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杭州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32:48
文档

杭州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编制我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校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倡导“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特色教育。就
推荐度:
导读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编制我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校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倡导“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特色教育。就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编制我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校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倡导“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特色教育。

就业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就业质量是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检验。面对2015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始终坚持学科特色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以生为本,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新理念、深化改革,构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工作体系,坚持毕业生服务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区位、学科、专业、人才、校友优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系统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全面推进就业工作。

目录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概述 (1)

(一)毕业生规模 (1)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1)

(三)毕业生就业数据自查情况 (1)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2)

(一)毕业生就业率 (2)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区域分布 (3)

(三)出国和升学 (7)

(四)特殊群体就业状况(贫困生、少数民族学生) (8)

(五)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8)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16)

(一)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 (16)

(二)创新全程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17)

(三)实现专业化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20)

四、对策建议及发展方向 (22)

(一)对策建议 (22)

(二)发展方向 (23)

(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24)杭州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概述

(一)毕业生规模

2015年我校列入就业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共3709人,同比去年增长216人,是我校历史上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其中师范生1396人,非师范生2313人,分别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7.%、62.36%,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也从去年接近3:7变成了接近4:6。其中男生957人,女生2752人,男女比例为1:2.88,与去年的男女生比例相近。少数民族学生16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34%,同比去年增加1.51%。毕业研究生679人,同比去年增长52人。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截至2015年8月31日,本科生就业人数为3607人,就业率97.25%,签约率83.12%。其中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78%、签约率为82.88%,非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93%、签约率为83.27%。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首次突破80%。研究生就业人数665人,就业率为97.94%,签约率82.47%。

我校对毕业生就业状况持续跟进,截至2015年12月20日,本科生就业率为97.57%,签约率为84.40%;研究生就业率为97.94%,签约率为83.20%。

(三)毕业生就业数据自查情况

2015年7月-8月,学校对2015届毕业生开展了3次就业数据自查,累计调查人数达1847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9.80%。与2014届就业数据核查不同的是,2015届着重对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登记表的就业方案进行核查,同时将同专业、同班级在同单位就业的同学列入必查对象,核实确认学生的就业情况。同时召开暑期就业工作会议,开展学院就业情况互查,在电话回访的基础上,增加了就业材料的核查,使就业工作人员进一步掌握就业材料的规范要求,了解其他

学院、专业的就业状况,全面梳理就业工作。

二、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率

截至2015年8月31日,本科生就业人数为3607人,就业率97.25%,近三年走势图如下所示(图1)。签约率83.12%,较去年同期上升1.1%,近3年走势图如下所示(图2)。其中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7.78%、签约率为82.88%,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签约率首次突破80%,非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6.93%、签约率为83.27%。

图1 近3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走势图

图2 近3年我校本科毕业生签约率走势图

97.00%

97.10%

97.20%

97.30%

97.40%

97.50%

97.60%

97.70%

97.80%

97.90%

98.00%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78.00%

79.00%

80.00%

81.00%

82.00%

83.00%

84.00%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图3 近5年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走势图

(二)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区域分布

1.就业行业分布

2015届本科毕业生中,升学和出国382人,考取公务员57人,参加国家“两项计划”9人,参加“三支一扶”3人,考取村官(含选调生)7人,应征义务兵3人,在教育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1267人,在企业就业1608人,自主创业30人,自由职业242人。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1396人)中已就业1365人,就业行业集中在中初教育系统及其相关企业中。其中,在中初教育系统就业(918人)占比67.25% ,在企业就业(202人)占比14.80%,升学(70人)占比5.13%,出国(34人)占比2.49%,非中初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及机关(20人)占比1.47%,自由职业(109人)占比7.99%(表1)。从行业分布数据可以看出,师范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实现了较好的专业匹配度。

就业性质比例

中初教育系统67.25%

企业14.80%

升学 5.13%

出国 2.49%

非中初教育系统事业单位及公务员 1.47%

其他8.86%

非师范专业毕业生(2313人)中,已就业2242人,就业行业主要集中在企业和医疗卫生系统中。其中,在企业就业(1332)占比59.41%,卫生医疗系统就业(288人)占比12.85%,升学(212人)占比9.46%,出国(66人)占比2.94%,中初教育系统就业(51人)占比2.27%,在事业单位就业(20人)占比0.%,在、机关就业(53人)占比2.36%,自由职业(133人)占比5.93%(表2)。

表2 2015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

就业性质比例

企业59.41%

卫生医疗系统12.85%

升学9.46%

出国 2.94%

、机关 2.36%

中初教育系统 2.27%

其他事业单位0.%

其他9.82%

医学类专业(493人)进入医疗卫生系统就业(287人)占比58.22%,升学、出国(78人)占比15.82%,到企业就业(94人)占比19.07%,自由职业(15人)占比3.04%(表5)。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大部分实现了较好的专业匹配度。

就业性质比例

医疗卫生系统58.22%

企业19.07%

升学、出国15.82%

其他 6.%

研究生(679人)进入教育或医疗卫生等事业单位(302人)占比44.48%,升学、出国(29人)占比4.27%,考取村官(1人)占比0.15%,考取公务员(12人)占比1.77%,到企业就业(241人)占比35.49%,自主创业(10人)1.47%,自由职业(70人)占比10.31%(表4)。

表4 2015届研究生就业行业分布

就业性质比例

教育或卫生医疗等事业单位44.48%

升学、出国 4.27%

考取村官0.15%

考取公务员 1.77%

企业就业35.49%

参军入伍0.00%

自主创业 1.47%

自由职业10.31%

2.就业区域流向1

2015届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及其周边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2015届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2657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73.66%;其中浙江省生源2107人,占比79.30%。在杭州市就业1012人,占毕业生就业总数的28.06%;其中杭州生源388人,占比38.34%。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1396人,签约派遣2的毕业生1062人。其中

1就业区域流向分析已就业的学生,升学、出国及待就业学生不计算在内。此类就业人数为3225人,占毕业生人数的86.95%。

2签约派遣为就业系统中“签订就业协议、签订劳动合同”2项合计。

在浙江就业959人,占签约派遣就业总人数的90.30%,在西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较少,而北部沿海地区与西南地区人数相对而言最少。

从浙江省就业城市流向看,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10个主要城市是:杭州447人、温州106人、宁波102人、台州82人、金华51人、绍兴51人、嘉兴48人、衢州28人、湖州25人、丽水11人。由此可见,杭州对我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吸纳量最大,达到42.09%(图

4)。

图4 2015届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人数前10城市

非师范专业毕业生2313人,其中签约派遣的毕业生1703人。从区域流向看,在浙江就业1395人,占签约派遣就业总人数的81.91%,较去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地区有少量分布,西北地区、东北地区毕业生就业较少。

从浙江省就业城市流向看,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的10个城市主要是:杭州8人、宁波125人、温州87人、绍兴59人、嘉兴55人、台州54人、金华50人、湖州44人、衢州12人、丽水11人。由此可见杭州对我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吸纳量最大,在杭就业人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杭州 温州 宁波 台州 金华 绍兴 嘉兴 衢州 湖州 丽水 42.09%

9.98% 9.60% 7.72% 4.80% 4.80% 4.52% 2.% 2.35% 1.04%

数达到总就业人数的52.20%(图5)。

图5 2015届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在浙江省就业人数前10城市

(三)出国和升学

2015届毕业生中,升学和出国人数为38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0.30%。其中升学282人,出国出境100人,与上一年相比升学、出国略有上升。近5年走势图如下(图6)。

图6 近5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升学、出国走势图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杭州 宁波 温州 绍兴 嘉兴 台州 金华 湖州 衢州 丽水 52.20% 7.34% 5.11% 3.46% 3.23% 3.17% 2.94% 2.58% 0.70%

0.65%

8.00%

9.00%

10.00%

11.00%

12.00%

13.00%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5届毕业生中家庭困难学生716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9.30%。家庭困难学生已就业人数为694人,就业率为96.92%,签约率为84.%。其中出国、升学59人,签约派遣547人,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就业230人、企业就业299人、国家“两项计划”7人(表5)。

表5 2015届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分布

就业性质比例

企业43.08%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33.14%

升学、出国8.50%

其他15.27%

2015届毕业生中少数民族学生16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34%。少数民族毕业生已就业人数148人,就业率为91.93%,签约率为71.43%。其中出国、升学16人,签约派遣99人,分布在医疗卫生、事业单位36人,企业就业56人,国家“两项计划”4人。

表6 2015届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分布

就业性质比例

企业37.84%

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等24.32%

升学、出国10.74%

其他27.03%

(五)就业状况问卷调查与分析

为更加全面了解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2015年7月15-8月15日,学校组织开展了毕业生就业状况问卷调查。2015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709人,参与本次调查的有2254人,参与率为为60.75%。本次调查主要针对毕业生薪酬水平、专业对口度、就业途径、就业满意度等方面开展。

1.薪酬水平

从薪酬水平来看,我校本科毕业生与就业单位约定的薪酬水平主要集中在2001—3000元和3001—4000元两个区间,占总人数的67.83%,其中薪酬1000—2000元的占总人数的12.56%,薪酬4001—5000元的占总人数的11.58%,5000元以上的占总人数的8.03%。与2014届毕业生相比,薪酬区间在1000-2000元、2001-3000元这两个区间均有所下降,占比分别下降了 3.6%、10.21%;而另外三个薪酬区间的占比都较2014届有所提高,3001-4000元提高了6.%,4001-5000元提高了3.26%,5000元以上提高了3.92%。从数据来看,2015届毕业生的薪酬水平较上一年略有上涨。(图7)

图7 2015届本科毕业生薪酬水平

2.专业对口度

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对口”开展调查,75.9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自己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是对口的,认为有一点对口的占了9.98%,“不太对口”的占了16.95%,“一点都不对口”的占了7.1%(图8)。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1000-2000元 2001-3000元 3001-4000元 4001-5000元 5000元以上 12.56% 30.39% 37.44% 11.58% 8.03%

图8 2015届毕业生工作与专业对口程度

3.就业途径

从就业途径来看,我校本科毕业生通过招考(教师、医务人员、机关公务员、等)就业的占39.04%,通过实习就业的占33.94%,而通过家人或者是亲戚朋友介绍的占11.4%,通过学校内招聘会以及宣讲会落实的占10.78%,通过学校老师推荐的占4.84%(表7)。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途径中,通过实习就业的较2014届本科毕业生提高了22.56%,实习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表7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途径

就业途径 比例

招考(教师、医务人员、公务员等) 39.04%

实习 33.94%

家人或亲戚朋友介绍 11.40% 校内招聘会以及宣讲会 10.78%

学校老师推荐 4.84%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45.00% 44.54%

31.41%

9.98%

6.97%

7.10%

4.就业指导需求

在本次调查中,毕业生最需要的就业指导需求是“就业面试技巧培训”,占总人数的61%,其次分别是“求职经验”、“就业与形式分析”、“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辅导”。(图9)

图9 2015届本科毕业生最要求的就业指导

同时,我们对毕业生了解职业规划及及就业指导的方式开展了调查,数据显示通过“就业实践活动”占比54.92%,“就业指导课”占比16.33%,“个别咨询”占比16.28%,“讲座”占7.99%, “举办职业规划大赛”占3.59%。(图10)

图10 2015届本科毕业生了解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的方式

0%

20% 40% 60% 80% 61%

48.31%

43.61%

40.91%

27.%

24.98%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54.92%

16.33%

16.28%

7.99%

3.59%

0.%

5.就业信息关注度

各学院向毕业生传递就业信息的方式多样,以建立QQ 群与毕业生沟通交流最为有效,其次以手机短信、电话沟通为主,尽管当下微信、微博已成为交流沟通的主要通讯工具,但通过微信或微博传递就业信息还是少数。

图11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接收的方式统计

6.就业创业满意度

从调查数据来看,2015届毕业生对我校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61%(图12),对学校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达82.34%(图13),对学校的创新教育、创业服务工作满意度达91.83%(图14)。从数据显示,毕业生对我校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开展情况比较满意。

图12 2015届本科毕业生对学院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满意度

非常满意 14%

比较满意 44%

满意 31%

不太满意

9%

很不满意 2%

0.0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70.00% 80.00% 90.00% 建立QQ 群 手机短信 电话 微博或微信 其他

81.37%

55.01%

52.48%

20.54%

6.83%

图13 2015届本科毕业生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满意度

图14 2015届本科毕业生对对学校创新教育、创业服务工作满意度

7.就业影响因素

在对“就业最具有影响的因素”调查中,有33.22%的毕业生认为个人素质最重要,20.98%的毕业生认为社会活动及实践最重要,还有17.7%和16.28%的人分别认为成绩与学位和教学实践是很重要的,此外,也有少部分人觉得英语(计算机)水平、就业指导等因素最重要。(图15)

非常满意 11%

比较满意 33%

满意 38%

不太满意 13%

很不满意

5% 非常满意 13%

比较满意 43%

满意 36%

不太满意 6% 很不满意 2%

图15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具影响的因素

针对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困扰因素的调查显示:“工作经验不足”成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占29.06%;“综合素质不足”占18.99%,“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占15.48%,“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占13.66%,“欠缺求职方法技巧”与“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分别占11.%和6.92%。(表8)

表8 2015届本科毕业生求职过程中困扰因素统计

求职过程中的困扰因素 比例

工作经验不足 29.06% 综合素质不足 18.99%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掌握不够 15.48% 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充分的认识 13.66% 欠缺求职方法技巧 11.% 对企业基本情况和招聘流程缺乏了解 6.92% 对企业的用人标准不太了解 3.99%

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显示,33.76%的毕业生认为由于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经验,没有竞争力而造成就业难,23.07%的毕业生认为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33.32%

20.98%

17.70% 16.28%

3.11% 2.75%

0.31%

5.55%

表9 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就业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比例

应届毕业生不具备符合企业要求的职业能力,缺乏工作

33.76% 经验,没有竞争力;

23.07% 大学传统教育模式弊端太多,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

力,不能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毕业生的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择业过于挑剔;18.63%

10.87% 企业需要具备较高职业能力或者专业技术人才,对应届

毕业生的需求总量减少;

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不充分;7.05%

、学校、用人单位及学生之间互相沟通和了解不够。 6.61%

8.就业困难应对

对应对就业困难的解决方法中,37.09%的毕业生认为提高职业技能最为重要,16.59%的毕业生认为可以通过加强实习等多种方式更加了解企业,分别有12.82%和11.36%的毕业生看中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和调整就业心态,此外,也有少部分人认为提高就业技巧、获得更多的就业渠道、寻求必要的就业指导和调整择业期望值等办法很重要。(图16)

在熟悉就业流程和就业方面,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中非常了解的仅为5.68%,比较了解的为26.62%,基本了解的是39.97%,不太了解的是24.49%,很不了解的为3.24%(图17)。如何让毕业生了解就业流程和就业,帮助其更好的实现就业也是2016年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图16 2015届本科毕业生应对就业困难的方法

图17 2015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流程和就业了解程度

三、毕业生就业工作措施

学校秉承“勤、慎、诚、恕”的校训,坚持以生为本,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贯彻落实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新理念、深化改革,构建了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就业工作体系,不断加强就业工作的系统建设,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一)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保障机制

1.健全领导负责机制 学校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列入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分管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37.09% 16.59% 12.82% 11.36% 7.41% 5.99% 4.88% 3.86%

0.00%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30.00%

35.00% 40.00%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基本了解 不太了解 很不了解 5.68% 26.62% 39.97%

24.49%

3.24%

2.优化制度规范机制

学校修订了一系列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了日常工作例会制度、校园招聘会管理制度、用人单位接待和跟踪回访制度、就业信息反馈和就业率定期公布制度、就业工作进展情况月报、周报制度等,以制度促规范。强化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招生计划、先进评比、绩效考核和就业经费“四挂钩”;并将毕业生就业率、创业情况、就业虚假率抽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纳入《杭州师范大学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评指标体系》,形成了“管理有制度、活动有方案、工作有落实”的良好局面。

3.建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学校建立了“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一是招生计划与就业挂钩,出台了《杭州师范大学专业设置、建设和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探索专业预警与动态调整机制,压缩就业率不高的专业招生规模。二是年度分配与就业率挂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培养社会责任感强、专业知识过硬、创新能力持续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学科建设与就业联动,对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开展调研,坚持撰写《杭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学科建设、教学培养、招生计划及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就业工作导向功能进一步凸显,“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呈现出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创新全程化就业工作服务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引导相结合

(1)职业规划课程化。2015年成立职业规划教研室,修订公共必修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撰写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同时开设职业生涯咨询室,安排具有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资格的老师进行咨询。通过该课程教学和个体咨询,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了解、掌握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的相关知识,促使学生理性规划未来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积极促进毕业生就业。积极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在浙江省第七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我校2名学生获一等奖,6名学生获二等奖,3名学生获三等奖,成绩突出。

(2)求职指导培训多元化。学校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宣传专栏、一对一咨询和网上就业指导等,对学生开展多形式求职培训。邀请浙江省就业指导中心、各地市人才中心、企业领导与人力资源经理、成功创业校友等为学生举办讲座,内容涵盖宣讲、需求分析、求职技巧等,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提高自身能力。各学院还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公共营养师、心理咨询师、企业人力规划师、网上创业和全球模拟公司创业培训等各类技能培训。

2.线下平台搭建与线上市场相结合

(1)多渠道拓展实体就业市场。学校多方拓展就业市场,多渠道收集岗位信息。以校友办为基础,整合校友资源,积极向各地方校友会及校友发送邀请函和毕业生生源信息,也集中走访了杭州市各区教育局部分校友,积极加强与各教育局、用人单位、各级人才中心的合作,逐步构建“校园宣讲会、专场招聘会、小型招聘会、综合招聘会”相结合的多层次校园就业市场体系。2015年共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2场,举办教育类、医学类、艺术类、体育类等专场招聘会 6场,举办校园小型招聘会97场,为学生提供2.3万余个工作岗位,努力让学生在家门口找到工作。

(2)多层面构建网上就业市场。学校设有校园就业创业网,提供就业信息、就业指导、解读、在线咨询等多项服务。每天更新信息,努力形成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网络对接。构建由校园就业网、学生就业创业微信平台、就业工作QQ群、各学院毕业生就业QQ群、手机短信平台等组成的多渠道、广覆盖的信息发布网络体系。

3.就业服务优化与规范管理相结合(1)优化就业服务。学校坚持“有温度”的就业服务理念和工作态度。设立学生事务大厅“就业创业窗口”,办理就业创业相关事务。开通公共“杭师大就业创业中心(hsdjczx)”,发布招聘信息与活动。致力打造专业化的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团队“学生就业创业中心”,做好各类招聘会服务工作,得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一致肯定。各学院就业辅导员加强家校沟通,不定期联系毕业学生及学生家长,做好毕业生与学校的桥梁纽带作用。

2.规范就业管理。学校进一步规范就业程序与信息管理,加强对就业工作的日常管理,做好毕业生登记表、推荐表、就业协议书和报到证等就业材料的管理,对毕业生的信息内容严格审核,按要求上报毕业生就业方案,使就业工作日常管理规范化、日程化。寒暑假值班为毕业生服务。简化办理手续,优化毕业流程,规范报到证、档案管理,力争毕业生一次办理成功。将毕业前后的相关手续、办理事项汇总并编制《2015届毕业生就业指导手册》、《2015届全国各省市区毕业生回生源地派遣单位一览表》,为毕业生办理就业相关手续提供便利。随时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状况,及时反馈学院,实现就业工作每年6月以前“月报”,6-8月“周报”制度。

4.就业关怀计划与能力提升相结合

(1)突出就业帮扶重点。学校针对就业困难学生进行分类指导,突出帮扶重点。针对经济困难学生2015届毕业生发放就业补助15.18万元,积极申报浙江省毕业生就业创业补贴,2015年成功申报2批,共46人,计6.9万元。针对就业技能欠缺学生,开展“一对一”就业培训帮扶。针对因就业存在心理压力和困惑的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减轻压力。

(2)助殊群体就业。学校助推少数民族生、残疾大学生等特殊群体就业。2015届毕业生中有161名少数名族学生,各学院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普通话专题培训、英语水平提升、就业心理调适等活动。

(3)注重就业能力提升。学校针对就业困难生,开展“点钟的太阳”宏志计划、“高跟鞋俱乐部”等就业帮扶项目,旨在提升困难学生在简历制作、求职礼仪、求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就业能力。

5.毕业跟踪调查与延伸服务相结合

(1)完善毕业生就业自查与跟踪调查工作。学校做好“3+1”就业自查与跟踪调查,即当年6-8月份开展3次就业自查与1次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在“确保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与层次”的原则下,体现我校就业率的优质与优量,对自查与跟踪调查中发现的问题逐一改进。

(2)及时收集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学校通过招聘会开展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做好企业用人反馈,利用小型招聘会、专场招聘会组织座谈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听取用人单位意见,巩固双方长期的供求合作关系。

(3)加强推进校友就业工作。学校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时都会开辟校友专区,组织优秀校友回校招聘毕业生,邀请校友回校讲座,用“现身说法”给予毕业生就业创业实例。依托社会实践平台,开展“百名校友结队活动”、“寻访校友足迹”实践活动,借助丰富的校友资源,借鉴优秀的校友人生历程,激励学生更好地就业创业。

(三) 实现专业化创新创业培育体系

1.营造创新创业浓郁文化氛围

秉承开放、包容、大气的校园文化传统,发挥以马云为代表的优秀校友精神的引领作用,发掘树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典型,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类社团,尤其是科技型社团的扶持力度。

2.深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

(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015年,我校已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1个学分,面向全体大二学生开展相关教育。目前接受教育学生达3000多人。阿里巴巴商学院等学院结合实际,已在相关专业开设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同时,利用“杭州市创业培训定点机构”优势,开展网上创业等创业系列培训。

(2)改革创新创业管理考核制度。目前,我校创业学院结业证书可认定为创新实践(二类)学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可折算成教学工作量。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已作为评优考核的重要内容。今后,我们将在建立创新创业一类学分积累与转换;创新创业实践可以替代毕业设计、实习;实施弹性学制等方面进一步做好改革工作。

(3)建立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目前,我校已建立导师数据库,共有36名导师,成员构成主要有企业家、人员和专业教师等。导师们从创业、创业理论、创业实操等各方面引导学生更好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校每月开展两次创业沙龙和一次创意集市活动,搭建导师与学员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深受创业学子好评。

3.加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1)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我校大学生创业园目前已形成“一园二区八个中心”的建设格局,占地面积7500余平方米。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129家,在孵企业58家,园区年销售额达到3000余万元,带动了1700余名大学生实习、创业、就业。2015年,我校大学生创业园获批杭州市大学生创业园,得到杭州市和余杭区100万一次性建园经费。

(2)拓展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依托浙江省高校产学研联盟杭州城西中心、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以学校科技园、创业园为阵地,凸显我校“互联网+”优势特色,进一步加强与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等的合作,共建学生创业“梦想驿站”。目标每年至少培育创业团队100支,大学生创业参与率达到8%。

4.不断推进创业学院建设

(1)进一步明确创业学院定位、性质和职能。以申报省级创业学院试点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创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和平台作用,学校完善创业学院机构建制,明确创业学院为非建制性学院。院长由分管学生工作校领导担任,副院长由学校聘请专人担任。创业学院负责整合学校创新创业工作资源,系统推进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培育、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工作,积极探索有杭师大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

(2)依托创业学院“以点带面”推进大学生创业。创业学院成立一年多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开设创业精英班,组织创业培训。

共组织2期培训80人。二是实施以竞赛提素质、以项目推实践的创业竞赛演练。2015年中国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1银2铜,首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在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类)中分获3个金奖和5个一等奖。三是服务孵化落地。在学校大学生创业园等各类孵化平台落地学生创业项目15项,已有5个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梦想小镇众创空间。

四、对策建议及发展方向

(一)对策建议

1.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就业观念

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网络、手机APP向家长传递就业新形势、就业新动态。在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的同时,积极与家长沟通,转变家长的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同时借助家长的力量,形成家校合力,开拓毕业生就业新格局。

2.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加快就业讯息的传递

在原有就业网、就业工作QQ群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新媒体信息传播,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最快速度向毕业生传递就业、用人单位信息,使毕业生能拿到就业“第一手”讯息。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就业创业宣传电子大屏”的功能,实现校园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使毕业生能在校园内掌握到本校及其他高校、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或平台上的及时有效的就业和招聘信息。

3.强化实习实践,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加强毕业生实习实践环节,通过实习、社会实践,使毕业生能更真实的了解社会需求、了解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同时通过学生实习,积极和用人单位沟通,掌握各岗位专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4.深化分类指导,完善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课程建设依托职业发展教研室,逐步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建设成有特色的精品课程,建立一支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教师队伍。进一步整合校内职能部门及学院资源,在创业学院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创业师资建设,增强师资力量,统筹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开展。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园建设,充分发挥入园企业的示范作用和带动孵化企业帮扶功能,形成创业带动就业良好氛围。

5.注重就业队伍培养,促进专业化、专家化发展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通过就业导师、综合导师和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扩大就业指导队伍,实现就业指导队伍多元化。加强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培训,建立定期培训计划,积极引进专业的培训课程,合理安排负责就业工作的学院领导、就业辅导员、就业工作人员参加专业的职业、创业指导培训。积极利用校友和社会各界力量,引进具有相关学术及实践背景的专业人才,充实学校就业指导队伍。各学院要进一步强化全员参与就业的意识。

(二)发展方向

1.注重市场调研,加强就业研判

鉴于用人单位现在招聘提前的实际,要做到“早启动、多引导、重规划”。各学院要积极开展相关专业特别是就业率低的专业的市场调研,加强毕业生就业研判,了解毕业生生源地的就业市场需求,推荐适合的就业岗位,分阶段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2.注重职业规划,开展分类就业指导

要把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融合,贯穿到学生整个学习期,让学生大一开始认识自我,并通过几年的学习最终实现自我、顺利就业。在着力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针对师范生要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上培训提升,针对非师范生就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市场需求,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上培养提升。

3.注重工作延伸,提升就业服务

一要特别关注就业质量,在提高就业率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就业。二要关注本年度就业调查数据和一年后、三年后的跟踪调查数据。三要主动帮助特殊群体毕业生,特别是未就业的困难生和少数民族学生。

四要做好学生离校后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强就业市场的拓展。五要支持学生创新创业特别是网络创业,为学生创业寻求更多社会资源。

(三)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就业与教育教学的良性互动,始终坚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将就业与招生、年度分配、学科建设相结合,就业情况作为学科建设、教学培养、招生计划及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就业工作导向功能进一步凸显,“招生、培养、就业”三者呈现出良性互动。学校也会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沟通,加强与社会的结合,以了解就业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经济的发展,从而获得办学信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从而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

文档

杭州师范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前言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4]15号)和《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关于做好201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发布工作的通知》(教学司函〔2015〕44号)要求,编制我校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杭州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学校秉承“勤慎诚恕,博雅精进”的校训,倡导“文理渗透,艺体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和谐结合”的育人理念,形成了“人文学堂,艺术校园”的特色教育。就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