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Ⅰ卷 选择题(共48分)
图1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等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读图回答1~2题。
1.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林地、耕地、草地 B.耕地、林地、草地
C.耕地、草地、林地 D.草地、耕地、林地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差异,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林地一般分布在较温暖湿润的地区,草地一般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耕地一般则分布在地形较平坦,水热条件较好的地区。结合各大洲的气候和地形等基本特点可知: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比较大,故这些大洲草地所占比例最高;而南美洲、北美洲及欧洲的相对温暖湿润区域的面积较大,所以林地比重较大。
2.在南美洲③所示的农业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开阔 B.山地面积广大
C.河流少水量小 D.气候温暖湿润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各大洲的自然地理特点,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是世界林地主要分布区之一,在其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面积最大,即③为林地。南美洲除部分高海拔地区外,大部分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温暖湿润是其林地比重最大的最主要原因,D项正确。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南美洲主要以平原和高原为主,A项、B项均错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南美洲河流众多且水量丰富,C项错误。
图2是日本几种农作物和主要工业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的几种农作物中,在日本分布范围最大和最小的是( )
A.水稻和苹果 B.水稻和亚麻
C.甘薯和茶 D.柑桔和亚麻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日本不同农作物的分布范围,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的几种日本农作物存在南界(北界),可用农作物种植区所跨的纬度反应种植区分布范围的大小。其中,水稻、甘薯、茶和柑橘的种植存在北界,即在各自所示界限以南地区都可种植,计算可知,四种作物跨越纬度分别约为16°(30°N—46°N)、11°(30°N—41°N)、9°(30°N—39°N)和7.5°(30°N—37.5°N);亚麻和苹果的种植存在南界,即在各自所示界限以北地区都可种植,计算可知,两种作物跨越纬度分别约为4°(42°N—46°N)和9°(37°N—46°N)。所以,分布范围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水稻和亚麻。
4.影响日本主要工业地带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市场 B.技术
C.交通 D.劳动力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工业地域的成因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图可知,日本的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多优良港湾),是因为其自身资源缺乏,国内市场狭小,需要便捷和廉价的海运来完成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品的出口。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图3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2000、2008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5~6题。
5. 2000年~2008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
A.1300米以下地带 B.1300~1900米地带
C.2500米以上地带 D.1900~2500米地带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小,人地关系越紧张。读图可知,从2000年-2008年,1300米以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显著下降,即土地面积百分比从高于人口百分比降低至低于人口百分比,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6. 2000年~2008年,该地区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
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越小,人地关系越紧张。读图可知,从2000年-2008年,1900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存在显著上升,人地关系趋于缓和。于是便要分析其原因,其中最有可能的便是这个海拔高度地区的人口向海拔更低的地方迁移,所以人地矛盾缓解。开垦荒地可增加耕地,土地面积百分比的增大可能会使得人口弹性系数上升;但在海拔2500米以上地带大量开垦荒地,不符合实际且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土地。大量退耕还林和人口迁入,都会使得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下降,人地关系趋于紧张。
图4为我国某地地形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沟谷地貌发育,其主要原因是 ( )
A.土质疏松,流水侵蚀作用强 B.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解侵蚀作用强
C.断层发育,地壳水平运动强 D.气候干旱,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典型地貌的成因分析,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沟谷地貌的形成主要是因为该地区土质疏松,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石灰岩广布且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是我国西南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断层会形成地垒和地堑,此区域沟谷地貌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强烈。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湿润,风化和风力侵蚀作用不如流水侵蚀作用显著。
8.图中①地农作物长势好于②地,其原因可能是①地( )
A.光照更强 B.土壤的水份更好
C.坡度更缓 D.植被覆盖率更高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一般情况下,阴坡相比于阳坡温度低、蒸发较弱,因而拥有更好的水分条件。读图可知,①地位于山脉阴坡,②地位于山脉阳坡,①地农作物长势好于②地,可能是因为①地土壤水分条件更好。①地位于山脉阴坡,②地位于山脉阳坡。相比于①地,②地光照更强,A项错误。①②两地海拔都在1000m-1500m之间,但从图中不能获得两地坡度陡缓状况的具体信息,因此坡度对两地植被长势的影响无法判断,C项错误。植被覆盖率和农作物长势没有必然联系,D项错误。
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亚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图5为某年4月17日至26日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图,读图回答9~10题。
9.该热带气旋经过①城前后的风向分别是( )
A.西北风、东北风 B.西北风、西南风
C.西南风、西北风 D.东北风、东南风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气旋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状况,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顺时针辐合运动(如下图)。
图中,气旋从①城东方登陆后向南运动,因此,在气旋经过①城前,①城在气旋西侧,吹西南风;在气旋经过①城后,①城在气旋北侧,吹西北风。
10.该时段,图中①、②两城( )
A.日出日落时刻相同 B.正午太阳高度差值增大
C.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D.日出日落时刻差值增大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两城市大致在同一经线上的不同纬度上,只有在太阳直射赤道时才可能同时日出日落;此阶段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而两城市都在南半球,因此①城正午太阳高度大于②城,两城正午太阳高度都在减小,但差值不变,等于两地纬度差值(由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易得);由于二者不在同一纬度,此期间二者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可能相等;此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且向北移,所以两地的昼夜长短的差值越来越大,则日出日落时刻差值越来越大。
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表1为亚欧38°N~52°N之间四地日照百分率(不考虑地形因素)的季节变化。据表回答11~12题。
11.图中四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
A.①地为温带草原
B.②地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③地为温带荒漠
D.④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日照时间主要受纬度、季节、地势和天气状况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则在相同月份同一地方的实际日照主要受其天气状况影响。因为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日照百分率越大,说明该地区该季节降水越少。
表中四地位于38°N~52°N的亚欧,①地全年日照百分率都较低,可推断其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②地全年日照百分率都较高,可推断其为温带性气候,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草原或温带荒漠;③地日照百分率介于①②两地之间,且夏季日照百分率在全年达到最低值,可推断其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④地表现出明显的夏季日照百分率高、冬季日照百分率低的特征,可推断其为冬雨型的地中海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2.导致③地7月日照百分率全年最小的原因是( )
A.受东南季风控制降水多
B.受中纬度西风控制降水多
C.受东北信风控制降水少
D.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和分布,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日照时间主要受纬度、季节、地势和天气状况影响。根据材料可知,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则在相同月份同一地方的实际日照主要受其天气状况影响。因为日照百分率是实际日照时间与可能日照时间的百分比,所以日照百分率越小,说明该地区该季节降水越多;③地7月日照百分率全年最小,说明7月为其全年降水最多月份,又因该地位于亚欧38°N~52°N之间,其气候类型应为温带季风气候。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13.(30分)阅读欧洲某国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形图。(图6)
材料二 城市分布图。(图7)
材料三 2010年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在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表2)
(1)据材料一,分析L湖以上河段的流量、流速、汛期以及河流地貌的特征。(8分)
(2)据材料一,推测该国种植业分布的地区,并说明理由。(8分)
(3)据材料,归纳该国城市的主要特征。(6分)
(4)该国根据国情,重点发展了需要原料少的医药、精密仪表等工业,简述其原因。(8分)
【答案】(1)位于西风带(迎风坡),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2分);流经山区,流速快(2分);冰雪融水补给量大,河流汛期在夏季(2分);流经山区,河流以向下(和向源头)的侵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深而窄的“V”型谷(2分)。
(2)主要分布在北部河谷地区(或海拔500米以下地区)(2分)。理由:地势低平,便于耕作(2分);河谷地区,土壤肥沃(2分);河流多,灌溉便利(2分)。
(3)城市主要分布在北部河谷平原地区(或城市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地区)(2分);城市等级体系(结构)比较合理(大城市数量少,中、小城市数量多)(2分);不同等级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大城市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小城市以第二产业为主)(2分)。
(4)①矿产资源贫乏;②内陆山国,大宗货物运输不便;③(为发达国家)技术水平高;④邻近欧洲经济发达地区,市场广阔;⑤环境优美。(每点2分,任答4点给8分)
【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河流地貌特征的成因、气候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城市的等级和变化、工业区位条件等知识,考查获取、解读地理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1)此题重在分析,要说明原因。结合图示区域判断该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深受西风的影响,加之山地地形的抬升,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再结合图示海拔高度分析,L湖以上的河段发源于山地,落差大,水流急;山地有积雪,夏季融化,形成夏汛等,而河流地貌无外乎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而该河段为上游,以侵蚀地貌为主。(2)关键词是推测。从种植业发展的一般模式入手:地形要求平坦开阔、气候温暖湿润、土壤深厚肥沃、水源充足等,结合具体材料便可推断出该国种植业主要分布地区,叙述要注重分析过程。 (3)城市的主要特征需从城市分布、城市等级体系和城市产业结构等角度展开描述。城市分布主要考虑城市集散性和城市集中区域的典型地理特征;城市等级体系的合理性与否主要从大、中、小城市的数量进行判断;城市的产业结构主要从各产业的比重进行分析和评价。读图从以上角度具体展开即可。(4)根据题干可知,该国重点发展需要原料少的医药、精密仪表等工业,所以对其原因的分析需结合以上产业的特点具体展开。从资源、能源、交通、科技、市场、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方面去分析即可。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图8)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图9)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10分)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6分)(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6分)
【答案】(1)海陆间循环(2分);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2分),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2分),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2分),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2分)。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2分)。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2分);白天湖面温度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2分)。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少,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每点2分,任答3点给6分)【命题立意】本题旨在考查水循环原理、热力环流、湖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1)水循环类型有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图示区域可受来自太平洋水汽的影响,且河流最终又注入太平洋,因此为海陆间循环。具体的形成过程按照海上蒸发—水汽输送—陆地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顺序逐一展开描述。(2)读图可知,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白天小于0mm,夜晚大于0mm,据此可推断其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具体的原因结合海陆性质差异的特征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白天和夜晚的区别即可。(3)湖泊具有调蓄水量、净化水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因此洞庭湖面积减小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上各功能的降低,逐一展开阐述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