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词》《采桑子 重阳》《登高》(一课时)
课前预习:
1.诵读《秋词》《采桑子 重阳》《登高》。
2.收集刘禹锡、、杜甫的相关资料。
相关课程标准:
“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和诗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评价任务:
1.练课堂习。
2.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1.《秋词》解读
1.解题 《秋词》原有二首,此为第一首。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悲秋的传统,大多数诗人每逢秋天便要慨叹寂寥和凄凉,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一反前人低沉哀怨的笔调,抒写了一种对秋天的全新的体验。
2.请同学分享自己搜集的关于刘禹锡的资料及本文创作背景。
3.研习课文
(1)随机抽查几位同学诵读全诗。明确前一句可低沉,后三句高昂
(2)扫除文字障碍:寂寥(liáo):寂寞凄凉
春朝(zhāo): 春天
(3)请学生对照注释理解全文。
(4)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A.前面学的哪首诗词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明确:《天净沙 秋思》。
B.前面学的哪首诗句可以印证“秋日胜春朝”?
明确:《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C.第一句和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表现作者乐观豁达的心境。
D如何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明确:“一鹤”是孤单的也是独特的,是顽强不屈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精神的象征。“诗情”也是豪情。
二.《采桑子 重阳》解读
1.解题 采桑子,词牌名。重阳,题目,即阴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本词是一首战地颂歌。
2.请同学分享收集的关于的资料及本文创作背景。
3.集体朗读课文。
4.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A.如何理解“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明确:“人生易老”与“天难老”构成对比,一有尽一无穷,既对立又统一,解释了人生有限而宇宙永恒的真理。(继续追问:对你有什么启示?)
B.“战地黄花分外香”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为什么不说“菊花”?
明确:增添了色彩感。
C.“秋日胜春朝”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寥廓江天万里霜”。
D.如何理解“寥廓江天万里霜”?
明确:意境开阔,体现了一位伟人远瞩的大无畏和乐观豪迈的气概。
3.《登高》解读
1.题解 “登高”为重阳节习俗,全家人一起祈求长寿,登高地点一般在家乡附近。
2.请同学分享收集的关于杜甫的资料及本文创作背景。
3.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在扫除文字障碍:
渚( zhǔ )清 作( zuò )客 霜鬓( bìn ) 浊( zhuó)酒
4.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六种,浓郁的秋意。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有何理解?
明确:对比;韶光易逝。
(3)颈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漂泊孤苦。
(4)“繁霜鬓”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社会、人民艰苦。
(5)找出本诗的诗眼,你如何理解的?
明确:“哀”。
4.课后作业
1.做《助学》相关内容。
2.给《登高》写一段赏析短文。
教学反思:
在讲授本课时我本着“自学铺路、课堂提高、训练拓展”的语文教学方式,时基于学生自学的教学。在每首诗词的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收集资料、积极思考的能力,适时的启发学生。本课主要以问题的形式来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感知诗词所表达的感情,把握情感基调。通过播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着范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今后应多思考一下该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真正做到有声有色有效果。未能在诗词鉴赏方法上及时给予学生指导,未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诗词鉴赏的一般规律、方法,形成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