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22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和参详细解析最新完整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33:59
文档

2022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和参详细解析最新完整版

福建省2022届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甲骨文现代汉字马犬牛A.土地制度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
推荐度:
导读福建省2022届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甲骨文现代汉字马犬牛A.土地制度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
福建省2022届中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A.土地制度     B.农耕生活     C.分封制度     D.天文历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3.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    )

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     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

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超     D.秦朝北疆防御体系完备

4.“他以坚韧不拔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重重的困难,终于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他”指的是(    )

A.汉武帝     B.张骞     C.班超     D.甘英

5.谚语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过了小满十月种,十日不种一场空”体现了先民(    )

A.强调不误农时     B.主张种植水稻     C.关注农具革新     D.重视因地制宜

6.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冲破我国东西水系自然地理的,解决了开辟水源和改造地形等难题;其卓越运能的实现,展示了我国土地测量和水利水运等科技成就和创新能力。这体现了(    )

A.江南地区的开发     B.运输工具的改进

C.劳动人民的智慧     D.计算能力的提高

7.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这一结论的佐证史料是(    )

A.   B.   

C.   D.

8.图7到图8所示内容的变化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B.财政收入得到提高

C.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D.人口总量逐渐增加

9.阅读材料获取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同学写出的关键词:元朝、杂剧作家、《窦娥冤》。据此可知,他学习的历史人物是(    )

A.关汉卿     B.李时珍     C.宋应星     D.曹雪芹

10.17-18世纪,中国的瓷器、漆器和丝绸等产品为了输出欧洲,专门按照欧洲风格制造;欧洲的建筑、园林等装饰造型竞相采用中国题材和模仿中国风格,也融入了欧洲固有的形式。这反映了(    )

A.中西文明交流融会     B.中国打开欧洲市场

C.中国建筑技术发达     D.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11.图9所示为某中学校园宣传栏的内容。这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福建名人名言录(节选)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严复: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己

陈嘉庚:应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归侨、侨眷和华侨,加强社会主义教育,进一步鼓励他们参加祖国建设事业
A.民族团结     B.政治变革     C.实业救国     D.爱国主义

12.《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记载,1871-1880年,江南制造总局刊印译书98种235册,译成未印者45种140余册;这些译书绝大多数是西方自然科学书籍,对当时的知识界,尤其是后来的维新变法骨干人物产生了启发和影响。据此可知,这些“西书”的翻译出版(    )

A.开启了传播西方自然科学之门     B.抵制了西方列强的军事文化侵略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演变     D.直接促使维新变法提上议事日程

13.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赞美家乡风光的《山中即景》:“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绝无人迹处,空山响流泉。”他用口语化的语言呈现诗歌内容,得益于新文化运动(    )

A.提倡民主思想     B.抨击旧道德     C.主张男女平等     D.倡导白话文

14.图10所示的历史事件是(    )

A.一·二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平型关大捷     D.台儿庄战役

15.图11为1940年徐悲鸿创作的作品,取材于《列子·汤问》中的相关故事。他当时创作该画意在(    )

A.表达抗战必胜信心     B.普及西洋绘画技法

C.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D.提高大众审美能力

16.对图12解读正确的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的和平        B.国民经济的恢复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政治制度的创新

17.他们在戈壁荒滩、深山峡谷建立基地,风餐露宿,艰苦创业,默默无闻地为新中国的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做贡献。下列属于“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    )

A.王进喜     B.雷锋     C.邓稼先     D.袁隆平

18.“欣归祖国,颂歌高唱未来”“两制光昭四海,五星辉耀寰球”的对联体现了(    )

A.“九二共识”的达成     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建设的成就        D.两岸“三通的实现

19.表1

文明古国国家机器与制度大型工程文化
古埃及、刑法、法老金字塔太阳历
古印度种姓制度佛教、发明十个数字符号
据表1可知,世界古代文明具有(    )

A.多样性     B.一致性     C.互信性     D.互鉴性

20.“《查士丁尼法典》无疑是罗马法集大成的集中表现,也是罗马法发展到完备、成熟阶段的标志性成就”。材料叙述了《查士丁尼法典》的(    )

A.编纂背景     B.适用范围     C.具体内容     D.历史地位

21.“可可树原产于中南美洲,16和17世纪时被移植到东南亚和非洲。18世纪可可在欧洲成为一种非常受欢迎的饮料”。据此可知,可可树被移植到其他大洲开始于(    )

A.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B.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C.新航路的开辟     D.英国资产阶级爆发

22.漫画是通往历史的另一扇窗户。图13呈现的历史事件标志着(    )

A.法国大开始     B.《宣言》颁布

C.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D.拿破仑帝国建立

23.图14-16分别呈现了三次工业的有关内容。据此可知,其共同的影响是(    )

A.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式     B.推动采矿和冶金业发展

C.加剧资本主义国家矛盾     D.确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4.直接引发1865-1880年美国工业产量变化(见图17)的政治因素是(    )

A.美国战争       B.美国南北战争

C.第二次工业     D.第次世界大战

25.图18是小史同学撰写历史小论文查找的日本明治维新的专项资料。据此判断,该小论文研究的主题是(    )

A.废藩置县     B.新式     C.“殖产兴业”     D.“文明开化”

26.1933年6月,美国罗斯福颁布的《全国工业复兴法》规定:将全国的工业划分为17个部门,分别成立协商委员会,负责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时数。其颁布的主要目的是(    )

A.国家干预生产提高劳动效率     B.调整生产规模以稳定物价水平

C.调节生产与消费及劳资关系     D.奠定美国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

27.组织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班级群推送了资源包(见表2)。据此可知,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是(    )

表2

资料类型名称
漫画《铁幕下的窥视》(1946年3月6日)

条约《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
论文《试论冷战的爆发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A.“铁幕演说”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美苏冷战对峙

28.下列对图19的解读,正确的是(    )

A.二战后非洲民族运动从南向北发展           

B.“求同存异”方针推动1960年“非洲年”出现

C.到20世纪90年代末所有非洲国家才实现     

D.非洲国界的划分状况体现了殖民主义的罪恶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内容有:农奴在获得人身的同时,可以通过赎买方式得到一块份地和宅旁园地。然而,过高的赎金和赎金贷款利息,使得这次改革成为一场新的对农民的掠夺过程。但改革确实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了。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废除农奴制后,下层人民的生活日渐恶化。农民士兵等不得不转做纤夫糊口。当时的社会现实问题,成为画家伊利亚.列宾创作该作品的素材来源

图20

(1)根据材料,以世纪、年代的呈现方式,写出农奴制改革的时间。(2分)

(2)小历同学认为.1861年农奴制改革并没有改变普通民众的悲惨命运,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6分)

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表3  历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元朝元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
1662年郑成功收复
1684年清设置府,隶属福建省
1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清割辽东半岛、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1943年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
1945年《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回到祖国怀抱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的居民大都来自闽、粤两省。随着移民的大量入台,清朝前期,逐步走向与相似的“文治社会”。随着各地的开发,书院设置逐渐增加,乾隆至道光年间,共新设26所书院。书院的祭祀、学规、讲学内容等都和福建相似。

——摘编自陈孔立《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简述1624-1662年、15-1945年先后侵占我国的两个国家的名称。(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时期书院发展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从中得出的历史结论。(4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

我们的理想,在希望的田野上,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

我们的未来,在希望的田野上,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摘自《在希望的田野上》(歌词节选)

注:歌词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

——据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等编制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②,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摘自《春天的故事》(歌词节选)

——摘自《中国党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1978-1990年我国农业总产值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农村走上“希望的田野”的原因。(6分)

(2)从材料二的歌词①②中,任选你感触最深刻的“一个春天”,写出序号,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4分)

(3)根据材料一、二,提炼一个主题。(2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表4  中国近现代史大事记(部分)

时间事件
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潮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1912年中华成立
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国党成立
1929年古田会议
1935年遵义会议
1937年七七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1940年百团大战
1949年渡江战役,政权覆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等编制

阅读以上材料,选择两个历史事件,确定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18-1956年中国历史知识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根据选择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18-1956年中国历史至少一个历史事件,加以论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温馨提示:

【历史事件、观点示例】

历史事件1:古用会议。

历史事件2:渡江战役,政权覆亡。

观点:中国党对人民的绝对领导是取得民主胜利的重要法宝。

(注:以上示例仅供考生参考,考生作答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历史事件1、2和观点)

历史试题参

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1.B  2.B  3.C  4.B  5.A  6.C  7.B  8.C  9.A  10.A  11.D  12.C  13.D  14.B  15.A  16.D  17.C  18.B  19.A  20.D  21.C  22.A  23.A  24.B  25.D  26.C  27.D  28.D

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44分。

29.(8分)

(1)19世纪60年代。

(2【答案一】

判断:同意。

理由: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的同时,须出钱赎买份地,赎金高于当时的地价,这是对农民的掠夺。改革后,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并日益恶化,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二】

判断:不同意。

理由: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普通民众生活贫困并日益恶化,制约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改革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高额的赎金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改革了生产力,推动了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改革促使社会出现新气象,对社会的整体发展是有利的。

【答案三】

判断:不同意。

理由: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2100多万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奴须付出高额赎金和利息赎买份地,导致农民生活贫困并日益恶化,农奴制残余仍存在,制约了社会发展;但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金,了生产力,改革使社会出现新气象,推动了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应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农奴制改革的影响。

30.(12分)

(1)两个国家的名称:荷兰、日本。

(2)原因:1683年清朝统一,归人清朝版图,1684年设府,清加强对的管辖;的大量移民入台;社会经济的发展;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任答其中3点即可)

(3)历史结论:及其包括在内的附属岛屿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同祖国的文脉相承同宗同源;中国人民用鲜血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国际上承认及其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等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等等。(任答其中3点即可)

31.(12分)

(1)发展趋势:快速上升(或发展迅速)。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广,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的辛勤劳动。

(2)选择歌词序号:①。(若答“1979年的春天”,亦可)

理由:决定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我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选择歌词序号:②。(若答“1992年的春天”,亦可)

理由:的南方谈话,进一步了人民的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深远影响;1992年以来相继开放重庆、满洲里等城市,我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3)一个主题:党的和人民的辛勤劳动推动我国社会蓬勃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与对改革开放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社会走向富强;坚持中国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等。(任答1点即可)

32.(12分)

【示例一】(12分)》

历史事件1:中国党成立。

历史事件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观点:没有党就没有新中国。

论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派领导了辛亥,建立中华,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21年,中国党成立,中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2年二大召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为中国指明方向。1927年,中国党领导一系列武装,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带领中国人民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经过土地、抗日战争和人民战争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的胜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自主的国家。

结论:综上所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只有中国党才能领导中国民主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使中国人民当家作主。

【示例二】(12分)》

历史事件1:《辛丑条约》签订。

历史事件2:七七事变

观点: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人民奋斗的基本目标。

论述: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华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戊戌变法,农民阶级掀和团运动以挽救民族危亡。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资产阶级派发动辛亥,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挑起侵华战争,空前的民族灾难唤起了空前的民族觉醒,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抗战。1937年日本发动金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党高举全民族抗战旗帜,推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并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经过14年抗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结论:综上所述,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在中国党领导下,最终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

【示例三】(12分)

历史事件1:五四运动。

历史事件2: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观点: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文档

2022年福建省中考历史试卷和参详细解析最新完整版

福建省2022届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甲骨文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中的商周时期甲骨文可以印证当时的()甲骨文现代汉字马犬牛A.土地制度B.农耕生活C.分封制度D.天文历法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思想主张的学派是()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3.图2所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出()A.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全貌B.秦王完成统一大业全程C.当时制陶工艺水平高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