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 学期预备课 | |||
课 节 | 第1课时 | |||
教学内容 | 编者的话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初步学习学习数学的方法与习惯。 |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演练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方法。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 |||
教学重点 | 通过演练学习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和习惯。 | |||
教学难点 | 通过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并自觉从一点一滴做起。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导入 | 新学期开始了,更奇妙的数学世界将展现在你的面前,翻开生活五彩斑斓的画卷,我们将用到哪些生活中的数学,我们将用哪些方法学习数学呢?有一句话说:习惯成就未来,方法铸就成功。在数学上我们应该养成哪些好的方法呢? 板书课题:数学学习的方法与习惯的养成 | |||
学习习惯及方法 | 1、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前预习) 当前,有的学生没有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学习,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是为了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那里,而后带着疑问上课,从而达到提课堂学习效率。 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 2、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听讲) 学生课前预备铃响要作好上课准备,书本、文具放在指定位置,静候老师来上课;上课时,坐得稳,静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听得入耳、入心,边听边思考,并要边听边做笔记。 认真听老师和学生的发言,是对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回答问题和对同学的发言有不同意见,自己需要发言的时候要举手,经老师示意后才能发言,不能插话。 回答问题声音要响亮,让老师和同学都能听清楚。 为了培养注意力,练习一般用口述。 3、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创新的火花。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可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实验、合作操作、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不要流于形式。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学会评判他人的观点,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积极参与,逐渐养成习惯。 4、养成课后复习的习惯(及时复习) 课后不要急于做作业,一定要先对每一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复习,归纳知识要点,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发现不懂之处,要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要注意交替复习、经常复习。 5、养成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 练习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自然延续,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还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之一。 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养成作业的习惯,不仅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对学生人格的形成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做作业时注意力要集中。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一般应从“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合理、灵活、正确,应用题、几何题的解答方法是否科学”等几个方面估测和检查。发现错误即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6、培养有心集错题的习惯。(有心集错) 不怕犯错,只怕不改错。在学习活动中会犯错,针对同一错误经常犯的情况,小组内成立“错题医院”,将小组内有三人以上做错的题抄写在一个专门的本上,组长还要及时召集小组内成员反复学习,直到都弄懂为止。 每人要将平时练习或考试中出现的错题收集在一起,自我提示,自我矫正。教师要有“心计”地为学生建立错误的知识档案。 | 比赛一 训练课前准备,将数学书、作业本,练习册,草稿本、笔记本及文具盒放在指定位置。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做好后谁的坐姿最正确,谁最安静。 分配合作学习小组及组长,分配每人做什么: 每组分配4人,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共同实验,轮流笔记,记小组内谈话和讨论结果并汇报。 数学作业卷面格式的要求: 1)规范的书写,保持簿本整洁的习惯。作业的格式、数字的书写、数学符号的书写都要规范。 2)思考完成作业 3)认真审题仔细运算 4)反复验算 5)及时订正 专门用一个本建立错题档案,凡是做错的题(包括作业本上的,练习册上的还有考试的)都要改在这个本上,并要及时复习。 | ||
一、本册书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 二、本册书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本期学习需要的学习用具:直尺、三角板和计算器 四、本期教学安排: (一)小数乘法(8课时) (二)小数除法(11课时) (三)观察物体(3课时) (四)简易方程(16课时) 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左右 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 1课时 量一量 找规律 1课时 (五)多边形的面积 (9课时) (六)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1课时 (七)数学广角(3课时) (八)总复习(4课时) 五、每节课的模式。 复习相关旧知识(5)——小组合作尝试学习(20)——根据学习情况讲课(10——15)——练习(5——10)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课前准备 小组合作 | ||
课外作业 | 预习数学书第一单元小数乘法例1和例2。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预习。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小数乘整数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1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材P2、P3“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4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 |||
教学难点 | 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 1、计算下面各题。 27×12 294×4 67+67+67+67 6.47+6.47+6.47 问:67+67+67+67还可以怎样列式计算?6.47+6.47+6.47还可以怎样列式? 2、0. 38是由( )个0. 1和( )0. 01组成的。 3、把0. 2扩大到它的100倍是( ),把33缩小为原来的是( )。 | 计算 | ||
情境引入 | 春天,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同学们喜欢风筝吗?商店里挂满了各种各样的风筝,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引导学生观察P2图,问:你喜欢商店里的哪一种风筝? | |||
自主探究 尝试计算 | (一)了解小数乘整数 1.说一说如果是你,想买哪种风筝? 2.布置小组合作任务。 (1)各小组成员分成两组(两个人一组),一人当商店服务员,任选一种风筝卖(每人分配9个风筝),另一人当顾客去买任意个数(至少买2个,最多买9个)。 (2)买卖双方都先想一想:买这些风筝估计要用多少钱,记下来后再尝试计算风筝的价格,算完后相互比较一下看是不是一样。 (3)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的?在小组内交流。 (4)把这些过程记下来,准备在班上说。 3.小组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方法1:连加 。 方法2:化成元角分计算,先算整元,再算整角,最后相加。 方法3:竖式笔算35角×3=105角。 方法4:竖式笔算3.5元×3=10.5元 。 4.小结引出课题。 师:刚才我们在解决买风筝一共用多少钱时,想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教师指板书),可以用小数加法解决,可以化成元角分来解决,还想到了把元角分转化成乘法竖式来计算,同学们可真棒。 5.比较发现 师:同学们看这个乘法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小数乘整数。 | 学生自由回答。 小组学习 汇报交流 学生会发现,算式中有小数或小数乘整数。 | ||
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算理、算法。 | 尝试解决 教师出示0.85× 4。 师:同学们看0.85不是钱数了,没有元角分这样的单位了,能不能计算出结果呢? 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可能有两种方法:加法和乘法。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乘法比较简便。 教师板演乘法竖式计算过程。 ④ 理解算理算法。 师:仔细观察乘法算式,谁能给大家解释一下,你是怎样计算的。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3点:怎样把乘数转化乘整数;乘积如何处理;积末尾的0如何处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⑤ 互动交流,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在计算小数乘整数时,想到了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乘整数乘法计算。谁能举个例子和大家说说具体的方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 ①学生思考。 ②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③汇报演示。 学生举例子说明算理,并板书。 | ||
实践应用 | 师:(出示主题图)我们通过解决买风筝的问题,认识并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我们看图中还有几种不同的风筝,如果买3个其它形状的,需要多少钱呢?能不能很快的算出来?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把风筝放飞。 1.放飞第一个风筝。出示: (1)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比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2)想一想,做一做。 14.5× 6 3.07×8 学生笔算。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2.放飞第二个风筝。出示: (1)看谁观察得最仔细,你发现了什么? (2)解决问题:小红家距奶奶家2.8千米,她每天往返一次共是多少千米? 3.放飞第三个风筝。出示:试试你的智力。 用1到5五个数字及小数点,任意组成小数乘一位整数的算式,并算出来。(能写几道写几道)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P2、P3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练习一第1、3题(作业本),第2、4题(书上)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小数乘小数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2课时 | |||
教学内容 | P4例3、做一做,P5例4、做一做,P8—9练习一第5—9、13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 |||
教学难点 |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 1、计算下面各题。 0.7×3 8.5×4 18×0.23 问:这几个式子你是怎样计算的? | 计算 | ||
引入尝试 | 1、教室里玻璃碎了,我们班如果要安一块,需要多大的玻璃呢?我们来量一量。(用卷尺量,量出来都是小数:长0.8,宽0.6) 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0.8×0.6 2、尝试计算 师: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3、0.8×0.6,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0.8倍变成8,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6扩大10倍变成6,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48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3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3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教学例4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P4做一做。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让学生对照自己完成的3个乘法竖式,自言自语地或与同桌交流,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②在学生个体的或小范围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这时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序地归纳:先干什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干什么(给积点上小数点);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3.16×0.06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A、要数清楚两个因素中小数的位数,弄清楚应补上几个0。 B、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应先点上小数点,然后再把小数末尾的0划掉。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 列式 尝试练习 | ||
实践应用 |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P5做一做 3、P8页5题: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列式计算。 4、体验: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P4、P5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8第7、9题,P9第13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3课时 | |||
教学内容 | P6的例5和“做一做”,练习一第10—13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 |||
教学难点 | 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乘数比l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 1、口算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老师抽卡片,学生写结果,集体订正。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2.4×3 2.4× 5 2.4×1.5 1.2×0.4 1.2×0.11 1.2×0.35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 计算 | ||
新授 | 1、讲述非洲野狗追及鸵鸟的故事,让学生有如临其境的感觉。继而发出善意的担心:“追得上吗?”由此导入倍数是小数的学习内容。 教学例5: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让学生自己读题,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学生表述题中条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时,应着重请学生说一说“1.3倍”的含义 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你用什么方法说明做对了呢?”然后让学生用已掌握的验算知识对56×1.3的结果进行验算。在学生自主验算的基础上,请他们说出不同的验算方法,并组织学生对这些方法进行小结。 一种是“把因数的位置交换一下,再乘一遍。”二是“用计算器验算。”其实,验算还有其他方法,如,对着原式再做一遍。再如,用观察法,因为第二个因数大于1,所以积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所以答案7.28是错的。这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按哪种方法验算,只要会用合适的方法验算就行。 2、看乘数,比较积和被乘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被乘数的大小)先计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乘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被乘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因为1.2×0.4的乘数是0.4比1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被乘数小;而2. 4×3的乘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被乘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当乘数比1小时,积比被乘数小;当乘数比1大时,积比被乘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完成。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 | 列式 尝试练习 判断 | ||
实践应用 |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可分两步进行:①先观察两道算式中的因数和积,进行判断,说出理由。这一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养成整体感知算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如,算式“3.2×2.5=0.8”中,两个因数都大于1,积肯定大于1,而积却是0.8,所以一看算式就知道是错的。而算式“2.6×1.08=2.708”中,第二个因数略大于1,积2.708比较接近第一因数2.6,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也相等,凭观察,算式可能是正确的。②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一方面验证算式的对与错, 2、P.9页13题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P6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8第8题,P9第11、14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积的近似值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4课时 | |||
教学内容 | P.10的例6和“做一做”,练习二1—3 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 |||
教学难点 |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导入 |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 计算 | ||
新授 |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汶川大地震时,派了这么多狗去吗?在救人的过程中,狗的鼻子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书上这只狗立下了什么功劳: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题、读图,并用自己的话讲述题意图意。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让每位学生地求出2.205的近似数,然后请1~2位学习一般的学生上台解释取近似数的过程和理由,全体学生对他们的解释作出评价。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1.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 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2.04×28≈5.72(保留两位小数) 1 0 .2 8 6 3 . 2 7 0. 2 0 4 × 0. 3 2 × 1. 5 × 2 8 2 0 5 7 2 1 6 3 5 1 6 3 2 3 0 8 5 8 3 2 7 4 0 8 3. 2 9 1 5 2 4. 9 0 5 5 7 1 2 | 列式 尝试练习 判断 | ||
实践应用 |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P.9页13题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P4、P5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8第7、9题,P9第13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连乘、乘加、乘减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5课时 | |||
教学内容 |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 |||
教学难点 |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导入 |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 计算 | ||
尝试 |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1(平方米) =.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 列式 尝试练习 | ||
实践应用 |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P4、P5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8第7、9题,P9第13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 |||
课 节 |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第6课时 | |||
教学内容 | P.12页例8和“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乘法运算定律中数(包括整数和小数)的适用范围。 | |||
教学难点 | 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的简便运算。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激发 | 1、计算: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2、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3、出示教材P.9页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 计算 口答 举例 计算 | ||
新授 | 1、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乘法结合律 =4.78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5、示范:例7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生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 列式 尝试练习 判断 | ||
实践应用 | 1、P.12页做一做: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034×0.5×0.6 102×0.45 2、 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 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 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0.025米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 际面积。 0.048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计算并集体订正。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50×0.13×0.2 1.25×0.7×0.8 0.3×2.5×0.4 | ||
课外作业 | P13页4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小数除以整数(一)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1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16页例1和 “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教学难点 |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准备 | 1. 计算下面各题。 ┌115÷5=( ) 23×5=( )—│ └115÷23=( )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 计算 | ||
导入新课 |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 列式 | ||
教学新课 |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生:22.4千米=22400米 22400÷4=5600米 5600米=5.6千米 (2)还可以列竖式计算。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 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 ||
课外作业 | 练习三的第1、2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小数除以整数(二)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2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过程与方法 | 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 |||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教学难点 | 理解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 |||
教学用具 | 掌握除到被除数的末尾仍有余数需补“0”继续除和商的个位不够商1需用“0”占位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 出示复习题: (1)22.4÷4 (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完成。 | 计算 | ||
导入新课 |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 列式 | ||
教学新课 | 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 ||
课外作业 | 练习三的第1、2题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一个数除以小数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3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初步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 ||
过程与方法 | 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 | |||
教学重点 | 理解并掌握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 |||
教学难点 | 理解“被除数的小数点位置的移动要随着除数的变化而变化。”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旧知 | 1.把下列各数的小数点去掉,原数扩大了多少倍? 13.8 4.67 0.725 2、除数扩大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怎样变化? 4、 把5.34扩大10倍,小数点应怎样移动?要扩大1000倍呢? 5、 学生填写括号里的数: 被除数 15 150 ( ) 除数 5 50 500 商 ( ) ( ) 3 学生小结运用了什么规律?(商不变的性质) | 计算 | ||
导入新课 | 出示例5 (1)教师:图上有那些信息?根据信息分析题意,列出算式:7.65÷0.85 (2) 问:想一想,除数是小数怎么计算?(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来计算。) (3)问:怎样转化?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把讨论的意见写在纸上,让一个组的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边展示边讲解,讲解后问台下的学生“你们对我们讨论的结果有什么意见?”台下的学生给台上的学生提建议,从而引发全班讨论.多让几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意见。 生讨论得出:把除数0.85扩大100倍变成85,被除数7.65也要扩大100倍,这样商不变。注意:原竖式中除数的小数点和前面的0及被除数的小数点划去。 出示例6:12.6÷0.28 这道题又该怎样改写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呢?请同学们运用上一题讨论的方法进行改写,改写时注意比较一下,这道题和上一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边讨论边改写,改写完后指名学生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改写后的算式.并比较出两道题都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是它们的相同点;而不同点表现在前一道题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位数同样多,而这道题除数有三位小数,而被除数只有两位小数. 教师:你们是怎样处理被除数和除数小数位数不同的问题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使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位数相同以后,再把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小数位移不够,在小数末尾添0。 小结:学生说一说学到了什么?教师适当小结。 一看:看清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使除数变成整数。当被除数位数不足时,用“0”补足; 三算: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方法计算。 | 列式 | ||
练习 | 1、 书上第22页“做一做” 2、练习:判断并改错: 1.44÷1.8=8 11.7÷2.6=4.5 4.48÷3.2=1.4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25.2÷6 34.5÷15 | ||
课外作业 | 书上24页的作业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商的近似数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4课时 | |||
教学内容 | 教科书第23页的例7和“做一做”中的题目。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来求小数的近似数. | ||
过程与方法 | 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细心做题的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
教学重点 | 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 |||
教学难点 | 比较求商的近似值与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复习 | 1. 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一位小数. 3.72 4.18 5.25 6.03 7.98 2.按“四舍五入”法,将下列各数保留两位小数. 1.483 5.347 8.785 2.8 7.602 4.003 5.7 3.996 做完第1、2题后,要让学生说明其中小数末尾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 计算 | ||
新课 | 1.教学例7. 教师出示例7,要求根据书上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尽.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 教师问:保留一位小数,应该等于多少?表示计算到“角”。 教师要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 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 使学生明确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不同的是,取商的近似值只要计算时比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就可以了;而取积的近似值时则要计算出整个积的值以后再取近似值。 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 2.做第23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按要求进行计算,巡视时,注意学生计算时取商的近似值的做法对不对.做完后,让学生说一说按照不同的要求,取不同的商的近似值是怎样求出来的?(计算出商的小数的位数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有些题保留指定小数位数后,近似数的末尾有0,要了解学生是否处理正确。如45.5÷38,商保留一位小数时是1.2,保留两位小数是1.20。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它们是否一样。 | 列式 | ||
反馈 | 1、求下面各式商的近似数: 3.81÷7 32÷42 246.4÷13 2、书上的作业。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书上24页的作业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练习课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5课时 | |||
教学内容 | P25练习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根据商不变性质,沟通 整小数的除法。 | ||
过程与方法 | 参与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感受到计算的工具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
教学重点 | 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难点 | 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基本练习 | 1、观察P25 ,第8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第一栏里的数,填出其它各栏里的数吗?并说说依据。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全班校正。 小结: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就可以把小数除法转化整数除法计算,一般只需把除数转化为整数。师出示题。 根据324÷24=13.5 填出下面各题的商。 3.24÷24= 3.24÷0.24= 3.24÷2.4= 0.324÷2.4= 请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师:同学们能计算小数除法了,我们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出示第6题能解决吗? 学生完成P25,第6题 | 计算 | ||
重点练习 | P25,第7题:你能提什么问题?会解决吗? 1、学生提问,教师板书。(可能有:①共有多少人?(含教师),共有多少学生?②每人车费(单程)是多少钱?③每人至少应带多少钱?…) 2、先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相信同学们能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问:你解题时用了什么技巧? 第7题可以提很多数学问题,如“一共有多少位学生”“一共要花多少钱”“每个学生一共要准备多少钱”等,要鼓励学生提问题。 | 列式 | ||
练习 挑战题 | P25 9 学生解答 第9题比较谁家节水多的问题,基本思路是算出每月的水费后再进行比较。这道题中隐含了“上半年是6个月”、“第二季度有3个月”这些中间条件,综合性比较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题中的条件和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后,再确定解题的方法。 P26 思考题 思考题的解法比较多,比如先看12.5元中包含多少个2.5元,由12.5÷2.5=5中,可知停车时间是1+(5-1)×0.5=3(时);也可以用总钱数减去2.5元后,再看剩下的钱包含多少个2.5元,就有多少个0.5小时,再用这个时间加上1小时,也是李叔叔的停车时间。当然,学生还有其他的多种解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要加以肯定,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书上24页的作业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练习课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6课时 | |||
教学内容 | P26练习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 ||
过程与方法 | 参与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数感和灵活应用意识。 | |||
教学重点 | 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 |||
教学难点 | 会根据需要,求出商的近似值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基本练习 | 1、取P26,第10题,48÷2.3(保留一位小数) 3.81÷7(保留两位小数)审题。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是什么?(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取舍。也可观察保留位的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判断)。 完成,请生板演。 | 计算 | ||
巩固练习 | 1、完成P26 10 剩余的题 2、完成P26 11 再全班交流,如何比较。 3、P26 13 学生完成全班交流。如何处理结果? 小结:根据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般保留整数。 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教师板书。 第10题,求商的近似数。由于商是近似数,用乘法验算,不好说明结果正确与否,用再除一遍的方式验算,又要两次笔算,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体会计算器的作用,这里要求用计算器验算。 | 列式 | ||
练习 | 1、P26 第12题 请学生说说是如何思考的?肯定多种策略解决问题。 第12题,是填运算符号的题。需要学生应用小数乘、除法的意义,根据等号右边得数与左边已知数大小比较,来判断该填什么运算符号。答案是: 81×0.5=40 581÷1.5=54 81÷0.5=162 81+1.5=82.5 2、教师根据日常教学情况进一步补充针对性的练习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书上24页的作业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循环小数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7课时 | |||
教学内容 | 循环小数P27-P28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通过求商,使学生感受到循环小数的特点,从而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理解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扩展数的范围。 | ||
过程与方法 | 参与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思考的习惯。 | |||
教学重点 |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故事导入 | 1为了感受重复现象,教学前可以呈现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重复放映一些电影片段、重复讲一个故事片断。然后告诉学生,不但生活中有这些重复现象,计算中也会遇到一些重复现象,为引出课题做孕伏。 | 计算 | ||
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 前面我们发现有些除法总是除不尽,这节课我们来研究除不尽时商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1、师谈活引入新课: 我班男生400米谁跑得最快?成绩如何?和“王鹏”比比,(出示例题)。全班齐笔算王鹏平均每秒跑了多少米?(指名一生板演)。 2、初步感受循环小数的特点。 观察竖式,你发现了什么?(组织学生小组内交流)为什么商里总是不断地出现3?想一想如果继续除下去能不能除尽? 可能发现:1、余数总是“25”。2、继续除下去,永远也除不完。3、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 师:你们怎么能肯定会永远除不完,商的小数部分总是重复出现“3”?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明确余数一旦重复出现,商也就重复出现。 师:那么商如何表示呢?你为什么使用省略号?(师板书) 最后的得数告诉学生可以用5.333…的形式表示,并说一说这个省略号表示的含义。 3、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 出示:28÷18 78.6÷11 先计算,再说一说这些商的特点。(请生板演计算结果) 例9中第1小题商的情况同例8,可以让学生自己计算,说出商的特点。第2小题78.6÷11,当计算到商的第三位小数时,可以让学生停下来,看一看余数是多少,然后再接着除出两位小数,并和除得的前几步比较,想一想继续除下去,商会什么样?通过观察和比较,学生会发现这时余数重复出现5和6,如果继续除下去商就会重复出现4和5,总也除不尽,可能的话还可以用计算器验证一下。 比较一下例8、例9三道题的商,使学生看到:400÷75和28÷18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一位起不断重复出现某个数字,78.6÷11的商,从小数部分的第二位起开始不断地依次重复出现数字4和5,这个商可以写成7.14545…由此说明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学生讨论后,指名汇报,教师抓住学生回答:如1、小数部分,位数无限(或者除不尽)。2、有的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有的是两个……。教师小结循环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下列哪些是循环小数? 0.999… 52.52525… 4.1677… 3.212121… 3.1415926… 学生评议。 5、介绍简便记法 如5.333…还可以写作5.3、7.14545还可以写作7.145,请学生把前面判断题中的循环小数用简便记法写一写。(请学生板演),同座互相检查,大家交流订正,在这个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 (52.52525…可能出现问题52.52 52.525 52.52,师生共同辨析) 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后,还可以结合一道除法题,如保留两位小数:130÷6=21.666…≈21.67 指出,今后计算小数除法,如果遇到除不尽的情况可以根据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也可以用循环小数表示除得的商。 6、看书P27-28第一自然段,及了解“你知道吗?” 7、理解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意义。 师:想一想,两个数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的商会有哪些情况?请举例说明?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 师适时抛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并板书,判断前面练习题中的小数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属于无限小数。结合两个数相除的实例让学生讨论,明确如果不能得到整数的商,会有两种情况。引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并说明我们现在学习的小数范围比以前又扩大了,又增加了无限小数,而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学生有可能会质疑,结果会不会是无限不循环小数,教师可根据课堂或本班学生实际和学生共同分析。 | 列式 | ||
练习 | 全班练习:19÷11 1.08÷3.3 13.25÷10.6 报名板演,说出商是什么小数,依据是什么?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书上30页的作业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循环小数练习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8课时 | ||||
教学内容 | 循环小数(二)P30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1、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循环小数概念的理解。 2、能比较两个(含)循环小数的大小。 | |||
过程与方法 | 参与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及敢于质疑和思考的习惯。 | ||||
教学重点 |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 ||||
教学难点 | 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 ||||
教学用具 | 计算器 | ||||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主动回顾,知识再现。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 回答 | |||
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完成P30.1 全班练,指名板演,哪些题的商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2、进一步掌握循环小数的写法,完成P30.2。 你如何表示商?(自己选择表示方法),全班交流校对。 3、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完成P30.3。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完成。 | 列式 | |||
练习 | 完成P30.6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1、 想到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2、1.23 O 1.233,只还原到第三位小数。 师小结:需要先观察,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30 4、5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9课时 | ||||
教学内容 |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P29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能借助计算器探求简单的数学规律。 | |||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推理的数学能力。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时代,计算器(或计算机)是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 | ||||
教学重点 | 探索计算中的规律。 | ||||
教学难点 | 发现计算规律并能应用规律指导计算。 | ||||
教学用具 | 计算器 | ||||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激发兴趣 | 1、使用计算器,小组合作 任意给出四个互不相同的数字,组成最大数和最小数,并用最大数减最小数,对所得结果的四个数字重复上述过程,你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汇报,展示过程,讨论发现。 3、采访学生,有什么感受。 师:仿佛掉进了数学黑洞,永远出不来,非常的神奇,今天,我们还将利用计算器去探索更多的有趣的神奇的数学规律,有兴趣吗?let’s go! | 回答 | |||
自主探索 | 1、出示例10 操作,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①商是循环小数 ②下一题结果是上一题的2倍… 不计算,用发现的规律直接写出后几题的商。 2、用计算器验证。 小结:一旦发现规律,就可以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完成“做一做”,你发现什么规律?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校对。 学生用发现的规律写出商后,要通过“你是根据什么来写这些商”,使学生说出自己应用规律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 列式 | |||
总结质疑。 | 肯定学生去探索规律后的秘密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希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研究中去发现探索更多的规律。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31 7-9 | ||||
教后反思 |
课 题 | 解决问题(一) | ||||
课 节 | 第二单元 小数除法 第10课时 | ||||
教学内容 | P32例11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 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 |||
过程与方法 |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教学重点 | 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 ||||
教学难点 | 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 ||||
教学用具 | |||||
教学流程 | 教学步骤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引入新课 | 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的计算,那么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板书课题) | 回答 | |||
自主探索 | (出示例11) 1、先思考解答。 2、小组内交流,可以先算什么? 3、小组汇报,全班交流,说说不同的思路。再指名说说。 | 思考交流 | |||
巩固练习 | 1、“做一做” 完成,全班交流。再指名说说不同的解题思路。 2、完成P34 3 师:你从此题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思考? 生先思考,再小组交流,汇报分析过程。 师小结,解答问题时要找准有直接关系的条件或信息。 3、完成P34 1、2、4,教师巡视,辅导学困生。 | 学生计算,汇报交流。 | |||
板书设计 | |||||
练习安排 | 课堂练习 | 完成“做一做” | |||
课外作业 | P31 7-9 | ||||
教后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