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战以来,日本频频表现出“拒不承认侵略事实”的行为,让亚洲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感到不安。而且,近年来,日本首相接二连三的参拜,尤其是小泉纯一郎首相更是频繁参拜;日本文部省审定并出版“美化侵略历史”的历史教科书;日本官方公布的《2006年度东亚战略评估报告》中,再次鼓吹“中国威胁论”;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频繁制造中日两国摩擦和事端。这更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和担忧。
有人不禁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前同样是一个对内法西斯极端、对外疯狂侵略扩张的国家,同样在二战中被盟军彻底打败,同样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并民主改造。而现在德国能够主动承认德国侵略事实,主动向被侵略国家提出要求得到人民的原谅,赢得欧洲国家乃至世界的赞扬,但现在日本则恰恰相反,不仅不承认日本侵略事实,而且公开向周边邻国“挑衅”,挑起事端和摩擦,人为制造矛盾,严重影响东亚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与稳定,严重伤害曾被日本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日本现在还是顽固不化,拒不承认侵略事实呢?”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从属地位的矛盾就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基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这种关系,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
针对“日本为何拒不承认侵略事实”这个问题,肯定可以从很多的方面来解释和说明,比如历史原因,地理原因,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原因,等等。但本人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关键原因,才是导致日本现在“拒不承认侵略事实”,这就是日本民族根深蒂固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因为一个国家内部什么都可以改变,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或思维定势很难动摇。俗话说“泰山好移,本性难改”。所以本人认为,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的。接下来,本人就从这个方面来论证一下这个观点。
特殊地理造就的特殊民族心理。
日本的国土由北海道、本州、九州、四国4个大岛和6,848个小岛组成。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火山活动频繁,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四次地震,被人们称为“地震国”,给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麻烦。日本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日本海。由于日本东西狭窄,加之山势陡峭,河流多短而急促。在梅雨和台风季节,水量增大,容易形成洪水。日本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下游近海一带,多为冲积平原,规模较小。
日本这样狭小的国土,严峻而又相对封闭的特殊地理环境中,极易产生一种特殊的民族心理。心理学上认为,在一种较为封闭而又复杂的环境中生长发展,人很容易产生孤僻、倔强、冷漠、忧郁、恐惧、杞人忧天、疑神疑鬼、不近人情、夜郎自大,对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又表现为强列的抵触感和顽固性。日本困守在一个四周环海的相对封闭的岛国内,使得日本民族思维方式被缚束在狭小的空间内,无法跳出这个范围,所以日本民族本身就带上狭隘而不健全的特殊民族心理。
在这种特殊民族心理的支配下,日本总是表现出害怕承认错误,害怕被贬低身份,极力抬高自己,标榜自己。首先,日本多次否认侵华事实;在众多事实证据面前,又采取“美化”侵华事实;在中国等众多亚洲国家的反对声中,又极力为侵略事实找借口。日本同时以经济援助或贷款为中介,标榜帮助亚洲国家,企图堵住这些国家的悠悠众口。另外,日本以反恐为借口,积极介入国际事务,而且口口声声要成为联合国第六个常任理事国。这样的一个连自己过去犯下的错误都不敢承认的国家,还有头有脸的故作姿态,“指责”有些国家“抓住把柄不放”“对过去历史死缠烂打,纠缠不清”,并宣扬“自己是为拯救帮助亚洲各国共同繁荣而发动对外战争”,梦想成为国际上的政治大国。这完全是这种特殊民族心理造成的结果。所以,我们不要指望日本会主动向我们来承认侵略事实,而诚心地想中国等亚洲国家道歉,请求得到亚洲各国的原谅。而是,我们要在各方面给予日本压力,让它认识到不承认过错,就是一个“坏孩子”,就永远得不到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以及世界各国的谅解,也就断送自身更深层次发展的后路。只有“断其后路,走投无路”,就会选择作个“知过能改的好孩子”。
特殊历史造就的特殊民族心态
日本是一个远离的岛国,文化根基欠缺。在公元七世纪之前,日本还处在落后的奴隶社会和原始社会并存的状态中,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相当落后。随后日本向中国派出大量的外交使团和留学生,重点来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在比较全面地学习到中国先进制度之后,日本国内发起了一场改变日本落后社会面貌的“大化改新”运动,最终使日本过渡到当时最为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进而出现日本社会封建主义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步入近代,日本由于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十九世纪中期,日本遭受外国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民族危机深重。随后日本转而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在国内又发起了一场改变日本危难时刻的“明治维新”运动,最终使日本过渡到当时最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出现日本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繁荣的景象,逐渐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的国家,登上帝国主义的末班车。
在以上的历史转变中,日本社会的发展,依赖于学习中国和西方先进制度的结果。而日本把在近代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的原因或责任归结到学习中国的结果,在近代摆脱民族危机之后,极力想脱离亚洲,积极向欧洲西方靠拢。在当时,福泽谕吉提出“脱亚入欧”和“全面西化”理论,立刻得到日本的响应和支持。随后,日本国内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全面西化”和“改良人种”的运动。其目的就是要断绝与亚洲落后国家的“正常联系”,走上与西方国家一样的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所以,日本人的骨子里就有歧视、敌视、仇视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民族心态。这表现为,日本不敢承认过去向中国学习的历史,更不敢承认侵略中国等亚洲国家的历史,甚至不承认自己是一个亚洲国家。日本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先进的国家,不会向一个比它不如的落后国家学习;始终认为,日本侵略其他不如它的落后国家,是在帮助这些国家发展,共同达到繁荣,所谓“大东亚共荣圈”。就是在这种民族心理支配下,日本是不会轻易就范,主动承认自己过去所犯的屡屡罪行的。
特殊文化造就的特殊民族性格
首先,日本是一个不是很成熟的社会,孕育了一个不成熟的民族性格。这个观点早来源于二战后美国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一句话。1951年,麦克阿瑟在美国上议院说,“日本人实际只有12岁”,他说,“德国与日本是完全不同的。德国的国民是成熟的国民,如果说我们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在科学、艺术、神学、文化方面是45岁的话,那么德国人则与我们同样成熟。但是,如果用现代文明的标准来衡量,盎格鲁•撒克逊是45岁的话,那么日本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要让他们接受柔软的新观点。”而日本国内,独具慧眼的新生代政治家小泽一郎也曾这样说道:“这样的日本人,虽然的确个头儿长得很大,但精神结构、头脑方面则完全没有成人。现在的日本人正是这样一个‘大草包’。” 另一位日本哲学家中江兆民也说“日本没有哲学”,“没有哲学的人民,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深沉和远大的抱负,而不免流于浅薄;没有独创的哲学就降低一个国家的品格和地位。” 西方学者桑索姆也这样评价:“通观日本历史,日本人似乎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辨认恶的能力,或者说他们不想解决这个恶的问题。”
其次,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宗教信仰,也制约了日本民族性格的正常发展。神道是日本社会最持久、最普遍的特有信仰,它所追求的国家观与世界观经过长期的宣扬浸润,已经内化融进日本民族的思想与价值理念之中。这个宗教宣扬的是:统治众神世界的最高神为天照大神,它是“万世一糸”的天皇的祖先,日本民族的祖先则是臣属于天照大神的天界诸神;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并且是其在人间的代表,是活人神,皇统便是神统;日本为神造之国,即为“神国”,天皇根据“神敕”对人间进行世袭统治;其他国家则是神创造日本时溅出的泡沫凝聚而成;人的生命由神授予,人生在世便具有神赋予的使命,鼓吹以天皇为“世界之大君”,世界各国之君皆为“天皇之臣仆”,“万国皆为日本之郡县”,企图建立以日本为中心、以神道教为统治思想的世界秩序。《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也可以看到这种思想阴影:“日军的首脑认为这场战争是‘膺惩’战,因为中国人民不承认日本民族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拒绝与日本合作,所以为惩罚中国人民而作战”。此种宗教信仰,导致日本民族的一种优越性的性格,认为日本占领其他国家,是不存在侵略的概念的,这是天经地义的,是日本民族神圣的责任和权力。
最后,日本的特殊喜好,也影响了日本民族性格的完善。日本有句谚语“花数樱花,人数武士”。11世纪前后以杀伐为职业的武士阶层崛起于日本社会,成为以后近千年中最为活跃的社会阶层。江户时代武士文化吸收朱子学的名份观念,倡导与发展了“得主尽忠、交友守信”、“尽忠孝,常住死“的伦理观,形成为武士道。武士道从伦理关系上加固了武士阶层,同时具有了独特明确的思想特征,它使得武士在嗜杀尚武的同时又讲求忠孝信义,举止儒雅,从而在血泊与文墨、刀剑与纸笔之间达到心理平衡。而儒雅之风并未使武士怯懦苟且,反使之强化了嗜杀之性,变得更加酷虐冷血,甚至为试刀、练剑而经常无故砍杀路人。作为四民之首的武士阶层享有许多,他们的思想与行为模式成为全民族的楷模而受到敬畏崇仰,由此日本国民性打下了深刻的刚勇尚武的烙印。另外还有,日本人最喜欢樱花。无论是谁,只要提到花,脑海中浮现的就是樱花。樱花,也是折射出日本民族的不完善。樱花的花期很短,仅有4-10天的寿命。樱花的美在于盛开时的热烈,更在于它怒放后纷纷飘落时的那种清高、纯洁和果断的壮烈场面。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7日”,就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7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16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边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特点才使樱花有这么大的魅力。被尊为日本国花,不仅是因为它的妩媚娇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短暂的灿烂后随即凋谢的“壮烈”。“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离去。樱花凋落时,不污不染,很干脆,被尊为“日本精神”。鲁思-本尼迪克在被公认为研究日本民族性格最权威的著作《菊与刀》中这样概括日本民族性格,“刀与菊,两者都是一幅绘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而又有礼、冥顽而又善变、驯服而又叛逆、忠贞而又背弃、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求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观感,但当别人对其劣迹一无所知时,又会被罪恶征服”,“他既可以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也可以自由恋爱;既可以无私地承受极端的义务,也可以沉湎于享乐和安逸;既可以谨慎得有些怯懦,又能够勇敢得有些鲁莽;既殷勤有礼,又傲慢不逊;既对上级驯服盲从,又会顽固地反抗违逆;既极端地保守,又非常地开放;既有菊的柔顺和伤感,又有刀的锋利和进攻性。”所以日本认为,侵略其他国家的历史完全是一种平常的行为,是内心的一种表现,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也就没有什么对与错,同样也没有必要向被侵略国家承认错误,要求得到原谅的必要了。
综上所述,日本现在拒不承认过去所犯下的滔天侵略罪行,就是由于日本特殊的民族心理、特殊的民族心态、特殊的民族性格造成的。这种特殊的环境、特殊的历史和特殊的文化造就的特殊民族本性,很难将它“改邪归正”,也就是说,日本这个国家是很难让它自己承认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所以,我们国家只有更好地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并且给日本以巨大的政治压力,才有可能使日本最终承认历史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