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长寿已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保健食品以其调节人体生理机能、增强机体防御力、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延年益寿等特殊的保健功能,倍受中老年、妇女、少年和亚健康等特定人群的青睐,必将成为本世纪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主流。本文就保健食品的分类和特征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对我国功能食品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保健食品;发展方向;现状;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自身健康和食品认识不断提高,对于食品的追求不在局限于是提供人体新陈代谢和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是具有调节身体机能,具备合理营养要素且能促进身体健康等方面的功效。因此,具有合理营养和保健功能的功能性食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1-2]。
1 我国保健食品的产品分类
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由于这类食品强调食品的调节机体的功能,故也称为“保健食品”。根据出现时间和具体要求可分为三代产品。
第一代产品是针对食品的营养要素和其他有效成分的功能来推断该保健食品的功能,由于这些功能没有经过任何毒理药理等实验进行验证,《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实施后,此类食品已经归入普通食品来管理。另外,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而不以提供能量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也属于保健食品的范畴,其作用是补充膳食供给的不足,预防营养缺乏和降低发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危险性。例如,补充钙、镁、碘、铁、锌、硒、VA、VC、VD、VE、B族维生素、P-胡萝卜素、叶酸、氨基酸、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
第二代保健产品是必须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证明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目前经审批合格的保健食品中这类产品在市场上占绝大多数。
第三代保健产品是指产品不仅需要经过动物实验和人体临床实验来证明其具有某项生理调节功能,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是何种成分或功能因子具有该项保健功能,明确该因子的化学结构、含量、作用机制和在食品中的稳定形态[3]。我国目前此类产品较少,欧美、日本等国都在大力开发第三代保健产品。目前,我国大多数属于第一代或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保健食品仅占不到10%。
2 我国保健食品的特征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市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2.1 大规模的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多 目前我国共有4000多家保健食品企业,年产值500多亿[4]。这个市场的结构是,投资总额在1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占1.45%,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大中型企业占38%,投资在1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中小企业占6.66%,投资在10万元至1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41.39%,投资不足10万元的作坊式企业占12.5%。大规模的企业较少,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
2.2 产品种类丰富,数量多 截止2012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12332个保健食品,其中国产保健食品为11667个,进口保健食品为665个。在中国保健品原料中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真菌类、益生菌类、生物活性物质类几种,保健品种类相对丰富。
2.3 产地较集中 通过对全国各地保健食品市场的调查分析发现,目前各地保健食品发展状况极不均衡[5-15]。已批准生产的保健食品中,42.79%集中在北京、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云南、、青海、、贵州5个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产品仅占1.25%。
2.4 产品研发和申报重复 目前,产品研发原料主要集中在螺旋藻、褪黑素、鱼油、灵芝、鲨鱼软骨、虫草、甲壳质、银杏等种类,而产品申报的保健功能分布集中在免疫调节、调节血脂、抗疲劳3项,约占62.2%。这样很容易造成竞争过于激烈,而创新产品研发缓慢,难以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2.5 保健品产品剂型以药品剂型为主 现在保健食品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剂型,提高了保健食品的科技含量。例如人参含片的研制成功,改变了以前人参仅能通过胃肠道吸收的单一途径,增加了口腔黏膜吸收.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吸收利用率。
2.6 国家支持力度不断增大 产品质量对于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生死相关。国家大力支持产品创新,通过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加大对保健食品财政和的支持力度,开展产学研合作等措施进行鼓励和扶持。将慢性疾病预防纳入国家“十二五”目标规划中,作为我国预防医学的首要目标。今后国家还会持续加大公共财政和资源的投入,大幅提升公众的健康意识,使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整体增强。
3 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的中国保健品行业,已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产业。在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中,医药保健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五个行业之一,保健食品的销售额每年以13%的速度增长。2010年,我国保健食品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1年国内保健行业总体销售额达6500亿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社会的来临,使保健品消费日趋大众化,从过去的可选消费品转为必选消费品,从单一的氨基酸等补充剂到各种功能各种口味的产品,营养保健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趋势成为必然,前景十分广阔[16-17]。
4 保健食品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功能性食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使保健食品行业一直被业内人士看作朝阳产业。但是,近年来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件的发生,也让人们看到了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其实也并不是顺风顺水,行业内外存在的隐患也不禁让人担忧,因此保健食品行业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也亟待解决[18-22]。(论文指导http://www.lunwenzd.com/)
4.1 非法添加化学成分 由于利益因素的推动,一些保健食品企业为突出其产品的功能效果,擅自在保健食品中添加违禁化学成分。如在降血糖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格列苯脲、格列奇特等,在减肥类产品中非法添加芬氟拉明、西布曲明等,在促进生长发育类产品中非法添加生长激素等。这些违禁化学物质极大地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
4.2 与药品混淆经营,夸大产品功效 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常常利用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广告宣传或标榜“最新科技成果”“祖传秘方”等手段大肆夸大产品功效,宣称具有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误导消费者。有的擅自增加保健功能种类、扩大人群适用范围、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等。
4.3 品牌信誉不高 保健食品企业过重营销手段,忽视了产品研发,广告的宣传往往言过其实,利用网络热点和概念炒作吸引人们的眼球,但是对于自身品牌的创建和发展却难以进行,致使保健品整个行业在消费者心中出现严重的信誉危机。
4.4 产品市场同质化严重 保健食品产品缺乏新理念,没有文化底蕴。注重外在包装,忽视产品功效。保健食品行业整体实力较弱,主导企业也难以和国外同类企业抗衡,在产品功能雷同和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的局面下,国内同行业企业经营陷入同质化恶性竞争。
4.5 对自主创新知识产权投入不足 我国保健食品研发能力较低,生产技术也难以形成具有自身知识产权的竞争和垄断能力。我国保健食品企业支出金额中用于新产品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55%。
5 保健食品行业发展的应对策略
为了改变产品同质同类化严重的现状,为了使祖先留给我们的养生财富服务于社会,应该立足于传统理论,借鉴古人成熟的养生经验,开发功效卓著、富有中医特色的保健产品[23-25]。
5.1 引导消费,宣传健康文化 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推销产品不如推销养生文化。这几年养生图书的热销、养生节目的泛滥一方面说明民众对养生知识的喜爱与渴望,另一方面也说明缺乏获得相关知识的正确渠道。如果能把养生文化的宣传、养生理念的引导、养生知识的传播和保健品的推广融为一体,应该能获得长久的效益。
5.2 发挥中医药和养生特长,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有着5000多年的健康养生和中医中药历史,中国传统的中医中药以及养生之道,在国内外备受推崇,保健食品企业应改重视传统中医药的优势,积极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是保健品开发的一条重要思路[26]。发展中药保健品需要发挥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中医整体观理念与辨证论治方法的研究,体现出中药保健食品辨证论食与整体调节的理念,并符合中医临床理、法、方、药的要求。在研究中逐步揭示原料中的活性成分,结合中药化学研究,开发符合中药性味功用、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的中药保健食品[27-31]。
5.3 产品开发,依靠科研创新 加强新技术、新工艺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如生物与微生物技术、膜超滤技术、挤压固定成型技术、微波电磁波技术、脉冲杀菌技术、超临界技术、超微技术等。尤其是引入生物与微生物技术,推进保健食品进入深层的研究开发。加强对保健食品有效成分的研究,积极努力开发第三代保健食品。以地道药材和药食同源中草药资源为主要原料,提取功能有效成分,研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功能产品,争创地方品牌[32]。
5.4 培育知名品牌,塑造良好企业形象 知名品牌的培养,企业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产业得意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规划。品牌的号召力是普通广告营销所不能达到的,只有重视品牌的培育,树立长远的品牌战略意识,做好产品,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形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的人群不断增加,生活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保健食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将为消费者保健食品的购买力提供了坚实的经济保障。保健食品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有活力的食品加工新领域,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是保健食品发展的黄金阶段,保健食品必将在促进全民身体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凸显其独有的魅力[33]。
参考文献
[1] Klaus Menrad.Market and marketing of functional food in Europe [J].Journal of Food Engineering,2003,56(2):181-188.
[2] Roberfroid MB.Concepts and strategy of functional food science:the European perspective [J].Am J Clin Nutr.2000,71(6):1660-16.
[3] 黎育佐.我国现代保健食品的综合分类[C].首届广西亚健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 :77-79.
[4] 孙忠科,杜巍,任戈,等.蓝细菌与保健食品开发[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28(6):176-179.
[5] 陈玲,林万莲.营养保健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其前景[J].医学信息,2002,15(12):725-726.我国保健食品管理的现状与发展[J].首都医药,2005,12(4):12-15.
[6] 慕童.太原市保健食品市场调查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10,27(5):53-56.
[7] 倪锦标,宓惠宏.苏州市某区保健食品市场现状调查及监管对策探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1,5(10):44-46.
[8] 张文香.1996-2008年山西省保健食品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17(1):74-78.
[9] 兰俊峰.敦化市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状况调查[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2,15(2):247-251.论文范文http://www.lunwenzd.com/lunwenfanwen/
[10] 王旗,李莹,阙菡雅,等.苏北地区孕妇保健食品消费情况调查[J].中国校医,2012,(5):335-336.
[11] 董巧红,石金娥,李媛媛,等.2006-2008年长春市保健食品质量监督抽检质量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4):863-865.
[12] 张周建,赵荣梅,刘素萍.南通市保健食品监管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4):21-22.
[13] 邢丽萍,李萍,王文,等.呼和浩特市售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状况调查分析[J].情报杂志,2010,(9):749-750.
[14] 张光明,张书芳,叶冰.河南省2002年-2005年申报监测保健食品状况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7,(3):214-215.
[15] 卢建安.江西省2004-2007年保健食品GMP审查认证情况分析[J].江西食品工业,2008,(4):13-14.
[16] 程桂平,韩良峰,田红宇.河南省2006年保健食品生产企业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8,(1):48-50.
[17] 朱志明.应用保健食品中的若干问题[J].老年医学与保健,2005 ,11(3):193-193.
[18] 党毅,肖培根,杨显荣.中国保健食品的现状及展望[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5):8-9.
[19] Doris Schroeder.Public Health,Ethics,and Functional Foods [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2007,20(3):247-259.
[20] 马毓霞,王勇,高阳,等.我国保健食品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32-34.
[21] 罗登宏,郑柏松,王锦华.论我国保健食品的研制与开发[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28-31.
[22] 章华伟,白雪莲.我国保健食品的发展状况及开发重点[J].山西食品工业,2002,(2):12-15.
[23] 许毅,张思群.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调查和发展对策[J].广东科技,2002,(6):40-42.
[24] 金宗濂.全球保健食品的市场及其发展趋势[J].食品工业科技,2005,26(9):7-14.
[25] 高学敏,张建军,王景霞,等.论我国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其法律定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2):121-123.
[26] 徐梦阳,李笑然.中药保健品的开发应用及市场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1,(3):1-3.
[27] 唐廷猷,王书林.中药保健品与人体健康[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0,(7):46-47.
[28] 黄鹤,张丽,于丽君.关于研发中药保健食品的思考[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4年学术年会海南分会场“中国生态药业与药谷建设”论文集[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4:17.
[29] 肖培根,李连达,刘勇.中药保健食品安全性评估系统的初步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1):10-12.
[30] 鲁新华,梁毅,李新兰,等.论中药保健食品及其开发战略[J].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9):69-70.
[31] 吴丽,潘苏华.中药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发展方向[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7):1838-1840.
[32] Anne Sibbel,The sustainability of functional foods[J].Social Science & Medicine,2007,(3):554-561.
[33] 赵荣玲,郑艳.保健食品现状与监督管理对策[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7(4):319-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