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野生动植物保住与利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硕士生具有扎实的自然保护理论与科研技术,充分掌握野生动植物生态与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濒危动植物保护生物学、自然保护区管理与森林旅游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能追踪相关研究方向的最新研究动态,开展和完成科学研究工作,能在相关行业中从事野生动植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生物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动植物资源的持续利用、产业开发、行政管理、生产管理、以及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研究方向
01、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以西南地区特有的珍贵植物物种为研究对象,运用各种生物技术在植物资源数据信息管理、野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及其物种保护、可持续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杨远庆、邹天才、杨成华)
02、保护生物学:用种群易危分析方法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表现型、环境和种群结构、种群最适度进行研究,以探求野生动植物的最低生存种群,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开展自然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刘济明、熊源新、赵杨、苟光前)
03、动植物相互作用生态学: 在系统学习野生动物(昆虫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分类学、野生动物资源学等基础上,重点学习植物(主要是种子植物)分类学、繁殖生物学、动植物相互关系生态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掌握动物传粉、传播种子、草食动物对植物的捕食、化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未来主要从事动植物相互作用方面的科学研究。(冉景丞、粟海军)
04、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在系统学习野生动物(昆虫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分类学、野生动物资源学等基础上,重点学习野生动物生态学、保护生物学、野外研究技术、野生动物养殖学、野生动物产品学等专业知识,掌握野生动物资源,尤其是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同时对经济野生动物资源的养殖、产品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未来主要从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和野生动物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以西南特有、珍稀或是经济价值高的野生动物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繁殖生物学及其保护、人工饲养繁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粟海军、代应贵、陈文龙、陈永祥)
三、培养要求
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确定培养方向和进行专业建设,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理底深厚、敢于挑战前沿、实际动手能力强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与管理人才的整体办学思路,按照“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科研”的人才标准,培养造就高质量的高级科学研究型合格人才。
要求学习者具有雄厚的基础生态学、植物学、动物学、森林生态学、森林生物学、树木学、遗传学、气象学、土壤学、等理论知识,很强的综合利用上述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开展自然保护管理与规划、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方面得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具体要求:
1.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理论,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献身科学的思想品德、高尚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2. 具备坚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
3. 掌握数据分析与数理统计、生态学、造林学、生物学、植物保护学、动物保护学、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4. 掌握自然资源保护的保护生物学理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理论,动植物的系统与分类学知识,能够完成动植物物种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及评价、植被恢复与林业生态工程构建以及森林旅游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5. 了解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领域的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沿革、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熟悉与本学科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国家、方针、法律及法规;
6. 了解国内外野生动植物保护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本学科科学技术研究的进展、现代高新技术(生物工程技术、 3S 技术)的应用前景以及行业本身工作的重点、发展动态和需求;
7. 掌握文献资料的检索、查询、收集和基本处理方法,学会开展实验(试验)设计、实施方案、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科学研究工作;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决策、组织与管理以及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8. 比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和有关书籍,并能用外语撰写科学论文。
9.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课程设置及主干课程
课程设置见附表.
主干课程: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动植物系统与分类学、野生动植物研究与管理技术、恢复生态学、植物资源学、自然保护区学。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培养研究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可以参加本科生的某个章节教学、辅导、指导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作,具体时间不少于40学时。生产实践和技术服务到本专业的生产单位,参加实践工作,并力所能及做些技术服务,具体时间不少于20个工作日。实践环节由导师或学科组负责检查和指导,考核合格,写出评语,讲2学分。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有关的学术活动,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开阔视野,培养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学期间参加不少于5次学术报告(讲座)。导师和学科组辅导和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科研和撰写论文,研究生在校期间需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或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本专业领域学术论文至少1篇(记1学分,此学分占实践环节学分)方能参加论文答辩。
六、主要专业实验
植物分类学、恢复生态学、喀斯特森林生态学、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等。
七、基本修业年限
非在职学习研究生在校学习研究的最低年限为三年。在职学习研究生最低学习研究的年限为四年。因特殊原因不能按期完成学业者,应在毕业前一年的12月上旬提交延期学习的申请报告,经导师和学院主管研究生工作的院长同意,报研究生部审批,报告批准方可延期毕业。
八、中期考核
研究生实行中期考核,便于交流培养经验,检查培养工作,提高培养质量。同时便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材施教。考核时间在第三学期末或第四学期初。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情况、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等;外语水平、学位课和选修课的学习成绩和完成学分情况;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考核由学科组组织专家5—7人结合开题进行业务考核。政治思想考核由学院组织进行。考核合格进入论文阶段。不合格者延期进入论文阶段,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一、学位论文
论文工作是针对研究进行科学研究的综合训练,包括文献查阅、综述、选题、开题报告、科学实验、撰写论文等部分。
文献查阅、综述要求有一定的国内外文献查阅量,对论文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做深入了解。国内部分需查阅的文献包括相关的国内一级学报、部分中文核心期刊、有关的博(硕)士论文、有关专著等。国外部分需查阅的文献包括相关的重要刊物、有关的重要著作等。选题和开题报告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导师的科研课题,选择有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题目作为研究内容。开题报告就听取指导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完善。科学实验部分根据研究内容要求在野外或(和)实验室内进行。野外研究包括对研究点的接洽、调研、野外用设备的准备、野外研究题纲、野外研究方法和内容实施等。室内研究结合野外所采的样本和材料进行,同时也包括对野外数据的整理过程。在进行野外研究、室内实验和数据整理的基础上,开始学位论文的撰写。论文初稿完成后交导师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包括是否需要增加野外和室内实验数据,论文思路是否清晰,观点是否正确,论文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在导师修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论文再稿。再稿论文交导师再次审阅后,合格者进入学位论文答辩程序。
学位论文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结果应有新的见解或能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表明作者具有从事科研或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在入学后的1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工作,并作好开题的准备。从开题到完成论文,实际工作不少于1年。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论文工作。
十、授予学位
农学硕士
十一、准予毕业的总学分
27--30学分
十二、各类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配置
1. 必修课18学分;
2. 选修课12--20学分;
3. 实践教学环节2学分。
十三、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书目:
1.蒋志刚,马克平,韩兴国主编.保护生物学.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徐宏发等.野生动物保护原理及管理技术.华东师大出版社,1998
3.吴国芳等编.植物学(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汪劲武编著.植物分类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
5.高中信等编.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2
6.盛和林等编.哺乳动物野外研究方法.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
7.尚玉昌编著.行为生态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8.马建章主编.自然保护区学.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9.金鉴明等编.自然保护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1
10.薛达元,蒋明康.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1.克平主编.中国生物多样性理论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2.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论文集.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13.Richard Primack 季维智主编.保护生物学基础.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14.W. J. Sutherland.生态学调查方法手册.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15.Theodore A. Bookhout.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for Wildlife and Habitats The Wildlife Society,1996
16.Bailey.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1994
17.Michael L. Morrison et.al.Wildlife –Habitat Relationships.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92
18.Schemnitz S. D. Wildlife Management Techniques Manual. Washington D. C. Wildlife Association,1986
19. Payne N. F. Techniques for Wildlife Habitat Management of Wetlands.Mcgraw-Hll, Inc,1992
20.Krebs J. R. 1993.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Ecology.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
主要参考杂志:
1.植物学报
2.动物学报
3.生态学报
4.兽类学报
5.中国野生植物
6.植物资源学报
7.植物生态学报
8.植物杂志
9.生态学杂志
10.应用生态学报
11.Journal of Ecology
12.Journal of Biodiversity
13.Journal of Vegeta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Biology
14.Ecology
15.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6.Journal of Range Management
17.Conservation Biology
18.Animal Behaviour
19.British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
20.Experimental Journal of Animal Behaviour
21.Behaviour Science
附: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专业课程设置一览表
类别 | 课程名称 | 课程编号 | 学时 | 学分 | 学期 | 任课 教师 | 备注 | |||
一 | 二 | |||||||||
学位课 | 公共课 | 英语 | 10657M101 | 144 | 4 | √ | √ | 校统一 | ||
自然辩证法 | 10657M104 | 36 | 2 | √ | ||||||
专业课 | 保护生物学概论 | 090705M01 | 36 | 2 | √ | 刘济明 谢双喜 | ||||
动植物资源学 | 090705M02 | 54 | 3 | √ | 刘济明 粟海军 | |||||
动植物系统与分类学 | 090705M03 | 54 | 3 | √ | 熊源新 陈文龙 | |||||
非学位课 | 选修课 |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10657M201 | 36 | 1 | √ | 校统一 | 必修 | ||
野生动植物研究与管理技术 | 090705M04 | 36 | 2 | √ | 刘济明 | |||||
遗传与进化 | 090705M05 | 36 | 2 | √ | 赵杨 | |||||
溶岩地质地貌 | 090705M06 | 36 | 2 | √ | 高华端 | |||||
植物化学 | 090705M07 | 36 | 2 | √ | 郁建平 | |||||
植物地理学 | 090705M08 | 36 | 2 | √ | 苟光前 周运超 | |||||
3S技术在地学研究中的应用 | 090705M09 | 36 | 2 | √ | 谭伟 蔡学成 | |||||
高级森林生态学 | 090702M01 | 36 | 2 | √ | 喻理飞 | |||||
景观生态学 | 071012M03 | 36 | 2 | √ | 谢双喜 丁贵杰 | |||||
应用生物信息学 | 090705M12 | 36 | 2 | √ | 王晓红 | |||||
生物技术 | 090705M13 | 36 | 2 | √ | 文晓鹏 | |||||
自然保护野外研究技术 | 090705M14 | 36 | 2 | √ | 粟海军 | |||||
野生动物野外调查技术 | 090705M15 | 36 | 2 | √ | 粟海军 | |||||
自然保护区学 | 090705M16 | 36 | 2 | √ | 谢双喜 | |||||
野生动物行为学 | 090705M17 | 36 | 2 | √ | 粟海军 | |||||
动物保护学 | 090705M18 | 36 | 2 | √ | 陈文龙 | |||||
培养环节 | 助教、助研或助管(作为师资培养者须选助教) 1学分 | |||||||||
每学期至少参加4次学术活动 1学分 | ||||||||||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第一学年结束或第二学年开始2周内完成) 1学分 | ||||||||||
公开做学术报告1次 1学分 | ||||||||||
在读期间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篇 | ||||||||||
通过学位英语考试或大学英语6级通过 |
同等学历或跨专业的硕士生,由指导教师确定该方向补修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