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宗教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重要基本国策。当前,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其中文明乡风的构建必须重视农村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农村宗教信仰意义在哪里?其问题在哪里?······对此,我们就济南市柳埠镇四门塔附近的苏家庄村
四门塔、苏家庄地理位置 图1
(如图1)的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调查,希望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农村宗教信仰,自由、有序发展。
关键字:农村 宗教问题 宗教信仰
引言:
世界性三大宗教为教、教和佛教,而其它宗教则主要为民族性宗教或地域性宗教。中国人习惯上称中国有五大宗教,即天主教、教(指新教)、教、佛教和道教。
据调查,在全世界 2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65 亿人口中,教众信徒已超过 50 亿,分别归属于 2000 多个宗教派别,其中教信徒 22 亿,教信徒 13 亿,佛教信徒 3 亿。
我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教、天主教和教。 我国 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 就当前信教趋势而言呈现年龄由大向小,学历由低到高,区域由农村走向城市的发展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有优势比重,农村宗教信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将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联想在一起,虽然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有本质的区别,但从人们的态度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宗教不正常发展所带来的问题及影响。
苏家庄村位于济南市东南方27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小山村。自唐朝以来此处宗教信仰就比较兴盛,此处有一座专供拜佛的塔——四门塔。虽经历多个世纪的风雨,多次修葺,此塔依然耸立。
到底这个宗教信仰氛围浓厚的村子有着怎样的神秘面纱等我们去揭晓呢?我们走进苏家庄······
1、调研的基本情况说明
1.1调研的意义
农村的宗教问题是我们生活中隐藏着的重大问题。首先,作为人的一种感情,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正常的宗教信仰影响人们向善,对于维持家庭,民族感情起到重要作用。第二,有利于落实宗教信仰自由,为我国农村宗教事业的自由、有序发展提供经验教训。第三,宗教问题的发现解决,有利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稳定,促进我国全面发展,积极推进和谐社会的建立。第四,对以后的农村宗教及相关社会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1.2调研的范围及现状
左图是本调研范围,位于济南市柳埠镇苏家庄村,这个村子位于南部山区,是典型的山村,俗话说的好,有山就有庙。这里最出名的就数四门塔了,且四门塔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景区,参观祭拜的人就更多了。
村有住户100多家,人口300多人。经济不是很发达,生活水平也很一般。靠山吃山,这里一般发展果木,采石等业。这里有了四门塔景区,旅游业也发展的很快,相关的古董,餐饮,佛教业等也迅速发展。比起平原地区,这里信仰宗教的人确实要多上很多,而且宗教信仰多样。
1.3调研的手段和方法
调查过程中 图2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我们采取了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查阅文献相结合的方法(如图2)。
为了更好地了解实际状况,得到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先进行实地观察和无结构式访问,同景区管理部门,商家,景区内外人群,村民等进行了深入交谈。同时对一景区工作人员进行了专访,一边从那里得到更多的信息。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统一的“关于现在村民宗教信仰调查问卷”,采取随机发放的形式。对于文化水平低、无法完成问卷的被调查人,我们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并在每份问卷中注明。问卷共发放了120份,有效回收率为95%。
2、现象调研及分析
2.1初到四门塔
我们四人一行,坐了近40站的车到达目的地——四门塔。四门塔并不在村中,而是坐落在村西的凤凰山上。我们是近中午到的,虽然是周日,我们发现四门塔景区的游客并不太多,烧香拜佛的更见不着几个。我们在山脚就听到了佛音,那犹如水一样清澈的梵音,我们久久没有说话,生怕破坏了这一切。
走过两个类似牌楼的建筑是一条甬道,道路两旁是小商贩,占卜,算命的。我们从一算命的人那里了解到一些四门塔的历史和一些重大事件:
正门对的是神通寺(如图3),神通寺,隋代之前称朗公寺,以其创始人朗公而得名。
四门塔正门 图3
僧朗,俗姓李,是佛图澄的高徒。他原在关中讲学佛经,后来山东,在泰山南北,宣扬佛法。后来朗公成为一名政治和尚,辅佐南燕的国师。同时,在慕容德的帮助下,朗公寺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自此,朗公寺便成了山东的佛教中心,盛极一时。直至北周保定(公元561年)以后,在周武帝大规模的灭佛运动中,朗公寺和其他寺院一样,遭到洗劫而一度荒废。
隋代,文帝杨坚笃信佛教,朗公寺再次得以发展。杨广之子河南王为神通寺檀越,兴工复建,神通寺恢复到了相当规模。文帝送舍利于三十座寺院,勒令高僧法瓒送舍利于齐州神通寺,并令其为主持。
她还说,我们看到的四门塔便是法瓒送舍利所建之塔。
盛唐时期,神通寺达到了鼎盛,之后就衰败了,历经1600多年的变迁,盛极一时的“神通寺”如今已不复存在。现在的四门塔景区是在其原址上根据历史记载复建了部分建筑,但由于缺乏详细记载和建筑图画,其规模难以与过去相提并论。
四门塔对于当地以及周边的的宗教信仰影响还是很大的,很多信奉佛教的人都来这里祭拜,这的和尚也经常做法事。
2.2详细了解宗教信仰情况
2.2.1调查涉及的人群
考虑到很多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涉及及分析如下(图4):
01.您的年龄? A. □18-25岁 B. □25-35岁 C. □35-45岁 D. □45-55岁 E. 55-65岁 F. 65岁以上
调查对象年龄分布 图4
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调查,我们发现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有26.3%的村民信仰宗教,而这些村民中间有53.3%信奉教,36.7%的人信奉佛教,信奉其他宗教的人占10%。这个结果很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一个佛教圣地竟然有这么多的徒。
在除教之外的其他宗教中,我们发现55周岁以上的信仰者占到42.9%,这部分多数文化水平较低。而18-35周岁和35-55周岁各占28.6%,而18-35周岁的信仰者,大多数又集中在18-25周岁。
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老年信仰者主要是文化水平较低,甚至很多信徒都是文盲,思想较保守,寄希望于神明。而中年信仰者多是希望事业兴旺,家庭和睦。而年轻的信宗教的也不少,大多是由于学习、工作、生活压力过大,希望通过信教来摆脱。
2.2.2宗教在不同阶层表现
为了解不同阶层宗教信仰情况,我们设计问题如下(分析见图5):
04. 您的职业是 A. □务农 B. □工人 C.□复员军人 D□.其他
05.您的学历 A. □初中或以下 B. □高中/中专 C.□大专 D□.本科 E研究生或以上
宗教信仰不同阶层 图5
据我们统计,就各阶层来说,农民和工人占信仰宗教人数的绝大多数,这也反映了越是生活条件不理想的阶层,越是需要宗教精神支撑。而按学历来说,初中以下文凭的占信教人数大多数,这说明人们越是接触科学知识少越是相信神秘力量,或是感觉到相信神秘力量的重要。我们还发现本科学历信教人数也产生一个小高峰,我们分析为,现在就业压力、生活压力困扰着年轻人,使他们产生依托宗教来放松、解脱的想法。
2.2.3宗教的信奉方式
对于宗教的信仰方式我们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了了解(分析见图6-8):
12. 您来庙的祈拜供奉方式是(可不填)A. □供香 B. □上贡品 C.□磕头 D. 捐钱 E. □其他 ;
14.您来庙的结伴方式 A. □自己 B. □家人、亲戚、同族 C.□同学 D. □其他 ;
19. 您在家的祈拜方式是(可不填) A. □供香 B. □上贡品 C.□磕头 D.□其他
在家记载庙祈拜方式统计 图6
关于宗教信仰方式,我们了解到无论是在家祈拜也好还是在庙里祈拜也好,方式都是多样的,而且,很多宗教祈拜方式每次都需要好几种,最主要的方式是上香和磕头,在庙里捐钱的方式也挺常见。
这说明宗教信仰虽有一定规范,但也不尽相同,人们的大多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听其他人比如说神职人员的话进行祈拜。
来庙的方式统计 图 7
在去庙里祈拜的时候由谁来陪伴这个问题上,我们了解到,一般是自己或是有家人、亲戚、同族的人陪伴的情况比较普遍。也就是说,宗教信仰也有它隐秘的一面,很多人还是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拜过佛、祈过愿。
11.您来庙祈拜频率是 A. □每周 B. □每月 C. □偶尔
18. 您在家祈拜频率是 A. □每天 B. □每周 C. □一月一次 D.□从不,佛像只是放在那里,展示信教
来庙及在家祈拜频率 图 8
从来庙和在家祈拜的频率整体比较来说,在家祈拜的频率整体高于去庙里祈拜,这有许多原因,比如说,离庙宇较远、交通不便、隐私问题等
当然,我们还了解到,有些家庭从不祈拜佛像,佛像只是放在那里,展示信教。一开始我们有点不理解,为什么供奉神明而只是形式呢?后了解到要么是上一辈信奉而这一辈不信,要么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不信不踏实,再要么是盲目的别人信我也信。
2.2.4神灵体验问题
我们问卷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二部分是“神灵/宗教体验调查”例如(分析如图9):
01.有没有过神灵/宗教神奇体验?A.□没有 B.□奇异和自己现实结合的梦C.□看到神来到身边D.□有过神异声音和自己说话
有无神灵体验及形式统计图 图9
通过调查,结合问卷第一部分第16个问题我们了解到,虽然很多人生活受不同程度受宗教的影响,却极少数人有过通灵的经历,这些人一般都是神职人员,而且形式不一,场合不定,一般是祈祷的时候。通灵次数也不是一次两次,有的情况我们问卷涉及到了,也有没有涉及到的。
3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分析
3.1苏家庄宗教信仰存在的问题
3.1.1 信教主体存在的问题
1.宗教信徒年龄趋于年轻化,宗教信仰整体队伍的平均年龄与以往大大降低,且这个地区的教会把发展信徒的对象指向学生群体,无形中诱导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倾向模糊和混乱,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成长。在我们学校也可以见到类似的传教活动,这说明学生有些信仰危机。不只是学生,农村的一些党员,由于活动的空白,又缺乏法规的再学习,耳濡目染之下,心理防线逐渐崩溃,忘却了当日入党时的庄严宣誓,不由自主地“与教同舞”了。
2.传教布道违规操作,个别宗教传教布道在法定地点(教堂)外,私设家庭聚会点,且屡禁不止,屡劝不散,非法活动频繁,破坏正常的宗教活动秩序。且很多宗教都有分支,教义产生歧义之后,各派都打着各自的派别的旗号进行传教。
3.信教世俗盲目追风,一人信教即全家信教,老辈信教,即下辈也信教。例如,我们调查过程中,一母亲信佛教,他的孩子也信佛教,而她本身也是半路出家。
对宗教教义缺乏准确、全面的了解,对自我言行缺乏必要的约束,盲目追风,盲目跟随,盲目崇拜,到头来一场辛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耽误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生产,得不偿失。
4.宗教活动迷信庸俗,某些宗教教众发起人在组织活动时,烧香、拜佛的同时,大搞封建迷信,看相、算命、看风水、治病,招摇撞骗,蛊惑人心,诱导信教群众上当受骗,侵害其生命财产健康安全。在四门塔正门甬道两面就有好几个算命的人。
5.宗教场所管理不善,经批准的宗教场所中信教群众特别神职人员政治素质普遍偏差,法制观念普遍淡薄,爱国爱教思想不牢,自我管理普遍无序,宗教活动有章不循。宗教场所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地域进一步提高,财务问题不透明,容易造成宗教。
3.1.2基层政权在对待宗教活动也存在管理上的漏洞。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基层领导和干部对宗教工作的复杂性、严重性在政治上缺少足够的认识,对党的宗教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缺少全面的理解,因而措施和行动都不得力。 “一不向你要钱,二不到上访,三信仰是他们的私事,四信教有啥不好,我们何必管这么多”,一村干部如是说。
2.组织管理松散,许多部门误认为宗教工作是教育部门、门的事,看不到宗教工作也是党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党的各级组织,的各级部门密切相关。很多部门对宗教活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信仰秩序缺乏有效组织和管理,自由松散。
3.宗教工作滞后,一些基层政权平日里工作千头万绪,人手少,经费紧,难以将、民族、宗教工作难以摆上应有的位置,在引导宗教活动走上法制化轨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确保社会稳定,还缺乏必备的宗教工作条件。
3.2原因分析:
3.2.1 主观方面
1.生活艰苦。对于很多偏远农村来说,“靠天吃饭”仍然是满足温饱的主要生活方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季发财”、“岁岁平安”等原始、朴素、基本的生存状态似乎一下子变成了奢求,不少农民群众自发崇拜神话中的人物、已故的毛、周总理等等,祈求这些神灵能保佑自己顺利实现自己的心愿。
农民除了满足温饱外,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不由不离开土地,从事第二职业,然而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和工作环境的恶劣,导致农民工伤残事故频频发生,生活得不到保障,貌似有一种造成一些人幸运发财,一些人倒霉变穷力量。人们就会把这种力量加以神化,作为神灵来崇拜,祈求它保佑自己幸运发财。
信奉宗教的家庭大多数生活并不幸福,要么幼年失去父母、要么青年失去爱人,要么孩子少年夭折,要么老年丧失子女等等,要么自己或者家人疾病缠身,身病、心病俱在,无望的生活,不健康的躯体,容易丧失自己对生活的信心,将未来生活的希望寄托于虚幻的神灵世界中。
2.信仰危机。在中国信仰多极化的同时也产生了信仰危机,同样这种情况发生在农村。报道中经常提到某某盖建筑找阴阳先生之类的信息,同样,据我们调查,有些党员闲暇没事也信仰宗教,更不要说其他阶层。
3.淡漠群众。基层政权的工作人员由于群众观念不强、素质不高等原因在对待农民群众上面,还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现象,使一些群众对党和失去了信心,消极悲观,遇事不问问鬼神。
4.敌对渗透。 20 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出现了一些邪教组织,打着宗教旗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西方国家也加速了利用宗教进行“和平演变”的步伐,大搞“松土工程”。
3.2.2 主观方面
1.精神支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人们的生存温饱解决后,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而广大农村每年的文化娱乐活动几乎空白, 文化活动贫乏,精神世界荒芜,这就为宗教的“侵入”提供了滋生成长的土壤。
2. 麻醉心灵。一旦投入到宗教活动中,许多信徒仿佛把自己的整个身心上的不痛快都随着祈祷和忏悔宣泄出来,痛苦的心灵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许多,心灵暂时得以解脱。
3. 道德熏陶。很多宗教教义要求“真”、“善”、“美”,嫉恶如仇,从善如流、大慈大悲、众生平等、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 在庄严肃穆的宗教活动中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道德得以提炼,无形中引导人们趋恶向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4建议:
1、坚持社会主义宗教观不动摇。
2、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4、积极引导宗教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5、坚持自主、有序信教,不盲从,不过度依赖宗教。
6、文明信教,纯洁宗教场所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