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这场是由一个小孩说出,这说明了什么?
(3)骗子行骗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行骗成功?
(4)皇帝的癖好是什么?文中用什么修辞手法来体现这一癖好?从全文可看出皇帝的什么性格特征?
(5)大臣和大人们说假话的目的一样吗?是什么?
(6)小孩为什么就敢讲真话呢?
(7)你最喜欢文中哪一段?为什么?
6.与所给词语中加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寓言 A.寄寓 B.公寓
②光洁可鉴 A.油光可鉴 B.鉴赏
7.填在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北方的亲人啊,哪个不对你思之情深?“___________,________”在冰封大地的寂寞中,在数九隆冬的清冷中,只有你点缀了美丽的北国风光。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下列词语中加线字与“大书特书”中的“书”词性及词义相似的一项是( )
A.藏书万卷 B.一封家书 C.挥毫疾书 D.楷书行书
9.下列各项中不是反义词的一项是( )
A.冷漠——热忱 慷慨——吝惜B.墨守——开拓 安静——喧闹
C.压抑——放纵 悲痛——哀痛D.七嘴八舌——异口同声 沸沸扬扬——冷冷清清
10.“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关于这段文字,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真是”、“真”、“多么”都是在强调衣服的漂亮,三个感叹句连用,又表达人们的赞美之情,人们由衷地被新衣的魅力所折服。
B.盛赞的新装并不存在,但却为了证明自己并不是愚蠢的和不可救药的人而自欺欺人。
C.上述语言更暴露了人的荒唐、虚伪透顶,揭露了社会的丑态。
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如此称赞新衣的。
11.皇帝被骗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列举的原因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
A.自己生活奢侈,只想穿新衣。B.因为两个大臣说谎骗皇帝。
C.自己既愚蠢,又爱虚荣。D.宫廷里的大小、骑士都在阿谀奉承,无耻献媚、讨好。
九、阅读。
第1节1、本段的大意是什么?
2、本段从哪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
3、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4、从本段中可以看出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5、用“‖”为本段划分层次并写出段意。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6、仿照“既……也……也……除非……”句式,写一段话。
7.给这一段分层,并写出每一层的意思。
8.本段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皇帝的什么性格特点?
9.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第7~14节1、《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国家)的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粗略—— 丑陋——
3、这部分节选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下列句子中不是心理描写的一项是( )
A、愿上帝可怜我吧! B、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C、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D、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5、“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这句话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6. 7~13节这段文字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老大臣“看布”的经过,由此可看出老大臣是一个
7. 7~13节这段文字中有三处写老大臣的眼睛,都分别表现出他不同的内心活动,请结合课文,做简要分析。 (注意人物形象的刻画)
8.老大臣看布料过程心理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A.感慨害怕怀疑坚定 B.悲叹害怕坚定犹豫
C.悲叹害怕犹豫坚定 D.高兴怀疑否定坚定
9.“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中的“这一点”指的是什么?
10.老大臣说假话的主要原因是( )
A.骗子的骗术天衣无缝。 B.老大臣怕别人说自己不称职和愚蠢。
C.老大臣既虚伪又愚蠢。 D.为了保住自己的官职。
11. 7~13节文段详写老大臣看新装而略写其呈报皇上,原因是( )
A.为了突出表现老大臣的虚伪。 B.为了讽刺老大臣的“称职”。
C.看新装能推动情节发展。 D.呈报皇上不能推动情节发展。
第19~23节1.“两位诚实的”指着那架空织布机违心地称赞“布料”的原因是( )
A.为了蒙骗皇帝 B.替骗子说谎C.他们相信别人都能看见布料
D.为了表明他们可以看见布料,因而是聪明的,称职的
2.“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是两个_____句。这两个句子既写出了皇帝的__________,又写出了他的__________。
3.19~23这段文字对皇帝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
4.《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中心意思是( )
A.指责了两个骗子的卑劣行径,他们利用人们的信任骗取他人财物。
B.讽刺了皇帝图漂亮,求虚荣,反而被骗得赤裸裸地大出其丑。
C.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D.指明了只有无私欲、无邪念的人才能说真话,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们,剥下了他们虚伪的面纱。
5.23节文中横线上应依次填写的词语是( )
A.精致 美丽 无双 B.美丽 精细 无双
C.华丽 精致 无双 D.精细 华丽 无双
6.文中加粗的两上“可是”,前者(21节)用来表示_________,后者(23节)用来表示___________。
7.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看见,但他却说:“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这揭示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性?
8.皇帝给两个骗子赐封头衔、授予勋章的目的是什么?
9.大臣们说假话的原因是( )
A.大臣们认为这时候只有附声附和,保持一致。
B.大臣们都怕被当作“不称职”的蠢人而丢掉官位。
C.大臣们为了讨好骗子,迎合皇帝的心意。
D.大臣们都没有识破骗子的手段。
10.“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中的“每人”具体指的哪些人?“随声附和”“快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11.21,22节中有皇帝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请分别画出来,并说说“心里想”和“皇帝说”后为什么用逗号?而随员们看了,“也说”后面用冒号?可“每个人都随声附和着”后面又用句号是为什么?你能把这三种情况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清楚吗?
12.21~23节对皇帝的描写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作用是什么?
13.大臣们向皇帝提出了什么建议?他们为什么要如此建议?
14.给21~23节写个概要介绍。
15.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16.第20段中,为什么不由骗子来发问,却由两位诚实的来发问?
17.第21段中用的什么描写方法?写出了皇帝怎样的性格特点?
18.第23段中,“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快乐”,每个人的快乐原因相同吗?“皇帝”、“两位诚实的”、“其他”都因为什么而快乐?
第32~37节1.用曲线画出人们争着赞美皇帝新装的原因。
2.作者让一个小孩子第一个说出真话,表明这个孩子( )
A.不懂事,破坏了大典的隆重气氛。B.观察力强,具有分析能力。
C.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无私无畏。D.太傻太笨,太愚蠢。
3.对上文第35、36两段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
A.爸爸对自己儿子的表现非常满意,认为他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B.大家认为这孩子说的是真话,所以他们也不甘落后,把真话更快地传播开去。
C.这些老百姓太势利,把说真话的责任全推给小孩子,他们也和大臣们一样虚伪。
D.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愚蠢,而又想把真话传播开去,所以他们只是“私自低声传播”,并推说这话是小孩子说的。
4.“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这句话说明( )
A.皇帝不相信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B.皇帝和百姓们一样,开始觉悟了。
C.皇帝外强中干,害怕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
D.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因此他“有点儿发抖”,同时他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似乎”一词便形象地提示了这一点。
5.对“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故意做出来的。B.皇帝想把大典举行完。
C.皇帝为自己一下子辨别出这么多愚蠢的人而骄傲。
D.皇帝坚持认为自己的衣服很美丽,是有奇怪的特性的。
6.这段文字在描写人物时,用了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等方法。
7.第33节中加点的“这样的称赞”指的是什么?
8.文章第33节第2句中一连用了四个感叹号,有什么作用?
9.皇帝、内臣和百姓明明没有看到新装,他们为什么要说假话,装出都看见新装一样?
10.真话从一个孩子的口中说出,反映了作者的什么态度?
11.皇帝已经知道了,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这反映了皇帝什么心理?
12.皇帝已经知道了,可他仍然坚持要把这大典举行完毕,而且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你对皇帝这时的行为怎么评价?
13、“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一句中“天真”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怎样理解?
14、“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一句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15、“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的原因是什么?皇帝听到“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之后,“有点儿发抖”的原因是什么?
16、用横线画出描写皇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曲线画出描写皇帝神情的句子,并说明这些描写揭露了皇帝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7.选出反义词搭配不当的一项
A.美丽——丑陋 B.愚蠢——聪明C.骄傲——自谦 D.称赞——斥责
18.“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句中“天真”在文中的含义是 (结合语境准确把握词义)
A.形容声音甜美 B.形容单纯幼稚C.形容心地纯洁 D.形容无所顾忌
19.文段属于全文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着意突出的中心人物是
A.皇帝 B.老百姓C.小孩 D.内臣们
20.第36段的话和第37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
21.第37段中第4句是什么描写?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22.童话的结局让一个小孩说出了真话,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23.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5~37的主要内容。
24.文中“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一句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25.结合具体的句子说说25~37中的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结合课文,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回到皇宫后,故事会如何发展,发挥想象,写一个结尾,100字左右。
。
①21节,22节,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②10节,12节
③17节
1.上面三段文字写了皇帝、大臣、看到布后的反应,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良的老大臣”、“诚实的”这种称呼有什么作用?
2.“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加点字能否去掉,原因是什么?
3.上文主要从________、___________两方面来写皇帝、大臣与的。
4.①中第二段文字,皇帝已经感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反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5.皇帝光着身子在大街上,生活中并非实有,但又能令人信服,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效果?
第20课 天上的街市
1.读下边的词语,并在后边括号里写上正确的拼音。
(1)缥缈( )(2)珍奇( )(3)闲游( )(4)灯笼( )
2.辨字组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2)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4.解释下列词语
①缥缈: ②珍奇:
③定然: ④不甚:
5.给下列各词各填写两个同义词
①宽广: ②陈列: ③珍奇:
6.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两个“明”字的含义,并指出其不同的词性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①解释: 词性:
②解释: 词性:
7、选择同音字组词。
1.A.珍 B.真 C.贞 D.针
(1)坚( )不屈 (2)( )奇 (3)( )才实学 (4)如坐( )毡 (5)( )洁 (6)如数家( )
2.A.接 B.街 C.阶 D.皆 E.揭
(1)啼笑( )非 (2)( )段 (3)( )头巷尾 (4)交头( )耳 (5)( )晓 (6)草木( )兵
3.A.娴 B.闲 C.衔 D.贤 E.嫌
(1)负屈( )冤 (2)( )弃 (3)任人唯( ) (4)游手好( ) (5)( )静 (6)( )情逸致
4.A.游 B.尤 C.犹 D.由 E.邮
(1)记忆( )新 (2)( )资 (3)怨天( )人 (4)( )刃有余 (5)( )衷 (6)听天( )命
5.A.谦 B.牵 C.签 D.千 E.迁
(1)事过境( ) (2)( )辞 (3)顺手( )羊 (4)( )真万确 (5)抽( ) (6)( )肠挂肚
6.A.慎 B.甚 C.蜃 D.渗
(1)谨小( )微 (2)幸( ) (3)海市( )楼 (4)欺人太( ) (5)( )水 (6)不求( )解
8、为下边句中黑体字选择正确释义。
1.浅:A.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的距离小 B.程度不深 C.时间短 D.颜色淡
(1)她今天穿了件浅绿的上衣。( ) (2)这本书的内容很浅,很好懂。( )
(3)河里的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腕。( ) (4)我们彼此相处的日子还浅,不很了解。( )
2.深 A.从水面到水底,或从上到下,从外到里的距离大 B.程度高 C.时间久 D.颜色浓
(1)洞庭湖的水很深。( ) (2)王教授有很深的学问。( )
(3)他画的颜色太深了。( ) (4)夜深了。( )
9、在每条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反义词,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1.买 2.天南 3. 惊 怪 4.是 5.厚今 6.忆 思
7.始 8.此起 9. 征 战 10.甘 11.破旧 12. 昏 暗
10、用“/”划分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1、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义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 A、肯定 B、必定 C、一定是这样
②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 )A、交际 B、来来回回 C、来来往往
12、依次填人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 ( )5、B
①自然界某些转眼就__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
②研究小行星为__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
③飞船进入__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
A、消亡 探讨 预备 B、消逝 探讨 预定 C、消逝 探测 预定 D、消亡 探测 预备
13、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诗歌是一种文学体裁,它的主要特点是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
2.诗歌可以分为情诗、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 )
3.想象是作者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
4.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5.本诗从地上的街灯写到天上的明星和天上的街市是想象,后来又写到浅浅的天河和牛郎织女自由自在的生活是联想。( )
6.郭沫若,四川省乐山县人,原名郭开贞,沫若是笔名。他是现代中国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 )
14.造句。
(1)缥缈
(2)珍奇
15.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原名郭开贞,我国________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在文学方面著作很多,有诗集________,话剧________等。《天上的街市》写于________年,收在他的第二部诗集________中。代表诗集《________》《星空》,话剧《________》等。本诗写于年,当时作者正从日本回到祖国,目睹了社会的黑暗现实,思想上虽有些感伤,但他并不绝望,仍然执着地追求和。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对理想生活的。《天上的街市》主要运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表现手法,向人们描绘了一幅_____________的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_____________,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本诗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 的神话传说,课文借助于丰富新奇的联想和 ,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
、 的思想感情。
(2)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使得“新装”顿时失去神奇的作用,增强了童语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3)骗钱骗财。迎合皇帝爱穿新衣的癖好,抓住人们的虚荣心理。(4)喜欢穿新衣。夸张。愚蠢,昏庸。(5)不一样。大臣为保官,百姓为保命。(6)小孩子天真无邪,没私心,无顾忌。(7)(略) 6.①A ②A 7.C8.C 9.C 10.A 11.C
第1节1、皇帝爱新装成癖。2、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3、夸张手法。突出了皇帝的昏庸、荒唐可笑,这样的皇帝被骗子所捉弄是很自然的事,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4、可以看出皇帝是一个不理朝政、穷奢极欲、昏庸的人。5、……都花掉‖……新衣服‖……。这一段可以说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为什么要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为什么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致最后演了一出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作了准备。6、略。7.第①句是第一层,写皇帝买新衣服的费用极大。第②句为第二层,写皇帝的全部兴趣都在穿新衣服上。第③、④句为第三层,写皇帝换衣眼的频繁。8.写出了一位爱慕虚荣、大肆挥霍、不理国事的皇帝形象。9.这一段是故事的序幕,它为骗子骗皇帝、皇帝及文武百官受骗而且还骗别人,以至最后上演皇帝赤身裸体招摇过市的闹剧作了准备。
第7~14节1、丹麦 安徒生 童话2、仔细 美丽3、皇帝派善良的老大臣看新装。4、D5、“我是愚蠢的” A、愿上帝可怜我吧! 6.语言 动作 心理活动 虚伪愚蠢、见风使舵、老谋深算7.第一次写老大臣“眼睛睁得特别大”,是说他吃惊的样子;第二次“眼睛越睁越大”,是说他在竭力想看见布料;第三次写“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是说他装着真看见的样子。8.C9.老大臣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东西。10.D 11.A
第19~23节1.C 2.反问 恐惧 骄横/反问 突出皇帝虚伪骄横, 自以为至高无上,其实极端恐惧害怕的心理。 3.语言 心理 4.C 5.C 6.判断 转折 7.爱慕虚荣 自欺欺人 狡猾而又愚蠢 8.皇帝觉得这样做很体面、很光彩,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维护了自己的尊严。9.B 10.“每人”指皇帝特别圈定的随员;“随声附和”指随员们阿谀奉承,当面说谎话,唱赞歌;“快乐”是指随员们既迎合了皇帝的心意,虚荣心得到了满足,又为自己没有失掉官职而庆幸。11.(前问略)①说话人在前,所说话在后,用冒号。②说话人在中间,所说话在前后,用逗号。③所说话在前,说话人在后,用句号。12.对皇帝采用心理活动和语言描写的方法,揭示皇帝慌恐的内心和虚伪的表面。13.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大典,以此建议讨取皇帝欢心,求得更好官位,保住已有官职。 14.面对,皇帝和大臣虚伪的表演,使骗子欺骗手段得逞。15.皇帝亲自去看新装,所有的随行人员都说布很美丽,什么也没有看见的皇帝相信了他们的话。16.一方面,更增强了喜剧讽刺效果;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两位诚实的心中仍存有疑虑,急于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愚蠢,别人能否看清这精美的布料的急切心情。17.心理描写。写出了皇帝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性格特点。18.不同。皇帝为了有美丽的、精致的布料而快乐,为能穿新装举行大典而快乐;两位“诚实”的因为事实印证了自己的“预料”而快乐,为保住官职而快乐;其他为能得到皇帝的信任而快乐,也为有机会给皇帝献媚而快乐——全面展现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而骗子才真正有了快乐:他们即赚足了钱,又得到了头衔、勋章,并被封为“御聘织师”。
第32~37节1.谁也不愿意……或是太愚蠢 2. C 3.D 4. D 5.A 6.语言;动作;心理7.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的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8.突出众人对皇帝新装极尽赞美的语言。 9.因为他们内心都怕被别人说成是“不称职”或者“愚蠢的人”。 10.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无邪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1.固执、知错不改、愚蠢、自欺的人 12.明知错误还坚持不改,那就是错上加错;坚持自己的错误才是真正愚蠢的行为。13、“天真”的原意是“心地单纯,性格直率”,文中表示小孩爸爸对小孩不懂事的掩饰。14、用“似乎”写出了皇帝的虚伪和恐惧心理,去掉就起不到揭露的目的了。15、怕显出自己的不称职,或是太愚蠢;觉得老百姓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16心理:“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神情:“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性格特点:虚伪愚蠢、自欺欺人。17.C 18.B 19.A20.第④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⑤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解脱心理压力。21.心理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22.说明一个人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23.皇帝穿上新衣开始,小孩一语道破天机,皇帝依旧到底。24.这句话揭示了当时虚伪,不敢说真话的社会现实。25.选文中的皇帝是一个虚伪愚蠢、自欺欺人、昏庸的人。心理描写:“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神态描写:“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26. (1)发抖表明皇帝内心空虚和恐慌,所以他“发抖”。 “似乎”写出了皇帝虽意识到上了当,但仍没有觉悟。 (2)这是皇帝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而故意做出来的。27.想象合理,描述生动即可。
1.极力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让他人承认自己是诚实的和称职的,而非愚蠢的。表示讽刺作用,同时也否定了他们的善良和诚实。2.不能。两个词语有加深程度的作用,证明美和满意程度之深,和现实的不存在形成对比,写出其虚伪与掩饰恐慌的目的。3.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4.更骄傲是做给别人看的,更骄傲的神气正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恐慌。5.因为夸张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在黑暗的中世纪,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的曲意逢迎,百姓的胆小怕事,骗子的善于钻空,是其存在的土壤。即便当今时代,说真话倒霉的不正之风也是存在的,因而令人信服。
1.(1)piāo miǎo(2)zhēn qí(3)xián yóu(4)dēng long2.(1)缥缈漂流 (2)飘缈 渺小 (3)郎中 明朗 (4)灯笼 葱茏3.(1)把东西摆出来供人看。(2)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4.①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②稀有而珍贵的东西。③必定 不甚:不很。 5.①宽阔 广大 ②陈设 罗列 ③珍贵 奇异 6.①点亮 动词 ②明亮的 形容词7、1.(1)C (2)A (3)B (4)D (5)C (6)A 2.(1)D (2)C (3)B (4)A (5)E (6)D 3.(1)C (2)E (3)D (4)B (5)A (6)B 4.(1)C (2)E (3)B (4)A (5)D (6)B 5.(1)E (2)A (3)B (4)D (5)C (6)B 6.(1)A (2)B (3)C (4)B (5)D (6)B8、1.(1)D (2)B (3)A (4)C 2.(1)A (2)B (3)D (4)C 9、1.卖 2.地北 3.大 小 4.非 5.薄古 6.苦 甜 7.终 8.彼伏 9.南北 10.苦 11.立新 12.天 地 10、B(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3)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11、①B ②C12、B13、1.√ 2.× 3.√ 4.√ 5.× 6.√14.略15.郭沫若 现《女神》《屈原》1921《星空》 女神 《屈原》1921;光明 理想 痛恨 向往 联想 想象 幸福、美好 不满和愤恨 自由、幸福、美好 牛郎织女 想象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对苦难的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