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论略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23:39
文档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论略

内容提要《饮酒》二十首为陶渊明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亦“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罢士归田的陶渊明后期之作。诗虽多为酒后兴作以《饮酒》为题,但未必篇篇都写饮酒之事,正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这诚与他坎坷的生平和崇高清洁不流俗的品质有不解之缘。时代造英才,陶渊明却处政治黑暗,血腥风云的时代。致此代吟诗著称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无不失“大济苍生”之志,归田隐居,就《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借酒熏之心境,畅之主志。而全诗内容类别、显恶分明。其一:诗人多慨国家大业之不幸又怀自己不遇之情怀,慷慨激昂,挥
推荐度:
导读内容提要《饮酒》二十首为陶渊明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亦“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罢士归田的陶渊明后期之作。诗虽多为酒后兴作以《饮酒》为题,但未必篇篇都写饮酒之事,正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这诚与他坎坷的生平和崇高清洁不流俗的品质有不解之缘。时代造英才,陶渊明却处政治黑暗,血腥风云的时代。致此代吟诗著称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无不失“大济苍生”之志,归田隐居,就《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借酒熏之心境,畅之主志。而全诗内容类别、显恶分明。其一:诗人多慨国家大业之不幸又怀自己不遇之情怀,慷慨激昂,挥
内容提要

《饮酒》二十首为陶渊明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亦“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罢士归田的陶渊明后期之作。诗虽多为酒后兴作以《饮酒》为题,但未必篇篇都写饮酒之事,正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这诚与他坎坷的生平和崇高清洁不流俗的品质有不解之缘。

时代造英才,陶渊明却处政治黑暗,血腥风云的时代。致此代吟诗著称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无不失“大济苍生”之志,归田隐居,就《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借酒熏之心境,畅之主志。而全诗内容类别、显恶分明。其一:诗人多慨国家大业之不幸又怀自己不遇之情怀,慷慨激昂,挥笔长吟高压之迫,自当道,绝望报复,然其境终为揭露社会的阴影勾勒离俗的仙境。其二:因诗人寄予隐世生活,迫随四皓,以著诗表达怨恨世风,“恶善苟不应,何事空立言”?的心声和流俗背驰的心志,勾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远我和方能进入“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泠鸣。”的傲世境界,与此因常与农民相处,感触深刻,易在酒中深论浅议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之苦,从笔下流露世俗人生迫受不平的愤懑。极力揭他不随波逐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性。慨叹何为酒醉意的现实生平。其三:诗人虽清洁高雅,才高志大。却早年被社会践踏。所以常慨人生之短,无所作为。同时因知音少而深受孤寂,在《饮酒》之十、十六浅露先锋,就在难耐的气氛中也从未论隐退之悔。

因此,《饮酒》二十首既存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愤懑,又暗示他向往自由,安谧理想的生活。本文试图从组诗思想内容方面入手,将其分类并略作论述。

[关键词]陶渊明  饮酒  论略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论略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末年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清新流畅,淳朴自然,既一反西晋太康以来绮靡旧俗,又不落东晋“因谈余气,流成文体”的玄言窠臼,他不但以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名垂千古,而且还以饮酒和善写《饮酒》诗闻名于世,《饮酒》二十首是酒后题写的,其实未必篇篇都写饮酒的事情,即使有写饮酒之事,也是“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①本文对饮酒组诗略作分析,探寻陶渊明为何要寄酒为迹,为何能在当时政局动荡,世俗败坏的情况下,坚守自己高洁的品德及走归隐的道路。

陶渊明的时代,是门阀士族的时代,政治黑暗,官场,且易招来杀身之祸,他痛感世道的险恶,生活的艰辛,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终于在义熙元年,他四十一岁时,当了八十余日的彭泽令后弃官归隐,长归园田,不再出仕,亲执耒耜,躬自劳作。由于社会的长期和动荡不安,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奢侈,许多敢于批评朝政的士大夫文人,动辄被无辜杀戮,如汉魏时代的孔融、杨修、丁仪、何晏、嵇康等诗人,两晋时期的张华、潘岳、陆机、陆云、刘琨、郭璞等,而陶渊明死后五六十年内,谢灵运、鲍照、谢眺等诗人的惨遭杀戮,更完整地映照出那个血雨腥风的恐怖时代的面貌。因此,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所以他从二十九岁第一次出仕江州祭酒到四十一岁解去彭泽令,前后几仕几隐,实际做官时间不到三年,他的理想火花就这样在黑暗现实里稍纵即逝。这是陶渊明归隐纵酒时仕途险恶,法网森严的政治背景。

当然,陶渊明最后归田躬耕,嗜酒如命,还有他主观思想上的深刻原因,东晋是玄道思想最为盛行的时代,谈玄说理蔚然成风,陶渊明受道家思想影响,因而形成他本人自然的哲学思想,他自幼酷爱自然,“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使他养成了一种率性任真的不羁性格,他自己又曾说:“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在当时,要做官就得学会“矫厉”,对上逢迎顺从,对下巧取豪夺,然陶渊明的“禀气”、“志趣”与此相反,在官场他感到自己像网中鱼,笼中鸟,时时表现出失去自由和个性的苦闷。因此,在他弃官归田后才会有“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新鲜感觉。他认为自己的最高精神生活就是“任性得意” 、“近自然”“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在这种崇高自然的哲学思想指导下,陶渊明走上了退隐嗜酒的道路。

陶渊明弃职彭泽令退隐,在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作者五十三岁时,写下了组诗《饮酒》二十首,③这组诗虽冠以“饮酒”之名,却纳入了丰富、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中有明及酒者,有不及酒者,或批判时俗的污浊,或抒写坚持隐居的志向,或赞美饮酒旷达,它抒发了诗人理想受挫、壮志难酬的忧愤,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和颓靡的世风,展示了诗人从出仕到归田的思想发展过程,人生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它远远地越出了诗题“饮酒”的范围。《饮酒》二十首以饱含忧愤的笔触,勾勒了诗人这一时期的思想活动,与归田之初轻松欣慰的情调有所不同,有些诗则回顾了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经历,带有总结认识的性质,其感受的深刻,也非短期躬耕生活所能体会出来。

我们先看诗前小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寥寥数句,不仅勾勒出了诗人挥毫长吟时的寂寞心情,而且也说明《饮酒》二十首并非一时一日所作,而是诗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许多次偶想杂吟的积累和组合,托言酒醉,是为逃避当时的文网,虽日“自娱”、“以为欢笑”,实为诗人长期隐居生活感受的抒发,于人生社会诸多方面,感慨良深。在陶渊明之前,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在人生认识上,似乎还是屈原所树立的那种忠君爱民,以死报国的人生道占着统治地位。而陶渊明却把出仕却把从政看作是为了生存或一种虚幻的名利而是自己的心神(精神)为形体所役使:“既自以心为役使,奚惆怅而独悲?”发出了“寓行宇内复几时!曷不委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的断喝,并且身体力行地归耕于田园这样,陶渊明就为屈原之后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另辟新径,提供了一种心得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追求,一条新的人生道路。

纵观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我们以其内容的不同,略可区分为数类。以下分说各类作品。

一、揭露和鞭挞黑暗的社会现实

陶渊明用“密网载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来形容他生活年代的统治者所用的高压与杀戮,是一点也不夸张的。陶渊明出身在一个已没落的旧官僚家庭,自然得不到上层社会的重视,虽几次出任地方小官,但济世的抱负始终不能施展,这与他从小就有的“猛志逸四海”的志向形成了鲜明的矛盾,他的“大济苍生”的宏图大志在黑暗的社会现实面前根本不可能实现,从“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到“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他犹豫反复,最后,在佞臣当道,众小竞进的社会现实里,他彻底绝望了,于是“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④的陶渊明彻底放弃了对东晋统治集团的幻想和对整个社会的希望,开始用诗歌揭露和抨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如《饮酒》之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是说三代末世以来,人们都是非不分,只是顺应时势,随声附和,自己则与流俗背驰,要追随四皓,避世隐居。在这里,诗人借酒兴抒怀,说明表面现象蒙住了人们的眼睛,社会可以把一个正派的人败坏得一无是处。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最为沉痛的事,莫过于社会上的是非混淆,善恶不分,揭露和抨击之情显而易见。

作者在节二首里也充分地表达了他怨恨社会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二、歌颂山水田园风光,写田园生活的真意趣

陶渊明自幼在浔阳柴桑长大,对家乡人民及美丽的山水自然景色有深厚的感情,在他的《饮酒》诗里,诗人通过表现对统治阶级的愤慨和与当权者不合作的态度,从而歌颂山水田园风光,赞美远离世俗的田园生活。这是《饮酒》组诗的一个重要内容。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五)

秋菊有佳色, 露掇其荣。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世情。一触虽独尽,杯尽壶自倾。目入群众动息。归鸟人趋杯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之七)。

前一首是一向为人所称道的,在这里,诗人采菊东篱,有如倾听着大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大自然美妙的画面,那里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庄严的天籁只音,那菊花一定散发着醉人的芳香,使诗人陶然欲醉,意与境妙不可言。悠然之间,诗人举首展望,远远的庐山映入了眼帘,这时,诗人才发现,天色已是傍晚,一层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处的山景,使它更具有卓约的朦胧之美,在这绝美的山色之中,飞鸟们结伴而归了。在这里,诗人为我们描绘一个和平静穆的美好境界。“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篇下,悠然见多山。”这里颇有几分桃源仙境的神韵。诗人向往在人世间的结庐生活,而门前没有与世俗往来的车马的喧闹:为什么能够如此呢?“心远地自偏”一句,道出了其中的真谛,只要心远离了红尘,那么所处之地自然而然就因为沒有人来往而变得偏僻起来了。在诗中,作者用玄学“言意之辨”中“言不尽意”说,表达其感觉中“真意”,而所表达“真意载休,”则是诗中三、四句:“采菊东篱下”等,这是表达方式上以具象代替抽象。蕴藏于“采菊”等句中“真意”,这种“真意”,真是用言语所无法表达的。而后面四句具体形象表达诗人的人生追求。其中包含两个侧面:一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和恬淡宁静的心境,二是像山中的岚气与空中的飞鸟那样,自然、和谐。当是人与自然之和谐。王士祯曰:“通章意在‘心远’二字。‘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古学千余谱》)后一首意蕴略词,所写采菊、饮酒,是为“远我遗世情”,只有远世情,方能进入“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的自然境界,相比之下,“啸傲东轩下”比“采菊东篱下”更多出一点傲世之志,而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其中所含的“真意”则是无异的。

陶渊明的后半生是在田园度过的,他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离开了官场的喧嚣和污浊,诗人找到了自由、宁静、畅快、舒坦的心境。他用“守拙归田园”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腐朽龌龊的蔑视和反抗。他鄙弃富贵,歌唱劳动的欢乐和农家的喜悦;他蔑视豪门,接近淳朴的农人村夫,享受田园的闲适安宁。

三、侧重写诗人与邻里父老交往的

陶渊明的《饮酒》诗,有一类是叙述父老邻曲集合和劳动生活的,这类诗歌,叙述朴实,感情真挚。如:

清晨闻和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软?田父有好怀。壶觞远见侯,疑我与时乖。“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行辔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骂不可回。”(之九)

这首诗,诗人用对话的形式,再申自己虽归耕十余载仍不改革夙志,热爱祖国。从写法上借鉴了楚辞《渔父》中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以明已志。诗人辞官回乡以后,长期生活在农民中间,和农民共同的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使得他和农民有了共同的语言和情感,能和他们友好相处,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田父提着酒壶约诗人共饮,诗人“倒裳”热情迎候,说明他们之间融洽无间。而当他们促膝谈心。老农劝他重去做官的时候,他意志坚定,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乃是酒后之真言。又如第十四前,诗人与“父老”在“松下”壶起杯落,甚是亲密,不知不觉间已是酩酊大醉,方知“酒中有深味”,这种深味只有深深咀嚼过人生痛苦的人才能品尝出来,这种深味是诗人与邻里父老水融的深厚感情的体现。这是因为陶渊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乡间普通老百姓,和他们建立了不带功利目的的亲密关系。与村里的农民时不时地披草往来,亲切交谈,而且谈话的内容不是诗文,而是农作物的长势情况,可见跟劳动人民已经建立了相互信任的感情和有了某种共同的话语,都真诚地关心农作物的生长等;还有经常和邻里们互相邀请,一起欢宴饮酒,乐以忘忧,乐而忘归。同时他还亲自参加体力老动使得诗人的情感与老百姓的情感反而靠得更近了,陶渊明的形象也会更真切、更真实、更接近普通人的心态,因而也更让人亲近了,与普通老动者的认识和感受已经基本相通了。

四、以此兴手主,写诗人坚守自己的高洁品格

在《饮酒》诗中,有些是诗人托物寄兴,表现自己不想苟活于当世,而要保持自己高洁卓然的性格,如: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之八)

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许多野草均被冻死了,而它却毅然挺立。显然,在那阴森森的黑暗社会里,诗人深感痛苦,感慨也就颇多,但他却不随波逐流,而要像高山青松那样昂首挺拔,任凭恶风秽雨袭来,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清和不屈不挠,扎根园田的风格。又如第十七首中说:“幽兰生前远,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诗人以馨香的幽兰自喻,并与随风摇曳的“萧艾”相形,更见其卓而不群的品格。第四首以“失群鸟”“独飞”与前面的青松“卓然见高枝”一样,其清高之姿尽现。诗人在黑暗的政治面前毫不妥协,宁可被孤立,也要坚持自己高洁的品德和出污泥而不染,其坚守节操的精神值得称赞。

五、以饮酒为由,而涵咏古人古事为主,具有咏史的性质                 

如这两首诗: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寒署有代谢,人道每如兹,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之一)

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乐智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采。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恐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之二十)

此二诗,一居《饮酒》诗之首,另一居末,前后挟持呼应,均提酒事,二十首遂名副其实得为“饮酒”。诗中列述前代人事,说明“衰荣无定在”,“寒暑有代谢”。天运如此人道亦同,唯有“达人”能解其会要,而不致疑惑。既然如此,何不日夕饮酒欢乐!后一首引述古事更多,自伏羲、神农、孔子以下,乃于汉代诸老师宿儒虽致力于六艺,然而绝世而下,竟不再见儒者礼乐风范。世风既已日下,“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中。”诗人以饮酒为乐,以此消磨时光,解除胸中的烦恼。末谓已言“多谬误”,“君当恕醉人”,盖自嘲之词,前已叙及,为托言酒醉。二诗旨在说世事不可为,亦不足为,遂不得不饮酒。这是以咏史方式说出饮酒之现象原因。此外,第十一首(颜生称为仁),第十二首(长公曾一仕)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皆属此类,此不赘述。

六、有些诗篇为感叹身世之作

这类诗,诗人或愤慨人生短暂,小人当道,自己无所作为,唯一味贪杯(之三),或写自己生活窘迫,暮年将至,仍抱朴守真(之十五、之十九),尤以以下两首为其代表: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逐无成。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弊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孟公不在兹,终以翳吾情。(之十六)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深,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余。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之十)

此二诗或说自少以来大休经历,或回顾出仕一段“道路”、“风波”,一面坚持君子固穷之名节,同时因知音稀少而深感寂寞。归田后的陶渊明,曾常常受饥饿的煎熬,贫穷的生活使他不得不行乞,正如《乞食》中言:“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叩门拙言辞”,可见其生活之艰辛。同时,在寂寞难耐的生活气氛中,又透露出一份悲怆意味。不过,自始至终,作者并没有反悔自己弃官归田,坚持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 。

另外,在陶渊明的《饮洒》诗中,也有借酒发牢骚,以渲愤不平之气的,如:

有客客常同至,趣舍邈异境。一土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规规一何愚,兀傲差若颖。寄言酣中客,日没烛当炳。(之三)

独醉的“一士”指自己,独醒的“一夫”指一般士大夫。醉士和醒夫,虽然同处一个社会,但取舍各异,彼此是格格不入的,士醉了,要向不合理的封建礼俗表示兀傲,醉酒反而使他超凡出众;有的人表面上是醉的,实际却是很愚蠢,很胡涂.陶渊明以此肯定了酣酒行为:白天喝酒,晚上仍然要秉烛酣畅一番,以保持“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思想境界。

以上是对陶渊明《饮酒》组诗浅略的归类分析,正如沉德潜说:“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生朴茂不可到处。”⑤文中所述很难概括《饮酒》二十首的整体风貌,但作为诗人后期田园诗代表的《饮酒》,在当时和后来的诗坛上,都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影响。鲁迅先生曾这样讲:“……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⑥在诗人如田家语的道述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他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是:有感于政局易代,世俗败坏,故要坚守自己高洁品德和归隐道路。《饮酒》组诗是诗人对现实感到悲观、愤恨难言而故作自我开脱的“醉人醉语”。

    

[注释]

①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萧统,《昭明太子文集》卷四《陶渊明集序》,商务印书馆(影印宋刊本),1962.7,卷四1728页.

②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陶渊明,《陶渊明集·归去来兮辞》,中华书局,1979.5,页.

③《饮酒》二十首诗系年,李长之《陶渊明评传》以为作于义煕元年报(405);汤汉注《陶靖节先生诗》,以为是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作;王瑶《陶渊明集》,把它定在义熙十三年(417),此从王瑶说。

④乱也看惯了,篡也看惯了: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203页.

⑤陶诗胸次浩然,其有一段渊生朴茂不可到处: 沈德潜传言,方东树, 《昭昧詹言》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8页.

⑥他没有什么慷慨激昂的表示,于是便博得‘田园诗人’的名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48页.

[参考文献]

[1]陶渊明,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9.5

[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A]鲁迅全集(第3卷)[C],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M],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魏正中,<<陶渊明探稿>>[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0.12

文档

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论略

内容提要《饮酒》二十首为陶渊明独树一帜开田园诗之先河亦“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而罢士归田的陶渊明后期之作。诗虽多为酒后兴作以《饮酒》为题,但未必篇篇都写饮酒之事,正为醉翁之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这诚与他坎坷的生平和崇高清洁不流俗的品质有不解之缘。时代造英才,陶渊明却处政治黑暗,血腥风云的时代。致此代吟诗著称的“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无不失“大济苍生”之志,归田隐居,就《饮酒》二十首是陶渊明借酒熏之心境,畅之主志。而全诗内容类别、显恶分明。其一:诗人多慨国家大业之不幸又怀自己不遇之情怀,慷慨激昂,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