胀的方法?
15 投资为什么对国民收入具有乘数作用?乘数在经济中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6 试导出凯恩斯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并说明其含义。
17 试评述IS—LM模型。
18 在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有保证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有
什么联系和区别?
19 评述乘数和加速原理的相互作用模型。
20 评述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21 评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22 说明宏观经济在执行中的困难。
23 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和职能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24 试用IS—LM模型分析财政效果。
25 试用IS—LM模型分析货币效果。
四)论述题
1 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民生产总值?
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是将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有经济单位用于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加总起来。在四部门的经济中,支出主要有四种:家庭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支出、购买支
出和净出口(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
家庭消费支出包括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其中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
如汽车、洗衣机、电视机等;购买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如食品、衣服等;劳务支出,如理发
、医疗和教育等。这里以C表示消费支出。
企业投资支出是指企业用于机器设备、厂房和存货方面的支出。这里以I表示投资支出。
购买支出是指各级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总和。修建道路桥梁、添置军事装备和支付警
察的工资是购买的例子。这里以G表示购买。
净出口定义为出口额减进口额,以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NX表示净出口,则有
〓〓NX=(X-M)
根据支出法,有
〓国民生产总值=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购买+净出口
即〓〓〓 GNP =C+I+G+NX
利用支出法计算国民生产总值思路清晰,而且便于宏观经济分析。但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以
下两个问题。(1)有些支出项目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这些项目包括对过去时期生产的
产品的支出(如购买旧设备)、非产品和劳务的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以及对进口产
品和劳务的支出。此外,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因为领取者并未向
提供任何相应的产品和劳务与之交换。(2)避免重复计算。由于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并无明
显的区分,因而在计算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计算。在实际计算中,如果最终产品的价值全部计
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中间产品就不应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即使这种产品是生产最终产品
的企业购买来的也是如此。如果中间产品在此之前已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中,那么用该产品生
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只能在扣除中间产品的价值后,方可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支出法作为一种衡量国民生产总值的方法在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核算计算中都得到了实际应
用。
2 试述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及论点,并进行
简要评论。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是指凯恩斯以前在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学,有关整个
社会的产量、就业、消费、储蓄、投资、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的理论,现代西方经济学把
这一理论称为“古典”宏观经济理论或“古典”宏观经济模型。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观点是在完全竞争的前提下来论证萨伊定律。现代西方经济学
通常将“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程。
(1) 劳动市场:
N d=N dWP
N s=N sWP
N d=N s〓或〓N dWP=N sW
P
(2) 生产函数:
y=y(N, K)
(3) 产品市场:s=s(r)i=i(r)s=i 或 s(r)=i(r)
(4) 货币市场:
MV=Py或M=Ky=KPy
在以上这些方程式中,N d表示劳动需求总量;N s表示劳动供给总量;W表示货币工资;P
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总产量或实际的国民收入;N表示劳动的就业总量;K为在短
期内不能改变的投入生产的资本设备数量;s表示储蓄;i表示投资;r表示利率;M表示流通
中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P表示一般价格水平;K表示交易动机货币需求
率。
上述模型可用图形表示(参见图 A 3—3)。
〖PSA33,+107.2mm。100.5mm,BP#〗
图A3—3
以上方程和图形就是“古典”学派对宏观经济学基本问题,即就业、产量、储蓄、投资
、利率、工资和价格水平如何决定的问题所作的回答。这些回答可以归结为如下的基本论点
。
第一,劳动供给N s和劳动需求N d都是实际工资W/P的函数。由于劳动的负效用递增,劳动
供给曲线N s=N s(W/P)向右上方倾斜。这就是说,只有按照较高的实际工
资才能提供较
多的劳动。由于边际实物产量递减,劳动需求曲线N d=N d(W/P)向右下方
倾斜。这就是
说,只有按照较低的实际工资才能雇用较多的劳动。劳动供给曲线和劳动需求曲线的交点决
定
均衡的实际工资水平(W/P) 0和就业水平N 0,这个均衡水平就是充分就业
水平,如图 A 3—3( b )所示。
第二,在各种要素固定的情况下,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在短期内是就业量的函数,如图
A 3—3( c
)所示。 当均衡就业量为N 0时,相应的均衡产量就是y 0,这个产量是充分就业的
产量。
第三,在产量y已知时,价格水平P取决于货币存量即货币供给量M(其中货币流通速度V假设是
稳定不变的)。MV同货币存量成正比,如图 A 3—3( d )所示。 当图 A 3—3(
d )
中的均衡产量为y 0,货币存量为M 0时,均衡价格水平就是P 0。
第四,货币工资W取决于价格水平P和实际工
资W/P。当图 A 3—3( a )中的价格水平为P 0时,货币工资就是W 0,
这是充分就业的货币工资。
第五,储蓄s和投资i都是利率r的函数。利息是储蓄的“报酬”,储蓄随利率成正比例变化。
利息是投资的“价格”,投资随利率成反比例变化。均衡利率r 0决定于储蓄函数s=
s(r)和
投资函数i=i(r)的交点, 如图 A 3—3( e )所示。 这个交点决定的均衡利率
为r 0,均衡储蓄为s
0,均衡投资为i 0,s 0=i 0。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
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一方面决定生产(等于实际收入)在消费品和资本品之间的分配。
以上这些论点不仅说明就业、产量、工资、消费、储蓄、投资、利率和价格水平的决定,而
且表明,均衡的就业水平只能处于惟一的充分就业的水平。如果货币工资伸缩自如,出现失业
时货币工资就下降,并且如果价格也伸缩自如,产量不能按现行价格出售时价格水平就下降
,那么,合乎逻辑的结论就是,经济社会有自动走向充分就业均衡的趋势。所以,“古典”宏观
经济模型是一个充分就业模型,它试图系统、全面地论证萨伊定律。“古典”宏观经济模
型赖以建立的前提是和现实背道而驰的。边际主义学派经济学者从事经济著述的时代已由自
由竞争的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时代,可是他们仍然以所谓完全竞争市场为分析前
提,而把垄断说成是例外现象,这就决定了他们从这一前提出发所得出的结论必然违背事实。
就理论本身来说,“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试图通过工资、价格和利率自动伸缩的机制来论证
萨伊定律。那么,萨伊定律的错误也就是“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错误,从现实来看,宣扬资
本主义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达到充分就业的“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也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在
20世纪30年代,当工资普遍下降时,仍然存在着空前的大量失业;当利率普遍下降时,总需求仍
然远低于总供给。“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在理论上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在实践上又提不出任
何对付危机和失业的手段。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1929—1933年的大危机,宣告了“古典
”宏观经济理论的破产。
3 试导出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这一曲线的政
策含义是什么?凯恩斯以前“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是西方学
者
根据“古典”宏观经济模型中劳动市场模型和生产函数得出的。这一总供给曲线的导出过程
如下。
从“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劳动市场的均衡方程可知,方程中有待决定的变量为实际
工资(
W/P),因此,只要求出W/P的数值,并代入劳动市场的均衡式N d(W/P)=N s(W/P),便能
得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值N f。再把N f代入生产函数y=y(N,K),便可以求
得充分就业的收入y f。
由于价格(P)的变动不影响根据N d(W/P)=N s(W/P)而求得的数值, 所以, 把这
个数值代
入N d=N d(W/P)或N s=N s(W/P)而得到的N f也不受P的影响。 同样, 把N f代入
生
产函数y=y(N,K)而得到的y f也不受P的影响。 这样,如果用纵坐标代表
P,用横坐
标代表y,那么,由此而得到的表示P与y之间的关系的曲线便是一条垂直线。该线与原点之间
的距离为y f。总供给曲线垂直的意思是:不论P的数值为多少,y的数值总是等于y f。也就
是不论价格
水平多高,资本主义制度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条表示P与y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垂直线AS
被西方学者称为“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供给曲线(参见图 A 3—4)。
〖PSA34,+43.4mm。53.6mm,BP#〗
图A3—4
AS垂直线的含义为:不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整个社会所能“提供的”国民收入均为它的充分
就业的数值。
要想知道总供给曲线的含义,则必须把这一曲线和“古典”宏观经济模型的总需求曲线
结合起来,根据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社会总需求的变化才能看出(参见图 A 3—5)。
〖PSA35,+43.4mm。53.6mm,BP#〗
图A3—5
图 A 3—4中,总供给曲线(AS)和总需求曲线(AD)相交于E点,对应于E的价格水平为P,国民
收入为y f。
如果国家执行货币来扩大货币供给量(M),那么,按照“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其结果只不
过是把AD线移到AD′的位置。AD′和AS相交于E′点。对应于E′点,价格水平为P′,国民收
入并没有改变,仍然为y f。
以上结果说明,由于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所以不论总需求如何变化,总供给和总需求曲线
相交总是对应于充分就业y f之点。这就是说,资本主义不会长期处于大量失业的状态。
此外,由于AD线的移动只会影响价格水平,而不会影响国民收入,所以通过经济来改变
总需求并不能对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而仅仅会使价格水平发生波动。
4 概述消费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西方经济学认为,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例如收入水平、价格水平、利率水平、收入分配
、
消费者的资产、消费信贷、消费者年龄构成以及制度、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消费支出
。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最重要的决定因
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这样,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c(y)
式中:等号左边的c表示消费,右边的c表示函数关系;y表示收入;c=c(y)表示消费
是收入的函数。
消费函数又称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区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以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平
均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APC=cy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的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率,也就是消费增量对
收入增量的比率。以 Δ c表示消费增量, Δ y表示收入增量,边际消费倾向的公式为
〓〓MPC= Δ c Δ y
边际消费倾向是消费曲线c=c(y)的斜率。
边际消费倾向的数值大于零小于1。这是因为,根据凯恩斯理论的假设,消费增量只是收入
增量的一部分。
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即APC>MPC。这是因为,即使收入为零,也必定存在基本消
费。如果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那么消费函数
就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
〓〓c=a+by
式中:c表示消费;y表示收入;a和b都是常数。其中,a表示自发消费或基本消费,即当收入
等于零时,消费等于a,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和y的乘积by表示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公式c=a+by的经济含义是,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当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消费函数就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直线。消费函数上每
一点的斜率都相等。
对于凯恩斯的上述观点,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是有缺陷的。例如,经验性的事实似乎证明了短期
收入与消费水平之间的稳定关系:由于消费习惯的作用,人们的消费结构并不能随收入的变动
而得到相应的调整,当收入增加时,消费可能不会与收入一样也调整到新的高水平,收入减少
时,消费也一般不会立即调整到类似的低水平。而且,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明消费倾向一
定是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的。另外,如果从长期来观察,消费函数同目前收入的关系可能不
如同某些长期收入或资本财富的关系那样密切。再者,凯恩斯的消费函数抹杀了资本主义社
会
消费的阶级区别。他根据“先验的人性”断言存在基本心理的消费倾向规律,即在收入增量
中消费部分越来越小而储蓄部分越来越大,并以此作为消费不足论的根据。事实上,资本家的
消费和劳动者的维持最低生活的消费在性质上和变化趋势上是不同的。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常
常落后于最低生活费用的增加,而不是消费的增加落后于收入的增加。
5 概述投资函数的基本内容,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投资函数是简单凯恩斯模型的重要内容。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是资本形成,指的是社会的实
际资本的增加。这里所说的实际资本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因此,投资是指厂房、设备和
存货的增加。在许多场合,实际资本主要指企业的设备。因此,投资主要指资本设备的增加,
投资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资本设备折旧,因此,净投资是净资本形成
或实际资本的净增加,也就是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净增加。
凯恩斯认为,资本家在决定是否投资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按照
凯恩斯的说法,是否投资的决策取决于资本家对利息率和资本边际效率的比较。如果前者小
于后者,则投资被认为是有利可图的,他便进行投资。如果前者大于后者,那么,资本家便认
为投资不但不能给他带来好处,反而会使他蒙受损失,因此,他必然不去进行投资。凯恩斯的
结论是:要想使资本家进行投资,资本边际效率至少应该等于利息率。
资本边际效率是凯恩斯首先使用的一个术语。根据他的定义,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
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
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资本边际效率的公式是
〓〓R=R 11+r+R 2(1+r) 2+R 3
(1+r) 3+…+R n (1+r) n
式中:R 1,R 2,…,R n为不同年份(或时期)的预期收益;R为资本品的供给价格;r
为资本边际效率。
该公式表明:r的数值取决于资本品的供给价格和预期收益。其他条件相同,供给价格越大,r
越小;预期收益越大,r越小。
以上公式所决定的资本边际效率(r)是就一家厂商的某一项投资项目而言,然
而,在事实上,每
一家厂商会面临许多不同的可供选择的投资项目。对每一个投资项目,它都可以根据以上公
式计算出该项目的资本边际效率,厂商可以把每个项目的投资量和资本边际效率用图形表示
出来,那是一个阶梯形的折线图。这种情况并不限于一家厂商,其他厂商也是如此,把一切厂
商的折线图加在一起,折线即逐渐变成为一条平滑的曲线。这条曲线便是凯恩斯的资本边际
效率曲线。它表明社会总投资量与利息率之间的方向相反的关系,如图 A 3—6中MEC曲线
所示。
〖PSA36,+43.4mm。53.6mm,BP#〗
图A3—6
MEC曲线的方程可写为
〓〓i=i(r)
这就是投资函数,它表明,投资量(i)和利息率(r)具有方向相反的关系:利息率越高,投资量越
小;利息率越低,投资量越大。
在凯恩斯之后,他的某些追随者认为,凯恩斯在《通论》中并没有把资本边际效率曲线
弄清楚
,至少它的表达方式是含混不清的。为此,他们作了一些补充说明。他们认为,各厂商的资本
边际效率曲线的总和(MEC)仅考虑到每个厂商单独增加投资时所造成的后果,而在事实上,当
各个厂商都增加投资时,资本品的价格便要上升,这就是说,资本边际效率公式中的R的数值会
上升。在相同的预期收益的数值下,R的上升意味着r的减少。在这里,由于R的上升而被缩小
了的r的数值被称为投资的边际效率(MEI)。因此,在相同的预期收益之下,投资边际效率要小
于资本边际效率,而真正表示投资所能带来的好处的是前者(MEI)而不是后者(MEC)。随着投
资量的增加,投资品的供给价格会越来越高,从而二者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投资的边际效率
曲线如图 A 3—6中的MEI所示。
由于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只要求利息率与投资量保持方向相反的关系,而并不规定相反关系的
程度,所以使用投资边际效率曲线(MEI)和资本边际效率曲线(MEC)并不造成实质性的差别。
但是,应该指出,在表明利息率与投资量的关系时,西方经济学著作中一般使用投资边际效率(
MEI)。
投资边际效率这一概念的主要用途,在于说明利息率是决定投资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西
方学者认为,影响投资量大小的因素不限于利息率。除了利息率以外,至少有三个因素影响
投资量的大小。(1)人为因素,即不论是否有利可图,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进行的投资。(2)国
民收入。(3)国民收入或产量的变动。
凯恩斯注意到投资是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他用心理因素解释投资行为,
并把投资不足的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所造成的资本边际效率下降和流动偏好的关系。事实上
,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大量“资本过剩”是由于垄断资本追逐垄断利润,寻求更有利的投资
机会。投资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受到这种制度造成的社会消费需求的限
制。
6 试剖析简单凯恩斯模型的基本观点。
凯恩斯模型是指由凯恩斯在《通论》中首先创立的,并经过许多追随者修改与补充的宏观经
济理论体系。简单凯恩斯模型仅仅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它可以被用来说明凯恩斯的最主要
的经济思想。
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中心内容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两个部门、三个部门和四个部门经济
中,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表达式虽然有区别,但它们都是i=s这一基本表达式的变形。在凯恩
斯模型中,i=s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要这个均衡条件得到满足,产品市场的实现问题就能
解决,社会总产品的流通就能顺利进行。和“古典”模型一样,在凯恩斯模型中,储蓄和投资
的均衡点一方面决定实际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分配,一方面决定产量在消费品和投资品
之间的分配。和充分就业的“古典”模型不同,凯恩斯模型中投资和储蓄的均等所决定的均
衡,通常是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为了寻找和确定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的主要可控变量,以便资产阶级对国家进行宏观管
理,提出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本均衡条件。其实,构成简单凯恩斯模型核心内容的这个均衡
条件,并没有真正接触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关键问题。无论是“古典”模型或是凯
恩斯模型,都不懂得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条件,并不是流通领域中供给和需求的简单均
等,而是应考虑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的使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能顺利进
行的那种均等。更何况在简单的凯恩斯模型中,企业部门想要有的投资和家庭部门想要有的
储蓄都是捉摸不定的东西,很难讨论二者的均等,至于企业部门的实际投资和家庭部门的实际
储蓄的均等,那也只是凯恩斯的定义上的均等。投资等于储蓄的说法,混同了储蓄和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它发生在企业内部而不是发生在什么家庭部门。信用制度
固然打破了企业货币资本量的,然而,即使在信贷关系相当发达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
投资仍然主要来源于资本积累。至于家庭储蓄,不过是垄断资本企图网罗和控制的一些闲散
资金和零星资 金。〓〓
凯恩斯模型中投资等于储蓄的含义是,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虽然能使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
求相等,但是未必能使充分就业时的社会总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要保证后者也相等,靠市
场机制的自发调节是不行的,必须依靠采取一定的财政。尽管凯恩斯也批判萨伊定
律,然而他只是认为供给创造的需求通常不能保证充分就业。凯恩斯并不想从根本上去推翻
萨伊定律,而是对这一定律加了一个条件。这就是在通过宏观经济干预经济的
情况下,供给会制造自己的需求,并实现充分就业。
除了投资等于储蓄这一基本论点外,对简单凯恩斯模型的以下几个论点也有必要进行简要地
剖析。
简单凯恩斯模型研究了消费和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有意义的。再者,凯恩斯看到投资
是资本主义经济波动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心理因素说成是消费行
为和投资行为的决定因素,则是错误的。消费和投资决定于经济因素,决定于经济关系。和经
济有关的心理因素是派生因素,是由经济因素产生的。心理因素形成之后,对消费、投资等经
济行为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反作用,然而,无论如何都不能因此颠倒决定因素和派生因素的关系
。乘数是凯恩斯企图用来说明增加投资效果的一个理论工具。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某一生
产部门的扩大,会引起其他部门的一定程度的发展,从而引起收入和就业的变动。这是事实,
但是这种发展和变动必然受到资本主义矛盾的。凯恩斯的乘数原理明显地夸大了投资对
收入的影响,抹杀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对经济发展的。
加速原理是西方学者用来补充凯恩斯投资乘数的一个理论工具。乘数只注意到投资变动对收
入变动的倍增作用,而没有注意到收入变动反过来对投资的加速作用。西方学者试图用加速
数来说明后者。加速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化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这一技术特点,
因而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加速原理关于产量变动必定使投资按严格的固定关系变动的
假设是不符合事实的。考虑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常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及其他因素,产量
不一定总是伴随投资的增加而增加,更不一定总是伴随投资的加速增加而加速增加。
7 何为内在稳定器?说明它对缓和经济波动的作用。
内在稳定器又称“自动稳定器”,指的是现代财政制度所具有的一种无需变动而有
助于减轻收入和价格波动的自动稳定的内在功能。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这种功能来自财政制度本身的某些特点。一些财政支出和收入政
策具有某种自动调节经济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有助于经济稳定,能缓和经济波动,可以自动
配合需求管理。
财政制度的这种自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由下列情况来体现并发挥作用。
首先是收入的自动变化,这主要表现在自动改变的税收。收入水平上升时,就业人数增多
,收入增加,税收会自动上升。而且,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
高的纳税档次,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这有助于抑制通
货膨胀。相反,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业人数减少,收入减少,税收会自动下降。而且,在实
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由于纳税人的收入进入了较低的纳税档次,税收下降的幅度会超过收
入下降的幅度。西方学者认为,收入的自动变化有助于抑制衰退。总之,税收在通货膨胀
时上升,在衰退时下降,这种自动伸缩性被认为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
其次是支出的自动变化,主要表现在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开支等转移支付的变化。收
入水平上升时,失业率下降,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减少;收入水平下降时,失业率上
升,失业救济金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增多。西方学者认为,转移支付在通货膨胀时减少,
在衰退时增加,这种自动伸缩性也是有助于减轻经济波动的稳定因素。
西方学者认为,收入和支出的自动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都起稳定作用。但是两者比较而
言,收入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要大于支出自动变化的稳定作用。
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或内在稳定器被认为是对经济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经济波动起减
震器的作用,但不足以完全消除经济波动。西方学者认为,要消除经济波动,必须依靠斟酌使
用的财政和货币。
8 概述加速原理,并进行分析和评论。
凯恩斯在《通论》中,只分析了投资的乘数作用,而忽视了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西方经济
学家认为,应当用加速原理来补充乘数理论的不足,才能充分估计乘数的作用,才能解释收入
的周期波动。
加速原理是根据现代化大生产大量应用固定资产的技术特点,用来说明收入或消费变动与投
资变动之间关系的理论。随着收入的增加,以致消费的增加刺激了产品的需求,则势必要求增
加投资以适应扩大了的需求。所以,加速原理的基本观点在于,投资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或产
量的增加将引起投资的加速度增加,也就是说投资的增加比收入或消费增加的速度快。
加速原理运用的概念主要有两个:
(1)资本—产量比率。这是指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要的资本量,即资本与产量之比。为使经济
分析简化,一般都假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个比率不变。
如果用K表示资本量,Y表示产量,v表示资本—产量比率,则
〓〓v=KY〓或〓K=vY
(2)加速数。也称加速系数,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需要增加的资本量,即资本增量与
产量增量之比。
如果用V表示加速数,I t或ΔK表示总投资的改变量即本期净投资,Y t表
示本期
收入,Y t-1 表示上期收入,ΔY表示本期比上期收入的增加量,其之
间的关系可写成
〓〓V=I tY t-Y t-1 〓或〓V= Δ K δΔ
Y
=I t Δ Y〓〓I t=V(Y t-Y t-1
)这表明投资并不是绝对收入量的函数,而是收入变化量的函数。
加速原理是西方学者对凯恩斯乘数理论的补充,是一个分析工具。乘数仅说明投资增加引起
收入成倍增加,而没有注意收入变动反过来会对投资变动具有加速作用。加速数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中固定资本比重较大的技术特点,有一定实际意义。但是,加速原理关
于产量变动同投资有严格的固定关系的假设是不符合实际的。考虑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经常
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其他因素,产量增加不一定必须增加投资,更不一定使投资加速增加。
有
的西方学者指出:加速原理认为,收入或产量变化同它所引起的投资之间有着固定的关系,事
实上,这种严格的关系从来没有得到证明。
9 什么是财政的挤出效应?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财政的挤出效应是指,开支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支出减少,以的公共支出代替了私
人开支,从而总需求仍然不变。这样,扩张性财政刺激经济的作用就被削弱。
财政挤出效应存在的最重要原因是支出增加引起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引起私人
投资与消费减少。财政的挤出效应可以用图示来说明(参见图 A 3—7)。
图A3—7
该图是IS—LM模型,当IS曲线为IS 0时,IS 0与LM相交于E 0,决定了国民收入为y 0,
利率为i 0。支出增加,即自发总需求增加,IS曲线从IS 0向右上方移动
至I
S 1,IS 1与LM相交于E 1,国民收入为y 1,利率为i 1。在支出增加,从而国民
收入增加
的过程中,由于货币供给量没变(LM曲线没有变动),而货币需求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所
以引起利率上升。这种利率上升减少了私人的投资与消费,即一部分支出的增加
,实际上
是对私人支出的替代,并没有起到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这就是财政的挤出效应。从图
中还可以看出,如果利率仍然为i 0不变,那么国民收入应该增加为y 2。y 2-y 1就是
由于挤出效应所减少的国民收入量。
财政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多种因素。在实现了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最大,即挤
出效应为1,也就是的支出增加等于私人支出的减少,扩张性财政对经济没有任何刺
激作用。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挤出效应一般大于零而小于1,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政
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利率上升的大小。利率上升高,则挤出效应大;反之,利率上升低,则挤出
效应小。一般而言,挤出效应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所以,影响IS曲线、LM曲线斜率
的因素就是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