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心理学考试大纲 淮北师范大学3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36:49
文档

心理学考试大纲 淮北师范大学32

《公共心理学》教学与考试大纲《公共心理学》课程组编写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各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
推荐度:
导读《公共心理学》教学与考试大纲《公共心理学》课程组编写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各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
《公共心理学》教学与考试大纲

《公共心理学》课程组编写

课程编号: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

适应专业:师范类各专业

课程总学时:54学时 

学分:3学分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培养高素质的师范型人才。

课程目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能比较深入了解心理学各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等学科的知识;二是初步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教师这一职业的深厚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具有运用心理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自己、他人和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促进学生自身心理发展,增强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公共心理学主要通过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课堂讨论、心理实验、心理测量、案例分析、教学观摩、研究指导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并辅之以网络教学,力求加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二、课程主要内容

章  次

名称教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4
第二章认知理论14
第三章人格理论4
第四章行为动力理论6
第五章智能理论5
第六章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
第七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4
第八章学校群体心理4
第九章心理健康教育5
第十章教师与课堂管理心理4
合     计

54
三、教材:姚本先主编,心理学(修订版)

四、主要参考文献

1.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3.燕国材.中国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4.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5.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

6.时蓉华.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熊川武.管理心理学.广东高教出版社

9.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

10.莫顿·亨特.李斯译.心理学的故事.海南出版社

11.格里格·津巴多.王垒,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

12.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平时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其中包括平时学习表现、作业成绩、实验成绩等;期末考试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7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评定,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教学目标: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简史进行介绍,形成科学的心理观,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心理学的基本内容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心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三、心理学发展历史

第二节 科学的心理观

一、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心理是脑的机能

三、心理受客观现实制约

四、心理具有主观性

五、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第三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二、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三、心理研究的主要方法

作业和思考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怎样理解人的心理实质?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的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4、试析心理学研究中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各有哪些优缺点。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理论(14学时)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认知、认知心理学的含义以及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背景;使学生掌握认知理论中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想象、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认知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认知理论

一、认知的含义

二、认知心理学  

三、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第二节 注意

一、注意的概念

二、注意的功能

三、注意的种类

四、注意的品质      

五、注意规律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第三节 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

二、知觉

三、知觉的基本特征

三、错觉

第四节 表象和想象

一、表象和想象的概念

二、表象和想象的特征

三、表象和想象的种类            

四、想象活动中的认知加工    

第五节 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二、记忆的种类    

三、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四、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五、记忆保持的条件与方法

六、影响遗忘的因素

第六节 思维

一、思维的概念

二、思维的特征

三、思维的分类      

四、思维的认知加工方式

五、问题解决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下列概念:注意、感觉、知觉、记忆、想象、表象、思维、问题解决。

2、注意的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3、如何利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4、感觉现象一般有哪些?对每一种感觉现象进行举例说明。

5、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知觉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6、表象和想象的特征有哪些?想象是如何分类的?想象有哪些功能?

7、试述记忆的三级加工模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

8、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9、记忆保持的方法和条件有哪些?如何促进记忆的保持?

10、影响遗忘的因素有哪些?

11、什么叫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格理论(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格的概念、基本特征及人格的理论学说;掌握气质、性格的概念,了解气质的学说,气质与性格的关系,气质与因材施教以及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了解有关气质类型的学说,性格的类型以及性格的结构和特征。

第一节 人格概述

一、人格理论概述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第二节 气质

一、气质的概念

二、气质的学说 

第三节 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气质和性格的关系

三、性格类型

四、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人格、气质、性格

2、人格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论述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4、如何针对气质的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5、简答:良好的性格对学习具有哪些功能?

6、简答:性格与气质的联系。

7、.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  现代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行为动力理论(6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的概念,掌握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动机的种类、动机的相互作用,动机的激发与培养,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情绪、情感的种类,意志的品质等。另外,需要学生了解需要的种类,动机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动机的理论,情绪的表现形式以及意志的结构与过程等。

第一节 需要

一、需要的概念 

二、需要的种类

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第二节 动机

一、动机概述

二、动机的理论

三、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第三节 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的表现形式:表情

三、情绪与情感的分类

四、学生的情感教育

第四节 意志

一、意志的含义

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

三、意志的品质

作业和思考题:

1、解释下列名词:需要、动机、情绪、意志、双趋冲突、双避冲突和趋避冲突。

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4、简答: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5、简答:意志行动的特征有哪些?

6、简答:意志的品质有哪些?

第五章 智能理论(5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能力和智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了解智力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 能力

一、能力的概述

二、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三、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四、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智力

一、智力理论

二、智力的测量

第三节  智能的培养

一、学生智力的开发

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能力?能力有哪些种类?

2、请简述能力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3、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几种重要的智力理论。

5、有哪些因素影响智力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的智能?

第六章  知识和技能的学习(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知识的内涵及其学习的过程,以及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学习的规律。

第一节  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的概述 

二、知识掌握的阶段分析

三、影响知识掌握的因素

四、促进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

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述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分析 

三、影响技能形成的因素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知识?影响知识学习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2.请以概念学习为例,说明促进知识掌握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3.结合技能的定义谈谈你对技能的理解。

4.如何有效形成动作技能。

第七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品德的心理结构;理解品德的含义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掌握培养良好品德和矫正不良品德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节 品德概述

一、品德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第二节 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二、国内关于品德发展的研究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

一、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四、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第四节 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一、学生不良品德的概念

二、品行常见品行不良的表现

三、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分析

四、学生不良品德的转化与矫正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品德?试述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结合影响青少年品德发展的因素,谈谈如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以促进他们的品德健康发展。

3.谈谈如何充分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良好品德。

4.不良品德的转化要经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5.学生不良品德形成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分析说明矫正不良品德的心理学依据。

第八章 群体心理(4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群体的概念、特征;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和集体的特征及管理方法;理解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从众与服从、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和竞争与合作等社会心理现象;掌握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及人际魅力的提升办法。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的概念

二、不同类型群体的管理

第二节 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一、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

二、从众与服从

三、群体极化与去个性化

四、竞争与合作

第三节 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魅力的提升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从众现象?它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2.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3.什么是非正式群体?如何管理?

4举例说明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5.从众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6.如何提升自己的人际魅力?

第九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4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功能、原则、内容、方式与途径。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分析

第二节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途径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哪些?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有哪些?

第十章 教师与课堂管理心理(4学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教师角色、教学效能感的含义;了解教师专业素质的表现;了解课堂管理的功能、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因素;理解课堂心理气氛含义及课堂学习纪律的特征和功能;掌握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方法和处理课堂纪律问题的有效策略。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

一、教师角色的含义

二、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节 教师专业素质

一、教学效能感

二、教学反思

三、教学监控能力

四、教育机智

第三节 课堂管理心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二、 课堂心理气氛及营造

三、课堂学习纪律的管理

作业和思考题:

1、什么是教师角色?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2、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教学效能感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3、课堂管理的涵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功能?

4、什么是课堂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作为未来的教师,你认为应该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5、联系实际说明处理课堂学习纪律问题的有效策略。

文档

心理学考试大纲 淮北师范大学32

《公共心理学》教学与考试大纲《公共心理学》课程组编写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程适应专业:师范类各专业课程总学时:54学时学分:3学分一、课程简介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的公共必修课,也称为公共心理学课程。它是培养合格教师、突出教师教育特色的标志性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教育学、学科教学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系列课程的基础性课程,承担着培养职前教师的心理学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任。根据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突出教育性、师范性和创新性,并结合非心理学专业学生特点,以“学以致用”为基本原则,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