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世贤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 金融专业 2009级)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 差”现象越来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对我国货币的实施将产生重要影响。国际收支对我国的货币有着双重性的影响。对我国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收支;货币;双顺差;外汇储备
引言
国际收支对一国货币的影响包括着各个方面。其中主要有基础货币投放量和货币乘数这两个方面。这种影响也会延伸至货币效应即货币导致的经济运行状况,这一点取决于国际收支的构成,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主要由资本顼目构成国际收支顺差,从而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缺乏经济基础,最终使通货膨胀因素在我国得到潜在的累积。国际收支“双顺差”严重影响着货币。
1国际收支不平衡对货币的影响
1.1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对货币工具操作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持续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不断增长,表明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但同时也对我国货币工具的操作和外汇管理带来了诸多挑战。
侵蚀了货币工具操作的自主性.导致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我国投放基础货币主要有三个渠道:广义的央行贷款、财政透支与借款和外汇占款。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外汇占款对基础货币的影响并不明显,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的比例都在6%以下,最低时只有1.24%。但自1994年我国实行外汇改革以来,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为维持既定的人民币汇率或将汇率波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银行被迫在外汇市场上吞进国际货币来抵御影响汇率稳定的外部冲击,增加了基础货币的非自主性投放。我国银行基础货币投放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近几年外汇占款存量占基础货币存量的比重逐年上升,由1995年的32.6%增加到2005年的111.3%;自2001年以来外汇占款年增量占基础货币年增量的比重都超过了100%,2005年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361.98%。由外汇储备增加形成的外汇占款成为现行汇率制度下银行无法控制的内生经济变量,银行在运用货币工具货币供应时,常常会产生“能量分散”或“能量对冲”,货币的自主性和有效性大大削弱。
1.2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中介的影响
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表示为:国际收支顺差一外汇储备增加一外汇占款增加一货币投放增加一货币供应量增加。另外,在外国资本流入的情况下,我国外汇银行持有一定的外汇头寸,须减少相应的人民币资产,减少超额准备金来增加外汇资产,超额准备金率随之降低,从而导致货币乘数增加,在一定上增加货币供应量。,国际收支的论文格式范文外汇储备货币供应量变化,国际收支论文格式范文取决于国内外收入、国内外利率等综合因素,所以货币供应再完全由银行制约。
1.3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对货币的影响
1.3.1对人民币币值稳定的影响
《人民银行法》条规定,我国货币的是保持币值稳定,此推动论文范文经济增长。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失衡对我国物价产生了多的影响。,贸易顺差导致的出口增加会带动出口工业收入增加从而提高就业,刺激需求导致物价上升。我国贸易收支一直顺差,2008至2010年度我国贸易顺差在一定上放缓,但全年的绝对数值依然较高。,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增长。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购进外汇,投放货币,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2002至2010年,受人民币升值压力影响,外汇储备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货币发行速度,各类物价指数开始攀升,通胀压力显现(见表1)。,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利率 下降,刺激消费需求,商品供论文格式范文求时也会导致物价上升。
1.3.2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数额的外汇储备持续性的国际收支顺差给人以人民币币值被低估的假象,从而面临欧美各国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欧美各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影响经济健康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方式依赖于出口的来说,人民币即使是稍微升值也乘数效应给经济增长很大的影响。升值预期,境外各类热钱持续流入,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对货币的影响
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导致银行被动投放的基础货币大量增加, 使国内流动性过剩, 并引起了投资过度增长、资产价格膨胀、价格稳定面临潜在压力等一系列突出的经济金融问题,对银行的货币操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首先表现在导致基础货币的投放不断增加,央行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不断加大。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迅速扩大,为了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银行在外汇市场上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不断买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
由于外汇占款导致基础货币的增加较多与银行的需要发生矛盾。管理层则采取了下列货币来应对和改善这一国际收支的现状:
其一提高存贷款利率。以2007年3月18日到12月21为例,央行6次上调了存贷款利率。其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能冻结商业银行可用资金, 削弱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 有利于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其三是向市场发行央行票据。随着外汇占款规模的不断扩大, 央行所发行的票据数量和频率不断提高。截至2008年3月中旬,银行已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6300亿元、3年期央行票据4900亿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动性, 也对信贷增长较快的机构起到警示作用。同时还影响市场利率走势, 发挥市场利率调节资金供求关系的作用。
其次,货币内外协调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汇率内外协调的问题。在汇率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到国际收支的平衡问题,还要考虑到国内经济增长、就业和金融稳定等问题,要协调好各方面势必给汇率的宏观带来很大压力。二是利率内外协调问题。提高利率虽然有助于抑制国内经济增长过热,但也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在利率的选择上,需要权衡内外平衡。
1.4建议和对策
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与对策:
第一是增强货币的性,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自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为了避免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度升值, 银行不得不在外汇市场上实施较大幅度的外汇干预。因此,货币的性受到很大影响。因此对于超额的外汇储备可以建立相应的基金制度,基金由财政部控制,银行对账户进行管理, 从而避免银行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而被动发行人民币的局面。同时将外汇储备按流动性的高低分为不同的级别进行相应的管理。
第二,进一步推进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市场化进程。我国应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逐步强化利率在宏观中的地位。增加汇率以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弹性, 逐步拓展国内资本正当的流出渠道, 不断完善贸易结算、统计制度、外债管理、外商投资管理以及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规范,从根本上降低我国货币所面临的过大压力。
第三,尽快取消引资优惠,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加大对国内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国内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的占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应该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出口竞争力。
第四,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从而需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和提高居民收入。以此来矫正居民预期,最终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另一方面要扩大就业渠道,提高中国劳动力待遇,只有收入增长才能提高国内消费。
第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 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市场干预。
2双顺差下的中国货币有效性
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经济体,必须坚持有的、有效的货币。持续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对我国货币带来了挑战,给国内宏观带来难题。为了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新增顺差只能通过外汇储备丧消化。这便给银行带来巨额得外汇占款压力。为保持货洪给不变,央行采取对冲,外汇占款因此挤占了国内信贷的投放,这会对国内经济产生紧缩效应,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性。
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导致我国目前货币的主要任务是对冲过多的流动性以上分表明,在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双顺差”的推动下,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急剧增长。到2006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2006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元。事实上,这种模式下的外汇储备增加是不合理的。由于外汇储备增加比较多,同时又要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银行被动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而实际的基础货币需要量并不要那么多,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就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措施,通过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但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银行的对冲措施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给银行目前的货币带来困难。
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削弱货币的有效性和性外汇占款发行是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一种渠道,外汇储备一直保持速增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在双顺差情形下,这种渠道在货币供给的增加中就显得更为突出了。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要求实行稳健的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然而外汇占款的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成倍增长,已经影响了货币性和有效性。主动与被动投放基础货币的效果是不一样的。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放,央行的对冲措施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大量流入也抵消了对冲的效果。因此对冲措施仅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了央行货币的空间和主动性,因此影响了货币的效果。
3结论与含义
以双顺差为特征的中国国际收支失衡是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表现,而国际收支平衡是宏观目标之一,事实上,分析表明,贸易顺差过大既不利于国内经济均衡发展,也不利于对外经贸合作持续发展,双顺差现象对国内宏观带来难题,对银行货币有效性构成进一步挑战。因此,调整国际收支双顺差,保持货币的性和有效性,实现宏观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中国必须尽快采取外资、外贸和产业等多种方式、综合措施力促国际收支平衡。
参考文献:
[1] 叶华光:对外贸易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结构效应研究[J].甘肃金融,2010(4).
[2] 叶晓东:论人民币国际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4).
[3] 魏可嘉:论人民币国际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国经贸,2010(2).
[4] 程明:探析人民币国际化给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现代商业,2010(9).
[5] 马章良: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外贸的影响[J].金融与经济,2009(5).
[6] 张驰: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与建议[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6).
[7] 裴真:人民币国际化的收益与成本比较[D].河南大学,2010.
[8] 何世红、金岩:中小商业银行国际化战略——包头市商业银行现象解读[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9] Koo gi bo:人民币国际化与应对[Z].对外经济研究所,2010(6).
[10] No sang chae:货币金融论[Z].Pakyoungsa,2006.
[11] Hwang ji eun: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性研究[D].庆熙大学,2010.
[12] 三星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能性[Z].SERI经济Focus,2009-05-06(第24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