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人教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一节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学生分析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三、 教材分析
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各部分内容前后之间的关联性很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是本单元的基础,也是理解大气运动的突破口,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都是热力环流的具体体现,所以热力环流垫定了整个章节的基础。
四、 设计思想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也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和最佳切入口,对于理解由于热力原因而引起的大气运动、学习大气环流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是学好大气运动的基础,为后面学习大气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打好基础,起到分散降低教学难度、便于学生掌握的作用。
地面冷热不均而引起大气的运动可采用直观图示法进行教学。
1.按照水平方向上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或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空气密度分布不均—→水平方向上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这一线索,边讲边画热力环流基本模式图。
2.归纳总结热力环流过程中气压分布与气流分布之间的关系。
3.实践探索: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并因此获得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联系学生身边的一些现象,并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实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七、教法与学法
1、教法:实验演示法、引导总结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
2、学法:合作实验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等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导入):诸葛亮火熄上方谷,上方谷为什么回突降大雨,浇灭大火?
(一)实验引入
介绍实验装置并引导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提问过渡:同学们看到气流是如何运动的?
从刚才的实验可以看出,气流在热的地方向上运动,在冷的地方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在近地面从冷的地方向热的地方运动,为什么地表冷热不均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先来看地表均一时的情况。
(二)原理分析(板图)
1.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思考:(1)A、B、C三地受热不均后,三地的大气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A地气体膨胀上升,B地气体收缩下沉(热胀冷缩)
2.受热气体膨胀上升,冷却气体收缩下沉(垂直运动)
思考:(2)三地的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分别有什么变化?
预设答案:A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小,高空空气密度变大。B、C两地近地面空气密度变大,高空空气密度变小。
思考:(3)此时,同一水平面上(近地面、高空)的空气密度是否还相同?
预设答案:近地面A地空气密度降低,B、C两地空气密度升高
思考:(4)这种差异会导致气压如何变化?
预设答案:A地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A′气压升高。B地近地面气压升高,高空B′气压降低。
由此可以看出
3.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温低,气压高。
4.近地面与高空高低压相反。
思考:(5)A地近地面是低压,高空A′是高压,哪一个地方气压更高?
预设答案:A更高,因为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5.同一水平面风从高压吹向低压。
思考:(6)等压面是否还能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6.高压等压面向上凸,低压等压面向下凹
注:高压和低压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
(三)实例探究:
1 引导学生思考活动,小组合作讨论海陆风的形成,请小组派代表上台画出。
(1)白天陆地温度高还是海洋温度高,晚上呢?
(2)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在图2.4中画出白天和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并说出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2 城市风的形成
郊区 市区 郊区
(1) 城市风对城市大气有什么不良影响?
(2)我们在城市建设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四)课外探究
巴山夜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探究问题:巴山为什么下的是夜雨?这与它的地形又什么样的关系?
十 :课堂小结:
十一:板书设计:
热力环流
1、概念:
2、形成原理:
3、实例探究:
十二: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