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09-25 16:22:39
文档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3年,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7号)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全区34所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报送的“2014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和“2013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在全面系统分析数据
推荐度:
导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3年,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7号)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全区34所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报送的“2014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和“2013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在全面系统分析数据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2013年,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7号)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全区34所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报送的“2014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和“2013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在全面系统分析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治区高职教育实际情况,形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说明:《内蒙古自治区高职教育质量2014年度报告》文中所列数据均来源于34所设置高职院校“2013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及质量报告,数据采集时间为2012年9月1日至2013年8月31日。

按时间纵向对比数据来源为“2012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及质量报告,数据采集时间为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

1.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1.1高职院校数

截至2013年9月,自治区设置高等职业院校34所。

按照举办方分布:教育部门主办23所,占67.6%,企业主办1所,占2.9%,部门2所,占5.9%,民办8所,占23.5%。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4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11.8%,自治区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学校7所,占20.6%。2011年及以后招收高职学生,即2013年无毕业生学校5所,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5月教育部备案,尚无数据。

1.2办学规模及生源

自治区设置高职院校共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130628人,比2012学年减少2135人。校均规模3958人,其中普通高中生源占84.45 %,中职起点在校生总数占13.57 %。其他生源占1.98%;

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人数在5000人以上的11所,占33.3%,3000-5000人的5所,占15.2%,3000人以下的有17所,占51.5 %。在校生最多的学校是呼和浩特职业学院,12227人,最少的是赤峰职业技术学院,有高职在校生38人。

1.3办学经费

说明:此项内容中的数据采集时段为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数据平台经费收入和支出统计时间节点均为财务决算年度)

本年度自治区设置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总收入为309,627.711 万元,其中,学费收入82,361.341万元,占26.6%;财政经常性补助收入154,441.875万元,占49.9%;和地方财政专项投入为61,199.868万元,占19.8 %;社会捐赠570万元,占0.2%。其他收入11,054.627,占3.5%。如图1-1所示。与前两年度办学经费投入情况比较如图1-2

年度办学经费总支出及其构成:自治区设置高职院校经费总支出为314597.329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22,661.367万元。其中,日常教学经费39099.201万元,占12.4%,比上一年度增长5848.759万元。其中实(验)训耗支出2072.715万元,占6.6%;教改研究支出3698.415万元,占1.2%,比上一年度增长105.625万元;师资建设支出4976.570

1.4基本办学条件

34所设置高职院校基本办学条件如表中所示,按照学院类别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对比,百名学生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座位数均较高,如表1-2所示。但各院校基本办学条件不平衡,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及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生均办学条件均较高,但其他盟市属地、民办院校和新办院校偏低。

表1-1 2012-2013学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办学资源表

指标 单位 2012年 2013年

1 生师比 — 14.3 13.56

2 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 % 46.

3 47.2

3 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 天 1

4 16

4 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 % 25.18 23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元/生 90.83 10403.94

6 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 学时/生 115 110

7 生均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习时间 天/生 45 49

说明:本数据为25所院校平均值。

2.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2.1 调整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引导院校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

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大力发展与自治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围绕自治区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冶金建材、能源利用、新材料和具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了与之要求相适应的专业体系,专业结构更加满足自治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治区教育厅通过招生规模、新增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评估、品牌专业评审等手段,引导各院校优化专业结构,根据就业和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在校生和招生规模,在重点建设和发展体现学校特色的龙头专业基础上,形成支撑专业群,使院校均衡、协调发展。

2.1.1专业结构与规模

2012-2013学年,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涵盖了19个大类,涉及66个专业类别,

图2-1 2012-2013学年内蒙古高职院校专业大类分布

本年度34所高职院校不招生专业合计131个,重复率较高的专业是计算机网络技术(4)、计算机应用技术(3)、计算机多媒体技术(3)、计算机信息管理(3)、物流管理(3)、体育教育(3)、文秘(3)等专业。

在开设专业中,专业布点较多,排在前5名的专业大类分别为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教育、财经、土建、艺术设计传媒等,这几类专业的在校生数也较多。专业布点较多的专业有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等,如表2-1所示。在校生较多的专业主要有机电一体化技术、护理、会计电算化、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等,表2-2所示。在校生较多的专业报到率、就业率统计如表2-3所示。本年度自治区毕业生总数为43423人,就业人数39357人,就业率为90.%。毕业生就业率为100%的专业一般为人数较少的专业,专业毕业生人数在80人以上的就业率为100%的专业有金融与证券(174人)、园林技术(149人)、工程测量与监理(142人)、公路监理(98人)、游戏软件(81人)。

表2-1 2012-2013学年内蒙古高职院校设置重复率高的专业排名

排名专业名称设置该专业的

院校数

招生该专业的

院校数

设置该专业院

校比例(%)

1 计算机网络技术19 15 57.6

2 计算机应用技术17 15 51.5

3 物流管理16 13 48.5

4 建筑工程技术1

5 14 45.5

5 会计电算化15 13 45.5

6 机电一体化14 14 42.4

7 酒店管理13 11 39.4

8 工程造价12 12 36.4

9 电气自动化技术11 11 33.3

10 旅游管理11 9 33.3

表2-2 2012-2013学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多的专业排名 排名专业名称在校生人数占全区在校生数比(%)

1 机电一体化技术8311 6.4

2 护理7677 5.9

3 会计电算化7619 5.8

4 建筑工程技术6722 5.1

5 工程造价4131 3.2

6 电气自动化技术3131 2.4

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2941 2.3

8 学前教育2751 2.1

9 应用化工技术2740 2.1

10 会计与审计2561 2.0

表2-3 2012-2013学年内蒙古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多的专业报到率、就业率统计

序号专业名称报到率(%)就业率(%)

1 机电一体化技术96.05 92.93

2 护理94.79 97.24

3 会计电算化94.97 90.9

4 建筑工程技术94 92.34

5 工程造价96.03 93.54

6 电气自动化技术96.91 87.67

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98.34 86.46

8 学前教育94.97 96.54

9 应用化工技术90.62 .04

10 会计与审计.82 96.72

2.1.2各院校专业在校生及招生、就业等存在异常的情况

对各院校专业分布体现的各专业在校生人数、2013年招生计划、录取和报到,毕业生就业等数据进行分析,有18所院校相关数据异常(数据异常标准:专业在校生占全部在校生比例超过30%;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于60%;2013年招生有计划,但报到人数不足(含)20人的专业和2013年无招生专业)。其中:公办12所,分别为:锡林郭勒职业学院、兴安职业技术学院、通辽职业学院、科尔沁职业学院、阿拉善职业技术学院、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院、内蒙古职业学院、内蒙古体育职业学院和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民办5所,分别为赤峰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北方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丰洲职业学院(青城、中山)内蒙古美术职业学院和内蒙古经贸外语职业学院。

2.1.3重点或特色(品牌)专业建设

为了引导高职学校发挥各自优势,办出特色,自治区大力开展品牌专业建设,制定了自治区和学校两级品牌专业建设标准,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本年度新增自治区品牌专业16个。

案例一: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资源库建设”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根据国家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突出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职业证书。会计系注重课程资源建设,于2010年与呼和浩特弘证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开展会计实训教学资源库建设。2012年共同开发实训教材,在会计账套的设计中注重岗位要求,突出专业特色,使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及纳税申报表等方面,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形成了符合国家和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突出职业素质、 职业能力、职业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

2.1.4课程建设与质量

2011-2012学年,自治区33所高职院校共开设课程12935门。建设自治区精品课程44门。除了精品课程以外,还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编写教材、改革内容、课证融通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国家、自治区和学院三级精品课均为校企合作开发和建设的课程,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由公办院校承担建设任务,本年度民办院校新增2门自治区精品课程。

2.2 以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为抓手,从和资金方面引导高职院校培养、引进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加强“双师”教师队伍建设

本年度结束了第二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全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第一轮的规范和第二轮的建设,队伍的规模、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各院校普遍建立了“双师”素质教师奖励机制,增拨“双师”素质教师专项培训经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实施 “双送”和“双挂”工程,即送教师到高校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送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实践技能锻炼,增强实践能力;专业课教师到企业挂职,了解熟悉企业,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学院挂职,参与学院的专业建设,讲授实践技能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通过定期到企业向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学习、参加企业的技术培训、在企业兼职,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水平、教学能力。企业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为学生讲授技术理论和指导实践教学,学校部分专业的核心课程均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他们把多年的实践经验及前沿信息引入教学,对青年教师起到了传帮带作用。校企密切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培育形成了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2.2.1师资队伍数量级构成

截至2013年9月,任课教师总数11355人。其中专任教师7427人,占任课教师总数的65.4%;校内兼课人员995人,占8.8%,校外兼职教师1788人,占15.9%;校外兼课教师1145人,占10.1%。其中,校内专任教师的数量,公办院校明显高于民办院校;校外兼职教师数量,示范、骨干院校高于其他院校;校外兼课教师数量则表现为民办院校偏高。

自治区设置的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约占有31.51%,中级比例33.42%,初级占18.93%。如表2-7所示。学历(学位)结构为:博士研究生0.74%,硕士研究生34.46%,本科(大学)46.68%。自治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47.31%,在所有教师中所占比重最大。因此,继续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是自治区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双师”素质比例为47.21%,比上一年度增长0.9个百分点。其中,12所院校达到50%以上,比例最高的学校是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为81.22%。就“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而言,示范性院校高于非示范院校,公办院校高于民办院校。

案例二:乌海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双实践”活动,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寒假开始实施假期“双实践”活动,即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假期专业实践活动。学校成立“双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对实践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指导教师、安全保障、实践资料等要求形成文件,各系按学校的要求具体安排实施,并将具体安排报学校教务科技处。在实施过程中,各系对实践学生分配实践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巡回检查指导,教研室主任和系主任负责整个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检查,学校“双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分别分配到各系指导检查“双实践” 活动落实情况,确保实践活动的成效。学生和教师实践结束后,要有实践单位出具的实践证明和实践鉴定,并提供实践详细资料和实践报告。学校对学生的实践进行评定,合格的给予0.5学分学业成绩,并组织参加实践的教师进行实践汇报,交流实践经验。学校每学期对“双实践”活动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给予表彰。

学校“双实践”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于2012年将学生的假期专业实践活动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教师假期专业实践活动仍以培养双师素质教师为主。“双实践”活动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以及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2.3 以技能培养提高质量,以质量提高吸引力,形成出口畅带动入口旺的招生就业良性循环

2.3.1招生与报到

2013年全区高职高专计划招生62284人,其中,普通高中生源占42211人,三校生单招

非示范性院校和民办院校约6和4个百分点。示范性院校新生报到率增长了2个百分点。

2013年我区继续实施单独招生试点工作。由“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示范和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院校内蒙古建筑专业技术学院、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院校开展了2013年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共招生1665人,比上一年度增长860人,其中内蒙古建筑专业技术学院招生560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招生200人;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招生105人;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招生800人。

2.3.2就业

自治区高度重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过职教集团、校企合作、毕业生供需洽谈会、大学生创业园等多种形式积极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与区内外企业建立了广泛的校企合作关系,利用网站、媒体、校友会等各种渠道发布就业信息,加强就业指导课建设,规范就业服务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各院校均制订实施了新的毕业生跟踪调查表和社会满意度调查表,组织开展毕业生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反馈,跟踪和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和质量,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满足用人需求。

2013届全区高职毕业生总数为43423人,9月1日前就业数39357人,平均就业率为90.%。2012届学生在12月31日前就业率为94.81%。2013届毕业生比2012届毕业生就业率约低3个百分点。根据各院校毕业生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较上一年有所增长,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增长2.8个百分点,对母校的满意度总体较高,较上一年增长1.6个百分点,自主创业比例略有增长。

表2-4 毕业生就业“计分卡”

指标 单位 2012年 2013年

1 就业率 % 93.7

2 90.

2 月收入 元 2175 2190.2

3 理工农医类专业相关度 % 76.1 78.9

4 母校满意度 % 90.9 92.5

5 自主创业比例 — 2.

6 2.9

6 雇主满意度 % 86 88.5

7 专业大类月收入 元 2046.8 2229.4

说明:统计数据来自22所设置高职院校。

案例三:毕业生创业与发展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创业:李新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2008年创办鄂尔多斯市新杰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新杰投资集团实力雄厚,注册资金5100万元人民币,拥有总资产6亿多元人民币,其中固定资产2亿多元人民币,拥有员工150人。公司管理层确立了“以房地产为龙头,并介入建材贸易市场,同时积极进行资本运营、将形成房地产、商贸运作并举的产业结构”。李新魁创业成功后不忘母校的培育,始终关心母校的建设发展,注资100万元在母校设立了新杰励志爱心基金会。创业以来,以一流的技术能力及人性化的建设、管理理念,高质量地完成多个项目工程。在未来发展中,他将秉承“立足鄂尔多斯市,面向整个内蒙古”的发展战略,不断拓展业务,开发市场潜在需求,进一步挖掘人才,培养职业经理人,力求以多元化发展新杰集团,打造“新杰”新品牌,为内蒙古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毕业生自主创业:史磊,2010年毕业于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食品工程系,所学专业为粮食工程,现为榆林市盛祥天地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榆林市榆阳区天地众和商贸有限公司执行经理。在从事销售工作两年后决定自主创业。2012年1月份,在陕西榆林市场开始创业计划:注册公司、建设团队、营销规划。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的道路上,经历了坎坷,但从未放弃,带着自己的团队坚持艰苦创业。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产品打开了销路。2012年,代理的广州饮料榆林地区总销量达到了500万元。2013年接收了汇源冰糖葫芦汁这款产品,并签订年度任务150万元。与呼和浩特美好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接收了国内最畅销的馍片——新家园。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优秀毕业生:王鹏飞,1984年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巴彦高勒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03年考入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就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先后获得学院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及荣誉,荣获“全国首届鸣远杯化工职业技能大赛”个人二等奖。2006年该同学顺利毕业,进入美克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成长,于2012年6月份被任命为美克化工公司化工一厂工艺工程师,全面负责BDO装置生产技术管理工作,期间参与3项项目:《B3D气体换热装置改造技术》、《蒸汽喷射器改造技术》、《四氢呋喃储罐保冷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专利。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成长:廖丽娟,女,“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2008届毕业生,就职于内蒙古北方重工集团公司。两年后她的专业优势就在企业实践中凸显。2010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职业技能大赛选拔赛,她获得“维修电工”赛项第一名;2011年,

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她又夺得“维修电工”赛项第一名,同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总工会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12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第五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她再勇摘“维修电工”赛项第一名的桂冠,并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金牌工人”,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3年,全国总工会授予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自主创业:2010年,学校与省外高职院校开展师生交流活动,爱动脑筋肯钻研的生物工程学院微生物技术与应用专业学生卜玉玲和一位老师被派往河南信阳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习食用菌栽培,正是这次学习,促使他走上了创业路。他提起在他的家乡有很多闲置的大棚,如果能有懂技术的人带着农民一起种菜,一定行得通。卜玉玲的创业想法得到了学校支持,学校还腾出专门的实训室让他搞食用菌栽培实验,并帮助他组建了食用菌栽培协会。毕业后不久,卜玉玲联合2名同学在离家不远的西陶思浩村租下了12座大棚,开始栽培蘑菇。经过几年摸爬滚打,他的创业路越走越宽,赢得当地各部门的大力支持,蔬菜大棚规模扩大到30个,员工超过20人。他还创办了呼和浩特市仙之恋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80多户农户加入,并申请了商标“仙之恋”。 目前,作为呼和浩特“仙之恋”农民果蔬合作社理事长的他与呼和浩特市维多利超市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他种植的蔬菜、水果已经直接送往超市的专设展柜。201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报》、《内蒙古日报》记者对次进行了专题采访报道。

2.4 深化与行业、企业的有效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素质,增强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社会适应性,直接为提高社会生产力服务

目前,全区有校内实训基地1742个,建筑面积总数为931255平方米,设备总值2156941.4万元;生均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为910时/生。校外实习基地1985个,年均接待学生量81751人次,其中接受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22688人次;接收应届毕业生就业10746人。

各高职院校都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实施 “订单式”、“定向”、 “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做到了“六个共同”,即共同构建基于企业的课程体系,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内容,共同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共同管理和教育学生;实现了“四个结合”,即“教学与生产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同时,本着“校企合作、互惠共赢”的原则,各院校采取以学校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各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纽带,建立了形式灵活、运作有效的产学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职工培训、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多形式、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探索,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主动到企业中寻找课题,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课题为纽带,促进产学结合,通过校企合作,联合攻关,既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也提升了教师的 “双师”素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巩固了产学结合长效机制。

案例四:校企合作案例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车辆工程系陕汽班“2+1”人才培养方案中,植入了陕汽文化、陕汽重卡构造、双燃料发动机技术等6门企业特色课程,企业培训师作为兼职教师到学院讲授相关课程。企业的“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 既加强了校企联系,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让订单班学生实现了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到目前为止,包职院有“订单班”北奔班、陕汽班、博世班、奇瑞班和中世汽车物流班5种,培养订单学生531人。2013年又招录陕汽班37人、奇瑞班55人、中世国际汽车物流班66人。“订单班”为企业提供了人才保障,学生也获得了企业的信任和好评。2013届中世汽车物流班毕业生顶岗实习结束即有3人成为工段长,6人成为班组长,1人成为人事专员,占中世汽车物流班毕业生的20%。

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8月以冶金技术专业为主与大唐国际再生资源公司合作,共建“高铝资源学院”。 2013年“高铝资源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1+0.25+1+0.75”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内进行基础课程学习( 1学年);学生在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行轮岗实操(0.25学年);在校内进行专业课教学,采取项目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1学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0.75学年)。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评价学生。校企合作开发课题,开展实用技术研究。冶金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展科研工作,双方共同开发了“粉煤灰利用项目的分析方法”等6项课题。 “高铝粉煤灰制备隔音微晶玻璃工艺与性能改进和工业推广的研究”等四项课题立项。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利用我院100KV•A矿热炉设备进行“粉煤灰球团烧结冶炼铝硅合金”实验,取得成功,并应用于产品生产过程。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是学院的“厂中校”和“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基地。2013年学院有48名专业教师人进入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有260名学生到大唐国际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

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二级学院-铁道学院与呼铁局合作,承担“呼铁局签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毕业生专业补强培训班”的铁道交通运营管理、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通信信号、铁道车辆四个专业及机电、经法学院等专业的490多名学生岗前培训任务,根据企业需求,加强了《技规》、《安规》、《事规》等课程的讲授。参加补强培训的学生全部被呼铁局录用。

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建成全国首个流程级新型煤化工教学工厂。化工、煤化工生产工艺常常伴有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等危险因素,企业对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尤其是一些大型现代化工企业,生产线设备实行自动化控制,对于企业新员工和实习学生来说是只能看不能动。学院本着“以企业化理念建学习型教学工厂”的宗旨,坚持实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相结合、实训装备的硬件与技能训练仿真软件相结合的原则,按照系统规划、工艺再现、流程原貌、参数仿真、冷热模态结合、操作动态反馈,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设计思想,与神华集团下属现代煤化工企业合作自主研发,建成了“煤化工教学工厂”。煤化工教学工厂的建成填补了国内大型煤化工实训装置的空白,是全国高校中首家针对60万吨新型煤气化制甲醇工艺的教学工厂,具有首创性,领先性。

2.6 建立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引导院校深化管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建立高等教育年度质量报告的通知》(内教高函[2012]48号)明确了自治区高等院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去年6月至今年9月,自治区高等教育质量报告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编委会,将自治区高等教育及各院校年度质量报告编辑出版,编印了《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1、2012》,包括本科卷和高职卷,正式发布。在今年召开的“全区高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座谈会”上,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总结和系统梳理2012年度报告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规范今年的工作和报告内容要求,突出数据信息纵向对比和特色、典型案例的提炼,加大了质量报告的决策数据佐证和优秀成果借鉴作用。

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抓手,不断推进高职院校的管理改革,以监测评估规范管理,以管理促改革发展。通过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思想更加巩固,更加重视内涵建设,基本办学条件得到全面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扎实推进,我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工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更好地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各院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初步形成了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参与、内外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外部监控主要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综合评价、向社会公布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平台、年度质量报告和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等渠道接受社会监督评价。学校内部以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为核心,形成了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监控和考核”,同行评教、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的“三方评议”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案例五: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复合型”学分制的实践

为了推进适应多元化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2007年以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研究与探索中不断推进学分制管理制度改革,拟订实施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全院统筹,创造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2011年,在取得大量基础性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申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并成功获准立项。同年被自治区教育厅选定为学分制试点院校。在考虑学分制实施相关条件成熟度及推广价值等因素,最终选择在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复合型”学分制试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央财重点支持专业、教育部教学改革试点、自治区品牌专业,也是学院招生和在校生人数最多的专业。配合学分制的试点实施,我们制订了《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分制改革的实施方案》、《内蒙古建制职业技术学院学籍管理规定(试点班)》、《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课程重修的有关规定》、《学分制试点班导师的条件和职责》、《学分制试点班学习手册》等一系列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修订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3年,“复合型”学分制在建筑工程学院全面实施。经过2年多的实践表明,实行“复合型”学分制管理,使学校能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使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的培养落到实处,有力地保证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6通过国家示范(骨干)、自治区示范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

自治区现有国家示范(骨干)高等职业院校4所, “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6个,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项目39个,这些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和推动了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2013年启动了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确定了8所立项建设单位,构建了国家示范(骨干)、自治区示范两级改革创新引领、辐射带动全区高职院校平衡发展的新体系,深入推进全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同时,建立高职院校发展长效机制,推广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经验和成果,带动自治区高职院校整体发展和提升。

3.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不足及下一步工作思考

3.1存在的不足

2013年,在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指导下,我区正处在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的关键发展期,对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亟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需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实践,改进、完善,更好地为自治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1)职业教育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理念不够先进,对经济形势走向、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的变化反应不够敏捷,专业设置与本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培养的类型、层次、结构还满足不了需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不够紧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建设、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尚不完善。中职、高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通道还没有通畅,不能满足学生继续学习和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3.2下一步工作思路

1) 通过专项建设推动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提升

通过国家示范(骨干)、自治区示范校建设专项、以及“财政支持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在我区的实施,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创新机制,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大力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2)通过国培和自治区培训项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十二五”期间全区高等职业院校骨干教师素质提高的国家、自治区培训规划,以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理念、专业实践能力、课程开发、教科研能力提升为重点,广泛开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训,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促进全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加大力度培养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创造良好工作条件与发展空间,激励教师提高教学与科研水平。

3)通过职教集团、应用本科试点,搭建职教立交桥

探索构建我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自治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发展型、创新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已经建成的职教集团,进行中高职衔接培养试点;制定高职本科教育试点方案,在全区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中遴选部分重点专业,尝试中职-高职-应用本科的培养模式,为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进行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文档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

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2014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2013年,按照《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精神和《关于报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4)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3〕227号)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以全区34所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报送的“2014年度教育质量报告”和“2013年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为依据,在全面系统分析数据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