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
2.把握文章主旨,积累名言警句。
3.熟读成诵,聆听先哲教导,立志成才。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主旨,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赏析名言警句,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解题:《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课文朗读】《诫子书》,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扫除文字障碍。
(2)注意词句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有自己解决不了的要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有在自己读的过程中觉得需要大家特别注意的也要提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
4.找学生个别朗读,要求读准音,把握好朗读节奏。其余学生认真听,作出点评。
5.学生齐读全文。
6.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语言串释课文,不必逐字逐句的翻译,能译出大意即可。遇到困难可与同学们交流探讨,然后找同学来说,教师注意指正错误或强调重点难点句的翻译。教师要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BCD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A的简洁精警),如:
【精品课件】展示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再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让学生再快速默读一遍课文,出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同学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要从原文中找依据。
点拨:弄清楚了中心论点和论证内容也就基本疏通了课文,而这一切都是学生依据课文讨论、探究的结果。设计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教师已经列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和脉络。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一定要紧贴文本,思考并组织运用语言来回答的过程,就是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求他们思考和讨论探究相结合。
明确:提出中心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接着从治学和修身两方面进行论述,最后提出要惜时,贡献社会。
三、局部探究
1.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点拨: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掌握好这个问题,才能充分了解诸葛亮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对后辈的劝勉之意。通过疑难共解、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从文中找出典型句子,分组讨论交流,指定代表回答;齐读原句,体会作者情感,力求熟读至诵。
明确:
(1)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品德。
2.“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是否有关系?
点拨:这一问题的设计在于在分析问题中有所感悟,加深对感悟对象的深刻认识。也从诸葛亮的教诲中汲取力量,砥砺意志。这不仅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内化。学生应该反复在品读这四句名言中去感悟、去发现。
明确: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3.朗读,积累词句: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
点拨:这是一道开放性题,是要求在上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课文中有所领悟,有所借鉴,在品德培养、学业立志方面对自己严格要求,要启发我们谈论的角度不要拘泥,最好结合自身的特点,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出深度。要让充分发言,谈收获,谈心得,谈所悟,谈感慨,谈反思,要学会思考,学会自省。
四、总结拓展
课堂小结: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这篇文章重在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自励。
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熟读关于修身、惜时、立志等古今名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
示例:
(1)淡泊篇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
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2)立志篇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3)惜时篇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五、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整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成语、俗语、诗词。
六、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提出论点
正反两方面论证:治学(静)、修身(躁)
得出结论:劝诫惜时,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