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题 | 信息的交流传播 | 单元 | 3 | 学科 | 科学 | 年级 | 6 |
| 教材分析 | 本课以“制作独轮车”为任务线索,以“文字”和“视频”为信息传播形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用不同工具传播信息的差别,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工具在完成任务时带来的便利以及技术对完成任务质效的影响。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提升,提供了教师评估的内容和机会,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和认识。聚焦板块,学生先比较书本和电脑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异同,引发对信息的关注和思考。探索板块,借助书本和电脑这两种信息传播工具,学生分别获取制作简易独轮车的信息,并依据获取的信息完成独轮车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跟信息传播工具接触,从而感受到不同的传播工具所承载的文字和视频会对获取信息产生直接影响。研讨板块,学生再次交流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使用“省力”“省时”“安全”“灵活”等词语来评价工具的优劣。拓展板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工具和技术”更多的区别与联系。 | ||||||
| 学情分析 | 本课以“制作独轮车”为任务线索,以“文字”和“视频”为信息传播形态,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用不同工具传播信息的差别,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工具在完成任务时带来的便利以及技术对完成任务质效的影响。同时,本课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总结、提升,提供了教师评估的内容和机会,有助于教师评估学生对工具和技术的运用和认识。聚焦板块,学生先比较书本和电脑提供的信息之间的异同,引发对信息的关注和思考。探索板块,借助书本和电脑这两种信息传播工具,学生分别获取制作简易独轮车的信息,并依据获取的信息完成独轮车的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跟信息传播工具接触,从而感受到不同的传播工具所承载的文字和视频会对获取信息产生直接影响。研讨板块,学生再次交流对“工具和技术”的看法,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回顾、总结,并结合自己的感受使用“省力”“省时”“安全”“灵活”等词语来评价工具的优劣。拓展板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工具和技术”更多的区别与联系。 | ||||||
| 学习 目标 | 科学概念目标 ·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不同的信息传播土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科学探究目标 ·能借助信息传播工具获取信息,完成独轮车简易模型的制作。 科学态度目标 ·乐于合作探索,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信息的交流和传播推动工具和技术的共同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
| 重点 | 参与、体验简易独轮车模型的制作活动。 | ||||||
| 难点 | 1.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的差别。 2.总结工具和技术之间的联系。 | ||||||
| 教学过程 | |||
|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1、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信息,每时每刻都有无数的信息在传递、传播。在古代人们是怎么传递信息的? 明确:击鼓、结绳记事、烽火狼烟、快马加鞭、飞鸽传书等。 2、随着印刷工具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印刷带来了书籍报刊的大量普及,人们在书海中获取大量的信息。 现在我们身处信息时代,信息交流已经越来越便捷和准确,书籍只是人类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一种工具。 你知道哪些交流传播信息的现代工具?它们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 明确: 除了书、视频、音乐播放器之外,报刊、影视、音像制品、电话、电报、卫星转播以及国际互联网等都属于信息传播工具。信息传播的工具具有传递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基本形式有数据、符号、文字、声音、图像等。 | 查阅资料交流 联系生活回答 | 创设情境,导入聚焦,激发兴趣 |
| 讲授新课 | 一、探索:比较两种传播工具——书本和电脑 1、比较信息形式 书本和电脑,大家都比较熟悉,你知道它们提供信息的形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们又是如何传播信息的吗? 首先引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 书本提供信息的形式有哪些?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明确:书本提供信息形式有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人们通过阅读,获取书籍所承载的信息,书籍的发行、传阅使得信息得到广泛传播。 其次引导学生回答第二个问题:电脑提供信息的形式有哪些?是如何传播信息的? 明确: 电脑提供信息形式文字、图像、符号、色彩、音频、视频等。电脑承载的信息更加多元,人们可以通过看、听的方式获取它所承载的信息借助互联网,电脑可以迅速地把信息传播到世界各地。 最后,在刚才的分析基础上,填写任务单。
2、比较传播效果 如果用这两个工具传播信息,效果会一样吗?鼓励学生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 活动:一起制作萝卜独轮车 (1)器材准备:尺子、剪刀、细线、筷子、吸管、萝卜、牙签 (2)提供Word文档 制作车步骤 ①先要制作车轮,在萝卜的打上一个小孔,把吸管剪成小段,然后塞到萝卜的小孔里,在吸管里插入根稍微长一点的小棍子作为车轴。 ②用细线和竹棍,制作一个三角形的框架。 ③把车轮和车架组合起来,把轴固定紧,一辆独轮车就做好了。 (3)提供制作视频 (4)活动任务 ①将简易独轮车模型的制作方法和技术细节,分别用文字和视频两种方式提供给不同的小组。 ②在规定的时间内,各小组按照制作要求完成模型的制作。 ③各小组完成制作后,相互交换作品,并评价两种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对制作活动的影响。 (5)注意事项 ①制作的方法分别记录在纸上和存储在电脑的视频里, 小组讨论确定选择哪种工具 ②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制作,不超时 ③遇到问题,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商量 ④遵守规则,不偷看其他小组的资料,不影响其他小组的制作 (6)限时制作(15分钟) (7)交换、评价作品 ◆电脑组合书本组交换作品,互相观摩学习,改进自己的作品。 ◆评价两种不同信息传播方式对制作活动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8)填写活动任务单 二、研讨 1、通过比较,书本和电脑传播信息有什么差别? 明确: ◆文字难理解但时间短速度快 ◆视频很详细但时间长速度慢 2、在制作过程中,你们用到了哪些简单的工具?它们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独轮车结构中包含了学习过的哪些技术? 明确: 用到了剪刀,剪刀是斜面和杠杆的组合 用到了小刀,小刀的刀刃是斜面 独轮车的车轮是轮轴的应用 绕轴转动的车架是杠杆的应用 车架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 用吸管来减小车轮与车轴之间的摩擦力 竹棍连接用到了捆扎技术 3、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活动,谈谈我们对工具与技术的一些新看法。 例如,在选择工具与技术的工程中,要选择适合的、便利的。工具不是一层不变的,它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来改良。而技术,比如说使用电脑获取信息的时候,要学会使用鼠标方法、打字技术等。总而言之,工具和技术都是可以改变的。 三、拓展 阅读“拓展”文字,谈谈你有怎样新认识? 明确: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就像是一个齿轮,驱动着它们共同发展。 四、课堂练习 1.关于书本与电脑的传播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电脑里可以观看视频,直观生动 书本上的文字传播虽然比较抽象, 但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要快很多 电脑的传播效果一定比书本的好 2.制作萝卜小推车包含的技术有( ) ①三角形稳定性 ②杠杆原理 ③轮轴原理 ④斜面原理 ⑤互联网技术 ⑥印刷技术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C. ① ③ ⑤ ⑥ 3.下列不属于信息传播工具的是( ) A B C 4.书本和电脑提供信息的形式不同,表现在( ) 书本通过文字、图像、符号、色彩、音频、视频等提供信息 电脑通过文字、图像、符号、色彩等提供信息 C.电脑可以通过音频和视频提供信息,书本无法提供 5.工具与技术的关系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工具推动技术的发展 技术推动工具的革新 C.工具和技术没有联系 五、作业布置 回顾本单元,你都学习了哪些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在记录单上。 | 回答 回答 比较,填写 回答 认识器材 接受文档 接受视频 明确任务 认真听 制作独轮车 评价与改进自己作品 填写任务单 回答 讨论 交流 阅读交流 练习 | 探索书本和电脑在传播信息上的差别。 比较书本和电脑的传播效果 总结与提升认识 进一步加深对工具和技术的认识 完成达标测评 整理和巩固单元知识 |
|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不同的信息传播具会影响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总结课堂 | |
| 板书 | 板书设计 | ||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第一课 放大镜
特点:(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
功能:能把图像(放大),显现人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放大镜的镜片又叫(凸透镜),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第二课 怎样放得更大
组合凸透镜:一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光学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到大约(200万倍)。
第三课 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
工具: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结构: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蝴蝶的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图像: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越(大),视野反而越(小)。
第四课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构成:洋葱的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结构:像一个个(小房间),房间内有(小黑点)。
共同点:都有(气泡)。
第五课 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细胞的形态:生物标本都具有细胞结构,但其形态是(多种多样)的。
区别:不同生物体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体不同组织或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第六课 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
微生物:在水中生活着形态各异的(微小的生物)。
特征: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会运动,能繁殖。
第七课 微生物与健康
微生物种类:细菌、(霉菌)、病毒等。
微生物的运用:可用于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食品发酵)、生物制药、增加土壤肥力等。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地球的运动
1.我们的地球模型
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组成。
地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组成。
区别:不同的地球模型,表达的(研究方向)和(地球知识)不同,(制作方法)不同。
2.昼夜交替现象
原因:昼夜交替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
假设: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一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地球)自转;
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
(托勒密)的“地心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运动。
( 哥白尼)的“日心说:太阳处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
解释: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还会绕着太阳(公转)。
4.谁先迎来黎明
成因: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实例: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5.影长的四季变化
现象:正午时,物体影子随季节变化呈(有规律)的变化。
测量:(圭表)是中国古代测量正午时刻的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
6.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现象: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实例:四季变化与地球(公转)有关。
7.昼夜和四季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与生活)。
地球运动和地球上的一些现象有(因果)关系。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三单元 工具与技术
1.紧密联系的工具与技术
区别:工作时所用的器具都可以称之为(工具),比如剪刀、手机等。
活动中用到的所有的方法和手段就是(技术)。
关系:工具和技术是(紧密联系)的。
2.斜面
作用:利用(斜面)滑道从上往下搬运物体十分省力;
利用斜面从下往上搬运物体比直接搬运物体要(省力)。
3.不简单的杠杆
作用:利用(杠杆)可以帮助我们翘起一些重物。
变化:改变支点的位置、支点的高度会影响(杠杆)的作用效果。
4.改变运输的车轮
构成:车轮是一种(轮轴),由半径较大的(轮)和半径较小的(轴)组成。
应用:用有轮的推车运送物品比较(省力)、(灵活)。
5.灵活巧妙的剪刀
特点:剪刀是一种(组合)工具,它具有(斜面)和(杠杆)的结构特点。
用处:形式多样的剪刀也是多项技术组合的产物,用以解决不同人的需求。
6.推动社会发展的印刷术
地位:(活字印刷)是重要的印刷技术之一。
步骤:分为检字、(刷墨)、(拓印)、晾制四步。
意义:(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工具与技术的不断发展。
7.信息的交流传播
信息的(交流)与(传播)驱动工具和技术的发展。
不同的信息传播工具会影响到人们(接收信息)的效果。
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能量
1.各种形式的能量
形式:然界存在(声、光、电、热、磁)等各种能量的表现形式。
机械能:能量的表现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最终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作用:(机械能 )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
2.调查家中使用的能量
形式:家庭里经常使用的能量形式有(声)能、光能、(电)能、热能、太阳能等。
弊端:每一种能量形式都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和(环境代价)。
3.电和磁
关系:电可以转化为(磁)。
发现: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最先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4.电能和磁能
电磁铁: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作(电磁铁);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
实验:改变电流 (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关系:电能和磁能可以(相互转换),也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5.电磁铁
磁性强弱: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是可以改变的。
影响因素:线圈匝数多磁性(强),线圈匝数少磁性(弱);
电流大磁性(强),电流小磁性(弱)。
6.神奇的小电动机
性质:(电动机)是利用电能产生动力的机器。
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推动转子转动。
7.能量从哪里来
太阳:(太阳)是自然界最大的能量来源。
电能:(电能)是由其他形式的能量转换来的。
特点:能量有多种形式,可以储存在一些(物质)中,也能相互(转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