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讲师介绍:李铭义 博士
∙国立中山大学社会科学博士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席格中心访问学者
∙义守大学助理教授
∙电子邮件:mylee@isu.edu.tw
目录
∙壹、前言
∙贰、国际关系理论的缘起
∙参、国际关系的研究途径
∙肆、国际关系理论脉络
∙伍、理论之架构
∙陆、结语
国际关系定义
∙一九九六年牛津出版之政治学辞典,对国际关系解释为研究国家间的互动与更广泛意义的国际体系(international system)的理论与运作之学科。这定义显然是采广义的解释国际关系之意涵,包括理论与实务层面的科际整合,均为其研究与应用领域。
∙然而国际关系之狭义内涵,仅为对国际政治行为体之政治互动关系与研究发展规律的科学,因此,国际关系又称作国际政治学。
学者看法
∙马基维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提出「君主论」(The Prince)的论述,把政治学当作实践学科,认为国家管理与价值判断无关,必须采取科学方法,统治者使用一切可能的权术以达管理目标,使国家成为纯粹的权力组织
∙噽际间应该建立普遍永久和平计划,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ﴉ观察到国家权利对人民的强制性,然基于哲学之调和与和谐理念,必须承认国家成立的人类理性过程,主权应属人民,国家则须保障,国家应采分权原则建立代议制共和国,希望藉由共和的人民理性作甈,形成联盟以防止战争,唯有如歠,才能消除道德与放治的矛盾,将使人瑻拥有永久和平。
学者看法
∙国家绝对主权论是布丹(Jean Bodin,1530~1596)的重要政治主张,唯有永久存在的主权,才能保障安定的社会秩序,促使国家合法化。此外,国际间应积极维护国家权力的主体性
∙尚有鲁索(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的政治思想,推论基础为国家建立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们原本拥有自由平等的生活,国家基于而形成公意,以实施直接民主制度,在国际丛林中依靠均势维持秩序,甚或采取战争手段而非和平方式
学者看法
∙克劳塞维茨(Gottfried von Clausewitz,1780~1831) 的「战争论」,主张战争实是政治的工具,所采取的不同形式,因此军事必须服从政治的理念与企图,国际之间的政治关系,将不受限于战争的影响,军事战略必须受到国家政略的指导。
∙循由国内阶级斗争而国际相互剥削的理论体系,必须追溯到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以唯物哲学作为社会思维的分析起点,物质的具体而不可超越性,使其以经济为基础论证与社会斗争的必然趋势,衍生成为国际间的相互剥削关系,同时可以辅证成立其科学方法与理论系统
发展趋势
∙国际关系理论与实务的交互影响与发展,历经百余年的科学论述研究,可以大致区分为理想主义系络、现实主义系络与马克斯国际观等系络。
∙面临不断变动的国际局势,基于近代科技文明的动力,藉由信息的大量快速交流,形成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整合发展,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代不可逆反的潮流,尤其当前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问题、难民问题、人口问题、毒品、核武、国际恐怖主义、贸易保护、太空开发‧‧‧等重大问题,都是需要依靠全球共同解决的议题
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举凡人类的政治意识型态,可以概略区分为资本主义、保守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不同取向,国际关系理论同样可以循其脉络区分为自由主义的哲学观、保守主义的历史论与马克斯主义(Marxism)的世界观,三者各自汇聚为不同的国际关系理论系统
资本主义
∙工业促使自由主义与经济互动得到空前的发展,形成资本主义的经济理论与社会型态,资本主义就是一个社会把它的经济过程委之于私人经营,它是自由竞争、私有财产制、机器生产三者相结合,而以资本积累为目的底一种经济制度,并将其利润用之于生产,促使资本不断累积的现象。然从哲学角度而论,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都是肯定天赋和怀疑他人的逻辑结论
马克思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兴起后,马克思社会主义自诩为「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党宣言」,主张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以消灭私有财产为目的,并主张世界的劳动者联合起来,从事无产阶级。自此就有社会主义的国际组织,进行无产阶级的世界。迨至列宁起改称主义,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迄今国际党徒依旧独占了「主义」一词,事实上奉行的就是马列主义
新保守主义
∙新保守主义者的抱负主要在国际政治方面。不过,他们既反对老共和党人的“现实政治”,抱怨他们对外结盟时不问政权性质﹔又反对民主党人的传统国际主义,认为他们想依靠国际组织和经济发展去推动民主是“天真”,他们看重的是“强力”。
∙新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主要有两条:其一,自由民主跟水火不容,民主国家应挺身反对﹔其二,:美国及其价值观至高无上,美国应担负起它的“世界使命”。
新保守主义
∙ 新保守主义认为,政权性质比任何国际组织和国际安排都重要得多,对和平的最大威胁来自反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国家,过去来自以苏联为代表的极权,今天来自“激进的”(新保守主义觉得“恐怖主义”的概念模糊,而更喜欢称“激进的”) 。
∙新保守主义者在冷战时期之所以反对跟苏联搞缓和,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主义的软弱和对“反文化”的宽容。九一一事件之后,他们又一再强调,民主国家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所以“要有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回击恶势力的挑战。由此可见,布什的“善与恶的战争”和布莱尔的“传播自由才是对安全最好的保证”,正是新保守主义在最高政治层面的反映。
理想主义(idealism)
∙理想主义(idealism)无法接受国际本质为无秩序的论点,因而主张国际秩序应制度化,以集体安全取代权力平衡的制度,而且反对国家主权无说,认为国家应该接受人民参与政治决策,以采取放弃战争的。理想主义的,流于理念性的哲学推论,往往无法契合现势利益,因为无论世界是否具有秩序,国际间各自追求权力乃是一种事实,实在不应加以漠视;而且企图以集体安全措施来抑制侵略行为,将使和平陷于危险之境。
现实主义(realism)
∙一九四0到一九六0年代,现实主义(realism)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主张人性本恶,各国求最大权力的扩张,国际间呈现无状态,国际间亦必然产生冲突,政治家须降低冲突,而此唯赖权力均衡。现实主义在政治理论中将难以界定权力与国家利益之定义,且概念多袭十八、十九世纪领导者统治技巧,过份强调偏好,不利研究层化与细化,易学术之客观取向。
行为主义
∙行为科学(behavior science)主张引进科学方法,注重采取量化、可操作性,划分分析单位与理论之整体观,以宽阔研究层面与视野,归为科学主义(客观与经验化);在新科学新方法下有—系统论、控制论、博奕论、决策论、冲突理论、统合理论与统计理论之应用;如将本系络理论在引用于实务探究,则难以提出更具体概念取代现实主义,同时,将科学机械观念套用于人类情智与文化发展并不相宜,亦缺乏科学研究中的容忍性、相对主义与互补观念。
全球主义(globalism)
∙全球主义(globalism)注重行为体的自由与影响度,不满行为主义的硬化与量化,不视国家为固定单位,而汇聚成「新自由主义」,主张全球化与国家相互依存关系,研究生态平衡、国际组织与关系;汇合功能主义、区域整合、互赖理论而遂为整合理论
∙后续到80年代则有理性选择、集体行为、互赖决策过程、博奕理论、国际制度(另衍生国际社会与建构主义等)学派、国际政经等理论发展。
批判理论
∙来自马克斯主义的批判理论,诸如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依赖理论(dependence theory)、依赖发展理论(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ory)等,但是各种依存、组织与关系,并不确保和平的必然性。马克斯主义者虽然没有明白说明国际社会的本质是什么,但是特别强调社经关系,认为国家将在世界无产阶级成功以后会消失。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
∙后实证主义(post-positivism)检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后设成分,以方与批判思考进行学科自省与科际整合,侧重国际政治的过程,而不局限于世界现实之讨论,从十八世纪至今的时空架构,进行过程与特质的分析,故注重现实语言、文化而否定超越历史社会之客观知识,并不推翻其它理论而是进行分析比较,关键命题为典范、透视与相对等主义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八○年代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坚持以国家为主轴,国际关系相同于政治的冲突与妥协、对立与整合,遂将相互依存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置于相对守势,认同政经互赖、科学方法,主要理论有霸权稳定论、结构现实主义。如应用于国际政治理论研究时,则较为欠缺之理论思想体系,仅具有批判、澄清而非创造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批判新现实主义之唯有两极才稳定论点,于是对现况进行研究,省思结构现实、自由主义与功能主义,主张不涉道德价值判断,主要由国际制度(规则)影响各国行为,且应限于特定时空的解释与预测,并可适用于安全和政经领域。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主张凡有关主体性与客体性、行为者与结构、人类与环境等议题,当论及人类意识或思想与外在物质关系时,只要主张此关系并非单方面被动接受而是相互影响建构的,便即具备了建构主义的本体论特质
休息走长路
理想主义
∙循由人性本善之推论,国际间并非无状态,故应将国际间秩序予以制度化,建立集体安全制度,因而各国不可再求主权的无扩张,应该放弃战争,并使人民参与外交决策,建立民族国家作为国际关系之坚定基石。
理想主义
∙互赖理论(interdependence theory)
∙ 国家间相互交流具有人、财、物、讯息等多重管道所致的情境。其情境具有均衡与否的互赖关系,判断标准为架构所承受的程度之敏感度,以及架构不变时的互动效果所致影响程度之脆弱度;进而提出复合互赖关系,强调不认同现实主义主张国家、军力指导下层建筑,因而提出相反论点为主张多重管道、议题并无层级区分、军事角色的式微;故国家间联结的因素扩充、议程设定愈显重要、国际组织与公司影响程度更形提升。
理想主义
∙整合理论(integration theory)
∙ 国际整合的因素基于共同的价值观、政治制度运作的共识、或压力威胁的存在而形成。基于此一形势而使功能主义主张国际间各种专业合作及组织应运而生,不断扩大甚至取代职能,功能主义此种理论直接冲击现实主义利益至上、国际竞争及冲突不可免的假定,并提出一套以和平、合作为导向的国际政治观,整合就是此种互动与合作关系增强的过程。
理想主义
∙国际理论(international regime theory)
∙ 国际典则必须在国际体系运作下,行为者藉由国际关系中的国际法治、规范、管理、决策等互动关系,发生聚合作用。在典则调节下,虽然可能发生和谐、合作、失序等情况,但是国家是理性的,所以国际典则将能调整阻碍因素,增加合作而减少冲突,使国际社会能建立责任、降低成本、增加信息的情境,成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每个成员获致最大利益与整体效用。国际认为各国不会因利益就发生战争,即使在利益冲突下,也因国家之间具有互赖关系,故仍可能进行某种程度合作。
理想主义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
∙ 新自由主义是从观察国家如何合作的博奕检证。理论结构源自国际关系自由主义(liberalism)的进步思想和制度主义(institutionalism)的诉求与观点。新自由主义的强调国际关系的研究应不涉入道德价值的判断与争议,其理论主张:国家是国际社会主要的个体,国际合作与国际道德无关,基于国际社会的需求而建立国际制度,国际制度并不会因国际权力结构的改变而必然的发生变化,国际制度如一旦建立,可以对国家行为或国际行动行使的影响,并可从博奕理论(game theory)「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的基本模式,恰当反映国际社会合作的困难,和对国际制度的需求。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
∙ 一九四0到一九六0年代,现实主义(realism)一直是国际关系研究的主流。其主张人性本恶,民族国家为主要成员,各国追求最大权力的扩张,国际间呈现无状态,国际地位取决于国力与,权力是国家间相互影响的关系,国际间亦必然产生冲突,因而政治家必须设计一套制度,降低国际冲突,权力平衡正是此一制度,因为国际法及国际组织并不能有效抑制国际冲突。
现实主义
∙环境理论(environment theory)
∙一九六0年代,学者便开始重视环境因素对国际关系影响的研究,层面包括地理、气候、资源的分布、人口质量、资源与科技等因素
现实主义
∙冲突理论(conflict theory)
∙ 由心理学、社会学理解生物本能与国家结构的国际冲突。主张战争是国际关系中心议题,国际体系稳定取决大型战争,冲突是指某个团体追求目标而与另一个团体发生有意识对抗,系为人与人之间互动,方式可能为暴力或非暴力,而冲突是随时存在的。
现实主义
∙体系理论(system theory)
∙ 研究国际体系结构之变量与依附变量之的互动结构。主张体系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体系理论则是说明变量和依附变量之间的关系;体系理论学者认为每个体系均包括若干次级体系
现实主义
∙决策理论(decision theory)
∙ 社会信息经体系产出后之理性选择策略。决策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形下,就各种可行方案进行理性选择的过程,应用于国际关系中,即对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决策思考与判断选择
∙博奕理论(game theory)
∙ 以理性选择的抽象推理,应用于各层面之数学选择方法。博奕理论基本上是抽象推理方式,运用到数学和逻辑技巧,假设参与者均以理性选择为出发,而坚决获致互动过程中的最大公利
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
∙ 「权力」呈现于国家能力配置而影响国际结构与国家行为。新现实主义从传统现实主义之权力观点,采取科学理论之逻辑结构系统化,将人性分析与国家存在予以抽象化之后,国际政治以大国问题为国际关系主体,因此真正决定国际结构的是国家间能力分配的变量因素,不同的国际分配能力会形成不同的国际结构,而使国际结构影响国家对外行为;亦即国家间的能力配置,决定国际结构和国家的国际地位,而基于理性和国家利益的因素,决定国家的对外行为和外交活动。
学派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world-system theory)
∙ 从资本主义世界史探究宗主国与殖民地国的不平等关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自始就是世界性的经济体系,呈现出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依赖、统治关系,运用科学研究方法,首先探索十九世纪初资本阶级取得权力而得以构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生产者使用自由劳动与自由商品,而进行市场竞争的特殊历史体系,形成宗主国与殖民地国间的经济上输出的不平等关系;其次由经济层面输出成为直接在殖民地生产、加工、销售,以及政治、军事、文化同时入侵;最后在第二次大战后,更为经济扩张、政治控制与文化渗透等国际关系等不同演化关系
学派
∙依赖理论(dependence theory)
∙ 国际间处于一种核心国家对边陲国家的「剥削」关系。依赖国的发展总是需要核心国不断的接受其产品,核心国家的经济波动就对边陲国家具有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相反的边陲的经济危机却无害于核心国家经济力量的累积,依赖国就是指其发展受到另一经济体系的发展和扩张所制约。
学派
∙依赖发展理论(dependent development theory)
∙核心、半边陲、边陲国家的兼具剥削与发展的国际关系。依赖发展理论并非否定「依赖」关系,而是依赖和发展的联结,在核心与边陲国家之间,由于政治、经济的力量转移,将会形成获得发展进步的「半边陲」国家,因而强调政治手段与经济市场间的关系,重视依赖和发展的兼顾,剥削也不再是依赖的完全关系,因为在国际间亦将有发展的机会,进而降低对外的依赖,而内部的企业生产与国家机关更有自主性的互动变化
学派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国际间国家、市场、企业、国际组织之互动与霸权稳定的型态。其研究范畴包括国际关系理论与经济学领域之理论交流,由于国际关系制约国家间的政治、经济互动,透过关键性与技术性的科技与产品,他国发展,并以威胁、利益改变经济规则,影响他国外交与国贸,这些方式不仅受限于机会成本的考虑,政治结构与意识型态更为影响要项,因而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必须整合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