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熟悉数字示波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与使用并学会利用示波器测电容的容值。
2.观察RC和RLC串联电路的暂态过程,加深对电容充、放电规律特性的认识。
3.学会用半衰期法测量RC暂态过程时间常量。
4.观察RLC串联电路的谐振现象,用示波器确定谐振频率。 | |||||||||
二、实验原理: 测RLC谐振频率 通过逐点改变加在RLC谐振回路上信号频率来找到最大输出时的频率点,并把这一频率点定义为RLC谐振频率。 (RLC串联电路图) 电路所加电压U的角频率为:ω 电路的复阻抗为: 复阻抗的模为: 复阻抗的幅角为: (即该电路电流滞后于总电压的相位差) 回路中电流为: 前式中的Z、、I均为频率ƒ的函数,当电路中其他元件参数取确定值的情况下,它们的特性完全取决于频率。 (RLC串联电路的相位差、阻抗、电流随角频率的变化曲线) 当时,,电流相位超前于电压,整个电路呈电容性; 当时,,电流相位滞后于电压,整个电路呈电感性; 当时; ④随偏离越远,阻抗越大,电流越小。 =0,表明电路中电流I和电压U同相位,整个电路呈现纯电阻性,该现象称之为串联谐振现象。此时电路总阻抗模为最小,电流达极大值。只要调节ƒ、L、C中任意一个量,电路都能达到谐振。 根据LC谐振回路的谐振频率可以求得 电容C: | |||||||||
三、实验仪器: 双踪数字示波器、多功能信号源、电容、电阻、电感、导线若干、面包板 | |||||||||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 1.连接好电路 2.在调节信号发生器频率的同时观察电容两端电压的变化,当调至某一频率时,电压为最大,测得这个最大值及信号的周期(或频率)。 3.由这个最大值的周期(或频率)计算所得电容的容抗。 | |||||||||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 | 6.01 | 6.94 | 8.03 | 9.02 | 10.01 | 11.02 | 12.00 | 13.04 | 13.96 |
2.11 | 2.68 | 3.51 | 4.35 | 5.09 | 5.39 | 5.07 | 4.50 | 4.01 |
由表格及折线图可知当f在11.02kHz附近时电阻两端的电压峰峰值最大,说明电路的谐振频率约为11.02kHz.
实验所用仪器参数
六、误差分析: 1.图像抖动产生误差; 2.观察时未始振幅达到最大就进行读数; 3.仪器不精准; 4.电路接触不良。 |
七、思考题: 1.在实验中如何判断RLC串联电路发生了谐振?为什么? 答:. 逐渐改变频率或者L、C参数,在电流表上观察电流达到最大值时发生串联谐振; 逐渐改变频率或者L、C参数,在示波器上同时观察电流电压波形,两者同相时判断为发生串联谐振. 2.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是否受电阻R影响?改变C是否影响? 答:由公式可知,RLC串联电路谐振频率只与L及C有关,改变电阻R不影响谐振频率,C值的单一改变会使谐振频率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