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名称 | 皇帝的新装 | ||||||
执教者 | 课时 | |||||||
所属教材目录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7课 | |||||||
教材分析 | 本节内容恰好在第四学段,在本学段中,要求学生掌握多种文学样式,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本单元体裁有童话、神话等,学生初次学习这几种体裁的文章,它是在了解记叙文的基础上采用拟人的方法将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等人格化,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等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教育。所以这一单元既是对记叙文的巩固,又进一步学习拟人、夸张等修辞及想象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对培养学生今后阅读童话的能力和想象能力起重要作用。《皇帝的新装》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童话,运用夸张手法讲述了一个昏庸、虚伪愚蠢的皇帝上当受骗的荒唐故事,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虚伪本质。本文诙谐有趣,且内涵丰富,对学生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因此本课在本单元及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位置。 | |||||||
学情分析 | 学生需要从本文中学习如何描绘人物形象,运用精巧多变的语言,提炼出课文的主题,同时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学习本篇课文的基本能力,但毕竟刚刚升入初中,基础知识还有待提高,理解能力也有限,需要教师点拨;在情感上,童话故事对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学生需要通过诵读涵泳法、情感体验法、小组讨论探究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目标 | 学生能解释描写语言的精巧多变,通过语言和心理的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能理解课文内容,阐释主题的深刻凝重。 |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能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练习运用朗读和默读的方法;能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调动创新思维的方法,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能领会童话所揭示的人性中虚伪的弱点,养成敢于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 |||||||
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能理解课文内容,阐释主题的深刻凝重。 | ||||||
难点 | 能理解并学习童话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 | |||||||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 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对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激趣——感知——品读——探究——拓展”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资料。由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一导入新课3分钟。 二作者介绍1分钟。 三理清结构10分钟。 四品味形象。5分钟。 五深入探究中心。2分钟。 六人文培养,情感熏陶。1分钟。 七紧扣时事。1分钟。 |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 ,教师导入:在欧洲的美丽国度丹麦,有这样一句话:人们可能不知道丹麦的国王是谁,但是没有人不知道伟大的童话家--安徒生。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安徒生,他的童话伴随了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的儿童,用他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感染着我们。 一个舞文弄墨之人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走近大师导入《皇帝的新装》,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及文体,力求自主 教师作适当的强调和补充。 (三)自由朗读,理清文章结构 。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请用一个字概括文中的内容,这个字既适用于文中每一个人物,又符合本文故事情节 。 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2、分析文章围绕“骗”字,作者安排了哪些人物,文中的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这个“骗”字进行活动的呢? (四)品味朗读,感悟形象 。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三个步骤。 1、分析皇帝角色; (1)、 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 一个-------的皇帝 。 跳读全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皇帝的爱好和心理活动和相关动作等的语。 句,并揣摩、分析,说出理由。 写皇帝的心理活动三处、典型动作一处、爱好一处。用多媒体展示文章。 的重点段落,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同时,教师演示板书:昏庸 愚蠢 爱慕虚荣 自欺欺人) 2、分析骗子、大臣、百姓人物性格; 过渡句:一出丑戏的上演,总少不了导演、配角、群众演员的“功劳”,他们又是如何表演的呢? 对文章出现描写大臣的一处进行品味,归纳大臣的性格特点,板书:虚伪 自私 。 老百姓在这场闹剧中既不象皇帝那样身居高位,又没有必要如大臣般讨好皇帝,况且又没亲见奇特的新装,怎么也不说真话? 3、分析小孩性格。 (五)深入探究,挖掘主题 。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对课文烂熟于胸,我再引导学生思考:1、这一个看似荒唐的闹剧何以会成功上演?学生通过前一环节对人物形象的品析,能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是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自私让二个骗子完成了一个本不可能完成的骗术。紧接着再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2、仅仅只为揭露封建统治者的虚伪自私吗?学生思考后清楚,安徒生通过这篇童话对世俗世界的习惯及传统进行了深深的谴责,表达了对纯真本然事物的热切向往。启示我们:做人要保持心地的纯洁、纯真,做一个真诚的人,讲真话,反对社会现实中的假丑恶现象,让真、善、美充满人间。 出示幻灯片: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安徒生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在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得他们的父亲和母亲也会在旁边听。”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是给我们小朋友看的,更是写给我们大家。 (六)人文培养,情感熏陶。 在这一环节,我继续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 (七)紧扣时事,总结全文 。 结合胡总提出的“八荣八耻”总结全文。联系生活实际,强化“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要求。 |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安徒生的资料及文体知识。 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把握全文大意,找出符合全文情节发展的词。 学生再归纳。 说给大家听听。 |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是创设意义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观察他们熟悉的图片,正是与新知建立联系。以旧知导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营造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以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同时,为后面内容的探讨埋下伏笔。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双基”发展,作者生平及文体知识是学生语文积累必须要掌握的知识。只有不断的把新知变为旧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不断提升;其次,学生交流的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介绍方式,考查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对课文内容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对话、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掌握了文章的“骨架”后,初步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为后面的品读作下了铺垫。新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生更多的火花,以读促悟,以悟导读。让学生在读与悟中感受到合作的乐趣以及成功的喜悦。 探究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不是科学研究,探究学习是学生从已知到未知的自主探求的过程,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它更是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我设计这一个环节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必须紧扣生活实际,充满时代的气息,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有生命的教学,也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 |||||
课堂小结 2分钟 | 皇帝对新装的痴迷(引子)→骗子投饵诱皇帝上钩(开端)→两大臣和皇帝去看新装(发展)→皇帝穿新装参加大典(高潮)→新衣真面目被揭穿,皇帝及其丑态毕露(结局),符合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因素建构。 | |||||||
布置作业 1分钟 | 请展开想像的翅膀,学习安徒生夸张讽刺的笔法,为童话故事写一个别致的续篇。 | |||||||
板书设计 | 皇帝的新装 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爱新装 心思兴趣. “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 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看织布 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 | |||||||
教学反思 | 1、以语文课堂的三个维度为基点,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教给学生品读课文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同时通过归纳文章的主旨,渗透思想教育。 2、为体现课堂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通过指导学生默读、齐读、听录音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通过思维拓展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4、第二课时品析骗子、等人物形象时,我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了一些,所以下一个环节分角色朗读课文时由于时间仓促,学生朗读过程中不入戏,而我没能及时的指导和点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