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30:17
文档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推荐度:
导读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第三章  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

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专题学习进度:2课时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意义
儒家孔子仁、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法家韩非子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老子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难点解析:

1.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

(1)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2)中庸: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3)孔子的教育成就: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③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④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2.法家思想的意义: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3.道家思想的意义: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4.墨家思想的意义: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争鸣中,各学派批驳、辩难又彼此融合吸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表1: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思想内容地 位原    因
春秋仁、礼

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仁政、君轻民贵不被重视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受压制秦崇尚法家,实行
西汉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独尊大一统得到巩固;主义政治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危机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理”

“天理”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受批判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一)春秋战国不被重视

早期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虽已开始和政治相结合,但太重伦理亲情,脱离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沉重打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1)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2)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3)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主要内容有:①“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三纲五常”的封建等级制的理论依据和道德规范,仁政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大一统”的主张。

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日益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同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使儒家地位上升,逐步成为正统,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1.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理学的发展

(1)创立:北宋五子

(2)成熟: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表2:程朱理学思想

概念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集大成者)
基本观点唯心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道德观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修养论关于个人学习实践;仁者境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影响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统治。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3)发展: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表3: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不同点理学思想“理”是万物的本原“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
把握“理”的途径(修养论)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来求“理”)“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共同点实质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统治。
内容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
影响都有助于维护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难点延伸: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社会条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条件: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条件:主义集权强化,统治走向腐朽;

(5)社会环境: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农民的风起云涌。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李贽:① “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说”;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①批判君主;②主张君权;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为中国近代反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3)顾炎武:①批判君主;②提出“众治”的主张;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②哲学思想: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反对,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2)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3.为什么明清时期批判思想未能实现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1)经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2)政治:集权制度的压制;(3)文化:礼教纲常,文化,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4)在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五)近现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期间提出“批林、批孔”。

2.“和而不同”世界观的提出对塑造多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影响。

3.“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紧密相关。

◆真题训练(见附件3)

附件3:2012年高考历史分类汇编

(古代中国文化部分)

一、选择题部分

1.(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6)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

①崇尚儒家文化  ②着力提升满族文化  ③延揽汉族文士  ④努力缓和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4.(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5.(2012年新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6.(2012年山东文综历史·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7.(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莫敢上敬;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仁政思想吧      C. 礼法并重         D. 礼治为先

8.(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期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嗲付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畏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9.(2012年海南文综历史·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10.(2012年北京文综历史·37)(36分)水是生命之源,它孕育了人类文明,启迪着人类智慧,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

材料一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

材料二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荀子》)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道家和儒家的什么思想?(2分)简述道家和儒家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11.(2012年天津文综历史·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4分)

材料三    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 ,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12.(2012年上海文综历史·40)伏尔泰眼中的中国(25分)

旅行者们,尤其是传教士们,都认为到处看到的是制度。这些人从表面现象判断一切:看到一些人跪拜,便认为他们是奴隶,而接受人们跪拜的那个人必定是1.5亿人生命财产的绝对主宰,他一人的旨意便是法律。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类肯定想象不出一个比这更好的:一切都由一级从属一级的衙门来裁决,必须经过好几次严格的考试才被录用。……如果说曾经有过一个国家,在那里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那就是中华帝国。

中国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东西是道德和法律。儿女孝敬父亲是国家的基础。在中国,父权从来没有削弱。……一省一县的文官被称为父母官,而帝王则是一国的君父。这种思想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把这个幅员广大的国家组成一个大家庭。

他们的孔子不创新说,不立新礼;他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吏。我们有时不恰当地【把他的学说】称为“儒教”,其实他并没有宗教,他的宗教就是所有皇帝和大臣的宗教,就是先贤的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谆谆告诫人,而不宣扬什么奥义。

世界上曾有过的最幸福、最可敬的时代,就是奉行孔子的律法的时代。

                                                     ——节选自伏尔泰《风俗论》

问题:

     (1)伏尔泰对中国文明的描绘主要以什么时代为依据?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概述伏尔泰笔下的中国形象。(6分)

 (3)你如何评价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15分)

13.(2012年重庆文综历史·39)(60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亿万中华儿女的共同理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刘汉王朝进入了全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后,异国的礼俗、音乐、杂技,也跟着驼群的足迹,注入中土,使汉文化艺术鲜花繁集,灿烂夺目。汉代哲学以其雄浑的气魄和阔大的模式为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方向。当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或民族尚处于原始蒙昧之中时,汉代的科学在总体上超过了同时代任何民族之成就。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朝文化兴盛的表现。(6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朝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所及的地区。(4分)

14.(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38)(26分)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10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9分)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7分)

参及解析

1.A【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 “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针对法国的君主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2.B【解析】清朝是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全国政权,存在满汉矛盾。作为在汉族地区成长起来的满族政治家,康熙帝善于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既缓和了阶级、,又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3.C

4.A【解析】本题以“同一世纪”这一时间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外若干文化成就的掌握,涉及的考点较多,考的内容也很细。但由B、C、D三项中涉及的历史人物生活的年代差距较大,容易排除。

5.D【解析】本题考点单一,主要考查对王阳明的理学思想的认识。解题关键是读懂题干中王阳明这段话中表达的观点。在这段话中王阳明认为“四民”之所以能各从其业,主要在于”四民”所持的“道”是相同的,就是“求尽其心”中的“有益生人之道”,这是王阳明“心学”主张的体现。A、C两项不能体现上述观点,B项与观点的内容不符。

6.D【解析】本题直接引用战国时期某学派的观点,考查学生对解读材料并据此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点为百家争鸣。解题关键是把握这一学派观点中的几个特点:注重实践、反对贵族、轻视商人和学者,符合这几个特点的学派是法家。

7.B

8.D

9.A

10.(1)材料一体现出了道家的“辩证”思想;材料二体现出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造成井田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从而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促成了思想上百家争鸣的局面。

11.(1)【答案】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解析】这道题是典型的历史第一问第一题,和政治一样,分析材料大意就可以:“仁政”、“无为”、“法”是三句话的中心语,由此我们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所以其政治经济背景也就不难回答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这一问的第二部分需要结合必修一(政治)、必修二(经济)和必修三(文化)三本书中有关诸子百家的内容去作答。

(2)【解析】关于董仲舒,我在课上已经带着大家划过重点内容:他糅合了道、法、阴阳五行、儒四派思想,他说过的所有带引号的句子(如:“天人感应”),他的影响(如:“深受汉武帝的赏识”),都是我课上强调过的。因此,如果大家还记得我让大家注意的历史必修三第8页至第10页的内容,这道题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答案】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解析】如果我们看到材料的时候想不起我们背过的相应内容,我说过,最好的方法就是“概括材料”。这一问的材料中提到了唐代的各种文化食物都和很多其他事物有关,因此“概括材料”可以得出“多元性”的结论。我在课上强调过:凡历史解答题提到原因、因素、影响、作用、意义,都要从那个时代的政、经、文三方面去答,因此也就不难得出后半部分的答案。

【答案】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答案】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

12.(1)水平l:基于有效的证据进行准确推断

·明清时期。因为西欧传教士大批进入中国是在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是在明清时期过1.5亿的。

    其他答案:错误的推断,或结论与证据不一致,或只有结论没有理由。

(2)水平l:能全面地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中国的君主和很开明,有完备的官僚选拔;中国有完善的法律,法律是建立在良好道德基础之上的:中国尊崇孔子学说,没有宗教迷狂,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充分

    其他答案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l:能够将伏尔泰作为文化解读的对象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解读是对文化他者的一种理想化诠释,是其将自身的理想与信念  投射于他者的结果。

水平2:能够跳出文本,将文本的内容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是基于当时法国现实问题的思考

水平3:就文本本身的内容提出观点

·伏尔泰对中国的描绘有夸大和误解的成分

水平4: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伏尔泰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反对教会权威。

评分项二:史实

水平1:能提取文本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文本解读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

            立联系。

水平2:能从本文中提取直接与间接的信息

水平3:能从文本中提取直接的信息

水平4:没有使用文本信息

    评分项三:论述

水平l:能够进行由表及里的论述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

13.【答案】(1)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哲学气魄雄浑、模式阔大;科学居世界领先地位。汉朝成为当时东方一大文明中心;突破了东亚的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14.【解析】(1)结合教材内容回答,思想上,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孔子强调统治者要施行仁政。他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希望回到小围寡民的理想社会,还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的。苏格拉底提出“认识自我”,注重道德。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王夫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3)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说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尧、舜、禹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增强了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参】(1)孔子:仁、礼、中庸;(3分)

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3分)

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2分)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2分)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3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3分)

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3   分)

(3)康有为。(1分)《孔子改制考》。(2分)翻译《天演论》;(2分)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2分)

文档

第三讲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高考复习教案

第三章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1.理解和掌握本专题的一些重要概念:如“无为而治”、四书五经、百家争鸣、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经世致用等。2.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史实。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