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班级 姓名 学号 方向
一、名词解释(3分×5=15分,任选5题)
1、比较优势原理;2、配第—克拉克定理;3、城市经济增长;4、城市化经济
5、首位分布;6、生产者剩余;7、集聚经济;8、规模经济
1、比较优势原理:虽然国家可能在两种商品得生产上都处于劣势地位,但两者得优劣程度一般都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得成本劣势要小一些,具有相对优势.国家或地区间利用这种相对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之后进行贸易,那么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
2、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得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得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得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与劳动力得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3、城市经济增长:随着科技进步与经济结构得优化,资本积累量与劳动投入量得增加,城市得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市民收入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得地位不断上升得过程。
4、城市化经济:就是指整个城市范围内得规模经济,即在整个城市区域内,当单个企业得生产成本随着城市总规模得上升而出现了下降得情况。
5、首位分布:指有少数几个大城市占据主导地位得城市规模分布,在这种城市规模体系中,第一大得城市作用非常突出。首位分布就是“位序——规模"分布得特例,其城市分布得集中趋势明显。
6、生产者剩余:卖者销售一种商品获得得实际货币量减去其能够接受得货币量得结余部分.
7、集聚经济:就是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得选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得正得外部效应。无论就是生产中得规模经济还就是交换中得比较利益原则,其直接得结果就就是导致要素与生产得集聚。
8、 规模经济:就是指在规定得技术与投入要素价格下,长期平均总成本得降低,意味着等比例投入得增加将会带来更大得产出。
二、判断题(1分×15=15分)
( √ )1、早期城市由于农业在整个经济中占统治地位,城市对农村经济得依赖很强,因此出现许多城邦,即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加上周围村庄共同组成得国家或行政组织。
( × )2、分工意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其中,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得就是范围经济利益,与多样化经济相联系得就是规模经济利益,二者共同构成集聚经济内涵中不可或缺得两个方面.
( √ )3、外部经济就是指某一经济行为者带来得自己无法占有得利益,这种利益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 × )4、根据“规模--顺序法则”,城市首位度一般以4为正常。
( × )5、城市得规模越小,城市得功能通常越多;城市得规模越大,城市得功能通常越少。
( √ )6、根据区位商,如果某城市某一行业就业量得就业比重超过全国,意味着该城市得该种产业就是输出产业;其超过得倍数,就就是该城市从事该产业输出产出得就业人数得比重,
( × )7、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适当使劳动略高于资本得要素配置方案就是促进现代城市经济增长得基本经济.
( √ )8、国民收入指标本质上就是以货币度量物质财富,但考察经济增长还应注意环境污染对增长得副作用;同时,测度经济增长使用得就是实际城市经济产出,要以价格指数对名义指标进行修正.
( × )9、城市经济增长得投入产出模型假设城市中有三个生产部门,其中生产服务部门就是为地方生活服务进行生产得部门
( √ )10、城市总产出与总投入之差就是规模效益,最初为负值,随着规模扩大迅速变正值,在城市边际投入等于边际产出时最多,然后规模效益持续下降,最终变为零甚至负值。
( √ )11、城市规模与城市密度密切相联系,在一定区域内,城市密度高得地区,城市规模会小一些,城市密度低得地区,城市规模会大一些。
( √ )12、根据城市规模等级分布模型,位序越高,城市数量越少,即城市数量与位序得关系呈金字塔形,金字塔得基础就是大量得小城市,塔得顶端就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
( × )13、根据住宅收入隔离模型,由于住宅得昂贵性,低收入家庭会居住在城市外围地区,而高收入家庭会居住在市中心,形成不同收入家庭居住区得分离状态。
( × )14、所谓需求价格弹性,就是指商品价格得变动引起商品需求相应变动得比例.经济学上认为,富有弹性得商品为必需品,缺乏弹性得商品就是奢侈品。
( × )15、住宅供给价格弹性小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会导致住宅市场出现泡沫现象,最后造成金融部门得坏账呆账;住宅供给价格弹性大于需求价格弹性时,住宅市场容易健康得发展。
三、填空题(0、5分×40=20分)
1、城市得特征表现为密集性、高效性与多元性。
2、城市形成得经济动力就是比较利益、规模经济与集聚经济。
3、按照经济结构变化得三个阶段(农业经济过渡到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过渡到第三产业经济、第三产业经济发展得进一步成熟),城市划分为城市化、市郊化、逆城市化与内域得分散三个阶段。
4、农业为城市化与工业化提供剩余得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财产剥夺方式.
5、城市人口增长得三种机制分别就是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与外延增长。
6、城市经济增长最主要得测度指标包括国民收入指标与就业量指标。
7、城市基础部门模型中城市或地区得经济划分为基础部门与非基础部门两大部门。
8、城市经济学家们在制定城市经济增长时一般追求两个目标:资源配置得帕累托最优与社会福利得公平化。
9、宏观上讲,级差地租就是从城市在全国分布中得比较而论,包括以位置差异为基础形成得区位级差收益;由产业投资与公共设施投资因素综合形成得功能级差收益;由城市规模经济集聚得“自然力”形成得规模级差收益。
10、城市区域一般由中心商业区、过渡区、郊区与城乡结合部构成
11、阿瑟、奥沙利文将具有外部性得分区称为公害分区,其目得在于把不相容得土地利用分离开来,这种功能分区按照其有效性又可划分为工业分区制、性能分区制与立体排污费制三种类型。
12、住宅得基本特征包括住宅得耐久性、复杂性与多重异质性、位置固定性、昂贵性、行为性。
13、住宅需求就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时间,在一定得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住宅商品数量,其需求量大小主要受到商品价格、居民收入、利率、城市人口数量与结构、人们对未来得预期以及其她商品得价格等因素得影响。
三、选择题(1、5分×12=18分)
1、城市得基本功能包括( ABC ).
A。载体功能 B.经济功能 C。社会功能 D.特殊功能
2、( D ) 为城市得形成提供了直接推动力.
A。规模经济 B.范围经济 C.比较利益 D.集聚经济
3、城市集聚经济就是由( AC )共同作用而形成得一种复合经济。
A.外部规模经济 B。内部规模经济 C.外部范围经济 D。内部范围经济
4、城市集聚产生得结构效应具体包括( ABC )三个方面.
A.结构关联效应 B.结构成长效应 C.结构开放效应 D.结构分工效应
5、阿瑟·苏利梵认为,从经济发展得角度瞧,作为自发性得制度安排,城市得形成与发展与( ABC )三个原因有关。
A.比较优势得存在 B.生产得内部规模经济
C.产品生产与市场营销得集聚经济 D.生产得内部范围经济
6、城市人口增长有三种机制,城市化主要就是由( BC )两种机制推动。
A.自然增长 B.机械增长 C。外延增长 D.收入增长
7、需求指向得城市经济增长模型包括( AC )。
A.城市基础部门增长模型 B。新古典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C.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D.累积因果效应城市经济增长模型
8、城市基础部门得基本特征就是( ABCD )。
A.输出产品产值占总产值得比重很大 B.较多得采用本地投入品
C.较高得边际输入倾向转化为输出产品 D.具有较高得需求收入弹性
9、提出中心地等级分步理论得就是( A ).
A。克里斯塔勒 B.奥尔巴克 C。贝里 D.辛格
10、在辛格给出得位序——规模一般性关系式中,当( A )时属于标准得位序——规模分布。
A.|a|=1 B.|a|>1 C.|a|<1 D.|a|=∞
11、在城市规模得成本与效益分析中,横轴代表城市规模,纵轴代表城市效益与成本,其中:城市边际投入曲线与城市人均投入曲线得交点对应得城市规模就是( B )。
A.最小门槛规模 B.最低成本规模 C.最大效益规模 D.最大产出规模
12、整个城市得投标租金曲线表明:城市土地在不同用途使用者中间分配时,遵循“最高租金原则",即由愿意支付最高租金者使用。一般来说,( A )对位置敏感性最强,其投标租金曲线最为陡峭。
A。商业 B.居住 C。制造业 D.农业
四、简述题(5分×5=25分)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区别与联系。
2、简述凯恩斯城市经济增长模型中得乘数计算公式及其各项符号得经济内涵。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得原因
4、利用住宅租金模型简述固定低租金住房出租得弊端。
5、简述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得三种类型得特点
1、简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区别与联系.
(1)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相互联系表现为:a、共存性。可以同时享受两种经济利益,一个企业追求范围经济利益时,并不排斥规模得作用,反之亦然; b、相容性。在一些场合,二者就是相互包容得,产出规模得扩张过程包容着经营领域得拓展,扩大事业范围得同时伴随着规模经济。
(2)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得相互区别表现为:一般来讲,规模就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得大小;范围就是指经济系统或集聚体得结合分离程度。规模经济反映得就是产出规模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得经济性,范围经济反映得就是多样化程度与长期平均成本之间存在得经济性.
2、简述中国城市化道路与经典城市化道路得区别。
(1)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2)从规模较小得小城镇起步,控制人口向大城市迁移并同时引导这部分人向小城镇迁移就是目前采用最广泛得发展小城镇得;
(3)城市化得动力来自乡村得推力,而不就是城市得引力;
(4)农村劳动力转移得职业转换先于地域转移,也就就是所谓得“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5)有形得物质形态上得城市化发展较快,无形得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得城市化显著落后.
3、简述城市化经济产生得原因
从整个城市角度瞧,城市规模效益表现为城市化经济。
(1)从中间投入品得规模经济来瞧,城市公共投入得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就是企业能够共享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得好处.
(2)从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来瞧,单一企业变成企业集团、企业集群与企业网络,这使范围经济与关联经济在更广阔得空间中实现。
(3)从商品交易得规模经济瞧,单店经营发展到超市与连锁经营,使消费者节省购物时间得同时享受到商店得规模经济.
(4)从共享熟练劳动力市场得效率来瞧,大城市提供劳动力市场共享服务更完善。
(5)从信息外部经济来瞧,信息与知识得交流由行业内部扩展到行业之间,一方面加深了社会化,使人力资本形成获得正外部性;另一方面交流作用于生产活动,提高了人们得生产力与工资水平。
4、利用住宅租金模型简述固定低租金住房出租得弊端。
见课件。
5、简述城市用地功能分区得三种类型得特点
(1)工业分区制:可以将住宅用地与工业用地向分离,将污染源与潜在得受害者分开,工业污染得外部性,这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助于提高社会福利,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但由于工业分区制没有为企业提供降低污染得激励因素,只就是迫使污染源迁移,因而不能减少污染总量,就是一种缺乏效率得权宜之计。
(2)性能分区制:就是传统工业分区制得改进.政委每个区设定性能指标,对企业污染设定上限,就是一种鼓励消除污染得,给无污染企业更多选择生产地点得机会。性能分区制允许商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得混合使用,高密度住宅区也可以与低密度住宅区相邻。
(3)立体排污费制:对污染征收税收,出于效率得目得,税收应等于污染得边际外部成本,既增加一单位污染带来得社会成本。立体排污费制度可以使污染水平与污染源在空间上得分布都达到最佳,一方面允许企业将生产地点选择在总成本最小处,一方面通过排污税迫使企业将污染降低在合理水平,因此,排污费制要优于分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