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思路。
1、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
学科是传授知识与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依托和基础,是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和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活动的主线,更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载体。加强学科建设是将学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及特长落实到具体学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学科素养、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抓内涵、抓质量,上台阶、上水平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破办学特色的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
2、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
严格遵循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提升学科教育品质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教育能力和新课程的执行力为重点,抓好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线,抓实学科教研活动,严格学科常规管理,优化学科教学过程;以优化学科结构为宗旨,培育、打造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加强薄弱学科,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学科建设工作目标。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教学方法改革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营造研究与创新、交流与合作、开放与多元化的教学文化;促进学科教学资源共享。
二、优化策略,强化教研组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学科建设。
1、以进一步加强教研组建设为切入点开展学科建设。
(1)、合理设置教研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设有低年语数组、中年语数组、高年语数组、英语组、体育组、科学组、品德组、美术组、音乐组九个学科组。各教研组人员如下:
低年语数组:组长:逄明香
组员:张素玉 张春娟 王秀荣
中年语数组:组长:王燕
组员:李爱兰 王永珍 王桂有
高年语数组:组长:徐丛彦
组员:贾志娟 颜笑丽 王海燕
科学组:组长:孙凤珍 组员:赵吉梅 吕增春
音乐组:组长:董燕 组员:贾志春
美术组:组长:段云龙 组员:刘相萍
体育组:组长:王宝鹏 组员:宋伟 牛培胜
英语组:组长:徐英华 组员:王立荣
品德组:组长:唐清泉 组员:李慎洪 唐淑云
(2)、注重教研组长的选拔和任用。学校将选拔思想品德好、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能团结群众、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实行聘任制和任期制;明确和落实教研组长的相应待遇,积极吸收教研组长参与学校教学工作的研究、决策和管理;建立教研组长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和解决教研组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3)、加强并优化教研组的管理。
一是健全教研组工作制度。每次活动要围绕“四个一”来开展。即每月一次教学反思、一次教育叙事、一次集体学习、一次集体备课、主题会诊。建立本学科的《教学指南》。
二是教研组要开展教研活动,每周不少于2小时,集体备课纳入活动统计。
三是学校每学期组织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交流会、教研组主题研究阶段汇报等全校型学科教研活动。
四是教研活动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专题、有效果、有记录。
五是本着“以评促建”的原则,开展学校优秀教研组评选活动。
(4)实行领导包保教研组制度。
丛树森——高年语数组、科学组、音乐组。
于松彬——中年语数组、英语组、体育组。
乔永清——低年语数组、美术组、品德组。
(5)、以学习为主线,增强教研组的学科建设能力。
一是每名教师要制订适合自身实际的个性化学习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二是教研组要创新组内学习的方式,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注重引导教师把学习、研究、反思有机的结合起来,边学习,边思考,边研究,便实践,切实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育理念。
(6)、以研究为主线,提高教研组的学科研究能力。
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是加强学科建设的关键。教研活动要突出“有效”这一主题,努力增强教研活动的计划性、目的性和针对性;要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新课程执行力为重点,开展主题研讨、教学反思、教学案例分析、课改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要切实改变以往教研活动中重评定轻讨论、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关注问题的预设与解决,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效率,关注整体的提高和进步;要认真选择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凝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深入开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真正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凸显本教研组的特色;要加强对训练、考试及评价的研究,努力使教师编制个性鲜明、层次清晰的试题和作业,分层教学、分层训练、分层表彰,保证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兴趣。
围绕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是教研组活动的主题内容,其关键是教师能够善于寻找、提炼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准确洞悉困扰自己或同伴高效教学的关键问题,能够思路清晰的树立科学的问题意思。为此,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学校将根据实际制定内容具体、措施到位、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问题研究制度,从问题数量、跟踪研究、取得成效、形成案例等方面明确提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并严格督促教师开展围绕问题的研究。
二是将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认真开展有效的如何确定研究问题的相关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和准确确定问题的能力。
三是将安排得力人员专门负责收集、整理、总结、归纳教师围绕问题开展的研究情况,将取得的经验形成资源库,供本校教师或本共同体教师共享。
四是学校将教师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的情况作为教师考核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与评先、评优、晋级等硬性挂钩,促进教师开展围绕问题而研究的积极性。
(7)、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切入点,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建设。
要想使学科具有特色的发展,需要各教研组从开发立足本学科的校本课程入手,丰富学科内涵、提炼学科精华、发展学科外延、形成学科特色。各教研组可以按照以下四类框架进行弹性、灵活的开发。
一是文化类。主要围绕古诗词诵读、课外读物、趣味数学、快乐英语、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等去开发。
二是艺术类。可以通过音乐、美术两方面去开发。如启动名曲欣赏工程,每天早、中、晚课间播放,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还可以在乐器方面结合农村实际去开发。美术结合教材开发学生动手、绘画的能力。同时结合艺术社团的活动加大开发力度。
三是体育类。体育类的校本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锻炼的习惯,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让学生获得健康的体魄、自信的心态,树立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与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拼搏、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如:球类、田径、游戏、武术、大课间等。
四是科学类。科学类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意识。如环保教育、航模、科技制作等。
(8)抓好校际间学习型共同体教研组教师的管理,把他们在共同体中的工作情况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密切挂钩。
(9)高度重视学校教师在县域范围内学科建设中的表现,对确实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
2、以形成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学科课程实施基本框架为根本开展学科建设。
一是通过学习等培训活动,增强教师的学科课程意识。
二是考试、竞赛等手段提高教师对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执行力。
三是通过学习等培训活动,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四是学校和各学科教师要制定和完善本校、本学科课程实施工作计划。
3、以中小学专任教师格级认定管理办法为催化剂开展学科建设。
各教研组开展学科建设要结合教师格级认定制度,充分发挥县校两级骨干教师和县级学科带头人的帮带活动,形成在名优教师的带动、引领下各学科中的薄弱教师快速成长的良好局面,从整体上提高教师的学科建设能力。
4、以“学科特色教学活动申报”为激励机制开展学科建设。
学校将实行“学科特色教学活动申报”制度,学科建设富有特色的教研组要积极向学校提出展示申请,经过学校评审将授予“学科建设示范教研组”的荣誉称号,并在优秀教研组评选中加一定的分值。
5、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质量检测机构为保障开展学科建设。
一是学校将组成以校长为组长,包括包保领导和教研组长在内的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小组,大面积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对全校课堂教学情况进行评析,形成分析报告;并同时开展教师教学水平诊断性评析活动,半年内对每一名教师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教学水平分析报告。
二是建立三个层次的教学质量分析报告制度。
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后,所有专任教师,主抓教学领导要认真做好自己所授学科的质量分析。(1)所有专任教师对所教学科进行分析,分析教学得失,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有效提高教学的措施,同时对后5%的学生逐一进行学情分析,找出改进和提高的办法,分析报告上交到教导处。(2)教研组长要在本学科分析评价中起到带头作用,带领本组教师进行质量分析研究,对存在的问题找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并形成高质量本学科的分析报告上交给学校。(3)主抓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在不断质量监测内容、方式、方法,强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上,向校长和全体教师提交一份高质量的全校各学科教学质量分析报告。(4)三个层次的质量分析报告在每学期期末要在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
三、加强领导,认真落实,根本保证学科建设的高校落实。
1、加强学科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学校将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科建设工作机制,主管教学的领导要成为学科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具体组织机构如下:
组长:丛树森
副组长:于松彬
组员:乔永清 徐敏智 尹相莲 栾喜军 黄佳利 齐玉娟 杨月荣及各教研组的组长。
2、培育特色,打造品牌。
各教研组要积极探索具有学科特点的基本教学模式,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努力使本学科成为优势学科、品牌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