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6-12-11
●发展战略
发展旅游农业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薛淑珍
(运城学院经济管理系)
摘 要: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突出问题。文章深入分析了农民收
入增幅趋缓的原因,探讨新阶段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旅游农业的发展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前景。
关键词:经营意识;农民素质;旅游农业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2007)02-0021-02
1 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障碍
1.1 农民经营意识淡薄
当前农民之所以解决了增产问题,却迟迟不能增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普遍缺乏经营者意识和市场营销素质。农民无论从他的社会存在,还是经济地位来看都应该首先是一个经营者,其次才是生产者。农民一般不被雇用,不领工资,且拥有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料,像企业一样,经营的好坏是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一点在农业生产能力进入供过于求的时代尤显重要。发达国家的农民历来把经营能力视作合格农民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许多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本身就是企业,家庭成员按企业组织分工,按企业制度管理,按企业运营分配。农场之间、农场与社会也按照企业形式协作和联系。也只有企业化经营管理,才能使农民的生产、生活有序地融入现代社会的生产、市场等活动中去,农民才会摆脱旧生产方式下愚昧、落后、孤立、分散的羁绊。1.2 农村家庭经营规模小
目前,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影响了规模效益的取得,进而影响到农民收入的增加。1.3 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广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尚处于起步阶段。据初步统计,运城市现有各类产销协会、流动组织和专业合作社400多个,仅吸纳农民数千人,销售各类农副产品数量相当有限。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龙头企业少,带动力较弱。去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仅为2亿多元,占农村二、三产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12%。1.4 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淘汰,企业用工相对减少,城市下岗职工逐年增加。为保障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一些行业大量裁减农民工,加上农民工的自身素质整体较低,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困难加大。2 发展旅游农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旅游农业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因为旅游农业的运作空间是农村,运作主体是农民,运作资源是农业,所以对于安排农村劳动力,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都将产生积极的效应。2.1 促进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
旅游农业的发展,使得农产品销售市场由城里前移到农村,在产地田头销售,减少了销售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农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现金收入,得到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信息,从而更加适销对路。旅游使得原本用于自给的农产品变成了商品,而且售价比在城市销售更高,实现了农业综合商品率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小规模的家庭联产承包的经营方式在生产大宗农产品时无法显现优势,在这里却可以大显身手。山西临猗嵋阳镇的农民种植优质葡萄,就在田间地头打棚销售,类似于“田间超市”,从果园到消费者手里,减少了诸多环节,农们增收明显。如果旅游农业搞起来,待葡萄成熟的季节再搞个“葡萄节”,不仅当地的葡萄能卖个好价钱,就连当地产的瓜、果、梨、桃、枣、蔬、粮等各种农产品都成为旅游商品,家前屋后的菜、鸡、鱼等都上了游客的餐桌。农民增收定能有明显的收效。2.2 开辟就业新路,拓宽增收渠道
据测算,今后若干年,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千万人。除了向城市和工业转移外,第三产业是最大的出路。而在广大农村,旅游农业是最大的第三产业。旅游业具有关联度高的特点,对一、二、三产业均有巨大的带动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测算,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增收4.3元;旅游业每直接就业1人,社会就可新增5个就业机会。旅游农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事业,它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饮食、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这就使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为充分利用农闲劳动力开辟了新路。同时,还缓解了城市的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富裕资金和人员开辟了新的投
・
12・
2.3 提高产品质量,促进结构调整
地方特色农业品种产量相对较低,不为人们重视,一些传统优良品种近乎消亡。而旅游农业挖掘了地方特色农业品种,能够发扬传统品种和传统栽培技术之长。旅游农业拒绝使用有害投入品,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农民无论在选择品种还是选择生产方式上,品质都是最重要的目标。现在,许多旅游地区的农产品大面积实现绿色无公害生产。旅游农业把当地的主导产业作为品牌和特色,促进了区域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旅游农业融农业生产和休闲游乐于一体,它不仅利用了生物资源,而且还挖掘了景点资源,既发展了第一产业,又兴办了第三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基地观赏园林化,投资增加不多,而收益增长可观。实践证明,旅游农业不影响或很少影响原有的农业生产功能,反而促进了农产品质量改善,减缓了农业投资风险。同时,由于旅游农业吸引了社会资本投资,能带来外地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4 促进城乡统筹,提高农民素质
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三农”问题日益突出,是现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着力解决的矛盾。其中农民素质低下,缺乏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文化知识、生活方式等等,是城乡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最大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但实践中难度很大。城乡居民缺乏沟通,城里人不知道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苦和贫穷,农村人不了解城市居民工作的压力和紧张,旅游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于农民来说,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距离。人流带来了物流、信息流,使农民眼界拓宽,收入增加,使农村走向富足和文明。
3 我国发展旅游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旅游农业的发展有其特定的背景:一是都市化现象。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使得城市内公园、绿地等休闲场所严重不足,高楼林立,空间拥挤,空气污染。走出喧杂的城市,走进清静的田园,成为一种时尚。二是消费观念改变。休闲娱乐,放松身心,成为人们追求的高品质生活。因此,在旅游、休闲上的消费呈前所未有的增长趋势。农业旅游正好符合这一趋势。三是黄金周与双休日的普遍推行,人们的休闲的时间越来越多,到附近的农村休闲、娱乐,路途短,这也是旅游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四是党的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农村的环境有了前所未有的改观,农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等,双休日举家到农村休闲,已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选择。
21世纪,旅游业被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之一。预计到2010年,我国旅游入境人数将达00万至7100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80亿至410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20亿至2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0000亿至10500亿元人民币,旅游总收入占G DP的比例将达8%。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中国旅游农业发展具有很多优势,且正在进入一个机遇期。首先,“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级十分重视“三农”问题。旅游农业对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我国旅游农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许多县市把“旅游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工作,进行了旅游农业资源调查和规划,举办了一系列农产品节庆活动。第三,我国旅游农业资源比较丰富,资源组合结构良好,开发潜力很大。旅游业的六大要素是“行、游、住、食、购、娱”,抓住任何一点,旅游农业都可以有所作为。
总之,旅游农业应该是立足农业搞旅游,围绕旅游办农业。也就是说,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过程,挖掘和发现有潜力的景点,按照旅游业的要求改造和完善设施,为旅游提供产品和服务。旅游农业的生产特点应是生态性的,以保护生态系统为前提;它的产品特点应是地域性和民族性的,以突出地区产品特色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卖点;它的经营定位应是服务性的,以游客需要定模式。自然、传统,是旅游农业的目标,也正是广大农村地区最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从发展现代农业、规模农业的角度讲不算优势,但要发展旅游农业,它就成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共同的区域优势。
参考文献
[1] 牛若锋.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界定与角色[J].农业技
术经济,1997(6).
[2] 刘玉满.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
展[J].中国农村经济,1998(2).
(校对:刘元力)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griculture Is an E ffective W ay to
I ncrease Peasants’I ncome
Xue Shuzhen
ABSTRACT:Peasants’income is a prominent problem in the rural and agriculture w ork.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slow grow2 ing of peasants’income and proposed that a new way to increase peasants’income is urgent in the new stage.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gricul2 ture has opened up wide prospect for the increase of peasants’income.
KE Y WOR DS:managing consciousness;peasant quality;tourist agriculture
・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