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
新商业文明系列论坛(十一)
“网商发展趋势分析”
时间:2010/7/7 14:00-16:30
地点:远洋国际中心 光明顶
主办方: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
参会人员
⏹主持人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梁春晓
⏹主要与会专家
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龚炳铮
互联网实验室CEO、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王俊秀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博士 叶秀敏
网商专家 伟雅
网商专家 思践
网商专家 指间柔沙
裂帛总经理 向峰
观点精要(按发言顺序)
盛振中(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
拜访了近100家网商,22家合作伙伴,有几点发现:
1、网商主体多元化加剧,分化发展趋势明显
2、网商业务模式融合发展
3、网商向部分地区聚集
4、多样化的创新
5、网货品牌初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6、网商企业文化意识增强,阿里味道浓厚
7、优秀网商知识和技术外溢,带动更多网商发展
8、网商服务商明显增加,互动、合作密切
9、新商业文明特征闪现在众多网商身上
(详见PPT)
叶秀敏(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博士)
几个体会:
1、高速成长性
很多网店不到一两年时间,在知名度、品牌、销售额,包括雇佣人员数等关键性指标涨得很快,比传统企业高出很多倍,这个特点是很关键的。
2、企业内部管理
过了生死存亡的网店,开始注重内部管理,像爱莎,已经有了ERP系统,九儿设计建了很完善的员工评价指标体系,管理已经做的很清晰化了,很让我吃惊。
3、网商专业化、生态化
看到有需求,按需定制产品。
按照市场的需要做规划、做营销,而且会主动投入一些钱做广告,这跟我们原先认为的民营企业、小企业不大花钱营销有很大的区别。
4、多样化扩张
这些企业开始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扩张。比如九儿设计,兼并了其他做设计的网店,扩大他的生产、销售能力。
5、知识产权意识提高
知道主动维权,比如哪些人拷贝了他们的图片,他们积极主动的跟淘宝联系,不是很无助的感觉。
思践(网商专家)
几个趋势:
1、开始专业化、精细化运营
这个趋势比较明显,很多是因为竞争的原因必须得精细化、专业化,所以今年有很多网商开始关注自己的ERP、CRM系统,进行整体的协调。
精细化运营,科学化运作,重视对数据的分析。
我想这是一个趋势,电子商务精细化运作是有规律可寻的,相信电子商务所有流程都可以精细化,在过去规律掌握中的一些提炼和精准营销,反而能产生创新。
2、合作,对第三方工具的依赖
合作模式比较明显,对第三方服务依赖度也比较高,各种第三方工具使用频率非常高。以前,这些网商是有什么工具用什么工具,而现在主动性增强了,要么自己开发,要么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提出修改意见,明确自己的需求。
3、创新
创新方面,我觉得今年还是有很多创新,更多是营销创新,其实品牌、制度、管理上的创新已经非常普遍。
比如NALA SHOP,整理出电子商务大大小小上百个系统,每个系统都已经量化到具体的考核指标,每个系统都有标准的规范。该网商有非常强的学习能力,别人好的东西很快学会,并快速实践、修正、创新,总结每一个模式的规律。
4、开放、透明
5、对《网商报告》的建议
《网商报告》是不是也考虑一些B2C的发展;
今年各地疯狂地建物流、仓储中心,大量建数据、CRM平台,《网商报告》需要给出一个答案,这到底是不是标配,是不是必须要花这个钱做“重”,而不是做“轻”。
伟雅(网商专家)
1、网商发展水平
从网商故事的变化看网商发展水平:
五、六年前有很多人关心的是进入电子商务有没有信心去做,要不要坚持。
再下去是经验,我在这里获得什么经验可以把店做得更好。
两、三年前,需要有一些网商用故事,讲解提升品牌的效果。
再往后品牌故事需要讲一些理念性的东西。
最近,希望在故事里把资源暴露出来,求得合作,说明了网商发展到了更新的阶段。
2、对高端培训的渴求、对交互的渴求
企业因为转型,希望进入电子商务的速度加快,花几千块钱愿意接受培训,网商已经到了一种对新理念、新概念、新技术有了比较迫切的程度。
从淘宝MBA看,网商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在经验的传授,他们的需求已经是我们很难估计的了——他们宁可花一万块钱认识50个人。
NALA现象也是一个,我认为它是科学管理,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比如将在淘宝网里有多少推广方法全部列出来,淘宝网以外的所有手段,包括博客、微博全部列出来。参加会议的人都希望得到这些图,说明这些网商已经进入到需要科学管理的阶段了。
网商发展到这个阶段,靠民间的力量,如沙龙、商盟,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我们需要给这些网商一个具体案例的透析,可以指引更多人。许多需要升级的网商是需要类似官方机构,或者半官方机构给他们一些实际帮助的。
现在许多企业家想知道的是,第一,世界上或中国B2B、B2C做法、模式,哪些是可行的。第二,要知道淘宝最新的游戏规则或者发展前景,这需要有一些机构给他们服务。中小企业已经需要培训师、咨询师,这类需求已经到了。
我很了解他们的需求,第一是专家给他们讲理念,互联网的理念,比如社会化媒体。第二是服务商关系,他们可以不会许多新的工具、软件,但需要知道谁会。
还有一种需求,是想知道阿里、淘宝的内部关系。阿里和淘宝就要对外说明,哪个部门可以帮客户做什么。我觉得网商已经升级到比较高级的程度了,需要一个打通的关系。
更高级一些的网商还有更多需求,他们需要私密性更强。我看整个网商的发展,也和社会化媒体很有关系,已经到了交互式很强的地步了,但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比如目标客户一致,能不能互相合作。
另外,有的网商在经营过程中,某种其他的资源积累起来了,越做越大,转型做服务外包。
思践(网商专家)
每年都有沉淀、规律,但这些东西不够系统,没有形成可挖掘的,包括淘大。
最早阿里学院课程体系也讲如何形成可积累、可更新、可定制的,上次考虑能不能做一个“网商自检系统”,网商把所有相应资料输进去,判断现在的短板在哪,然后网商就不用花时间试错、整改。
指间柔沙(网商专家)
近期发展快、推广方法多元化
淘宝B2C、阿里巴巴B2B企业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从09年到现在提升比较快。网络推广上已经注重多元化发展,有些方法特别洋,而有些方法特别土,就是自己网上实践的。
比如乔伊斯,2007年两个女孩在淘宝开店,一开始卖鞋,后来做服装,做一年就做到了皇冠,想进淘宝商城,注册了一个公司和品牌,2008年又在阿里巴巴注册了诚信通,竞价黄金展位,当时因为没有转化率就开始做博客,讲述自己每天怎么拍产品照片,团队从两个人怎么发展到30人,服装更新速度怎样。同时利用企业版QQ,还有顾客下单的一个官方,就用这几个工具,另外在百度知道,每月回答三四百条提问。博客大量跟顾客对话,把上面所有用户全部用企业版QQ积累,09年底已经积累了11万多用户,2010年6月份已经积累17万客户,一共回复47万多条客户的咨询。
这几个方法都可以复制,首先在百度知道上做的非常好,运用到了极致,第二,利用企业版QQ积累17万会员。现在很多企业也有很多用户,但数据没有积累,比如膜法世家。
大企业进入了阿里巴巴B2B
还有B2B企业,头两年阿里巴巴很多B2B企业级别很小,但现在我发现势力比较强的企业进入了阿里巴巴,比如暖宝宝,暖贴类的小产品,很多网上价格都一块钱左右,非常畅销。去年一年通过网络,做了1.2亿网络销售额,去年一共有50个经销商,50个经销商申请代理的时候有一个保障金,保障金很高的,有严格的惩罚制度,给经销商承诺有很高的利润率,像这样的企业在阿里巴巴平台上已经开始有一些。
思践(网商专家)
传统企业进入淘宝商城或者电子商务,要学的东西补的课是需要花一点时间消化的。但供应链的优势,生产优势又是很明显的,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今年报告里看到它的优势发挥的作用有多大,不足的地方有多大。我们发现他们其实很用心,但难点在于没有办法适应整个电子商务的后台支撑。
和线下冲突最大的是分销商、经销商,厂家手心手背都是肉。相对来说,改造起来的难度很大,新做比较容易。但新做投入以及电子商务人才匮乏,还有整个产业链配套,所以必须有原有配套体系往这方面转变,所以内部有时候匹配不上去,很多企业要重新建这套东西,基本原来的东西都用不了了,人才也跟不上。
李丽娜(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
有些传统企业自己做电子商务公司,线上线下渠道冲突非常明显,但他们说这个销售相对于整个集团不到1%,但这是品牌曝光非常重要的渠道,会拉动线下销售。
而供应链跟不上,作为战略考虑,像水星会量身订作一个品牌,包括设计流程,直接买成熟的样子,缩短出品的时间周期。还有一些传统品牌,已经不考虑要不要做电子商务,而是考虑怎么做。未知的领域最好的是跟第三方外包服务商跟他们合作,在淘宝上建立分销渠道,像特步,顺应了中国制造业的几个大潮。但他们也遇到问题,战略层面已经有了,但执行层面是跟不上的。
第三方外包服务商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和特点,他们倾向于做传统二三线品牌,做电子商务的这种生意他们特别倾向于做这个,二三线品牌做电子商务战略意识又比较高,可能调配资源投入能力比较高。
宋斐(阿里巴巴集团战略部资深专家)
淘宝处于一个生态圈的初级阶段,还在搭建,吸引各类合作伙伴、服务商。但合作伙伴分类来说,第三方合作伙伴目前比较成体系了,7月底会发布一些对合作伙伴管理服务的计划,叫百合计划,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约束。另外媒体也比较多,像媒体、电视。也遇到很多问题,大家一直讨论说淘宝合作伙伴做什么,有些有法律问题,还有会员数据、API接口稳定不稳定等问题。还有开放路径,肯定是要开放的,但开放的原则、路径、路线图,这些东西感觉是个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实务问题,希望出一个开放手册来协调内部部门的行动,尽量避免跟合作伙伴的冲突。比如说开放协作,我们说开放比较多,但协作比如物流、支付,都是很完整的商业系统,淘宝做不了,跟他们的关系接近于协作,物流稍微慢一点。再比如淘宝和还有苹果的那个,跟这些平台来讲链条很长,上面可以放各种应用。一旦开了容易收回来就比较难了,还有淘宝的人和事,组织结构图,需求很迫切,客观的说,很多创新是分不同部门的,每个部门进度也不一致,这时候合作伙伴跟淘宝、卖家跟淘宝协同难度就比较大。
思践(网商专家)
走出去和缩回来,我认为这两件事情都做。学习这件事情走出去,具体做项目就缩回来。
淘宝自己的人没有开过店,其实不太懂也不知道怎么用数据,做出来的东西是有问题的。比如,一半到3/5的交易来自非2C的,也就是说批发、供货,但淘宝推出了分销平台。不同商品需求特性完全不一样,分销平台逻辑也不同,用同一个部门做一个东西是阻碍发展的。
网规,先是规律、规范最后是规则,不要一开始就定规则,最读的懂淘宝数据的是网商群体,但网商读到的数据是片面的,只在他自己这一块。所以淘宝要做统计数据,摸到其中规律,知道需求之后做一件事情,这个需求谁来满足,如果第三方做的了第三方做,做不了,淘宝辅助第三方做。
这样的方法做更快一些,网商会有安全感,知道你有一定的持续性,知道不会变。所以我认为今年对网规的呼声是很大的,并不是说客户或消费者对淘宝信任度更高,我觉得更多时候是更畏惧淘宝。
向峰(裂帛总经理)
各地都对网商有扶持,特别是杭州、上海,据我所知北京有一些扶持,我们不太清楚北京是否有此。我想说在北京,虽然是国家行政文化中心,但做生意不是一个中心,无论货源、商品环境都是很困难的,包括我们在北京用工,我们厂原来在通县,为了用工、加工资源搬到大兴,结果刚搬过去那边就在搞拆迁,普通工厂根本招不到工人。我们需要快速反映的过程,呈现给买家每周有十款新款。线上卖家做大也要跟线下融合,生产下单方面也需要增加长线订单,要互相学习。
思践(网商专家)
线上线下各自渗透融合
今年线上线下各自渗透融合特别明显,在线上做的不错,感觉必须要做一部分的线下工作,否则就会遇到问题。比如过去只要是一个热销单品马上就做不了了,因为这个厂家最早做的时候,出单量很小,网上很热卖,如果大量生产,品质就没有保证,就有偷工减料,所以你要找供应商,品质可以保证,可以控制住。自己做一个服装品牌的时候,就愿意控制两三家这种厂。这些小厂就是给国际大品牌收尾单。生产厂商的量是有波峰波谷的,波峰的时候就会分到旁边的小厂。所以现在两方面都在渗透,这个现象很明显。
向峰(裂帛总经理)
网店遇到的最大问题:
以前做短线的,库存量也很小,周转率很快,但我发现客户体验会降低,初期的时候客户愿意等我的货,那时候口碑效应,觉得你有特色我愿意等,但随着客户细分化有的客户不愿意等,当天给他发当天到了他都可能会批评我,还是嫌慢。
我们每次做活动还是发邮件、短信,客户流通率基本能达到40、50%,也是通过论坛活动定期回访。
龚炳铮(信息产业部电子六所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四多:多主体、多模式、多层次、多样化
四化: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全程化
网商报告做了好几年了,每年的报告有些共性的部分,有些是特性部分,当年有什么新的特点。另商跟网货再细分,特别是总结经验,现在还是发展的过程,怎么提高、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电子商务,这里还是应该细分,有不同的行业特点,这样好找到对口的需要的东西。
王俊秀(互联网实验室CEO、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我总结了三个变,一个不变。
主体裂变:传统企业、大C
创新裂变:精细化管理、营销手段、销售模式创新
生态裂变:比如说第三方服务的兴起。
一个不变:价值认同不变,企业文化,网商越来越认同我们倡导的新商业文明,这是很大的亮点。
只有价值认同不变,其余都是可变的。
对话就是市场,数据就是资产。
叶秀敏(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博士)
我觉得网商的责任感很强,对客户特别负责任。
另外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很高了,有明确的方向,很清楚很客观地认识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跟我想象的民营企业或者个人网商有很大反差。
阿里巴巴集团研究中心
2010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