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人员: 胡顺,张海林
专业班级: 制药09-2
指导教师姓名:汤桂梅,刘海涛
1.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看菌药物的合成研究在现代科研领域中有着比较大的地位,在这次试验中,我们主要合成了两种抗菌药物A和B, 以23A为原料,浓硫酸为催化剂,合成两种抗菌药物A、B。1 g 23A在0.1 g 浓H2SO4催化剂作用下,分别以无水乙醇及正丙醇为反应原料,反应时间3 hs,反应温度80℃,合成出两种抗菌药物A、B。其产率分别达到72.3%和75.1%。产物结构经IR、NMR及 m.p.得到证实。”
2.关键词
23A 酯化反应 抗菌药物,测定IR光谱
3.正文
1) 前言
1.1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历史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和欧洲。1935年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磺胺和1940应用于临床医学的青霉素。以后随着许多抗菌药物的出现,除了兽医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防治畜牧动物的疾病外,还大量使用抗菌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报酬,增加效益,再往后,更多的抗菌药物被运用到人类的临床使用防治疾病
1.2 抗菌药物
由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为常见,因此抗菌药物也就成为临床最广泛应用的药物之一。在抗菌药物治愈并挽救了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如不良反应的增多,细菌耐药性的增长,以及治疗的失败等,给患者健康乃至生命造成重大影响。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 原料与试剂
由代课老师买进实验原料,主要有23A,无水乙醇,浓硫酸,沸石,蒸馏水,正丙醇,无水碳酸钠
2.2 实验仪器
100ml圆底烧瓶,50ml小烧瓶,直形冷凝管,电热套,10ml量筒,胶头滴管,熔点测定仪,50ml小烧杯,ph试纸,玻璃棒,完整的抽滤装置,铁架台及其附带设备,天平。
2.3 抗菌药物A的合成
2.3.1 酯的合成 在有机化学中,酯化反应是一种经典的有机化学反应,也是常见的一种有机化学反应,可以用来合成及制备一些较为简单的酯的方法。在本文中,选择23A和醇类化合物在酸性介质中,23A与醇之间发生分子间酯化反应合成出一种酯,这种酯具有一定的生物抗菌活性药物。
反应如下
2.3.2酯化反应机理
酯化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其逆反应是酯的水解。
酯化反应随着羧酸和醇的结构以及反应条件的不同,可以按照不同的机理进行。酯化时,羧酸和醇之间脱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A)是由羧酸中的羟基和醇中的氢结合成水分子,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羧酸分子去掉羟基后剩余的是酰基,故方式(Ⅰ)称为酰氧键断裂。
2.4 抗菌药物B的合成
2.4.1 B反应中酯的合成
(B)是由羧酸中的氢和醇中的羟基结合成水,剩余部分结合成酯。由于醇去掉羟基后剩下烷基,故方式(B)称为烷氧键断裂。
用含有标记氧原子的醇(R'18OH)在酸催化作用下与羧酸进行酯化反应时,发现生成的水分子中不含18,标记氧原子保留在酯中,这说明酸催化酯化反应是按方式(A)进行的。
按这种方式进行的酸催化酯化反应,其机理表示如下:
首先是H+与羰基上的氧结合(质子化),增强了羰基碳的正电性,有利于亲核试剂醇的进攻,形成一个四面体中间体,然后失去一分子水和H+,而生成酯。
实验证明,绝大部分羧酸与醇的酯化反应是按方式(A)进行。
实验操作
3.1 合成两种抗菌药物A和B
分别制备两种抗菌药物
3.1.1 合成抗菌药物A
1、在100ml圆底烧瓶中,加入5 ml 无水乙醇、5d 浓H2SO4摇匀。
2、 加入2 g 23A和一粒沸石,烧瓶置于电加热套中悬空加热。
3、加热回流3小时(注意回流前后的溶液的颜色变化)
4、反应结束后,自然冷却至室温。慢慢加入10% Na2CO3溶液直至反应液的pH值为7(注意反应中的实验现象)。
6、抽滤,滤液回收。
7、用蒸馏水洗涤滤饼,直至滤液的pH值为7。
8、粗产物用以下方式重结晶。
9、测熔点,与文献值对照。样品回收
重结晶方式:
一种重结晶方式:在50 mL小烧瓶中加入一半分量的产品A,4ml 50 %乙醇溶液(自配),并将小烧瓶置于电热套中,一边加热一边摇晃烧瓶,直至固体产品A全部溶解。静置,冷却,抽滤,滤渣自然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观察产品的外形。另一种重结晶方式:在50 mL小烧瓶中加入另一半分量的产品A,10 ml 蒸馏水,并将小烧瓶置于电热套中,一边加热一边摇晃烧瓶,直至固体产品A完全溶解。静置,冷却,抽滤,滤渣自然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观察产品的外形。)
项目三: 比较两种溶剂对产品A的溶解性及外形的影响,初步判断它们在这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大小。
3.2.2 合成药物B
合成步骤同上,用正丙醇代替无水乙醇即可。样品回收
由指导教师取样,统一安排测定IR 谱图。
3.3 试验中的现象
.3.1 制备A过程中的现象
9:10 开始加热 溶液透明,黄色固体在烧瓶底部
9:16 溶液变为淡黄色,黄色固体溶解
9:17 加大电压,以减少达到沸腾的时间
9:24 溶液沸腾
9:26 烧瓶壁上出现固体,开始摇晃仪器是固体溶解
9:32 实验时突然停水,突发事件,停止加热,将直形冷凝管中加入蒸馏水,封闭两口以防漏水
9:37 开始加热,带直形冷凝管中的液体是回流效果不明显时更换其中的蒸馏水
9:40 开始沸腾
9:50 实验室恢复供水
10:08 出现油状液体
10:48 剩余少量固体,液体呈深黄色
11:45 固体全部溶解
12:10 停止加热
12:30 调节pH至8后变为黄色糊状,加25ml水后呈米黄色
15:28 收率完成 得到了浅黄色固体粉末
将得到的固体粉末称量总重量,得到1.4g 将其平均分成两份放在两个干燥的烧杯内,分别按上实验步骤中的两种结晶方式,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抗菌药物A的实验结果
通过上述的实验步骤,最终得到了1.4g固体粉末,平均分成两份后,分别进行两种冲结晶方式,,第一种4ml 50 %乙醇溶液(自配),并将小烧瓶置于电热套中,一边加热一边摇晃烧瓶,直至固体产品A全部溶解。静置,冷却,抽滤,滤渣自然干燥,称重,并计算产率。另一种,在50 mL小烧瓶中加入另一半分量的产品A,10 ml 蒸馏水,并将小烧瓶置于电热套中,一边加热一边摇晃烧瓶,直至固体产品A完全溶解。
第一种得到了0.48g第二种得到了0.15率分别为68.6%和21.4%
3.4.2 合成抗菌药物B的实验结果
结晶方式等与合成A的相同
第一种得到0.5g,第二种得到0.32g 产率分别为71.4%和45.7%
3.4.3 表格记录数据
药物
产量
结晶方式 | 50%乙醇溶液 | 蒸馏水 |
A | 0.48 | 0.15 |
B | 0.5 | 0.32 |
总量 |
0.63 |
0.82 |
产率
结晶方式 | 50%乙醇溶液 | 蒸馏水 |
A | 68.6% | 21.4% |
B | 71.4% | 45.7% |
两者的误差较大,在进行A的重结晶的时候,在进行以水为溶剂的重结晶操作中,电热套的加热电压过高,加热程度度过大,使部分产物业被蒸发掉,所以产率较低
进行B的时候吸取了A的教训看,所以实验结果较为准确,产率较高
4 参考文献著录
[1] 何长霖,昊耀增.双丙酮醇的研制[J].沈阳化工,1995,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