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20:29
文档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教学重难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2.砂纸、铁丝、绳子、火柴、
推荐度:
导读钻木取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教学重难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2.砂纸、铁丝、绳子、火柴、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运 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 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教学重难点】

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

【教学准备】

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

2.砂纸、铁丝、绳子、火柴、有关钻木取火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据资料记载,古人吃的各种食物都是生的。因此,人的寿命都比较短,一般在二十岁左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生了一次特殊的现象。大约6000多 年以前,那时候,人们还没有学会取火的方法,传说,有一个国家叫做燧明国,他们国家的人偶然发现啄木鸟用又长又尖的嘴,在树木身上找虫子吃,由于虫子钻的 深,啄木鸟嘴巴够不上,只好用坚硬的嘴去钻,不料却钻出浓烟火种。燧人氏受到这个启发,就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的钻,并钻出火星来。为 此,人类就掌握了一种取火的方法。大家知道是什么方法吗?

对,钻木取火!(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活动一:猜想和验证钻木取火道理

1.提出问题。 

为什么“钻木”就能“取火”?你能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加以解释吗? 

2.引导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请大家先在小组内将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见解。 

(组内交流,集体交流)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

是呀,钻木取火就是应用了摩擦生热的原理。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是足够的氧气;二是达到可燃物燃点的温度。

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形成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就是摩擦生热。从热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就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板书:机械能→热能)

3、实验验证猜想。

(1)实验指导。

教 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四幅实验情景图,第一幅图是两个同学合作,一人压住木板,另一人用手钻钻木板;第二幅是一个学生正在搓手;第三幅是一个学生用砂纸打磨铁 条;第四幅是在黑板上摩擦火柴。你们可以任选一个实验去做,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把每个实验都做一遍。如果你们还有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法,不妨也试一试。老 师为同学们准备了木板、砂纸、铁条、手钻、火柴等实验器材,你们可按照本组所选的实验,到老师这儿领取实验器材。 

请各组同学先确定好实验方案,分好工,然后再开始实验。 

操作方法:

1)把报纸等易燃物放在桌子上或者地上,钻板放在报纸上

2)把钻杆的一端顶在钻板的孔里,钻杆的上端放竹筒,它对手起保护作用。

3)用绳子在钻杆上缠绕一圈,一人按住钻板、一人按住杯子,另外两人用力向两端来回的拉。

4)待到报纸上留下一些灰时,停止拉动。想办法吹着。

5)时间5分钟、到点停止,注意观察现象,并思考现象出现的原因。

(2)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验活动。 

(学生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3)学生汇报与交流。 

(简单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现在各小组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实验现象。 

活动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总结 

通过分析实验现象,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与钻木取火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 

小结:钻木取火的道理(出示课件) 

燃烧需要两个条件:一、足够的氧气;二、达到燃点的温度。 

钻木的时候因为摩擦会产生热量,当这种热量积累到一定温度,就会达到木屑的燃点,因为大气中本来就有足够的氧气,所以就点着火苗了……因此,钻木取火的实质是摩擦生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说,钻木取火的过程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

【本活动主要运用交流与思考、猜想与验证、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使学生初步养成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的情感态度。】

三、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钻木取火的道理是摩擦生热或者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有很多(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除此之外,你还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由汇报) 

【从生活经验出发,用能量转化的观点解释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学生回答,教师图片补充说明。    

结合课本54页的图片。

小结:古人利用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取到了火,为人类作出了贡献。可是,现在看来,机械能转成为热能,也有许多不好的一面。

四、自由活动,放飞想象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出现摩擦生热现象。那么,摩擦生热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不利的影响呢?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2.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与交流。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探索摩擦生热现象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讨论、思考解决的办法,提出自己的设想和建议,阐述观点,做出合理解释。) 

3.(对学生的汇报交流给予适当的评价)小结: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科学技术服务生活的同时,还要注意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消除这些负面影响,是值得每一个同学思考的问题。 

【本环节强调每个学生都应是学习的主人、问题的主人,给学生充足的、开放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甚至于解决问题,找到答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保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五、课后拓展活动 

1.引导课下探究的问题。 

学习这节课之后同学们想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谈想法) 

2.激发学生课下探究。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进一步探究: 

(1)机械能除了可以转化成热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2)机械能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多种能量? 

(3)对于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其不利的一面,我们该如何克服呢?

比如说:航天飞机在空中飞行的时候,与大气摩擦产生很多热量,要是不能很快的散发出去,会损坏飞机的。

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由于和地面之间的摩擦,也会产生很多热量,容易爆胎。

机器的部件之间相互摩擦也会产生很多热量,损坏部件

………………….

面对这些不利的影响,你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吗?

讨论解决。汇报。

小结:同学们真是非常善于动脑筋思考,能想到这么多办法。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对我们的生活既有有力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把不利变为有利。

其实,机械能不仅仅能转化为热能。还能变成很多其他形式的能量。大家有知道的吗?如电能、声能、光能等。(引导学生对每一种转化形式要举例说明)

摩擦起点:机械能转化成热能。拍手掌:机械能转化成声能。划火柴:机械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

【本拓展活动主要是对课堂探究活动的一个延伸,目的是进一步拓展探究空间,解决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以此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

新 课改倡导学生勤于动手和思考,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获取信息 的能力,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也将无从谈起。在本课中,我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报刊、网络,在此 过程中就会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然后在课上我又指导学生将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和分类,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 并加以利用,从小培养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动手的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有 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在《钻木取火》一节中,为了探究钻木取火的道理,我放手让 学生进行试验。学生有的合作(手钻),有的自己完成(搓手、用砂纸打磨铁条、摩擦火柴),同学们做完一个,又做一个,乐此不疲,有的同学甚至四个都做了。 还有的同学发现了自己的试验方法,如用手搓脸、火柴在桌子上摩擦。可见学生是乐于动手,巧于动手的,只要老师给他们提供充足的时间和机会。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2)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出注意事项。但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效率”而一味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演示步骤去模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指导学生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然后教师以语言为中介,帮助学生将实验现象概括为科学知识,再应用于实践,形成能力。如果就停留在动手操作阶段,学生只能做到理解,谈不上掌握和应用,也无从谈动手能力的提高。(5)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要做精要的评价。(6)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那么学生自己的探索和发现很可能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地获取知识。

三、注重学生交流表达的能力

自 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法。交流作为一种学习过程,是以思维为主,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主动完善认知结构,获得情 感交流;交流作为一种教学活动,它同实验、猜想等活动一样,引发认知结构的重组,积累合作交流的体验,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交流作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学 生在思考的前提下,主动与他人交换意见,感受同伴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对自己已有的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形成主动学习。

可 以说,本课很多问题都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解决的,对钻木取火的道理进行猜想时的交流、动手试验后对实验现象的交流、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的交流 以及摩擦生热现象对生活的不利影响的交流等。通过交流,达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通过交流,锻炼了学生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的能力;通过交流,同学 们抽丝剥茧,加深了对问题的认识;通过交流,增进了同学们的感情,培养了合作精神,进一步激起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四、培养学生生成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 堂探究中,学生在听了古人钻木取火的故事后,就会产生疑问:“钻木为什么会取到火?”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动手试验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学生观察了试验现象 后,又会产生疑问:“摩擦为什么会生热?”此时可引导学生向能量转化的方向思考。在知道了摩擦生热是因为机械能转化成热能以后,又有新问题产生了“机械能 为什么能转化成其他能量呢?”问题一个接一个,内容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不断探索。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学生只要能提出一个问题,就说明他在思考、在分析、在探究,只要能用心去钻研一个问题,就一定会有收获。

 

【板书设计】

 

7.钻木取火

 

机械能               热能

 
 

文档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

钻木取火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模拟实验;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教学重难点】理解钻木取火的道理,认识机械能与其他能量的转化。【教学准备】1.教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钻木取火的资料。2.砂纸、铁丝、绳子、火柴、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