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31:38
文档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2013届各地名校试题分类汇编(第一期)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
推荐度:
导读2013届各地名校试题分类汇编(第一期)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
2013届各地名校试题分类汇编(第一期)

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

 【专题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一、选择题

1.(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

A.儒家“仁爱”思想                 

B.墨家“兼爱”思想

C.儒家“礼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

【答案】B

【解析】材料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象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象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对待别人要象对待自己一样。这反映的本质是要相亲相爱,体现墨家“兼爱”的思想主张。

3.(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钱穆先生在《先秦儒至汉儒的流变》一文中说:“汉儒乃一代之新儒,以传经言治为业,与先秦诸儒之以明道作人为唱者,畸轻畸重之间有不同。先秦儒在汉儒心目中,亦属百家言。汉儒传经,乃即所谓王官之学,一则主张于朝廷,一则兴起于田野,其为不同,显然可知。”对于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先秦儒学以个人修为的道德规范为追求目标

B.汉代儒学以传经治道为自身的政治理想

C.儒学逐渐由民间思想向官方哲学发展演变

D.汉儒抛弃了先秦儒学对个人修为的关注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否定选择。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在个人修养与传经言治两个方面只有轻重之别,而不是抛弃对个人修养的关注。

4.(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老子》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左传》中记载:“夫民,神之主也。……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易•贲卦•象辞》中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以上资料的共同点是

A.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

B.体现了中国古代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说明中国古代没有宗教和神学

D.说明了中国古代要求统治者重视

【答案】A

【解析】材料共同的特点是都体现人的作用,即体现了人文精神。

5.(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春秋繁露》记载:“古之造文者,三画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而连其中,通其道也,谓之王。”材料体现了

A.天人感应思想       

B.君权神授       

C.阴阳五行学说        

D.封建等级思想

B.是绘画艺术与书法艺术的有机结合

C.体现了中国画注重象征意义的风格

D.可以反映文人画的发展和创新

【答案】D

【解析】文人画的特点是诗、书、画、印集于一体,强调意境,上述图片显然与之不符。

7.(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③元曲  

④小说  

⑤汉赋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④

8.(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李约瑟指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社会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只有从研究人本身开始

C.古代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D.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解析】材料“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说明古代中国只重视对人的研究;材料“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说明中国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

9.(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西晋太康年间,文学家左思作《三都赋》,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书商们竞相刻版印刷,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这段表述有悖史实,这是因为西晋时期

A.都城不在洛阳                      

B.造纸术没有被发明

C.雕版印刷术没有被发明              

D.赋这种形式没有诞生

【答案】C

11.(201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述观点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宋代市民阶层的扩大带来的文化变化。选项③中京剧是清代形成的,故排除。

12.(2013届广东省汕尾市高三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2011年5月11日是玛提欧·利奇(中文名为利玛窦)在北京逝世401周年纪念日。他曾在中国居住28年,是第一个被中国皇帝赐地埋葬的欧洲人。下列情景玛提欧·利奇最有可能经历的是(  )

A.三官与他商议国事              

B.阅读活字印刷的《红楼梦》

C.看到有人在住宅区卖青花瓷器       

D.出海航行持有海外渡航证明书

14. (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近代学者陈寅恪说:“佛教经典云‘佛为一大因缘出现于世。’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演变之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下列各项中符合陈寅恪所说的“新儒学”的是(  )

A.建构起天人一体的系统图式        

B.形成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潮

C.构造起人伦核心的儒学体系        

D.为汉唐大一统奠定思想基础

16. (2013届湖南郡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有人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主要依据是(  )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信仰得救;致良知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思考的能力。近代西方“不禁人的本能”意即强调人的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指人文主义。启蒙思想、因信称义、信仰得救,都是人文主义表现形式。古代中国“禁人的本能”,指理学思想压抑、束缚人性,即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性”。而其他三项都与此不相符。

17. (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该时期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8. (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2002年发现的一件西周中期的青铜器“遂公盨”上,铸有以下铭文:“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乃厘方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贵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用厥邵好,益求懿德,……豳公曰:民唯克用兹德,无悔! ”其铭文内容有助于(  )

遂公盨及铭文拓片

①证明大禹存在的可能性    

②了解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

③丰富甲骨文的研究资料    

④研究中国“德治”思想的渊源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铭文中“天命禹尃(敷)土,隓(堕)山浚川”,记述大禹治水的故事,随后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故①④符合题意。尽管材料选自青铜器铭文,但铭文内容并没有反映西周青铜器的生产水平,故排除②;铭文并不是甲骨文,排除③。

19.(2013届江苏省徐州市高三摸底考试)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认为:“中国文化以周孔种其因,至秦汉收其果,几於有一成不变之观。”这里所指的“一成不变之观”是(  )

A.宗法血缘关系         

B.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传统道德         

D.法家治国精髓

20. (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因关心环保议题,开拍记录片《难以忽视的》记录地球生态所将面临的浩劫,而获得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面对地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你认为中国哪一思想学派最能回应此议题(  )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道家思想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由此在材料中体现了对地球生态黄静遭到破坏所采取的思想。其余选项与题干内容不符。

21. (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制度

22. (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法国作家雨果对中西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的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嗅。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下列有关这段话的认识比较合理的是  (  )

A、雨果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 

B、雨果认为中国社会状态对科技发展起到了保护作用

C、雨果认为西方科学技术更加神奇

D、雨果指出了中国传统科技没有发展为近代科技的事实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中“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说明中国科技发展已经出现,但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形成近代科技。其余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3.(2013届辽宁省五校协作体高三期初联考)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究“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宋代书法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B、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C、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风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D、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意识注重写意的文人画,是艺术家感情的流露,二是注重写实的宫廷画、民间风俗画等。B项中宋代时期商业经济发达,绘画艺术则明显地反映了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时代特征。

24.(2013届广东省珠海市高三摸底考试)“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思想始于(  )

A.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B.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C.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D.宋朝程朱理学

25.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于此……充其才力,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B.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C.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答案】B

【解析】题干“据此判断”,故应注意正确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从材料看,科举制的废止致使大量文人投身元杂剧的创作,从而促使元曲兴盛,故反映了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选B项。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A项错误;材料提到元朝科举制的废止,故C项错误;材料“千古独绝之文字”只是说明元曲的兴盛,元曲是中国文学发展中的一种文学形式,D项“空前绝后”过分夸大了其历史地位,故D项错误。

26.( 2013届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国画,又称“中国画”,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以下有关国画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山水画是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如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B.人物画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如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C.风俗画以社会风俗为题材属山水画的一种,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D.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如郑板桥的《墨兰图》

【答案】C

【解析】风俗画属于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故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27. (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小农一般只要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即可养“数口之家”。其宣扬的是(  )

A. 回归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    

B.地主阶级以民为本的思想

C. 儒家仁义孝悌等纲常礼教    

D.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优点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孟子仁政思想,关键把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即民本、仁政,小农能养家糊口关键在于统治阶级以民为本。

28. (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下列史料整理自《巧思遗闻——中国科技的故事》

  1266拄

郭守敬被忽必烈重臣张文谦推荐给元世祖忽必烈,之后受命编订新历法
  1277拄

郭守敬向建议,组织一次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史称“四海测验”
  1279链

郭守敬奉旨进行“四海测验”,在南海的测量点就在今天中国的黄岩岛
  1281焦

新历法完成,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取名为《授时历》
  1582焦

意大利天文学家格里高利提出现行公历,与《授时历》的天文数据基本相同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科学研究的结论,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

A.重视实践和实用      

B.成就领先于西方

C.具有近代科技特征   

 D.成果得到有效推广

30.(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清代学术概论》序中说,“东原(清代学者)理欲之说震古砾今,此真文艺复兴时代之个人享乐主义之精神也”。可见“东原理欲之说”是(  )

A.宗教神学的禁欲主义    

B.“人性”的人文主义

C. 传统理学的继承发扬   

D.自然科学蕴涵的理性主义

【答案】B

【解析】考查明清思想和文艺复兴。从材料认为东原思想是文艺复兴时代之个人享乐主义之精神即可知东原思想就是人文主义。

31.(2013届福建省福州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河南嵩山少林寺内有一“三教合一”碑(右图)。整幅看上去是佛祖释迦牟尼正面像,若遮住画像一边,左面就是老子侧像,遮住另一边,右面则是孔子侧像。与这幅画寓意最相近的现象是(  )

A.“天人感应”说的提出        

B.火药的发明

C.理学的形成            

D.京剧的诞生

32.(2013届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该寓言出自(  )

A.《诗经》       

B.《孟子》         

C.《离骚》         

D.《韩非子》

【答案】D

【解析】材料选自守株待兔的典故。作者表达的观点是“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大意是: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遵循古代的传统。这符合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观点。

33.(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这一新发明的起源,就潜藏在三项更古老的发明中: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这一新发明”指的是(  )

A.造纸术         

B.印刷术         

C.电报            

D.互联网

【答案】B    

【解析】造纸术、电报与材料中的“雕刻印章”不符,互联网与材料中的“纸张”、“拓片”等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印刷的材料包括纸张,印刷的字体仿照拓片和雕刻的“反字”,因此,印刷术的发明体现了纸张、拓片和雕刻印章的融合。

34. (2013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中毕业班适应性考试)下列言论中,与“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的观点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A.“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声乐之人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D.“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

35. (2013届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李白诗歌《行路难》中的名句。与其风格相近的西方文学流派是(  )

A、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东西方文学流派的的理解能力。《行路难》李白原作三首,这是第一首,作于天宝三年(744),李白遭受谗毁而被排挤出长安时写的。诗中抒写了他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36.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科技成就影响着世界的发展。下列选项中,被国外学者称为“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的成就有( ) 

①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贾思勰编撰《齐民要术》 

③僧一行实测子午线长度 

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A.①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

【答案】A

【解析】题干要求“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世界面貌”,选项①②③④均领先世界,“使西方望尘莫及”;“改变世界面貌”说明该科技成就传播到了外国,并产生重大作用。②③并未外传,

①④属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深刻影响了世界,符合题目要求,故选择A项。

37.(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是( )

A.发明地动仪用于测定地震方位         

B.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C.运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长度   

D.创制了简仪和高表等近二十件天文仪器

38.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郑板桥赞美黄慎的绘画说“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有真魂。”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 )

A.山水画       

B.写意画       

C.宗教画       

D.风俗画

【答案】B

【解析】题干问的是“这一评价反映”。郑板桥的这段话前两句“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是客观的评述;后两句“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有真魂”才是主观的评价。从这一评价“无有真魂”,可知黄慎独的绘画不看重“”(写实),而是看重“真魂”(写意)。故这一评价反映黄慎的绘画属于写意画,选B项。

39.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清明上河图》以写实的手法记录了古代开封的繁荣景象。下列场景中不可能在画中出现的是( ) 

A.王家锦帛铺当街而设                 

B.刘三叔精装字画铺出售唐代名家字画

C.驮运丝绸、瓷器的骆驼正在出城       

D.娱乐场所瓦子表演杂剧《西厢记》

41.(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在欣赏宋朝的《清明上河图》时,参观者发表了以下见解,其中不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A.它是北宋张择端的代表作         

B.它是北宋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的产物

C.它反映了两宋时期宫廷画的活跃   

D.它以表现社会风俗为主题

【答案】C

【解析】《清明上河图》不是以宫廷生活为主题的宫廷画,而是以市井生活为主题的风俗画。故C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42.(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中国成熟诗歌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

A.新的诗歌体裁——楚辞的出现              

B.唐朝各种诗体臻于完善    

C.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D.唐朝风格多样的诗歌的出现

44.(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齐民要术·序》中说到:“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 )

A.目的是为发展商品经济         

B.反映出作者重农抑商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答案】B

【解析】题干“此段话表明”,故应注意提取材料中有效信息。这段文言材料的翻译是:“舍弃农业从事工商业,贤者认为这是不对的。(从事工商业)一日富裕一年贫穷,逐渐进入饥寒状况,所以商业有关的事宜,本书并没有收录。”从作者认为商业具有 “日富岁贫,饥寒之渐”的危害以及不收录商业相关事宜,可知作者具有重农抑商思想。A、C与作者重农抑商思想相反;D项材料只字未提。

45.(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康熙因西洋历与中国传统历法之争,命钦天监与西洋历代表、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辩论。经验证,证明西洋历法更为准确,遂“复用西洋历法”,并任命南怀仁为钦天监副监。这一事件表明,康熙(    )

A全面接受外来文化

B审慎地接受外来事物

C改变闭关锁国  

D承认西方文化超越中国

46.(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答案】A

【解析】题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材料反映的情形是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大量图书,应选择这种情形出现的直接推动因素。A项是印刷技术的进步,B、C、D项是内在需求的拉动。根据常识可知,内在需求不一定直接带来图书的大量出版,因为图书出版有赖于一定的物质基础。如中国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青少年渴求知识,但图书的出版却是有限的。但可以肯定,印刷术的进步一定直接导致图书的大量印刷出版。故欧洲出版大量图示的直接推动因素是A项。

47.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右图是1965年在浙江温州市市郊白象塔内发现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印本残页。经专家考证定为1103年前后的活字印刷本,美国芝加哥大学钱存训博士称此为“迄今发现存世最早的活字印刷品”。该残页证明(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

B.温州具有广泛应用活字印刷术的客观条件

C.北宋时期曾经用活字印刷术来印制佛经

D.泥活字印刷术是北宋印刷佛经的唯一方法

48. (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    

B.南怀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D.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一批耶稣会教士为了传播教来到中国,为了传教的需要,他们带来了一些西方先进的近代科学技术成果,如西方历法。当时是1840年西方大规模侵华之前,故明清时期西方传教士主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而不是为本国侵略服务的文化侵略者。故D 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说法不正确。

49.( 2013届河北省五校联盟高三第一学期调研考试)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这与A项中的“格物致知”观点基本一致。B项“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要含义是指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C项强调自我修养和反省,D项突出立志,都与材料中的主要观点不相符。 

50.(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近代大学者王国维(浙江海宁人)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 (   )

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  

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   

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51. (2013届山东省青岛开发区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    )

A.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    

B.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

C.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    

D.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答案】A

【解析】题目言论强调:国家弱则人民强,人民强则国家弱。这是“君民对立”的思想。治国的策略应该“弱民”,目的是加强统治。“羞辱人民则人民追求官爵”,“让人民力量削弱”则人民尊重,让人民贫困则他们重视赏赐,这是法家强调一种统治的权术和策略,故选A。“仁政”“憎恶权术”和“兼爱”的主张明显都不符合题意,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52. (2013届山东省青岛开发区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该寓言出自(     )

A.《诗经》      

B.《孟子》         

C.《离骚》         

D.《韩非子》

53. (2013届山东省青岛开发区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朱元璋认为:“先王不施赏而民观于善,不施罚而民不为戾,何也?仁义本之也,商变夏,周变商,仁义未尝改。”因此他主张(     )

A.“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B.“治民不可扰,扰之则不治”

C.“生息之道,在于宽仁”    

D.“治国之要,教化为先”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仁政思想。朱元璋认为三代是以教化作为治国的主要手段,刑罚则是次要的、辅助性的,故教化应以倡导礼义道德为核心内容,D正确。

54.(2013届山东省青岛开发区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体现了哪一思想(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权神授”,强化君主

C.“天人感应”,约束君主行为           

D.“春秋大一统”,加强集权

55.(2013届山东省青岛开发区一中高三10月第一次月考)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为重现真实的历史,其道具可选用(     )

A.一管毛笔,一叠纸张                 

B.一部雕版印刷的《金刚经》

C.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拓本           

D.一部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干涉及的时间是“三国初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雕版印刷术最早出现于唐代,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冯梦龙是明代文学家、戏曲家。

二、主观题

1.(2013届山西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  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6分)

2.(2013届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先秦、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3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学对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分析、归纳能力。

(1)根据材料一主要内容归纳概括,两则材料体现了君主、臣子、父子之间的等级名分关系。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和《春秋繁露》分析,应是董仲舒。第二小问,根据两则材料的意思回答,材料三从君权神授的角度回答,材料四从天理的角度回答。

(3)第一小问,根据儒学变化发展的主要史实回答。第二小问,要根据第一问中的地位进行总体的归纳和概括。第三问,可以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

3.(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们(中国)帝国的政治制度确实是世界上最好的。只有它是完全建筑在之上的,只有在此制度下,一个省的长官如果不受人民的欢迎,就会被撤职,受到惩罚……

      ——伏尔泰《哲学辞典》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中国的君主集宗教与世俗大权于一身,对臣民实行统治。中国的刑罚残酷,炮烙、凌迟等酷刑令人发指,而且往往株连九族。他认为,中国人口奇多,耕地不足,人民生活贫困,弃婴到处可见。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十八世纪以前,政治学基础甚薄,一任之君相之手,听其自自发达。及孟德斯鸠出,始分别三种政体……立法、行政、司法三权鼎立之说,后此各国,靡然以之……

     ——摘自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

(1)材料一、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受到启蒙思想家的关注,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的观点有何差异,为何会有这种差异?(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伏尔泰和孟德斯鸠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是否全面?为什么?(5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中西文化交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5分)

(3)变化:由东学西渐到西学东渐。(2分)

     影响:政治上,西方民主政治传播到中国,引起戊戌变法和辛亥。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传播到中国,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文化上,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思想传播到中国,冲击了传统文化,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3分,言之有理即可)

4.(2013届河北省重点中学高三联合考试)(12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制天下者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自是之后,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有如大德废长立幼,泰定以臣弑君,天历以弟鸠兄,至于弟收兄妻,子蒸(淫)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佐(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夫人君者,斯民之宗主;朝廷者,天下之根本;礼仪者,脚世之大防;其所为如彼,岂可为训于天下后世哉!及其后嗣沉荒,失君臣之道,又加以宰相专权,宪台(御史台)抱怨,有司(官吏)毒虐,于是人心离叛,天下兵起,使我中国之民,死者肝脑涂地,生者骨肉不相保,虽因人事所效,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验之今日,信乎不谬(不错)。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今一纪于兹,未闻有济世安民者,徒使尔等战战兢兢,于朝秦暮楚之地,诚可矜闵……

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方欲遣兵北避胡虏,拯生民于涂炭,复汉官之威仪,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尤深,故先谕告……

   ——《朱元璋北伐檄文》(1307年)

(1)朱元璋在檄文中利用了哪些思想论证其北伐合理性?(4分)

(2)元代出现“宰相专权”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其后朱元璋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4分)

(3)朱元璋提出北伐目的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其有何本质不同?(4分)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今思想发展与政治实践的关系的比较。

(1)可以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直接概括:“中国居内以制夷狄”传统的夷夏观;“元以北狄入主中国……实乃天授”指的是天人感应;“元之臣子,不遵祖训,废坏纲常”指的是宗法思想、伦理道德思想;“予恭承天命”指君权神授;“实乃天厌其德而弃之之时也”指的是阴阳五行说。

(2)元朝出现“宰相专权”现象的原因元朝机构的设置突出相权:元朝实行一省制,统领六部,威胁到皇权。朱元璋解决是通过政治改革措施: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皇权。

(3)朱元璋北伐的目的在于思想:恢复儒家思想;政治上: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加强皇权;而孙中山在于思想:宣传启蒙思想;政治上:建立民主共和国。

5.(2013届河北省高碑店一中高三抽样综合测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欧洲时间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工作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试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试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

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1)材料一“10—15世纪”一栏中,中国有独特的重大科技成就“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处于领先阶段。但16-19世纪中期西方出现一系列科技成就,而中国只有四本系统整理的科技著作,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科技开始落后于西方。故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科技地位的变化是:由领先转为落后。

    材料一中16-19世纪中期中国产生四本系统整理的科技著作,说明中国科技重总结经

文档

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 (第1期)专题11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教师版)

2013届各地名校试题分类汇编(第一期)专题十一: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文化【专题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选择题1.(2013届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          B.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