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教育厅 江苏省财政厅
关于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育部、财政部: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06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06〕44号)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共同组织专家组于2006年11月21日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方案”进行了预审、论证。专家组在听取学校汇报、认真审阅材料基础上,对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预审标准(试行)》,经认真研究、评议,形成以下意见:
一、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基础条件分析
1.办学历史悠久、传统优良,办学思路清晰、特色明显。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创办的第一所职业学校,该校在88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1999年升格以来,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规律,逐步形成了“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和较高层次的专业背景,具有创新精神和前瞻性眼光,办学思路清晰,对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与把握具有独到之处。学校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服务领域,坚持走产学结合之路,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产学结合、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2.办学成效显著,创造了较丰富的办学经验和独特的办学模式。2004年,学院接受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现拥有教育部高职高专教改试点专业1个,教育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实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建有国家高职实训基地2个,省精密制造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学院依托校办产业和引进社会企业,打造校内工业园区,产学合作培养人才。通过课堂与实验室、实训中心相融合,推进“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依托现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并为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鉴定服务。人才培养质量较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连续3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在教育部东西部对口支援项目、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项目以及与西部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等方面,为其他高职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
该院办学综合实力居江苏高职院校前列,已具备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基础和条件。
二、建设方案基本评价
该院提出的建设方案是学校围绕创建全国示范性高职院的战略目标,集思广益,认真论证后提炼形成的。项目立项依据充分,目标设置合理,可实施性强,预期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尤其是项目建成后对其它高职院有较强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专家组认为学院在四个方面的建设项目中提出的建设任务,具有独到的创新性,并具有较强的辐射性、示范性。
1.专业布局与专业群建设。学院提出了基于“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概念,在对原来的近80个专业整合为19个专业群的基础上,为更好地发挥学院在机、电类专业方面已有的优势,创建机、电类专业的优质教育品牌,打造与机电制造业相结合的信息与软件、工商与贸易等特色专业群,提出重点建设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和软件技术等五大特色专业群。既较好地解决了专业相对稳定加强建设与积累、灵活适应市场需求这一高职教育的特殊要求,又使得专业群中各专业方向拥有核心课程群,充分利用资源建立共享实验实训基地,实现专业建设高质量、高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群核心课程群建设。学院提出对应5个特色专业群配套建设5个核心课程群。以能力为主线综合化改革其中30门课程,形成任务驱动、案例引导、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建成各核心课程的基本教学资源库,形成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含课程质量标准、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试题/试卷库、参考文献目录、共享型课件及配套教材)。再创建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8门省级精品课程,再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
3.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学院依托五大特色专业群,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成效将覆盖全院19个专业群90%以上的专业,受益学生将占全院学生总数的95%。再建国家高职实训基地2个,省级高职实训基地(省级实验示范中心)2个;完善校内实验室建设,满足校内各专业高质量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建成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真实工程背景或顶岗实习的实习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建设。学院围绕五大特色专业群建设,重点建设一支优秀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团队。提出各专业群、核心专业、核心课程群均应由教授作为带头人的合理的师资梯队结构。力争在建设周期内,通过“内培”和“外引”,五个特色专业群再增加教授16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素质,促进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发展。
5.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围绕“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办学理念,从人才培养方案入手,针对专业群构筑了“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核心课程群及核心能力培养模块+具有‘准订单’性质的、开放灵活的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围绕实践教学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合一、实训教学与学工结合合一,实习教学与顶岗工作合一”人才培养模式。
6.办学与教学管理。学院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一方面拟牵头组建江苏现代制造业职教集团,在人才培养、企业员工培训、校企人员交流、技术开发、企业定制人才等方面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充分利用职教集团资源,拓展办学空间,疏通就业渠道,建立起产学结合、开放办学的现代职教模式。另一方面深化与国内品牌教育机构的合作,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与技能培训,通过整合双方资源,扩大联合办学的规模。实质性地推进校内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能,依托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7.社会服务。学院提出建设职业能力发展虚拟学院,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职业能力发展服务咨询、培训与鉴定。每年完成对外培训5550人。组建江苏省高职院校机电产品维修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电气自动化技术研发中心、国际物流系统技术研究与服务中心、江苏省Linux技术服务中心南工院分中心,为区域经济和行业服务,争取实现年科研经费到款额250万元,获准专利10项。以此培养造就一支技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服务与研发梯队,推动学院的科技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
8.对外交流。学院提出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选送教师出国培训交流,开展国际认证注册资格证书培训,国际合作培养在校生人数达到1000人。以此吸纳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吸引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际化水平。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及江苏苏北职业教育工作,通过建设成果的辐射共享,促进西部和苏北地区职业教育发展。
三、建议
围绕学校提出的发展目标,结合学校实际,专家组对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强化学校在机类、电类等先进制造业主干专业上的优势,加快工商、软件、艺术等现代服务业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校服务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能力,以适应江苏和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特色专业群建设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学校所提出的“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多个专业方向”的专业设置框架模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创新思路,要注意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总结提炼出可供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为同类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3.要继续推进学校管理和运行机制改革,在探索适合现代高职院校加快内涵建设的管理模式方面,加强实践和研究,不仅为本校的发展提供保障,也为同类院校的发展发挥示范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该院提出的建设方案详实具体,保障措施可行并富有创造性。建设方案实施后,必将有力地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并使学校的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经研究,江苏省教育厅与江苏省财政厅积极推荐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申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
专此报告。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 主题词:高等职业教育 申报 报告 |
| 江苏省教育厅办公室 2006年11月23日印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