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篦
梳篦,又称栉,中国古代发饰之一。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齿稀的称“梳”,齿密的称“篦”,梳理头发用梳,淸除发垢用篦。大多数用骨、木、竹、角、象牙等制。梳篦是古时人手必备之物,尤其妇女,几乎梳不离身,便形成插梳风气。
所以中国古代历来很重视梳篦的制作,清代梳篦传世甚多,基本上保持着宋代的形制。梳篦的产地以江苏常州为最为著名。常州梳篦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有'宫梳名篦'之称。
梳篦的制作
常州梳篦是集雕刻、彩绘、烫制、画面于一体的艺术品。同时,它又是具有保健功能的生活实用品。梳篦制作用料精良,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制作梳篦的主要材料为毛竹、木材、兽骨等。
其中,竹料主要取自苏南、浙西等地的优质阴山壮竹,产自这些地方的竹料不仅质地坚硬、富有韧性,而且经久耐用,木材主要选用红木、枣木、石楠和黄杨等名贵树种。
制作木梳的材料则以黄杨、枣木、石楠为主。制作黄杨精品工艺梳,须选用300年以上树龄的黄杨木。制作名贵木梳,则选用象牙、檀香木、牛角、羊角作原料。常州梳篦的制作过程极为复杂。篦箕制作有72道工序,木梳制作有28道工序。
历史渊源
常州梳篦形成于魏晋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 “文亨穿月,篦梁灯火”是清代常州西郊八景之一,历史上常州梳篦生产盛况由此可见。因为清代苏州织造局每年都要来常定制一批高级梳篦,向朝廷进贡,所以常州梳篦又有“宫梳名篦”之美称。
李莲英为西太后梳头用的常州产象牙梳至今留存在北京故宫。常州梳篦声名之盛,在于选材严格,工艺独特,制作精良。清末民初,随着生漆胶合技术的发明和产品出口,其知名度更是远播海外。
常州梳篦在千年传承中形成分散而众多的行业传承体系。在常州梳篦业近代的发展中,以卜恒顺、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四家梳篦坊店最负盛名,其中尤以卜恒顺制作的梳篦美誉度最高。
卜恒顺梳篦店开设于明代天启年间(1622),世代相传,传至1953年有八代之久,300余年历史,但卜家技艺传承现已断代;老王大昌、王大昌、汪义大三家祖传技艺亦已失传。
常州精品篦箕古朴典雅,美观精致,赏心悦目,生动体现了江南人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艺术智慧,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