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NGDINGSHAN UNIVERSITY |
中 国 人 口 特 征
院(系): 环境与地理科学系
专业年级: 08级地理科学专业(1)班
姓 名: 郭志军 韩军华
学 号: ********* *********
************
2010年11月20日
中国人口特征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发达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50万年前,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辽阔美丽的土地上生存和繁衍。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东方大国,伟大的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生息、繁衍、发展中,人口总数到目前已达到了13亿,堪称世界第一,其人口展现着它独有的特征。
一、庞大的人口基数
1949年中国人口数量为5.4亿,约占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的1/4。
新中国人口是在相当庞大的基数上开始的,且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
妇女的总和生育率1995年为2.1个,比很多发达国家高出1倍以上。
总和生育率居高不下,是我国人口总量增长迅速的直接原因。
二、增长型的年龄结构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属年轻型,但已开始向成年型过渡,并已出现局部地区向老年型变化的趋势。
三、日趋平衡的性别比
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一向比世界其他国家高,各年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953年107.6、19年105.5、1982年106.3、1990年106.6、2000年106.74,呈现一种逐渐平衡的趋势。中国当前不存在总体意义的婚龄人口性别比的失调问题,但由于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局部失调问题是存在的。
四、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之一。国土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却居住着世界22%的人口。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密度高达118人/km2 ,约为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倍。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时,人口密度增长为132人/km2。
人口的地域分布极不均衡,表现为东南部人口稠密集中,而西北部人口稀少分散。如果从东北黑龙江的黑河市,向西南云南腾冲县作一直线(胡焕庸线),可将中国人口分布分为东南和西北两部分
表4-3 中国人口、面积比例变化及东西差异
注:1935年的东、西部划分根据当时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东部人口密度大(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扩展 ,动态变化大。
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变化不大。
2000年各地区人口数量排名
(单位:万人)
1. 河南省(9 256)
2. 山东省(9 079)
3. 广东省(8 2)
4. 四川省(8 329)
5. 江苏省(7 438)
6. 河北省(6 744)
7. 湖南省(6 440)
8. 湖北省(6 028)
9. 安徽省(5 986)
10. 浙江省(4 677)
11. 广西壮族自治区(4 4)
12. 云南省(4 288)
13. 辽宁省(4 238)
14. 江西省(4 140)
15. 黑龙江省(3 6)
16. 陕西省(3 605)
17. 贵州省(3 525)
18. 福建省(3 471)
19. 山西省(3 297)
20. 重庆市(3 090)
21. 吉林省(2 728)
22. 甘肃省(2 562)
23. 内蒙古自治区(2 376)
24. 省(2 228)
25. 维吾尔自治区(1 925) 30. 特别行政区(678)
26. 上海市(1 674) 31. 宁夏回族自治区(562)
27. 北京市(1 382) 32. 青海省(518)
28. 天津市(1 001) 33. 自治区(262)
29. 海南省(787) 34. 澳门特别行政区(
五、正在发展的人口城镇化
1949年,我国城镇非农业人口为5 765万人。进入20世纪80年代,1982年我国城镇人口2.15亿人,占总人口的21.13%,人口城镇化过程迅速发展。2000年,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36.1%,同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86个百分点。
六、增长的少数民族人口
1949年以来,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迅速上升,人口的民族构成发生了变化。1953年,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6.08%,1982年为6.67%,1990年为8.04%,2000年为8.41%。
七、计划生育的成绩巨大而任务艰巨
通过国家计划生育的实施,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比预计的要少了许多。
但未来五十年,中国在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将努力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将主要依靠计划、、法律法规、利益导向、行政制约等宏观手段和综合措施,稳定和巩固目前的低生育水平,逐步实现中国人口零增长和人口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目前的生育率虽然已降到较低水平,但还很不稳定。由于人口基数大和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中国每年还要净增一千万以上的人口。这种态势与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并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将长期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由于社会保障措施的相对滞后,人口老龄化和就业高峰的加速到 来,使低生育水平下的人口与发展面临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在较长 时间内,人们的生育观念与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还会有一定差距。因此,任何盲目乐观和麻痹松懈情绪都可能导致生育率 的反弹和人口环境的恶化。
八、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我国国民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1990年全国人口文盲率为15.88%,1990年降低为6.72%,人口素质有所提高,但西南和西北地区文盲率仍较高。
我国新生儿中每年出生先天缺陷婴儿30多万。全国共有残疾人5 1万,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9%。
2000年普查显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3 611人,高中程度的11 146人,初中程度的33 961人,小学程度的35 701人
综上几个方面,我国迫切需要推行优生学知识,以提高人口素质。
在中国不懈努力之下,自20世纪后期开始,中国人口的增长就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年初总人口达到13亿之后更加明显起来。
第一,如果我国的现行计划生育继续执行,那么,在出生率进一步降低的过程中,我国每年净增人口还会继续减少。受此影响,我国未来的人口峰值会较早出现,大约会在本世纪20年代中后期会盈利人口峰值——但这个人口总量的值可能不是媒体平常所说的16亿,而应在14.3亿到14.5亿之间。
第二,我国人口已经完成了转型。现在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长模式。这一模式到现在已经维持了十多年,基本稳定下来。
第三,“人口红利”会一直维持到2020年。现在我国人口金字塔底部收缩的态势明显,15~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到70%左右。在未来的15年当中,劳动力人口所占比重都在70%左右。只要我国妥善地解决就业问题并逐步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的人力资本,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那么,在2020年之后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深时期,就会有更多的应对余力。
第四,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将逐渐增加。受人口金字塔底部持续性收缩的影响,我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将越来越大。现在,从总量上来说,我国正在走出最严峻的就业困境,未来每年新增加劳动力会处于持续性下降的态势,一直下降到2015年之后,即会出现劳动力人口的负增长。
第五,女性初婚年龄将进一步推迟,这会持续降低人口出生率。伴随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将更加看重专业教育。受教育时间越长,就业年龄就越大,结婚年龄就越迟,人口出生率就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