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王晓燕(1972)),女,安徽宿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2002级博士研究生,空军后勤学院讲师。
第27卷 第5期
2004年10月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ijiaz 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Vol 127 No 15
Oct.2004
解读福利经济学
王晓燕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摘 要: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对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基本理论加以梳理,并对福利经济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关键词: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875(2004)0520558204
福利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作为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由于福利经济学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对市场经济的优缺点进行评价,研究市场经济的各种经济活动,并谋求为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而要采取的各种改革措施,因此,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分支和微观经济的理论基础。
1 福利经济学发展追溯
福利经济学产生于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如果从思想渊源追溯,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5国富论6;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福利经济学最早起源于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改良主义者霍布森,他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一系列著作中论述过福利问题,认为经济学的中心任务应当是研究如何增进社会福利,同时主张改进财富分配以消除不平等现象,但他又未能建立福利经济学的体系,从而在福利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中无法取得与庇古(A 1C 1Pigou)同等的地位。
1920年,庇古出版了5福利经济学6,第一次将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们的学科来看待,并首次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经济学界一般将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或者将福利经济
学分为新旧两派,旧派以英国经济学家庇古为代表,新派则导源于意大利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并为英国的卡尔多、希克斯与美国的穆勒、萨缪尔森等所倡导。旧派福利经济学认为个人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可以用货币计量,效用在个人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当社会上各个人收入的效用总和最大时,社会经济福利就是最大;同时,还从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出发,断言国民收入的总量越大,其中归于贫者的比例越大,则社会经济福利越大;进而主张国家采取适当的干预经济的措施和财政,以调节生产资源和国民收入的分配。
新派福利经济学则回避旧派福利经济学所主张的效用的计量和比较问题,它以序数效用论和一般均衡论为理论基础,从每个消费者购入商品的所谓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和各个企业使用生产资源的所谓生产的最适度条件,来论述达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条件,有的认为听任完全自由竞争,有的认为国家采取适当的调节措施,就可以达到最大的社会经济福利。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和社会选择理论,并对市场失效和作用进行了研究。
2 基本概念辨析
要了解福利经济学就必须了解它的核心概念)))福利以及度量福利的一些相关概念。庇古认为/福利0是人们对享受、满足、效用的心理反应或
#
558#
211效用
有关效用的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工具,加里安尼在他的著作5商业与管理6中,从物品的稀缺性论述效用,认为效用随物品的稀缺性而变化,稀缺的物品往往具有最大的效用,萨伊从人的需求来分析效用,指出物品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在力量叫效用,人力创造的不是物质而是效用;西尼尔则从供求关系的角度来考察效用,把效用归结为人的主观感受。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商品供求关系,效用随供给的增加而减少。效用理论最初是研究个量分析,认为在经济人理性假设和自由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用的个人分散活动会达到全社会的最大效率。庇古则是以全社会的经济福利为考察对象,在边际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的概念:福利是一个人所能获得的所有满足,并通过考察社会福利经济福利的概念,将效用理论的概念向总量分析为转移。
庇古主张基数效用论,提出/效用可度量性0和/效用在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0。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新福利经济学则主张序数效用论,他们认为效用是由人的主观心理决定的,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千差万别,所以,就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对个人之间的福利大小作比较。
212偏好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中,人们往往用/偏好0来代替/效用0这个词,而/偏好0是效用的函数:如假定选择集(choice set)X是k维实数空间R K中一个非负的子集,如果行为主体对集合X 中的选择束具有偏好关系,而这些偏好关系又能满足完备性、自返性、传递性和连续性的假定(事实上,这些假定已经包含在/理性人0的预设中),则偏好关系就可以用一个连续的效用函数来表示,即存在一个函数u:X y R,使得x1>x2,当且仅当u(x1)>u(x2)。1961年,德列诺夫斯基在5社会主义理论:供思考的建议6中提出/国家偏好函数0的概念,认为国家偏好是一般福利函数的一个特例,并使之与个人偏好函数并列,作为社会制定的依据。213快乐
效用是衡量福利的有效工具,那么效用是否是惟一的工具呢,澳洲著名经济学家黄有光指出快乐是比效用更大的范畴,并认为快乐的东西一定是有效用的,但有效用的东西不一定是快乐的。由此提出只有快乐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理性。同时黄有光定义的快乐与西方功利主义者如边沁所定义的快乐不同。边沁的快乐其实就是效用,而黄有光的快乐则是更接近于/福祉0。陈惠雄同样认为快乐是人类行为的最终目的,但认为福利的内涵更加注重物质利益关系,福利只能是实现快乐的一个条件,而快乐是以广义物质消费为基础而又超然于物质消费的一种主观上的精神感受,这里的广义物质是指包括以光、波、文字、声音等物质为载体的包括所有物质、亲情、宗教活动等在内的信息传递活动。并认为偏好是人类追求不同快乐需要的表现,追求快乐则是人类所有偏好行为的本质规定。
214能力
阿马蒂亚#森提出以/能力0(capability)中心观取代福利的效用观:个人的能力是他所能做的各种事情的函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可以理解为一个功用矢量,在选择何种生活方式时,他可以在这些矢量中作出抉择。任何人可行的矢量集也就是此人的能力集。个人某些方面的能力对个人获得的效用水平是重要的,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则来自个人能力的培养和个人能力的提高。由于能力具有可量度性和可比较性,在信息充分的条件下它可以扩展为合理的社会福利函数。森还利用他的/能力理论0的分析方法,对贫穷和不平等的测定问题作出了出色的分析。
3福利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福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围绕着3个方面的命题构建起来的。第一定理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一个有竞争性的买者和卖者的经济体系中,是否有符合共同利益的结果?第二定理提出了公平分配问题,并回答这样的问题:在一个经济体系中,分配方案由有眼光的统治者制定,共同利益是通过市场机制得到呢,还是该市场机制必须取消?第三定理则讨论是否存在一种源于个人私利(即社会真正利益)的可靠途径来处理有关财富分配一类的问题。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如果所有的个人和企业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则竞争性均衡具有帕累托最优效率。
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指出自由放任会导致共同
#
559
#利益,这一思想来源于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0原理。亚当#斯密在5国富论6中提出了以下观点: (1)人类最主要的动机是自己的私利;(2)竞争的看不见的手自动地把许多私利转变为共同利益;
(3)因此,要使国家财富增长,最好的应是最少的干预。
勒纳等一些新福利经济学家还论述了实现/帕累托最优0在交换和生产两方面所需具备的条件:交换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生产的最适度条件就是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最有效地进行配置,从而使产品最有效地生产出所必需的条件;生产和交换的最适度条件是指同时满足交换最适度条件和生产最适度条件所要求的前提。
但是第一定理忽视了分配问题,第二定理则纠正了这种自由放任的分配中的不公平。
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假设所有的个人和生产者都是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价格接受者,通过竞争机制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均衡,前提是对个人和企业进行了适当的综合税收和转移支付。
第二定理提出了有关分配的问题,其中许多往往被当作基础性加以考虑:社会将怎样通过调节竞争机制达到商品的帕累托最优配置?收入的分配如何选择?怎样从众多的帕累托最优中选出最恰当的收入分配方案?
希克斯-卡尔多评判标准指出: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根据这一原理,的某项措施或立法会使一些人得益而使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损失总额,那么,可运用适当向得利人征收特定租税,以补偿受害者,这样做对任何人都没有不利而对一些人有利,因而增进了社会福利。
西托夫斯基提出了检验福利水平的/双重标准0:一方面考察在变革后是否有可能通过重新的收入分配使每个人都比变革前好,另一方面要观察从变革后再回到变革前是否已无可能采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使每个人都比变革前好。若出现第一种结果而不可能出现第二种结果,则新变革是可取的,反之则新变革不可取。
李特尔进一步提出了三重标准:第一,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满足了吗?第二,西托夫斯基标准满足了吗?第三,收入再分配适当吗?
伯格森、萨缪尔森等人在福利经济学第二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论。所谓社会福利函数是指社会福利与影响社会福利的各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社会福利函数是个人福利函数的增函数,与个人福利函数同方向运动,个人福利增加,社会福利也增加。只有在个人自由选择和/理想的收入分配0的条件下,社会福利才能达到最优均衡状态。同时,新福利经济学家认为每个个人对什么是合理收入分配有自己的偏好,只有从个人偏好次序中推导出全社会所有人的一致的偏好次序,才能从社会偏好次序中确定理想的收入分配。
阿罗则认为必须已知社会全部成员的个人偏好顺序,并且经过一定的程序从个人偏好秩序中归纳出社会偏好秩序,才能确立社会福利函数并解出最优极大值,而无条件的从个人偏好秩序推导出社会秩序是不可能的,阿罗的观点在福利经济学中被称为/阿罗定理0,也就是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
福利经济学第三定理:不存在满足普遍性、帕累托相容性、性和非性的阿罗社会福利函数。阿罗定理认为个人私自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无论如何必然存在矛盾,不可能在满足所有个人私有利益的前提下,逻辑地导出社会整体利益同时也被满足的结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使西方福利经济学陷入困境,也使西方福利经济学家们重新对古老的社会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寻找避免悲观的不可能性结论的方法。
4福利经济学的新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经济学家对福利概念及一些命题提出不同的看法,使福利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得到广化和深化,人们称之为后福利经济学或新新福利经济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他因对福利经济学、社会选择理论、发展经济学作出了贡献而荣获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阿玛蒂亚#森等人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导致不可能性结论的原因,即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只适用于投票式的集体选择规则,该规则无法揭示出有关人际间效用比较的信息,因而阿罗式的社会福利函数实际上排除了其他类型的集体选择规则,这样不可能性的结果就是必然的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实际上是揭示了采用序数效用的新福利经济学的缺陷。森的进一步研究表明,使用基数效用可以获得人际间效用比较方面的信息,从而可以得出一定的社会排序。这实际上表明了效用理论又存在着由序数效用向基数效用的回归趋势。
# 560 #森还指出新福利经济学中/价值免谈0(value -free)的原则会对许多可以运用的信息施加了,使得一些非经济事件如压迫、剥削等被排除在社会福利函数之外,而这些事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很大。这使得福利经济学的信息基础极为薄弱,也使得对社会福利的判断往往极不全面甚至出现许多错误。因此,福利经济学应该把基本价值判断(basic value judgment)引入研究领域,根据道德和政治等多方面因素来评价福利水平及其变化。的经济决策人也应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来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
在后福利经济学中作出巨大贡献的还有澳大利亚学者黄有光。加拿大的经济学家利普西和澳大利亚经济学家兰开斯特曾提出次优理论,认为由于各种,有的帕累托最适度条件得不到满足,社会福利也就达不到最优。能否通过各种方法使社会福利达到次优中的最大值就是次优理论的核心,但次优理论的研究表明,这种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种更多附加约束条件的帕累托最优,也是种退步的、零星的最优,并不意味着次优,反而对经济福利有破坏性。同时次优理论使经济学家处于两难境地:要么分析整个经济,对每一个问题进行考虑,使所有部门同时满足最优条件;要么就无所作为。这时,黄有光提出了第三优的理论,企图全面回答次优问题的挑战,以挽救福利经济学,这一理论主要是区分了可利用信息和管理成本,采取区别对待的原则,实行第三优;它吸纳了类似交易成本的运作成本的分析,区分不同信息拥有情况,采取不同原则,使得预期结果更为确定。
西方福利经济学是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效用理论有向基数效用论回归的趋势,效用理论作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两大支柱之一,相信它的发展必定会对西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12赵红梅,李景霞1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1M21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6-1141
122D uhs1L1A1,W hat is w elfare eco nomics?a belated answ er to a poo rly appreciated questio n1J21Internatio nal Journal o f So2
cial Eco nomics,1994,29(1):29-421
132Dale1W1J1,Applied welfare economics:di scussio n1J21
A merican Journal o f A griculture Eco nomics,1993,75(8):
782-7831
Reanalysing Welfare Economics
WA NG Xiao-ya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 logy,Xuzhou,Jiangsu221008)
Abstract:Welfare economic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ranches in M odern Western Economics.S ome core concepts and basic theories are c ombed,and the future de velopment tendenc y is probed.
Key words:welf are economics;basic theorem of welfare economics;development
(责任编辑李秋梅)
#
5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