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编排。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教学片段:
1、从主题图中学校大门前的两个花坛(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引入一个实际问题:两个花坛哪一个大?也就是要计算它们的面积各有多大。长方形的面积学生已经会计算,从而提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问题。(揭示课题)
2、用数方格的方法数一数,并填写下表:
| 平行四边形 | 底 | 高 | 面积 |
| 长方形 | 长 | 宽 | 面积 |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4、师引导学生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学生动手操作)
(1)交流操作情况,介绍转化方法。
(2)讨论:为什么沿高剪开?
5、师: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分析: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教学流程,许多老师都是这样教的。但我就在思考这样一个细节问题:完型表格的直接呈现,已经向学生暗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底、高与长方形的长、宽“有关系”。为什么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只考虑它的底和高的关系,而不是其他因素呢?我觉得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由于一些因素的,教材中许多思维价值丰富的知识过程被简化,只能保留精炼、本质的逻辑结构。为此,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对教材进行了二度开发和合理应用,把探究空间变小为大,让探究活动更有挑战性。我是这样教学的:
1、猜想
师: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怎样计算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5×6+4(底×邻边+高)
生2:5×6(底×邻边)
生3:4×6(底×高)
2、排除
以上哪些方法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排除掉第一种方法)
3、验证
(1)通过拉动平行四边形学具,验证第二种方法是不可能的,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能用底×邻边这个方法计算。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系,这也进一步促进学生继续往下探究二者之间的关系。
(2)学生动手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这是本课教学的关键,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些学生可能不知怎样去思考。于是我出示一份实验报告,学生通过填写实验报告,小组合作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实验报告
发现:1、通过剪拼,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 。
剪拼后图形的形状 ,面积大小 。
2、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长方形的 。
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长方形的 。
推理: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几何初步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基础上安排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依据。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与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价值。
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方法。
说教法、学法分析。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验,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把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从中渗透“转化”的思想。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