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全国高考考生已逾千万,而普通高校预计招生总量不足600万,与去年相比考生总量增加了60万,而计划招生总人数增长了不到30万。考生急剧增加,但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并无太大变化的这种现象,使高等教育需求剧增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社会问题。
一、现象分析
高考,无疑对于中国人而言是最大的考试,其影响范围之广,参加人数之多,远胜于古代的科举考试。
尽管目前大学生的劳动力市场非常不景气,但近年来高校年年扩招,学费连续上涨,人们上大学的热情好像并没有因此下降。如图可以看出5年来,我国高考考生以近100万的数量连续激增,形成了一种千人万马单走高考这条独木桥的事态,而且为了走入一所理想的大学,复读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使高考大军的队伍越来越庞大,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需求。
二、原因分析
(1)就业难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是每个人重中之重的问题。现在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就业难,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那就更难。而对高学历的人而言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随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工资差异不断攀升,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明显增高。高学历就意味着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工作条件这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单位公司招聘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研究生优先考虑"等一系列要求列在首位,学历已经成为主要筛选手段之一,高等教育回报率明显增高。所以人们把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就业的敲门砖,同时上大学在这一时期也成了逃避劳动力市场对他们的恶劣对待的一种重要途径。
(2)全民收入提高
在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其家庭收入条件因素是作为制约高等教育消费的主要因素。当时,与大学相较而言,人们更愿意选择学费低廉、学制较短、易于找到工作的中专和职业学校上学,所以当时中国的中等教育迅猛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费已经不再是首要问题,人们更愿意受到高层次的教育。
高等教育作为白领和上层社会家庭而言,更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需要。
当然,同时也有特殊情况,当受教育者的个人收入在50000元以上时,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意愿的比率和收入在5000元以下无明显差异,因为他们的高等教育机会成本太大。例如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他们念大学的机会成本都在每年500万以上,所以他们的选择是体育而不是高等教育。
(3)传统的影响
中国历来是以一个重视教育的文明古国的形象出现的,"百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在高等教育中求出路风气盛行。同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大过天"的裙带社会关系复杂严重的社会中,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缺乏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地位,高等教育是他们最快也是最好的途径。
(4)社会观念的改变
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近古代社会,女子受教育是有限的,随着社会发展,思想的和计划生育的实施,女子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而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尊重,自主思想受到了普遍女子的认同,而高等教育也就成为许多女子追求自我,展现自我的通道。这种社会观念的改变,使高招大军中的女子比例不断升高。
(5)学校制度的影响,高中数量的增加。
在八十年代后期,高等教育兴起,使职业教育,中专学校的就业率直线下降,大量高职、专科院校生源不足,大量的教学设备和教学资源闲置,大部分院校呈衰落或萎缩之态。即:院校生源不足,乃至专业的取消,学校的解体。同时,许多商家在此发现了商机,许多民办、合资高中应运而生,正因如此许多不适宜接受高中教育学生也跻身于高等教育的争夺战之中。
(6)知识信息含金量升高
知识信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谁能抓住时代的主脉搏,谁就会赢得先机。前加州大学校长克尔说:"新知识是知识经济与社会成长最重要的因素,而大学的不可见产品----知识,使我们文化中最重有力的大包因素,它足以影响到职业,甚至社会阶级、区域、国家的升沉。"我们所讲的"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他们主要资源必然来至高等教育的学府,而社会正对高等学府知识的产生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再者资讯科技业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商业、娱乐、文化各领域中正产生着性的变化,使我们知识信息的含金量越来越高,人们为了追逐更高经济利益,必然使高等教育的需求攀升。
三、分析后的思考
激增的高等教育需求,将会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国家在极力应对这场挑战的同时,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接受高等教育,为什么而接受高等教育?我们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