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血管外科常用检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13:20
文档

血管外科常用检查

血管外科常用的血液学检测指标和临床意义1.出血时间(BT)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从出血开始到自然止血的时间;其长短主要与血管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其功能等有关。正常值:Duck法为1-3min,>4min为延长;IVY法为1-6min,>6min为延长。临床意义:BT延长可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以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2.凝血时间(CT)血小板离体后,在接触带负电荷表面时,Ⅶ因子被激活,然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最好使纤维蛋白原转
推荐度:
导读血管外科常用的血液学检测指标和临床意义1.出血时间(BT)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从出血开始到自然止血的时间;其长短主要与血管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其功能等有关。正常值:Duck法为1-3min,>4min为延长;IVY法为1-6min,>6min为延长。临床意义:BT延长可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以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2.凝血时间(CT)血小板离体后,在接触带负电荷表面时,Ⅶ因子被激活,然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最好使纤维蛋白原转
血管外科常用的血液学检测指标和临床意义

1.出血时间(BT)

 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从出血开始到自然止血的时间;其长短主要与血管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其功能等有关。

 正常值:Duck法为1-3min,>4min为延长;IVY法为1-6min,>6min为延长。

 临床意义:BT延长可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以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2.凝血时间(CT)

     血小板离体后,在接触带负电荷表面时,Ⅶ因子被激活,然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最好使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此过程所需的时间为凝血时间。其长短主要与各凝血因子的含量有关。是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功能和凝血过程的一种筛选试验。

    正常值:玻片法为1-5min;试管法为4-12min。

    临床意义:凝血时间延长见于血浆Ⅷ、Ⅸ、Ⅹ因子含量严重减少,即重症甲、乙、丙型血友病,也可见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明显减少时;临床上常作为肝素抗凝治疗时的检测指标。凝血时间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栓塞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变、肺梗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指在受检血浆中加入过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和Ca2+,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观察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PT是外源性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男性为11-13.7s;女性为11-14.3s;超过正常对照值3s者为延长。

    临床意义:PT延长见于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肝病、DIC、原发性纤溶症、纤维素K缺乏症等。是临床上应用抗凝剂如肝素、华法令等是常用的检测指标。PT缩短见于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长期口服避孕药、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等。

4.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指在37。C时,以活化剂激活因子Ⅺ和Ⅻ,以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悬液代替血小板提高凝血的促化表面,在Ca2+参与下,观察血小板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是内源凝血系统较为敏感和常用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1.5-43.5s,超过正常值10s以上为延长低于正常值3s为缩短。

    临床意义同CT。

5.凝血酶时间(TT)

    凝血酶时间指在血浆中加入标准化的凝血酶溶液后,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

    正常值:16-18s,超过正常值3s以上为延长。

    临床意义:TT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时。是临床抗凝治疗中的检测手段之一。抗凝治疗时,宜控制在正常值的3-4倍,即60s左右。

 6.血浆纤维蛋白原(PG)定量测定

      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测定是反映凝血过程第3阶段的功能试验,也是血液流变学内容之一。

      正常值:2-4g/L(200-400μg/dl)。

      临床意义:增高时见于高凝状态、大手术后、休克、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等。降低则见于DIC和肝脏疾病等。为临床溶栓治疗时常用的检测指标。宜控制在0.7-1.0g/L。

 7.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以纤维蛋白原抗血清(抗体)致敏红细胞,来测定受检标本中的抗原。致敏红细胞上载有纤维蛋白抗体,如受检血清中含有与纤维蛋白共同抗原决定族的FDP类物质,则红细胞所载的纤维蛋白原抗体将与其结合,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

     正常值:<10mg/L(血清)

      临床意义:原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可明显升高。高凝状态、DIC、肾脏疾病、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溶栓治疗等所致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也可升高。

  8.D-二聚体(D-dimer)检测

      D-二聚体测定是利用单抗、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

       正常值:0-44μg/L(血浆)

      临床意义:D-二聚体含量升高是血管内血栓形成、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DIC等的诊断指标,也可以作为溶栓治疗后疗效判断的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文档

血管外科常用检查

血管外科常用的血液学检测指标和临床意义1.出血时间(BT)出血时间是指皮肤毛细血管被刺伤后,从出血开始到自然止血的时间;其长短主要与血管的完整性、收缩功能、血小板的数量和其功能等有关。正常值:Duck法为1-3min,>4min为延长;IVY法为1-6min,>6min为延长。临床意义:BT延长可见于血小板明显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血管性血友病以及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2.凝血时间(CT)血小板离体后,在接触带负电荷表面时,Ⅶ因子被激活,然后一系列凝血因子相继被激活,最好使纤维蛋白原转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