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文补充练习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14:31
文档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文补充练习含答案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补充练习(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蟾( )蜍( )1.A.zhǔ;zhì B.chǐ;xuán C.yì;xiàng D.hái;chán chú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4)秦伯素
推荐度:
导读《张衡传》练习及文言补充练习(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蟾( )蜍( )1.A.zhǔ;zhì B.chǐ;xuán C.yì;xiàng D.hái;chán chú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4)秦伯素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补充练习(答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

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  蟾(  )蜍(  )

1.A.zhǔ ;zhì  B.chǐ ;xuán  C.yì ;xiàng  D.hái ;chán  chú

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

(4)秦伯素服郊此,乡师而哭       (   )同(   )

(5)府吏见丁宁                    (   )同(   )

2.(1)禽通擒(2)尊通樽(3)衰通缞(4)乡通向(5)丁通叮;宁通咛

3.与“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中“奇”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B.吾得兄事之

C.且庸人尚羞之        D.宁许以负秦曲

E.(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

3.C.

4.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2)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3)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6)君何以知燕王

(7)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8)求人可使报秦者

(9)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10)甚矣,汲黯戆(zhuàng)也

(戆gàng:本意为憨厚而刚直)

4.(1)状语后置   (2)否定句  宾语前置   (3)省略句(4)判断句

(5)定语后置   (6)疑问句宾语前置   (7)被动句   (8)定语后置

(9)省略句     (10)主谓倒装句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遂通五经,贯六艺”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左传;“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

B.《两都赋》的作者是张衡,《二京赋》的作者是班固。二都与两京都指长安和洛阳。

C.“拜、迁、转、徙”都是指调动官职。

D.《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被称为“四史”。

5.D.

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2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厉操清白。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质。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帝叹其父清,谓威曰:“卿清孰与父清?”威对曰:“臣不如也。”帝曰:“以何为不如?”对曰:“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远也。”官至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赠镇东将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

6.C.解释:樵:柴,名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7. A.解释:A前句中的“故”为“特地”之义,副词;后句中的“故”为“故意”之义,副词。

B句中的两个“每”都为“每当……时候”之义,副词。

C句中的两个“因”都为“经、有”之义,介词。

D句中的两个“及”都为“到”之义,介词。

8.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粗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1)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2)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3)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4)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与(2)相同,(3)与(4)不同

B.(1)与(2)相同,(3)与(4)也相同

C.(1)与(2)不同,(3)与(4)相同

D.(1)与(2)不同,(3)与(4)也不同

8.A.解释:A项中句①“大人清白”与句②“名誉著闻”,从句式上看均为一般性的形容词谓语句,“清白”“著闻”分别充任“大人”“名誉”的谓语,二者没有不同。句③句④则不同。句③中加点的“其都督”以判断句的身份充任“知”这一动词的宾语,这个判断句与现代汉语不同,没有使用“是”字一类的判断词。句④中的“其都督”是指胡质帐下的都督,“其”指称“胡质”。

9.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毕,复随旅进道——吃完饭以后,又跟随旅伴上路。

B.先其将归,请假还家——早就要带他回去,于是请假回家。

C.阴资装,百余里要之——暗中准备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给自己的绢答谢他,并把他打发走。

9.B.解释:A项中“随旅进道”是难点,“旅”指旅客,“进”字的基本意义是“前进”,文中与“道”相联系,应该理解为“上路”。因此,A项是正确的。B项中的难点在“先其将归”。在阅读材料上下文中的意思是“在他将要回去之前”,指胡质帐下都督想赶在胡威回家之前去预先迎候他。C项中的难点一是“阴”表示暗中;二是“资装”表示“准备盘缠”;三是“要”字,原义是“中途拦截”,指半道上截住某人。本题则选用了更能表示帐下都督心理的“迎候”一词。这一选项是本题中最难的选项。D项中“因”当“于是,就”讲,“向”当“先前”讲,“遣”当“送走”讲。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组是:(  )

①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②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③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④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⑤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10.A.解释:题干中点明本题所需筛选信息的共同点——“其父子清慎如此”(概括性论断)。“清:公正廉洁;慎:谨慎,慎重”。第1句“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是在胡威询问绢的由来时胡质做的回答,表明这是正当所得,所以能表现胡质的清慎。第2句“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灶”,其内容是写胡威在归家途中辛劳地自行打理生活,也可以看做是清慎的表现。第3句是胡质帐下都督的行为,所以无关。第4种承接的内容是胡质不愿无功接受帐下都督的照顾,于是拿出自己的路资即绢,送给对方并把他打发走了,因此,这句符合题干的要求。第5句“质其都督一百,除吏名”,胡质因不喜欢帐下都督的阿谀奉承,于是将其痛责并开除官职,也符合“清慎”的要。第6句“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是作者的评价,指的是胡质父子二人声誉好,做到很大的官,并非“清慎”的内容。由此可见,只有A项是完全符合题意的。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威自小志向远大,砥励名节,品格高尚。他在辞父归家时,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从无靡费之举。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声誉。

B.胡威之父胡质身居高位却能恪守清廉。胡威辞别回家时,他仅取绢一匹送作路资。在儿子询问时坦然地表明,此绢为正当所得,并非不义之财。从而赢得了儿子的敬佩。

C.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

D.晋武帝十分赞赏胡质。他问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说“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认为自已远远不如。这既说明了胡质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亲的心情。

11.C.解释:解答这道题的四个切入点是:胡威、胡质、帐下都督、晋武帝。C项为:“胡质帐下都督善于逢迎。为博得胡质的好感,他在胡威归家途中曲意巴结,并辗转地让胡质知道此事。岂料弄巧成拙,胡质了解后对他严加处罚,并免去他的官职。”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是谁将途中之事告诉了胡质,是帐下都督,还是胡威?根据文意,帐下都督是不愿将此事告知胡质的,所以他的许多做法均瞒往胡质。而胡威清慎的本性使他“后因他信,具以白质”,并导致胡质对帐下都督的处罚。因此C项的概括与分析是不正确的。

12. 翻译下列各句

①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

                                                                       

②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12.①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胡威,一路上与胡威为旅伴。

②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自小志向远大。当时胡质在荆州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

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威跪下问父亲,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胡质说,是我的俸禄,用来做你的盘缠。问明所赐绢的来路后,威接受,告辞回家。

途中又亲自放驴,料理生活,吃完饭便又上路,如此而已,并没有其他浪费的举动。当时胡质的一个位为都督的下属,和胡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胡威,一路上与胡威为旅伴,遇到什么事都帮助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胡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后来因为其他事,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100杖, 并罢免了他的官职。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的很高。 

    晋武帝召见胡威时,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胡威,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胡威回答说,我比不上我父亲。晋武帝问,怎么知道自己不如呢?回答说,我的父亲清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我清廉惟恐别人不知道,这点我远远赶不上父亲。 

    胡威最后官到前将军,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被追授为镇东将军。

文档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文补充练习含答案

《张衡传》练习及文言补充练习(答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A.属( )文  邓骘( )  B.逾侈( )  璇( )玑C.驿( )站  河间相( ) D.骸( )骨蟾( )蜍( )1.A.zhǔ;zhì B.chǐ;xuán C.yì;xiàng D.hái;chán chú2.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1)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  )同(  )(2)合盖隆起,形似酒尊         (  )同(  )(3)子墨衰绖(dié),梁弘御戎     (  )同(  )(4)秦伯素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