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语言则从口头和书面上承载了文化。每种语言都是该民族长期共同创造的一种文化、一片天地。方言虽然只是语言的分支,但是方言的文化蕴涵、文化价值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本文就通过将四川方言中的各种方言词语与普通话词语及语义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四川方言的发展演变规律,展示出四川方言的生动性和多样性等特点,将这笔重要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关键词:四川方言 词语 比较 地域文化
四川地处中国西部,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四川简称“川”,以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而得名。又因先秦时四川曾分属巴国(首都今直辖市重庆)、蜀国(首都今四川成都)两诸侯国,故别称“巴蜀”;今又以成渝为主体的经济区(成渝经济区)为中国第四大经济增长极。产生与四川地区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的一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可以说,四川方言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末年,杨雄《方言》记述“梁益之间”或“西南蜀汉”之类的方言词汇就说明当时的四川地区已经有方言的出现,算起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明代李实的方言著作《蜀语》算是四川方言的第一本专著吧。到了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中,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四川。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四川本土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于四川这片土地上,并且经过时间的交融,外来方言早已影响了原有的四川方言,逐渐形成了今天“四川一百单八县,县县有方言”,且杂有客家话、湘语等的“新”的四川方言。
成都话是四川官话的代表方言,在声韵调系统上,与成都话相同或者相近的方言点最多,在全省居首。其次,成都话具有权威性,四川境内的方言广播、方言话剧、方言电影电视、方言小品等一般都采用成都话。成都话所具有的普遍性和权威行事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现在四川方言中诸多的方言词语也是从成都话中产生出来并流传开来。
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方言词语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
在四川重庆地区多山、多沟、多坎,平地较少,就算有也是面积较小的。因此在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就出现了一些有趣的词语,比如“坝坝”、“场坝”等,指的都是比较开阔的地方,也指自己家中比较宽敞的庭院。再比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等方言词汇。四川地区河流较多,不少地区都在沿江沿河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较多与江、河、水有关的词语,比如“踩假水”,指的就是弄虚作假;“某某人水的很”、“事情水了”指的分别是某人办事不靠谱,不可信和某件事没有办成;找错人也叫做“找错码头了”。这些都是因四川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的。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有一些词语也深刻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习俗。
比如四川人称内裤为“窑裤”,这一说法与古时农耕有关。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当时,这种裤子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穿,但因为这种便裤既省布料,又不影响美观,因此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尤其对于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后来在剪裁布料时,为了节省,腰部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因此便被称作“腰裤”,久而久之,“腰裤”读音变调为“窑裤”,成为今天所说的内裤俗称。
再有四川方言中有“打牙祭”的说法,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装饰着象牙的大旗,这就叫做“牙旗”,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在二十七年的《泸县志风俗》中有这么一段话:“肉食则不常御,寻常人家半月或十日食豚肉一次,谓之打牙祭。每食必肉或间以其他肉类者(鸡、鸭、鱼类)绝少。”在李劫人《大波》第三卷中也有相关记录:“隔几天,还是搞些鸡、鸭、鱼、肉回来,让我们再打一次牙祭好喽。’自注:‘打牙祭是四川人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性。此词有安闲舒适”义。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今四川方言中保留此义。如李劼人《死水微澜》:“她更知道当太太的、奶奶的、少奶奶的、小姐的、姑娘的、姨太太的,是多么舒服安逸。”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义,用得十分广泛。
再有,“摆龙门阵” ,龙门阵(名词)就是聊天的意思,摆龙门阵(短语)就是进行聊天的意思。 龙门阵就是成都市民的“赋”。据说,它得名于唐朝薛仁贵东征时所摆的阵势。明清以来,四川各地的民间艺人多爱摆谈薛某人的这一故事,而且摆得和薛仁贵的阵势一样曲折离奇、变幻莫测。久而久之,“龙门阵”便成了一个专有名词,专门用来指那些变幻多端、复杂曲折、波澜壮阔、趣味无穷的摆谈。同样的,形容人能说的还有一个词,那就是“冲壳子”,不同的是“冲壳子”具有贬义,他指的是一个人吹牛,说大话。“黄”这个字在字典里的意思是指一种颜色,但是在四川方言里“黄”指的是门外汉的意思,是当时成都的市井语言。在清代,“黄”和“荒”音韵相同,只是声调不同,“黄乃荒字所讹”,在京剧演出中,演员唱曲音调不准、不和板眼,叫“荒腔走板”;因此在川剧中,演员音调不准叫“黄腔”。因此“荒腔”即“黄腔”。在现在的生活中,已很少有人去考证“黄腔”的由来,人们运用它来指对方说的东西不对,不明胡乱说。
在四川方言中,对小孩子的称呼叫“娃”,娃儿、男娃儿、女娃子、弟娃儿等等,以此类推。在二十年以前,“娃儿”这个词通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甚至有老太婆都说“哎呀,人家是女娃儿,你让一下嘛。”由此衍生出了许多俗语,比如“你娃”,意思就是你小子。前面加上一个四川地区最常用的骂人的字“瓜”,就构成了四川地区标志性的语言之一:“瓜娃子”。“瓜”就是傻瓜的简称,含义还包括“憨包”之意,男人傻就叫“瓜娃子”,女人傻就叫“瓜女子”,中年妇女就叫“瓜婆娘”,这个叫法大概从时期开始用。
在四川地区,还有一个词的运用范围相当广泛,那就是“雄起”。“雄起”可以说是四川人民的招牌口号!它的实质是指男性生殖器官的勃起,现已演化为精神上甚至武力上不输给对方。关于这个词的起源有这样的说法:原来巴山地区地处旷野,空地较多,气候温和,适宜各种昆虫生长,巴山人便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发展养鸡业。公鸡性格倔强,不肯示弱服输,两只公鸡斗架时毛翎倒竖,鸡冠直立,哪怕斗得羽毛散落,鸡冠流血,遍体鳞伤也不肯罢休,总想雄起斗倒对方。巴山人从公鸡斗架中受到启发,于是便把公鸡斗架现象浓缩为“雄起”这个词语,以激励人们去征服困难,争取胜利。
扎(za)起,即撑腰、做后台、给人帮忙的意思,过去属于袍哥话。袍哥是发源于四川的一种帮会组织,它既是反清的秘密结社,又是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政治、经济互助团体。由于它是非法的民间组织,因此一出现就受到清的严厉追查与禁止,故袍哥一直处于地下状态,有一套专用的隐语——袍哥话,作为秘密联络的暗号。而“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指的就是在帮助别人是绝不犹豫,讲义气,常用于朋友兄弟之间。
从四川方言中的方言词汇也可以看出四川地区的饮食文化。
“九碗儿”本来是指筵席上的九道主菜,“斗”字在成都地区的方言中又有“大”的意思,所以成都人又将赴宴称为“吃九碗儿”或者“吃九斗碗儿”。“破费一席酒,可解九世冤;吝啬九斗碗,结下终身怨”。在成都地区流行的这一民谣形象的道出了筵席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之所以将赴宴称为“吃九碗儿”也是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为大吉之数,且在四川方言中“十”与“石”同音,只有牲畜类才“吃石碗”;而叫花子、乞丐来祝贺时,主人都会热情的招待他们,多为八人一桌,桌上八碗菜。八碗席被称为“叫花子席”,十碗席被称为“猪狗席”,因此赴大吉大喜之筵席称为“吃九碗儿”再合适不过了。大家都知道四川泡菜是出了名的,在四川有一种“洗澡泡菜”,做法很简单,就是将新鲜的蔬菜洗干净后切片或者切块放入坛中泡制半天或一天之后即可食用,因其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泡制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洗澡泡菜”。
在今天,四川人仍然将吃中午饭称为“吃赏午”,这个方言词语的由来和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在很久以前的一个夏天,川西坝子的农民们边插秧边唱山歌,知府大人不让大家唱,农民就戏说:“吼山歌会把田里的杂草吼掉。”知府大人说:“如果真能吼掉就赏大家一顿午饭。”后来田里的杂草果然就没了。知府又提出农民说过唱山歌田里的秧苗要长高,想以此赖掉这顿午饭。当晚,农民把田里的水偷偷排掉一些出去,外行看起来秧苗确实长高了一截。于是知府只好认输,给插秧的农民每人赏了一顿午饭,从此人们便把吃午饭叫做“吃赏午”。同样的,老一辈四川人说吃饭说的是“整(zen)饭”,“整饭”不是做饭的意思,而是指吃饭。
四川地区的经济方式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独有的方言词语。
在四川方言中,“舌”与“折”和“佘”同音,所以凡是在四川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都说成“猪招财”、“牛招财”。这种类似的做法在四川其他地方也有存在,在这些地方如果有人姓“佘”,那么都读作“梭”,这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再比如在四川方言里,便宜叫做“相因”。在《古今小说·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中“梁尚宾听说,心中不忿,又见价钱相因,有些出息,放他不下。”李劼人 《天魔舞》第十四章:“牛肉是顶养人的,价钱又比猪肉相因,为啥不吃?”但是这里的“相因”只是指买家占到便宜。另外一个形容名词的便宜的方言词语:“欺头”。四川人将“占便宜”称之为“捡欺头”、“吃欺头”,跟丧俗有关系。“欺头”是古时候打鬼时拌神的人戴的面具,古人出丧时,用米麦粉做成一些鬼头模样的东西,叫“欺头”,撒在路上,使人捡食,用以辟邪。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捡欺头不仅能辟邪还能填饱肚子,因此很多人会去做。后来出丧时已经没有欺头这种习俗,但是“欺头”这个词却流传下来与“便宜”相当。在文化大中,一些人参与批斗的口号就是“有仇报仇,没仇打欺头”。
同样的,一个地方的婚嫁习俗也会产生很对与之相对应的方言词语,四川也不例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看人户”。“看人户”又称“看人”、“看门户”、“上门”,是四川农村由人介绍而婚娶时的礼俗之一。在初次见面后,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双方互相都比较满意后,下一步就要去“看人户”。看人户就是由女方父母、亲戚挑选时日去男方家,着重考察未来女婿的为人处世能力以及家庭状况。在此之后,也有男方母亲以及亲戚带上礼品去女方家看人的,通过与女方家人和当事人的交谈来暗中考察女子的面貌、品行。还有就是通过找人暗中打听对方家教,人品,有无不良嗜好等情况。按照民间习俗,凡是遇到“暗访”的,只能“打圆凿”(说好的),不能“打破锣”(说坏的)。在相互“看人户”之后,如果没有不妥,婚姻基本上就会确定下来了。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杨光在2004年7月25日第届国际世界语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推广普及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而是要使公民在说方言的同时,学会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从而在语言的社会应用中实现语言的主体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甚至是一种情结,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四川话经过数百年的融合与传承,早已成为四川传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磁场一样的话语环境,使人们获得一种认同感,亲切感。语言反映文化,文化促进语言发展,这种良性的互促发展将推动我国语言的发展,为世界文化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1、朱建颂▪方言与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黄尚军▪四川方言与民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3、邓英树、张一舟▪四川方言词汇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4、崔荣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
5、孙和平•四川地域文化的方言语境——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21世界母语日” [J] •成都:《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1期
6、黄尚军•四川民俗与四川方言[J]•文史杂志 199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