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韦妹华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9期
摘要:壮族装饰艺术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壮族的装饰图案长久发展以来也被赋予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具有鲜明的文化内涵,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喜悦感,体现了强烈的民族文化和情感特征。
关键词:壮族;装饰图案;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50-03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岭南地区的土著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至时期,壮族的祖先就以各种名称如“西瓯”、“桂”、“骆越”、“布僮”等载于古籍中,直到1965年才改名为“壮”。在历史的长河中,壮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了壮民族特质和风貌,是壮族历史上各种思想、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
一、壮族装饰图案的文化历史渊源
壮族装饰图案的产生最晚可追溯到两千至三千多年以前,它伴随着壮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并形成独特装饰形态。它源于壮族民俗及地方人文观念,不仅包括民族装饰的实物形态,还包括了民族的文化思想。壮族装饰图案所蕴涵特色的壮民族文化形成是跟壮族的生活生产及其环境密不可分的。
首先,壮族人民自古以来一直居住在我国粤东、八桂、湘南以及滇东等地,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并为山地丘陵地带,以采集渔猎、锄耕农业和犁耕农业为主要经济文化类型,即便是在现代农业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由于地形的,机耕在山弄峒场中也不便使用,壮族社会尚未能摆脱较为原始的耕种类型,很多壮族地区的农业仍保持着锄耕与犁耕形式。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农耕、渔猎经济文化已经在壮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根深蒂固。艺术来源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农耕、渔猎相关的元素、内容、形式都已成为壮族人民装饰艺术创作的素材来源。其次,壮族地区不仅多为山地丘陵,也是多雷雨地区。壮族的先民如同其他民族一样在落后的生产力条件下无法解释复杂多变的自然现象,如暴风骤雨、闪电雷鸣等,产生了自然崇拜、原始巫术、神话传说等文化。原始民族的大半艺术作品都不是纯粹从审美动机出发,而常同时想使它在实际的目的上有用的,而且后者往往还是主要的动机。壮族的原始装饰图案的目的也是壮族先民寄予愿望而装饰于器物之上的,这些原始宗教的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与变迁。在现代的壮族社会中,人民虽然也有受过现代科学教育,而这些文化已以传统的方式融入于壮族的装饰图案中,成为现代壮族文化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再有,壮族历史发展悠久,其发展过程并不是与世隔绝的。早在《逸周书》就记载:“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珻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在此后不同的历史文献中,我们还可以见到很多关于壮族先民与中原地区汉族或其他民族文化往来的记载。在秦统一中国以后,壮族文化一直是在中华大文化影响下发展的,它吸收了不少先进的他民族文化,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文化的融合使壮族文化产生了突破并具有开放性,成为了壮族装饰图案文化的一部分。
二、壮族装饰图案的文化意蕴
正如学者马林诺夫斯基说:“一根手杖的装饰常是它所带着文化的,仪式的,或宗教的意义的表示。”装饰作为文化,图案作为装饰的重要内容是文化的符号,传达和表述着一定的文化信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壮族的装饰艺术带着自己的民族文化烙印。壮族装饰图案蕴涵了壮族日常生产生活文化及民族宗教文化,并融合了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的文化,呈现了像其所处的丘陵地形变化一样多姿多彩的形态。以下是通过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为例子,对其文化进行解析。
(一)鸟纹
鸟的形象在壮族装饰图案中很普遍,在壮族服饰、铜鼓、绣球等主要装饰物上都有出现。鸟的造型丰富,形状变化随意,灵动多姿。鸟的原形也是多种的,有鹭、孔雀、鸡、喜鹊,燕子等。鸟的图案形态有单种鸟的形象,也有几种鸟的集合体。如有的鸟为双头,有的嘴长颈长,有的独足或多足,有的头上有冠,像鸡又像鸟,有的翅膀上长花枝,有站立或飞翔的……在这些鸟的图案中,铜鼓上运用最多的是鹭的图案,在史书还有记载“有风雨则鸣而上山,否,则鸣而下海”说这种鹭鸟有预测天气的本领。鹭鸟的图形在铜鼓上有长长的尖嘴,头上有纤细的羽冠,羽冠下有圆圆的眼睛,翅膀不宽,呈三角形,向身躯两边相对平展,尾羽也展出扇形,尾翼拖出长足,动态突出,形象逼真。在服饰壮锦上运用得最为广泛的是凤的图案,民间还有“十件壮锦九件凤,活似凤从锦中出”的说法。在以凤为主的装饰图案中,壮族人民选择了孔雀、锦鸡、公鸡中最秀美和生动的部分进行构思,变形组合,形成以公鸡头、锦鸡身和孔雀尾为集合体的高度理想化的艺术形象。在其他的装饰物上常见有喜鹊或燕子的装饰图案。鸟的形象在壮族装饰图案有如此多的变化形态并被广泛使用,不言而喻,鸟在壮族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磨灭。壮族的创造神布洛陀的壮语为Bouqloeghaeuz,意为鸟的头人、鸟酋长。身为生育神的姆六甲壮语为Mehroeggap意为鸟(六甲roeggap是一种鸟的名称)的母亲,姆六甲的原形就属于鸟类。鸟是作为壮族的图腾之一,在壮族人民心中得到最大的认同感和崇拜感。在壮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鸟图腾与雷图腾合而为一,才有后来人身鸟形的雷公形象。甚有壮族先民把鸟的羽毛或插大旗头上,或编成羽冠作为头饰,或织成衣裳穿在身上,把自己打扮成鸟的样子,在铜鼓的装饰图案中就有体现。
(二)蛙纹
在壮族神话故事里,青蛙是雷王的儿子作为使者来到人间。东兰、巴马一带在欢庆“蛙婆节”时师公们所唱的壮族谷歌有:“青蛙是天女,分管人福祸,她呼风唤雨,她是天神婆。”也有地方神话说青蛙是雷王手下的大将;是天公的孙女等等。无论蛙类以何种身份出现在壮族人的神话或诗经中,它都是壮族的神,是壮族人崇拜的对象。这也是跟稻作文化紧密相关的。在壮族人的观念里,认为蛙具有保护水稻作物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本领,蛙类代表的是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业经济,人们通过向蛙类祷告、献祭、巫术、乐舞等表现手段来寄托自己的感情,求得自然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安泰祥和之年。因此蛙纹在壮族装饰图案中的意义是重大的,被壮族人视为神器的铜鼓上就装饰着很多蛙像,有立体蛙、独蛙、群蛙等。在云南马关县壮族人的服饰中常饰有蛙纹,蛙纹占着图案的中心。蛙的整体形象融于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图像之中,创造出寓意深刻的完美形象。如,蛙头巧妙地化为如意头,圆圆的肚子幻化为通宝,人们穿着这种饰有蛙纹图案的服饰,产生一种安全感与幸福感,认为蛙神庇护他们,这就是最古老的蛙图腾崇拜感情的积淀。
(三)花纹
花是壮族装饰艺术中常见的图案,在衣裙、壮锦,绣球中常以木棉花、荷花、梅花、菊花、牡丹等作为装饰,还有以花为组合图形的图案,图案式样繁多,千姿百态,组合有序,内涵丰富,有其独特的风格,并能明显地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图案。如“五彩花”“大花壁挂”“花山壁画”等,都以纯朴、艳丽的色彩描绘着绚丽绽放的花朵,既严谨安稳又生动自然,给人以优美动人的绚丽景象。壮族人有花生殖崇拜,花是生命的象征。在红水河流域壮族的《巫经》里有“凡儿初生,精魂蒂结于花树之间。花之华瘁,花婆主之。”的说法,当地壮语也称处于春情萌发状的女性或雌性动物为“花”,同时还把受孕的女性和雌性动物为“得花”。由此可见,花在壮族先民的原始思维中,是与人或动物的繁殖紧密相连的。一直到现在,壮族民间还有祭拜花婆的习俗。壮民崇拜花婆,祈求人丁兴旺,把花绣于服饰中以寄托和表达千百年来本民族独特情感与希望。
(四)人物纹
人物纹在壮族的装饰图案中出现的频率并不比其他纹样多,但却是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有壮族麼教中的神,如花婆神像、雷王神像等;道教或佛教中的神,如八仙、关公、财神、寿星、麻姑、送子观音等。而这些带有神力的图案是根据跟人的祈求来装饰的,如求子则装饰花婆神或送子观音,求财则装饰财神,老人的住所则多用寿星持仙桃等图案来装饰。壮族有鬼神崇拜,认为人死后会变成鬼,壮语里称为“防”(Fangz)。在壮族人的意识中“防”都是可怕的,虽然发展到后来“防”有善恶之分。但壮族人更喜欢用神的图像做装饰,以驱除“防”的干扰与,祈求安定的生活。在历史发展中,壮族人与外族来往并容纳他们的文化思想,并将原生型宗教与外来宗教结合,形成了多神信仰,因此外族的神也为壮族人所拜,并相信可以因此得到保佑。除此外,在神器铜鼓和岩画上还有人物纹样的装饰。广西贵县罗泊10号铜鼓就有8组舞蹈的人,每组有2-3人。舞人头戴羽冠双臂下曲,双手打开呈“人”字形,上身稍向后,扭动腰身,偏偏起舞,在其他的壮族铜鼓上夜有类似的人物纹装饰,有学者称为“羽人”。研究壮族铜鼓的专家蒋廷瑜在其著作中说:“铜鼓上所表现的这种画面,是当时现实生活中化装成鹭鸟的人模仿鹭鸟跳舞的场面。”广西宁明县的花山壁画中也规模出现人物纹图案,气势宏大,内容丰富奇特。人像线条粗犷,有力,形象古朴。多数人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也叫“蛙人”,具有鲜明的色彩、绚丽的风姿、独特的风格和艺术。有学者认为是祖先祭水神的祭祀场面,是为了求水神保佑丰收和保佑繁衍旺盛。现在民间仍流传的“蛙人”舞蹈也可再次说明。
(五)其他纹样
壮族先民有崇敬蛇的习俗,将蛇的形状抽象化,刻制在一些物品上。有考古称壮族传统服饰中的绳纹图案实际上就是蛇形的抽象化,这些绳纹是两条雌雄双蛇曲尾交媾形象的符号表象,交媾象征着繁衍,象征着兴旺。壮族人民把这种具有浓厚生殖象征意义的蛇图案绣在服饰上是以此方式来膜拜蛇神,祈盼蛇神保佑。同样有生殖象征意义的还有鱼纹,黑衣壮族妇女所佩戴的刻有双鱼对吻的银项圈,就是生殖崇拜遗风的体现。鱼纹象征着多子多孙,在服饰上表现,人们穿戴后认为可获得强盛的生殖力。此外,在壮族装饰图案中常见的动物纹样还有兽纹(龙、象、羊、牛、鹿、豹、麒麟等),虫纹(蝴蝶、蝙蝠、蟾等),而这些纹样有因其本身色彩明艳丰富,形态漂亮而受壮族人喜爱的,如蝴蝶。也有受外族文化影响而运用于平常装饰的,如龙纹、麒麟、蝙蝠等,造型生动形象、气魄浑厚、层次感分明,韵律节奏感强。另有,铜鼓和壮锦上饰有各种几何纹。这些几何纹有勾连云纹, 雷纹、水波纹、绳纹、编织纹、同心圆纹、回字纹、羽状纹、弦纹、方格纹、钱纹、网纹、曲折纹、方格圆圈纹、米字纹、菱形纹等。一般是多种几何纹结合运用,有的和各种动植物图案组合,如龙凤、花卉等, 形成多层次的复合图形,层次分明,方圆穿插,图案繁而不乱,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这些图案中有很多是日、月、星、雷、水的形象,如云雷纹、水波纹、太阳纹、八角纹等,它们逐渐抽象化、几何化,常装饰于壮锦、服装和铜鼓等实物上。这些都是壮族先民自然崇拜积淀折射。
三、壮族装饰图案中的民族观
壮族装饰图案表现为物质的具体形式有壮锦、绣球、铜鼓、服饰等等,其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构建民族理性思维和文化性格的象征,体现人们祈盼幸福、吉祥和安定的精神慰藉,具有浓厚的民族观。
(一)吉祥观
成玄英在《庄子注疏》中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纪。”“吉祥”是一个延绵千年的永恒性主题。壮族装饰图案的内容取吉祥喜庆之意和象征美好的愿望,是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以及心中理想的祥瑞之物。如动物中的龙凤、狮子、蝴蝶、鸳鸯、鱼、蝙蝠、青蛙,植物中的牡丹、莲、菊、梅、石榴,还有花篮、寿字、回纹以及山川祥云等,这些素材通过壮族民间艺人细致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根据壮族人民的群体审美理想和需要,创造了丰富多彩、别开生面的主题内容。它们反映有“富贵”、“长寿”、“安乐”、“喜庆”、“如意”等为内容的吉祥主题。有的图案纹样寓意爱情幸福、婚姻美满;有的图案纹样寓意厚禄,富贵长命;有的图案纹样寓意丰收喜庆等等。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品之一的壮锦,其图案精致美观,色彩艳丽,常见的龙凤图案纹样——凤穿牡丹、双龙抢球等即为富贵吉祥之意,还有蝴蝶朝花、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以及五彩花、菊花、石榴牡丹、水波纹等,都反映了壮族人们的生活愿望和淳朴而健康的思想感情,成为吉祥、智慧、幸福的象征。壮族的背带中刺绣有各种花草,欲纹龙纹以及“福”、“富贵长命”的图案和字符,表达了其对子孙后代的关爱、佑护等各种吉祥愿望。壮族建筑中的柱础上所雕刻的花纹图案装饰亦是精彩纷呈,丰富多样,常见有乳钉纹、莲花纹、竹节纹、飘带纹、卷云纹、金钱纹,还有葫芦、太阳以及龙、凤、龟、兔、麒麟、羊、鸟、人物故事等等,多含有吉祥、富贵、辟邪或攘灾之意。壮族人渴求幸福、吉祥,吉祥图案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万物有灵”观
壮族装饰艺术中也有很多与美观、财富、权力等都没有直接关系的图案,而是包含壮族宗教信仰的传统意识。在这些图案中所反映的是宗教信仰,如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等。这些壮族传统宗教文化在长久的发展中,一直渗透在壮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装饰图案在特定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图腾崇拜文化的载体。如凤、蛙、鸟、水、太阳、花等,人们认为用这些图案装饰就可以得到神的保佑,平安无灾,生活美好。壮学专家梁庭望在其著作中说:“壮族先民以当时的思维能力抽象出一个虚幻的(在他们看来却是真实的)灵魂世界,这便成为他们理解宇宙的精神基础。他们把这种观念推及整个大自然,便将世界上的万物——无论动物、植物或其他物质,视作和人类一样具有灵魂,这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壮族人们崇拜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巨石、天地鬼神,受“万物有灵”的观念影响,将各种自然现象归结于神灵作用。他们感受到大自然对他们生存的重要性,自然界的力量给予他们恩惠及灾害。他们企图通过对某灵物的崇拜及其巫术仪式达到目的。装饰是种特殊的力渗透于人的行为和其它艺术形态之中,它服务于人类生活,又使人类生活艺术化了。于是壮族人将一切对自然图腾崇拜的情感倾注于日常生活中,用它们来装饰生活。壮族图案纹样大多反映的是壮族人民对自然事物的热爱之意,是民族宗教信仰的表现,壮族人希望通过这些表现,达到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四、结语
壮族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其图案纹样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民族观念强烈,体现着壮族人民对美好愿望的追求。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壮族装饰图案也将不断更新与发展,人们将愿望及理想寄予图案中,使装饰图案拥有自然界的神秘力量,成为“护身符”,使生活安定美好。
参考文献:
[1]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孔晁.逸周书[M].四部丛刊景明嘉庆二十二年本.
[3]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费孝通,译.北京: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1987.
[4]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6]胡仲实.壮族文学概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7]蒋廷瑜.壮族铜鼓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
[8]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
[9]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