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资料整理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19:55
文档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资料整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
推荐度:
导读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

(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3.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解答:存量指某一时点上存在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而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某种经济变量的数值,其大小有时间维度;但是二者也有联系,流量来自存量,又归于存量,存量由流量累积而成。拿财富与收入来说,财富是存量,收入是流量。

4.为什么人们从公司债券中得到的利息应计入GDP,而从公债中得到的利息不计入GDP?

解答:购买公司债券实际上是借钱给公司用,公司将从人们手中借到的钱用作生产经营,比方说购买机器设备,这样这笔钱就提供了生产性服务,可被认为创造了价值,因而公司债券的利息可看作是资本这一要素提供生产性服务的报酬或收入,因此要计入GDP。可是的公债利息被看作是转移支付,因为借的债不一定用于生产经营,而往往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公债利息常常被看作是用从纳税人身上取得的收入来加以支付的,因而习惯上被看作是转移支付。

5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可算是投资,但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解答: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建造新厂房、购买新机器设备等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于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才算投资活动。

6.为什么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解答:给公务员发工资要计入GDP是因为公务员提供了为社会工作的服务,给他们的工资就是购买他们的服务,因此属于购买,而给灾区或困难人群发的救济金不计入GDP,并不是因为灾区或困难人群提供了服务,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们发生了经济困难,丧失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因此这部分救济金属于转移支付。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所以转移支付和购买虽都属支出,但前者不计入GDP而后者计入GDP。

7.为什么企业向缴纳的间接税(如营业税)也计入GDP?

解答:间接税虽由出售产品的厂商缴纳,但它是加到产品价格上作为产品价格的构成部分由购买者负担的。间接税虽然不形成要素所有者收入,而是的收入,但毕竟是购买商品的家庭或厂商的支出,因此,为了使支出法计得的GDP 和收入法计得的GDP相一致,必须把间接税加到收入方面计入GDP。举例说,某人购买一件上衣支出100美元,这100美元以支出形式计入GDP。实际上,若这件上衣价格中含有5美元的营业税和3美元的折旧,则作为要素收入的只有92美元。因而,从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把这5美元和3美元一起加到92美元中作为收入计入GDP。

8.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解答:(1)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险税)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的交换发生。例如,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因为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了生活来源才给予其救济的。

(2)购买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卡车生产时已经计入GDP了,当然买卖这辆卡车的交易手续费是计入GDP的。

(3)买卖股票的价值不计入GDP,例如我买卖了一万元某股票,这仅是财产权的转移,并不是价值的生产。

(4)购买一块地产也只是财产权的转移,因而也不计入GDP。

11.假设某国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 一银矿公司支付7.5万美元工资给矿工开采了50千克银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 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加工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 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了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 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答:(1) 项链为最终产品,价值40万美元。

(2)开矿阶段生产10万美元,银器制造阶段生产30万美元,即40万美元-10万美元=30万美元,两个阶段共增值40万美元。

(3)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工资共计7.5+5=12.5(万美元)

在生产活动中,所获利润共计(10-7.5)+(30-5)=27.5(万美元)

用收入法计得的GDP为12.5+27.5=40(万美元)

可见,用最终产品法、增值法和收入法计得的GDP是相同的。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0,0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D)。

A. 20亿元;

B. 60亿元;

C. 180亿元;

D. 200亿元。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大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比方说,企业错误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生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MPC=或MPC=表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APC=表示)。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Δy=Δc+Δs,因此,+=1,所以,=1-。只要不等于1或0,就有0<<1。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C)。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B)。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A)。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C)。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A)。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9. 一个预期长期实际利率是3%的厂商正在考虑一个投资项目清单,每个项目都需要花费100万美元,这些项目在回收期长短和回收数量上不同,第一个项目将在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第二个项目将在三年内回收125万美元;第三个项目将在四年内回收130万美元。哪个项目值得投资?如果利率是5%,答案有变化吗?(假定价格稳定。)

解答:第一个项目两年内回收120万美元,实际利率是3%,其现值是≈113.11(万美元),大于100万美元,故值得投资。

同理可计得第二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是≈114.39(万美元),大于100万美元,也值得投资。第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为≈115.50(万美元),也值得投资。

如果利率是5%,则上面三个项目回收值的现值分别是:≈108.84(万美元),≈107.98(万美元),≈106.95(万美元)。因此,也都值得投资。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分析

1.货币供给增加使LM右移Δm·1/ k,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LM的移动量,则必须是

(C)。

A.LM陡峭,IS也陡峭;

B.LM和IS一样平缓;

C.LM陡峭而IS平缓;

D.LM平缓而IS陡峭。

2.下列哪种情况中增加货币供给不会影响均衡收入?(C)

A.LM陡峭而IS平缓;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平缓而IS垂直;

D.LM和IS一样平缓。

3.支出增加使IS右移kg·ΔG(kg是支出乘数),若要均衡收入变动接近于IS的移动量,则必须是(A)。

A.LM平缓而IS陡峭;

B.LM垂直而IS陡峭;

C.LM和IS一样平缓;

D.LM陡峭而IS平缓。

4.下列哪种情况中“挤出效应”可能很大?(D)

A.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B.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也敏感。

C.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不敏感。

D.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门支出对利率敏感。

5.“挤出效应”发生于(C)。

A.货币供给减少使利率提高,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B.私人部门增税,减少了私人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和支出;

C.支出增加,提高了利率,挤出了对利率敏感的私人部门支出;

D.支出减少,引起消费支出下降。

7.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90亿美元+0.8yd,t=50亿美元,i=140亿美元-5r,g=50亿美元。

(1)导出IS和LM方程,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2)若其他情况不变,g增加20亿美元,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各为多少?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4)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90+0.8yd,t=50,i=140-5r,g=5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y=90+0.8yd+140-5r+50=90+0.8(y-50)+140-5r+50=24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200-25r (1)

由L=0.20y,MS=200和L=MS可知LM曲线为0.20y=200,即y=1 000 (2)这说明LM曲线处于充分就业的古典区域,故均衡收入为y=1 000,联立式(1)、式(2)得

1 000=1 200-25r

求得均衡利率r=8,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8=100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支出增加20亿美元将会导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 =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

y=90+0.8yd+140-5r+70=90+0.8(y-50)+140-5r+70=260+0.8y-5r

化简整理得,均衡收入为y=1 300-25r

与LM曲线y=1 000联立得1 300-25r=1 000

由此均衡利率为r=12,代入投资函数得i=140-5r=140-5×12=80

而均衡收入仍为y=1 000。

(3)由投资变化可以看出,当支出增加时,投资减少相应份额,这说明存在“挤出效应”,由均衡收入不变也可以看出,LM曲线处于古典区域,即LM曲线与横轴y垂直,这说明支出增加时,只会提高利率和完全挤占私人投资,而不会增加国民收入,可见这是一种与古典情况相吻合的“完全挤占”。

(4)草图如图15—1。

8. 假设货币需求为L=0.20y-10r,货币供给量为200亿美元,c=60亿美元+0.8yd,t=100亿美元,i=150亿美元,g=100亿美元。

(1)求IS和LM方程。

(2)求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

(3)支出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20亿美元时,均衡收入、利率和投资有何变化?

(4)是否存在“挤出效应”?

(5)用草图表示上述情况。

解答:(1)由c=60+0.8yd,t=100,i=150,g=100和y=c+i+g可知IS曲线为

y=c+i+g=60+0.8yd+150+100

=60+0.8(y-t)+150+100

=60+0.8(y-100)+150+100

=230+0.8y

化简整理得y=1 150(1)

由L=0.20y-10r,MS=200和L=MS得LM曲线为0.20y-10r=200即y=1 000+50r(2)

(2)由式(1)、式(2)联立得均衡收入y=1 150,均衡利率r=3,投资为常量i=150。

(3)若支出增加到120亿美元,则会引致IS曲线发生移动,此时由y=c+i+g可得新的IS曲线为y=c+i+g=60+0.8yd+150+120=60+0.8(y-100)+150+120

化简得y=1 250,与LM曲线y=1 000+50r联立得均衡收入y=1 250,均衡利率为r=5,投资不受利率影响,仍为常量i=150。

(4)当支出增加时,由于投资无变化,可以看出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是一个固定常量,不受利率变化的影响,也就是投资与利率变化无关,IS曲线是一条垂直于横轴y的直线。

(5)上述情况可以用草图15—2表示。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实践

1.的财政收入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C)

A.转移支付;

B.购买;

C.消费支出;

D.出口。

2.假定没有实行财政,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B)。

A.支出增加;

B.税收增加;

C.税收减少;

D.财政赤字增加。

3.扩张性财政对经济的影响是(A)。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债务;

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债务;

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债务;

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债务。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B)。

A.吸收的存款太多;

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

C.向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B)。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6.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A)。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

7.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是试图(C)。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弥补财政赤字;

B.减少商业银行在银行的存款;

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

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

1.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哪一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

答:一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比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者经济变动过程中的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工作,所以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而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而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力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一些部门需要劳动力,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培训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些。

2.能否说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才是充分就业?

解答:不能。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足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非自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工作。

文档

宏观经济学论述题资料整理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2)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