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题
参及评分意见 2020.1
一、(16分)
1. C 2. D 3.B(A褒贬不当;C语义重复;D谦敬不分)
4. A (B成分残缺C语序不当D搭配不当)
二、(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
5.C 6. D 7. D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共9分)
8.问 无 恤 /诵 其 词 甚 习 固
评分意见:本题2分。
9. (赵简子)于是把训诫的话写在两片竹简上,把竹简交给两个儿子。
评分意见:本题3分。重点词“乃”“书”“以”翻译正确,语句通顺即可得分。
10. 无恤之所以成为继承人,一是因为他做事认真严谨,从他将书简放在衣袖中,便于他随时随地学习。二是因为他做事持之以恒,从他能熟练背诵出书简的内容,可以看出他三年来坚持学习。
评分意见:本题4分。结合文章内容2分,用原文或自己概括都可以;概括原因2分。结合文章答出其中任一点原因即可得满分。
(三)诗歌阅读(共8分,每小题4分)
11. 烟雨迷蒙(1分);白鹭翻飞(1分);喜悦(2分)。
评分意见:本题4分。意思对即可。
12. 示例:染:使……着色,染色。(1分)和煦的春风吹来,一望无际的稻田好像用绿色染过似的。(1分)一个“染”字,将无形、无情的风写得形象生动,情趣盎然,展示了春风的力量,写出了田野的无限生机(2分)。(1分)
评分意见:本题4分。
(四)
13.根据原文默写(共10分,每空1分)
(1)江春入旧年;(2)回乐烽前沙似雪;(3)影入平羌江水流;(4)河流大野犹嫌束;(5)便引诗情到碧霄;(6)何当共剪西窗烛(7)非宁静无以致远;(8)学而不思则罔;(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评分意见:本题10分,每空1分。填写正确且无错别字方可得分。
三、(14分)
14.(1)示例:经典是钥匙,帮助我们打开智慧的宝藏。
评分意见:本题4分。符合句式特点,运用比喻修辞,语言通顺符合情境即可。
15.(1)①“裙钗”指的是罗刹女(铁扇公主)(2分,有错别字不给分);
②她的儿子红孩儿在火云洞捉了唐僧“要蒸要煮”,孙悟空请观音菩萨帮忙,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作善财童子,母子分离,所以她要“为子怀仇恨泼猴”。(2分,意思对即可)
评分意见:本题4分。每空2分。
(2)C 评分意见:本题3分。 (3)B 评分意见:本题3分。
四、(24分)
16. 文章主要讲述了儿子经常去楼下林奶奶家取被风吹落的衣服,给她孤独寂寞的晚年生带来了快乐和期盼的事(题目一语双关,表面指的是我家被风吹落的衣服,实际上指的是儿子的陪伴给林奶奶孤独寂寞的晚年生活带来了快乐),表现了空巢老人林老太太思念儿孙、渴望亲情的强烈愿望。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5分,解释题目与内容2分,作用3分。
17.(1)扔是丢、抛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下楼捡衣服时林老太太的冷漠和抗拒心理,表现了她孤僻的性格。
评分标准:解释词语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2)运用比喻 ,把儿子的动作比作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捡衣服上下楼时的动作轻快,表现了儿子与老人相处时愉快欢喜的心情。
评分标准:修辞手法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18.环境描写;描绘了小院中花开的美丽景象,渲染了儿子与林奶奶相处和谐温馨的氛围,烘托林老太太的愉悦心情。
评分标准:环境描写(景物描写)1分,结合内容分析1分,渲染氛围1分,烘托心情1分.
19.(1)刚搬来时,衣服刮到她院子里去了,我想进她家院子捡一下,可老太太连门都不开。可以看出林老太太性情孤僻的人。
(2)给儿子糖果,把“我”家掉的衣服晾干,并叠得方方正正,可以看出林老太太是一个善良的人。
评分标准:4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分析人物形象2分。
20.第⑤段运用插叙,插叙了林老太太家庭成员和生活状况,交代了老太太性格孤僻的原因,为下文写老太太的变化做铺垫,丰富人物形象,使文章波澜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评分标准:5分,写作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作用2分。
五、(6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