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科 | 语 文 | 授 课 时 间 | 设计者 | 高麦莉 | |||||||
授 课 班 级 | 七年级 | 教授者 | |||||||||
课 题 | 散步 | 课时安排 | 两课时 | 课型 | 新授课 | ||||||
三 维 目 标 | 知识技能 |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揣摩含义丰富的语句。 | |||||||||
过程方法 | 学习本文,首先要阅读全文,整体感知;反复诵读,领会主题。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阅读散文,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 ||||||||||
情感态度 |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三代人互敬互爱的深沉的亲情美,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 ||||||||||
教学重点 |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的语句。 | ||||||||||
教学难点 | 领会本文表现至善至美的亲情美的主题以及对文章语言文字之美、情感意境之美等的欣赏与感悟。 | ||||||||||
教学方法 | 引导 诵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 ||||||||||
教学资源 | 与本文相关资料、课文朗读音频资料、图片 | ||||||||||
教学 步骤 | 教师活动 | 自备部分 | |||||||||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幻灯片出示一组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师述:有一种水,能让人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整天辛辛苦苦的工作,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他们年纪大了,孱弱的双肩已经不堪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 二:预习检查 1、简介作者。 2、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熬( ) nèn( ) 芽 咕咕( )叫 分歧( ) shà( )时 水波línlín( ) 3、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这里表现初春的田野充满生机和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三、配乐范读,感知全文 教师配《夜莺》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听读,进入情境。 四、自由朗读、自主学习 1、 散步的地点?(田野) 2、 课文写了几个人?主要人物是谁? (我 妻子 母亲 儿子; 我 ) 3、 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 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散步中发生了分歧,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消除了。) 五、合作探究 让我们把自己融入这个和谐的家庭中,用小组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探究下面问题: 在解决分歧中,文中的几个人物谁的权力最大?究竟听谁的,是由人决定的吗?(让爱作主) 六、课堂小结 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权利是没有大小的,一家三代在田野散步,表现出尊老爱幼,互相关爱的浓浓亲情,推而广之,人类的延续,社会的推进何尝不是这种爱的传递呢?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 鲜花献给可敬的人。(分组讨论进行) (多媒体展示):假如你有一束美丽的鲜花,请你把它献给文中的某个人物,你将献给谁?请选读课文,结合文中描写人物的言行和心里活动的句子,说说你鲜花给他(她)的理由。 我:(孝顺、 有责任心强) 我的母亲 :(宽容 、体谅、疼爱孙子) 我的妻子: (贤良、 孝顺) 儿子 ; (活泼、可爱) 2、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穿插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提示: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过渡语: “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从表面上看,“我”害怕他们摔着,其实也就是对老的尊敬,对小的爱护,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希望生命就像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 (最后一句话表现出作为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抚养下一代,绝不能有什么闪失,这正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同学们,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的一头,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让这个种美德在自己的身上绽放光彩。 二、 拓展延伸 1、 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停留在作者家中,还弥漫在每一个人的生活里,需要我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那你了解哪些亲情故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别人的,说出来与大家交流。 2、当我们闭上眼睛,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便呈现在我们面前,是谁在日落昏黄时,倚在窗前焦急地盼我们归家,又是谁在我们出门时,仔细叮咛;当然是我们的父母。 仿写:“爸爸妈妈是_______;我是_______。 三、中考连接 下面的这篇《母亲的菩提树》,表现的也是浓浓的亲情,但与课文相比又有所不同,你试比较一下,看看两文有哪些不同。 母亲的菩提树 俞彪 家乡老屋的后院里曾有一棵很高大的桂树,是母亲在我出生不久时栽种的。母亲称之为菩提树。 那时我身体瘦弱,经常生病,高烧不退。因为家里经济情况不好,生病的时候很少住院。每次发烧,母亲都会用一条沾湿了的毛巾放在我的额头,然后拿一炷香匆匆来到后院的桂树下点燃,跪下向神祈祷,让菩萨保佑我平安无事。或许是我的命大,或许是母亲虔诚的祈祷感动了上苍。每次我的病都能奇迹般地好起来。 母亲极是感动,对桂树越发地敬重起来,细心照料它,而且每遇大事,母亲都要来到桂树下面,烧上一炷香,许愿一番。 读书的时候,到了夏天,天气燥热,我耐不住屋里的高温,便把煤油灯和书桌移至桂树下温习功课。因为白天桂树宽大的枝叶遮住太阳,桂树下一片清凉。我一边作老师布置的作业,一边听桂树的枝叶在微风轻拂下发出轻微的响声,仿佛在我的耳边唱着一支动听的歌曲。 在我复习功课的时候,母亲每次都陪在我的身旁,用一把大蒲扇给我扇风,驱赶蚊虫。煤油灯的光亮照在母亲的脸上,我看见母亲满脸的皱纹和疲倦。但母亲始终微笑着,一副很欣然的样子。母亲一边给我摇着蒲扇一边对着桂树,嘴里轻轻念着:“菩提树,我儿读书这么用功,您可要保佑他考中大学……”今天,每当回想当年的情景,我都非常感动,为我善良的母亲。然而母亲的菩提树终究不是万能的,它虽保佑我考进大学,但它却不能保佑我的姐姐从病魔中逃脱出来。我的大姐就是在满院桂花飘香的季节离开了人世。 桂树于母亲来说,不仅是保佑我们一生的神的象征,而且母亲还能从它身上取得许多有用的东西。到了八月,桂树上开满了桂花,风儿吹过,地上落满了缤纷的花瓣,母亲把它们扫起,晒干,做成桂花茶,供我们饮用。母亲说桂花茶清凉解毒,常喝人不会生病。我不知是否有此一说,但每次喝桂花茶,都觉得清宜爽口,香甜无比。 大学毕业后,我在离家遥远的城市工作,而后又去了南方闯荡。虽然我已长大成人,可是母亲却一直对我放心不下,牵肠挂肚,每次来信,问寒问暖,信里说:“后院的桂树已经砍去,我虽不能去桂树下为你烧香求愿了,但每日在心里我都为你祈福,愿你平安地出去,平安地回来。” 那一刻,我热泪盈眶。原来母亲的桂树早已种在她的心里了…… 四、课堂小结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让我们随着《家和万事兴》的曲子,沿着心灵的轨迹完成了一次愉悦的旅行,在旅行中,我们体会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就让我们的小家永远亲情洋溢,让我们的“大家”永远爱意无限,让我们的心灵之舟在“家”这片海域里有所归依,没有终极----- 结束曲:《家和万事兴》 | ||||||||||
作 业 | 1、 熟读课文,识记字词。2、 完成练习册。 | ||||||||||
板 书 设 计 | “我”委屈儿子 (尊老) 互 和 温馨 敬 谐 和睦 散步 互 相 责任 爱 处 母亲依从孙子 (爱幼) | ||||||||||
教 学 反 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