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 文 试 题
(本卷共6页,三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
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深林人不知, 。 (王维《竹里馆》)
(2)此夜曲中闻折柳, 。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逢入京使》)
(4)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5)落红不是无情物, 。 (龚自珍《已亥杂诗》)
(6)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7)不畏浮云遮望眼, 。 (王安石《登飞来峰》)
(8)有约不来过夜半, 。 (赵师秀《约客》)
(9)面对疫情肆虐的困境,我们坚信坚持不懈就会峰回路转,这正如陆游《游山西村》中所说: , 。
2.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更多的居民理解和支持防控工作。
B. 有没有正确的环保理念,是我们能否实现低碳生活的关键。
C.我们坚信党和能带领大家共渡难关,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D.各大媒体纷纷呼吁,疫情防控期间,切忌不要自行购买服用药品。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没有一个冬天不能 甲 ((A.跨越 B.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家国情怀就像是一股炽①(A. chì B.zhì )热的精神涌流,将个体生命与国家和民族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一场前所未有而波澜壮阔的殊死搏斗, 乙 (A.涌现 B.展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他们奋战在抗疫战场上,彰显了危难时刻无数人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守护人民健康不计②(A.报 B.抱)酬,不畏生死,不讲条件的家国情怀。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为文中②处选择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2分)
①处 ②处
(2)为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只填序号。(2分)
甲 乙
二、阅读(73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6 分)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本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诗歌委婉深沉,极具神韵。
B.首句描写了朦胧的水色夜景,两个“笼”字渲染出优美温馨的气氛。
C.次句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情,为下文听“商女”歌唱作铺垫。
D.本诗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把对历史的咏叹与现实的思考紧密结合。
5.“不知亡国恨”的不仅指商女,更指谁?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周敦颐《爱莲说》)
【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②;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③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④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体道:体悟仁德。③虚受:虚心接受。④名行:名节操行。
(节选白居易《养竹记》)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可爱者甚蕃 蕃( )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
(3)君子见其本 其( ) (4)夫如是 是( )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B.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C.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D.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分)
译文:
(2)竹似贤,何哉?(2分)
译文:
9.【甲】【乙】两文都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乙】文从哪几个方面写竹子的美好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22分)
第十一筐青菜
吴昌勇
①这是陕西旬阳县吕河镇的险滩村。立春节气已过,午后的春光暖暖的,村里平展展的土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时令蔬菜在阳光下泛着油绿的光。
②街道两旁的商铺大门紧闭,负责疫情防控的镇村干部,手持话筒沿街走过,他们嗓音有些熟悉。兴许是听见沙哑的声音,有住户推开窗子和他们招一招手。
③这就算是新年的问候吧,彼此用眼神道一声保重。
④一天进村好几趟呢!望着各家各户的门牌,村干部说,生活还得继续,日子总会回归平静,对不?
⑤在临近村道的一块菜地里,半蹲着一位老农。
⑥黄色的胶布鞋, , , , ,浸湿了贴合在鼻梁上的蓝色口罩。他直起身子,握着满把青菜的双手在空中对碰了几下,新鲜的泥土从菜根处抖落。
⑦摘菜哩?村干部远远打招呼。
⑧他点点头,没吱声,继续忙活。随行的干部提醒了一句,注意防护啊。
⑨老人又点了点头,依旧没吱声,回头友善地望着我们。
⑩这几天还能上街卖菜?我问。
⑪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生怕造成误会。
⑫这青菜,我送人呢!他补了一句。
⑬见我没做声,他索性从园子里走出来,站在离我不远处的田坎上,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
⑭这菜到底送到哪儿?安全吗?接触了哪些人?一长串的问号在我脑子里打旋儿。
⑮村干部隔着口罩喊话,说说嘛,没事,你说说嘛。
⑯原来,他的女儿是一名护士,就在离家不远的吕河中心卫生院上班,这些日子正在护理患者,已经十几天没有回家。尽管女儿闲下来的时候,总不忘向家里报一声平安,但是他和老伴依旧惦念。
⑰女儿反复叮嘱:待在家里别出门,照顾好自己……顿了顿,他反问道,可哪有不惦记儿女的父母呢?
⑱老两口心里发慌,于是就想出这个法子。每天从自家菜园摘一大筐青菜,推着小车送到女儿所在的医院门外——想给医院尽点力,是真的;想女儿,也是真的。
⑲怕医院不要,担心这菜不卫生,他就在筐子里写了一个纸条,告诉医院,菜是自己种的,新鲜着呢。
⑳女儿知道吗,知道你每天送菜吗?我问。
㉑没说,怕她担心俺老两口,纸条落款我写着“老菜农”。头天送菜,我和老伴站在街边,看见保安从院子里走出来,看见筐子里的菜,又返回身,好像在打电话请示汇报。我担心他们不敢收,急忙穿过大街,给保安解释,我就是附近的老菜农,我报了自己的姓名和地址。他们怕冷落了我的一番好意,就收下了那筐青菜,还给我鞠了个躬!
㉒这点东西不值钱,是我和老伴的一点心意,只想让那些和我女儿一起忙碌的医生护士们能吃到一口自家园子的青菜。老人诚恳地说。
㉓已经送出第十筐青菜了。加上今天的,就是第十一筐了。老人补充道。
㉔我一时间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我们搭把手,一起将今天的筐子装满吧!我提议。
㉕老人一边装菜,一边念叨,等疫情过去,我跟老伴要和女儿一起高高兴兴地吃一顿团圆饭。
㉖那个下午,在暖暖的春光里,第十一筐青菜就这样装满了。我们站在菜园边,一起目送着老人,看着他推着独轮车,载着满满一筐青菜,渐行渐远……
(《人民日报》2020年02月17日有改动)
10.下面依次填入文中第⑥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A.裤管沾着泥土,棉衣拉链敞开,抬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
B.棉衣拉链敞开,裤管沾着泥土,抬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
C.抬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裤管沾着泥土,棉衣拉链敞开
D.裤管沾着泥土,抬头的那一瞬间,额头淌下的汗水,棉衣拉链敞开
1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描绘几个感人的画面,表现全国人民团结一致,都在为战胜疫情而努力。
B.以“第十一筐青菜”为题,既写出老农送的蔬菜多,又写出老农对女儿的爱。
C.文章第⑯段对老人女儿的介绍,用了倒叙的手法,交代老农每天送菜的原因。
D.文章以省略号结尾,写出对老人的敬佩,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12.请简要分析“我”在文中的作用。(4分)
13.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⑪段画线句和第⑬段加点字。(6分)
(1)不卖!不卖!这菜不卖!他一口气重复了三遍,很着急的样子……(3分)
(2)(他)掰着指头数了数:整整第十天了!(3分)
14.文章两次提到“春光”是“暖暖的”,请简要分析它们在文中的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3分)
鲁迅自传
①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姓周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学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约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的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②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预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③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在南京成立,教育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④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一九三○年五月十六日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写鲁迅“决心回家”的举动,显示出他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格。
B.第②段叙述了鲁迅年青时思想变化过程,体现他始终不渝的爱国心。
C.作者通过叙述自己近50年的经历,表露自己为国为民的人生态度。
D.本文是一篇自传,以地点的变化为顺序,线索分明,层次清晰。
16.作者在文中叙述了自己三次的人生转折,请参考范例,简要概括鲁迅另外两次的人生转折。(6分)
(1)鲁迅的第一次人生转折是: 。
(2)鲁迅的第二次人生转折是: 。
(3)鲁迅的第三次人生转折是: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后,决定弃医从文。
17.第②段“我便弃了学籍”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10分)
【材料一】
众所周知,病毒无法生长和复制,只能在宿主的活细胞内进行自我复制。根据病毒的传播路线,可以把宿主划分为自然宿主、中间宿主和终宿主。
自然宿主是指除人以外,自然界中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是病毒天然栖息和繁殖的生存环境。以蝙蝠为例,号称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蝙蝠至少是其中六种的自然宿主,堪称“毒霸”。然而,蝙蝠却能与这些病毒长期相安无事,成为了高致病性病原的“炼丹炉”。中间宿主,可以为病毒提供暂时性的营养和保护。感染后的中间宿主进入市场后,将病毒传给了与之有过密切接触的人员。病毒进入终宿主——人体后仍会不断发生变异以更好地适应人体环境,最终获得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能力,至此病毒才算完成了它的终极“使命”。
(摘编《中国科普博览》2020/2/14)
【材料二】
致病病毒 | 自然宿主 | 主要或潜在的中间宿主 | 病死率 |
埃博拉病毒 | 大蝙蝠科果蝠 | 黑猩猩、猴子、森林羚羊 | 50% |
MERS病毒 | 蝙蝠 | 单峰骆驼 | 34.4% |
新冠病毒 | 蝙蝠 | 水貂,穿山甲 | 3.5% (至2020/3/1) |
【材料三】
在上海,有80台红外触发相机,正在日夜记录着城市动物的分布和变化,观察者试图完整地调查野生动物在城市的分布、习性、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它们对于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这些无接触的调查,最大程度避免了市民直接接触野生动物的风险。
和荒野不同,城市没法给野生动物找到不被打扰的栖息地,它们只能和人一起生活。而一次一次的教训证明,投毒、扑杀这些容易在第一时间被想起的措施,都没有办法控制适应能力强大的动物,反而会引起连锁的生态灾难,带来更难以收拾的后果。
(摘编自王放《疫情之下,我们在上海的八十个探头监测着城市野生动物》2020/2/9)
18.下列对“病毒宿主”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然宿主是除了人以外,能为病毒提供营养和复制场所的生物。
B.蝙蝠是全世界十大最危险的病毒里至少六种病毒的自然宿主。
C.为病毒提供营养和保护的中间宿主能直接将病毒传染给所有人。
D.病毒在终宿主的体内仍在不断发生着变异,最终获得人群传播能力。
19.从【材料二】的调查统计表中,你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分)
20.疫情下的上海用八十个探头监测城市野生动物。结合三则材料,说说这么做的理由。(3分)
(六)阅读名著,完成21-22题。(6分)
21.填空(3分)
(1)“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这里的“他”指的是《骆驼祥子》中的 。(人物)
(2)祭灶那天晚上,祥子拉曹先生回家,由西城起就觉得后面有人跟着。跟踪者是 。(人物)
(3)《海底两万里》中诺弟留斯号潜艇船身坚固,它是利用 发电。
22.《海底两万里》中,阿龙纳斯教授在南极曾经因为缺氧而窒息,请简述诺弟留斯号当时是如何遇险,又是如何脱险的。(3分)
三、写作(60分)
23.请以“真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