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 次 | 第 周 | 课型 | 课时(从前到后累计) | 第 课时 | ||
| 课 题 |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 |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 |||||
|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 ||||||
| 重 点 | 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 |||||
| 难 点 | 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 |||||
| 教学方法 | ||||||
| 教 具 | 三角板 | |||||
| 教学过程 | 教学程序及内容 | 学生活动设计 | ||||
|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1)回顾: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一组数据的方差与这组数据的波动有怎样的关系? (2)计算下列两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①1,2,3,4,5; ②103,102,98,101,99。 会结合实际,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试一试: 如图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温变化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天A、B两地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多少? (2)A地这一天气温的极差、方差分别是多少?B地呢? (3)A、B两地的气候各有什么特点? 做一做:(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分钟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试验。 (3)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中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第三环节:试一试 1. 甲、乙、丙三人的射击成绩如图所示: 请回答:三人中,谁射击成绩更好,谁更稳定?你是怎么判断的? 第四环节:交流小结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对方差的大小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1.阅读课本P151“读一读”,并利用计算机上Excel软件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课本习题6.6的第1,2,3,4题。 | 巩固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统计量的认识。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完成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达成共识)。 | |||||
| 课堂练习 | ||||||
| 课后作业 | ||||||
| 板书设计 | ||||||
| 课后反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