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2011年高考安徽乡土地理主要从以下面考查。
1.安徽省自然地理总特征和主要自然灾害。
2.安徽省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对策。
二、前瞻预测
1、 安徽乡土地理知识的考查,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必须放在我国整体的区域发展背景下,来体现其独特性、内涵性和差异性,同时更要注意安徽与其他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如安徽如何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承接什么产业等等。
2、 即使考查安徽的某个局部的或微观的区域特点和发展问题,信息和材料一定是基于全省学生共有的认知水平背景,或者信息材料的给予必定详实完备,目的是避免由于不同地域的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
三、备考策略
详细复习安徽省地理,熟悉地图,准确把握本省和其它地区的空间联系。复习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中心,与其他地理要素间的联系和影响,由点—线—面展开;亦可以按“区域特征——区域问题——区域发展”展开复习等等。积极关注与安徽有关的国内热点大事,结合地理学科的知识分析现象,迁移运用,强化能力。
四、安徽乡土地理知识导读
自然特征:
1.位置:
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 的内陆省份, 安徽跨长 江、淮河中下游,以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 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
2.地形:
(1)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部分;(2)江淮之间西部为大别山区,东部为丘陵地形;长江两岸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
3.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终年温和湿润,并有明显的南北过渡特征。其中淮河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为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黄山山脉以南为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有梅雨和伏旱等特殊天气,气象灾害主要为干旱、暴雨洪涝、龙卷风等
4.河流:
主要有淮河和长江(皖江),注意境内江河段的流域特征。
5.植被、土壤:
因气候的变化更替而自然更替。
淮河以北:落叶阔叶林-棕壤;
淮河以南、黄山山脉以北: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黄棕壤;
黄山山脉以南:常绿阔叶林-黄、红壤。
6.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两淮)、铜(铜陵)、铁矿(马鞍山)。
例题1:小麦成熟早晚受热量、光照强度、土壤性质、空气湿度、干热风等因素影响。右图是安徽部分 地区小麦收割等日线分布图。结合材料和示意图, 回答(1)~(3)题。
(1)导致安徽小麦收割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土壤肥力 D.降水
(2)导致Q地小麦收割较晚的原因可能是( )
A.选择了生长期长、产量高的小麦品种 B.土壤肥力低,小麦生长缓慢
C.地势低洼,光照不足 D.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小麦成熟期长
(3)导致P地小麦收割较早的原因不可能的是( )
A.品种的原因 B.受干热风的影响
C.地形与土壤 D.在成熟期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
解析:第(1)题,南北变化是受热量的影响,即纬度因素。第(2)题,紧临长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生长期长,小麦产量高。第(3)题,成熟期化肥的使用会使小麦返青,成熟减缓;与除草剂使用无关。
答案:(1)B (2)D (3)D
例题2:根据我国某省区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上图为我国某省区图,比较该省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
| 甲河以北地区 | 甲河以南地区 | |
| 气候类型 | ||
| 地形类型 | ||
| 作物熟制 |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 地形类型 | 平原为主 | 平原、丘陵、低山 |
| 作物熟制 | 两年三熟、一年两熟 | 一年两熟 |
| 人口(万人) | 播种面积(平方千米) | 土层高度(米) | 2006年粮食产量(万吨) | |
| A地区 | 65 | 3 667 | 0.1~0.8 | 56 |
| B地区(黄土高原) | 15 | 4 182 | 50~80 | 45 |
(3)图一为A地区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二为A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构成图,试分析应如何促进A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走立体农业道路,发展多种经营,系列开发优势资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开发新炭林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解析:淮河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南部低山丘陵可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要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发展经济,防止沙土流失的发生;北部以平原为主,粮田集中连片分布。南北的热量条件(气候类型)不同,作物熟制上有差异。
社会经济特征:
1.人口、城市
2009年,全省人口出生率为13.07‰,比上年上升0.02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6‰,与上年持平;自然增长率6.47‰,上升0.02个千分点。年 末全省户籍人口6 794.5万人,比上年增加53.7万人;常住人口6 131万人,减少4万人。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4市辖区,56县。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42.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2.经济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 (GDP)10 052.9亿元,成为GDP万亿元俱乐部第十四个成员。比上年增长1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 495.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 902.8亿元,增长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4.5亿元,增长11.1%。三大产业结构为14.9∶48.8∶36.3。2009年,全省全年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5%。其中,出口88.9亿美元,下降21.8%;进口67.5亿美元,下降23.5%。
(1)经济发展优势
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基于各区域资源分布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差异性。
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地理的内容较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强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等等,促进了安徽经济地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调整,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重新定位。
(2)安徽经济地理新变局: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
安徽经济地理新的变局,主要考量是: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
合淮同城,虽是合肥市区与淮南市区之间的城市合作,但意味着淮南地区南下,划入皖中地区。滁马向东,指的是安徽环南京地区的滁州、马鞍山等地东向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并明确为皖东地区。芜安跨江,指的是芜湖、安庆两地,由沿江变成跨江。
(3)安徽经济发展前景
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和区域布局
“一极”:充分发挥合肥市产业基础好、科技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提升汽车、机械装备、信息家电、橡塑制品、化工等产业层次,壮大综合实力,打造合肥制造业增长极,带动巢湖、六安等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两带”:即建成沿江、沿淮两大产业带。沿江地区按照率先融入长三角为指向,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建设沿江城市带,努力提升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装备、化工、轻纺等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以马芜铜宜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带。沿淮地区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突出发展煤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构筑“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形成沿淮产业带。
皖南、皖西地区要充分发挥生态、农副产品和矿产等资源优势,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与苏浙毗邻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特色产业集聚。
3.农业:
安徽省是中国农业大省。
粮食作物的构成兼备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作物的特点,既有旱地作物,又有水田作物。
水稻和小麦是最重要的两大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皖北平原,轮种的杂粮为薯类、大豆、玉米、高粱等。水稻主要分布在沿江平原和巢湖流域,以双季稻为主(也有一季中稻),与稻谷换茬的主要为油菜和绿肥。皖中丘陵则为水旱作物分布的过渡地区,北部以旱地作物为主,南部水田作物比重较大。
经济作物以棉花、 麻类、茶叶、 油菜、花生、芝麻、烟草等为主,皖北平原为全省棉田面积最广、年产量最多地区。油菜种植遍及淮河以南各地,尤以巢湖周围和沿江、江南较集中。茶园主要集中在皖南山区和皖西山区。畅销国内外市场的“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均为皖南山区名茶,而“舒绿”、“六安瓜片”等则为皖西山区名茶。
4.工业:
现已成为中国煤炭、冶金、化工和建材等重要的省份之一。
5.交通:
铁路陇海线和长江通道,分别横贯安徽北部和南部;铁路津浦、京九两条干线南北纵贯全省。
以省城合肥为中心的高速公路基本上连接了省内的较大城市,并且与周边的大都市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等实现了对接,加强了省域间的联系。
6.旅游:
安徽省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黄山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九华山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皖南西递宏村是“世界文化遗产”等等。
注意:旅游资源是区域发展的条件,不是考查旅游业本身,了解本省旅游资源丰富就可以了。
7.区域发展:
1. 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为安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 皖江城市带。2010年1月,批复安徽省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战略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
意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举措,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产业特色:皖江城市带加工产品的50%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70%左右来自长三角。
发展条件:皖江城市带现具有的优势:
长江深水宜港岸线漫长,有300公里未开发,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一批大学和国家级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
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拥有马钢、奇瑞、安庆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现代农业、物流服务业、金融业等产业综合配套能力不断进步,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汽车及零部件、建材、家电、化工等产业集群。
发展目标:未来示范区将重点围绕新型化工、装备制造、冶金及金属材料深加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高起点承接沿海地区和国外产业转移,着力培育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壮大一批规模和水平居全国前列的产业集群,培育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和世界品牌。
三、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地理特征及发展方向
1.位置范围: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 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桥头堡”。
2.区位优势:
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1)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
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
(2)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低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
(3)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
3.“一轴双核两翼”: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
3.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
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
4.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
首先,设立示范区, 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要。其次,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另外,设立示范区,是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
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江经济地带是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图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
| 城市 | 面积(平方千米) | GDP(亿元) | 人口(万人) | 城市级别 |
| 重庆 | 82 403 | 3 486.20 | 2 808 | 直辖市 |
| 成都 | 12 400 | 2 750.0 | 1 234 | 副省级城市 |
| 昆明 | 21 111 | 1 203.00 | 619 | 地级市 |
| 贵阳 | 8 032 | 603.00 | 395 | 地级市 |
| 怀化 | 27 600 | 334.1 | 500 | 地级市 |
(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
(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
(4)简要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条件。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情况。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是三大经济核心体,以这三个基地为中心点,辐射长江沿岸其他地区,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联系、区域协作的长江经济带。皖江位于沪宁杭和华中工业基地的中间地段,许多地区位于长三角辐射圈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同时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等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
答案:(1)主轴沿长江干流分布,辅轴沿铁路(或沪杭-浙赣一湘黔-贵昆线)分布。(2)有利条件:①水源充足;②地形平坦;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劳动力丰富;⑤工农业基础好;⑥技术力量雄厚;⑦工业协作条件好;⑧市场广阔;⑨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能源、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用地紧张。
(3)地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枢纽,有利于得到周围广大地区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大市场;面积、人口、GDP规模最大,城市级别最高。
(4)位于长三角产业辐射区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科技水平较高,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保证;承东启西,是联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区内协作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