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和判断
|
2010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疑虑。如何正确分析和判断当前的投资形势,对于2004年的经济发展和宏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2010年投资快速增长的具体表现 2010年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1月-11月,回有及其他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618亿元,比2002年同期增长29.6%。具体分析2010年投资增长有以下特点: (一)投资增长速度是9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进入2010年以来,各月累计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30%左右的增长水平,平均增长水平比2002年提高5.2百分点以上,是1995年以来增长水平最高的年份。 (二)各类投资全面增长。2010年1月-11月,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5058亿元,增长27.2%;更新改造投资6833亿元,增长33.1%;房地产开发投资8285亿元,增长32.5%;其他投资1251亿元,增长27%。各类投资保持齐头并进的态势,改变了前几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孤军突出的局面。尤其是更新改造投资一反前几年萎靡不振的状况,保持了增长速度的领先,反映出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有明显提高。 (三)各地区投资齐头并进。2010年1月-11月,东部地区投资增长37.9%,中部地区增长38.1%,西部地区增长31.5%,均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在投资快速增长的省份中,既有经济发展水平低、投资基数小的地区,如内蒙、江西、安徽、山西等省区;也有经济发展水平高投资基数大的地区,如江苏、山东、浙江、天津等省市,呈现出竞相发展的局面。 (四)工业投资明显增多,成为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1月-11月,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4.7%,比重下降为2.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3.8%,比重提高到35.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8%,比重为61.7%。在工业投资中,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82.8%,其中冶金工业投资,增长104.1%,有色金属工业投资增长70.5%;轻纺工业投资增长63.2%,其中纺织工业投资增长74.5%;机械电子工业投资增长48.5%,其中机械工业投资增长65.8%;能源工业投资增长17.4%,其中煤炭工业增长43.8%,电力工业增长幅度22%,石油工业投资仅增长0.8%。 (五)银行贷款增长较快。2010年1月-11月,投资资金到位37904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国内贷款增长45.3%,占资金来源的比重23.6%;自筹资金增长46.6%,其中,企业自有资金增长47.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4.4%。反映直接融资方式的企业债券和股本融资持续萎缩,分别下降24.9%和10.3%。 二、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的基本动因 从201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确实进入一个全面快速增长的时期,是1992年、1993年以来的又一个投资高潮。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投资已进入全面过热状态,需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整顿?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虽然在某些行业、某些地区存在着投资过热的苗头,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当前投资快速增长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总体上还没有达到全面过热的程度。 (一)当前投资快速增长是实施积极财政的预期效果。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治理整顿措施的双重影响,社会需求迅速萎缩,市场供求状况发生质变,银行惜贷,投资不足,经济增长乏力。为扭转经济增长下降的趋势,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通过发行国债来改善投资环境,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和8000亿元国债资金的投入,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的加强,市场供求状况逐步改善,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升,投资者的预期开始好转,各投资主体,尤其是民间投资主体的积极性重新焕发,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上升通道。因此,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一定意义上是前几年积极财政累积效应逐渐释放的结果。 (二)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由消费需求的升级所推动的。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和汽车成为人们消费的新热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极大地刺激了房地产、汽车等相关产业投资的高速增长,成为推动投资增长的内在动力。2002年,全国汽车生产增长38.5%,消费增长73%。2010年1月-11月,汽车生产增长33%,消费增长42.8%。消费需求的激增推动汽车工业的投资快速增长,汽车工业投资增长了106.5%。在住房方面,1999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一直位列各类投资之首,2010年1月-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长速度也高于全部投资的增长水平。由于汽车工业和住房建设与经济的关联度高,在本身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动了机电、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一大批相关产业投资的增长,从而拉动整个工业投资和全社会投资的快速增长。 (三)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是与产业结构升级相一致的。党的十六大提出新兴工业化的目标以后,各地纷纷提出抓住机遇、扩大投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目标。发达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的目的是紧紧抓住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这一有利时机,通过扩大投资,打造世界制造业中心,迅速提高工业化质量和水平;中部地区则希望通过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抓住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时机,提高本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而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希望通过吸引东部地区的投资,发挥自己在资源、环境上的优势,尽快建立工业基础,实现初步工业化,改,变自己在经济发展上的落后局面。尽管三大地带在工业化过程中的性质有根本不同——东部地区是提高水平,中部地区是扩大规模,西部地区则是建立基础,但是,各地在工业化过程中对投资的依赖是不约而同的。与此同时,各地都把加速城市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掀起了一轮城市化的高潮,推动城市建设的加快。因此,可以说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各地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必然结果。 (四)工业投资的增长具有一定的恢复性质。2010年投资增长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尤其是原材料工业投资的增长更为迅猛。除了市场需求增加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几年工业投资增长缓慢,导致部分能源和生产资料供应能力不足。“九五”期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投资平均增长5.8%,低于基建和更改投资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低于全社会投资平均增速约4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基建和更改投资中工业投资的比重为42%,比“八五”时期下降了10.6个百分点,比“七五”时期下降了19个百分点。“九五”期间工业投资增长缓慢,一些产品的生产能力增加较少,使这些产品的市场供给基础较薄弱,市场价格上升,社会需求增加,投资项目激增,并导致近期工业投资高速增长。 三、当前投资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当前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基本正常的,是有客观需求支撑的。但是,投资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当前投资活动在增长速度、增长方式等方面与90年代初有相似之处,投资结构和投资效果也没有明显改善,个别地区和某些行业投资存在盲目和过热现象。 (一)实际投资增长速度接近1992年。在上一轮投资高潮中,1992年全社会投资增长44.4%,1993年增长62.8%,1994年增长30.4%,名义增长率是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的年份。但是,由于当时物价上涨幅度很高,1992年-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分别上涨6.4%、14.7%和24.1%,同期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分别上涨幅15.3%、26.6%和10.4%。若扣除当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因素的影响,则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9.1%,35.2%和20%。2010年1月-9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2%。名义增长率虽低于1992年、1993年和1994,年,但由于当前物价指数较低,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仅为1.1%,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只上涨2.4%。扣除投资价格指数的影响,2010年1月-9月投资实际增长为28.8%,与1992年的投资增长速度接近。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突破5万亿元,实际增长在23%以上,虽低于1992年、1993年的增长速度,但仍高于1994年投资实际增长20%的水平。 (二)投资结构和投资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投资总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伴随投资结构的改善。从地区结构看,2010年1月-11月,东、中、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37.9%、38、1%和31.5%,投资向东、中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仍在继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虽也较快,但在全国的比重仍在下降。,在行业结构方面,农业投资仅增长4.7%,比2002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农业投资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在工业投资中,代表高能耗工业的冶金、有色等工业投资高速增长,代表高新技术产业的电子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则比2002年下降3个百分点,说明当前由经济结构决定的投资结构仍然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并将对整个经济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 在投资增长的方式方面,投资活动仍然属于外延型的,各地仍热衷于铺新摊子,这一点与90年代初期相比没有根本的改善。甚至还有所恶化。2010年1月-11月,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占50.7%,扩建项目投资占29.6%,外延性投资(新扩建)比重达80.3%。1993年,国有单位投资中,新建项目的比例30.5%,扩建项目的比例33、4%,外延性投资比例为63.9%。与90年代初期相比,当前投资的外延性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三)投资的质量和效益不高。当前投资活动中的主要问题与其说是数量和速度问题,还不如说是质量和效益问题。如果所有的投资都能形成有效的供给,并能在一定的时间内收回投资并获得利润,则投资增长就不存在过热的问题。投资效益不高,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和增长速度的提高,我国宏观投资效益呈下降的趋势。如投资效果系数,1994年为0.71,1997年下降为0.24,2002年更下降为0.15;投资的弹性系数从1997年的1.03,到2002年下降为0.48;投资的边际产出率也从1997年的2.下降为2002年1.08。说明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近几年我国的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四)部分行业投资有盲目和过热现象。受市场供求状况和价格上涨的影响,2010年以来,部分原材料工业和汽车工业投资存在着一哄而上和过热的现象。如钢铁工业2010年1月-10月全国500万元以上的施工项目达3038个,施工规模达3195亿元,完成投资1080亿元,分别增长59%、72.2%和1.27倍;纺织工业在建项目3784个,计划总投资1803亿元,完成投资669亿元,分别增长77.8%、109.9%和110.6%;汽车工业在建项目1320个,施工规模1421亿元,完成投资391亿元,分别增长78.4%、56.3%和110.2%。在这些项目中,既有国有项目,也有民间投资项目;既有原有企业扩大规模的投资,也有新建项目的投资。虽然当前这些行业的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但各类投资主体一哄而上,过度投资,必然在未来几年形成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市场供大于求,产品价格也会下降,这些项目的投资预期效益也难以得到保证。 (五)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增加了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建筑材料市场价格呈快速上涨的趋势。2010年前三季度,建筑材料价格上涨5.7%,其中钢材上涨12.2%。三季度以后,建筑材料价格上涨幅度加快。据中国物资信息中心统计,2010年10月份当月,流通环节钢材价格比2002年同月上涨22.9%,比年初上涨19.5%。尽管当前市场的供大于求状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还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必然会引起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历史的经验证明,投资的快速增长首先拉动投资品价格的上升,并经过一年左右的时滞,带动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1992年到1994年,投资品价格分别上涨15.3%、26.6%和10.4%,同期居民消费价格上涨6.4%、14.7%和24.1%。投资价格上升在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在后,并有一定的滞后期。从目前投资增长和投资品价格上涨情况来看,估计2004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明显高于2010年。 四、保持投资健康增长的建议 当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已进入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如果内外环境和经济不发生重大变化,估计2004年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但增长幅度有可能低于2010年。为保持和促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宏观各项措施要在保持连续性和保护各投资主体积极性的前提下,既要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又要防止投资的进一步升温而导致过热,切实把重点放在改善投资结构和提高投资效益上。 (一)必须继续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即正处于由重化工业向高附加值加工业转化的阶段,也处于要素驱动向投资驱动过渡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需要大量的投资建设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领先的生产设施,以尽快提高我国对先进技术的吸收和创新能力。另外,由于经济发展的高度不均衡,我国一些地区还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也需要加大投资,提高工业化水平。其次,当前我国确实存在着消费率过低的现象,但由于消费问题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尤其是受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广大农村地区和农民收入水平不高,消费能力不强,是影响消费率提高的重要原因,而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又不是在短期内能完成的。消费率较低的状况将维持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一个时期,要保持有一个较快的经济增长率)必须保持一个较高的投资率;而消费率较低,必然是储蓄率较高,这为保持较高投资率提供了一个基础。再次,城市化水平低,是制约农民收入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消费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加速城市化依然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投资的稳定增长,对于稳定经济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着力改善投资结构。调整投资结构,是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技术水平低、消耗大、附加值低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生产要素方面,我国是人力资源丰富而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在资源的可再生性方面,我国是一个可再生性资源丰富,不可再生性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同时,我国又是一个人口众多,就业形势严峻的国家。为了解决就业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应保持轻纺工业等利用可再生性资源工业的投资增长速度,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同时,要逐步提高机械电子工业投资的比重和增长速度,尤其是对利用国际高技术水平的工业投资,应在上给予支持;而对于一般制造业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应在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技术壁垒给予遏制。 (三)更充分地利用国外资源。调节投资的增长,需要从资源的使用环节下功夫。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要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行严格的国内资源保护。一是要从法律上重申和明确各类资源的产权归属,提高资源产权的交易费用,增加国内资源开发的成本;二是从税收、价格上采取措施,提高资源的使用成本,达到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抓住时机,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发展我国经济。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经济要发展,资源的消耗必定要增加。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为我所用,尤其是要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世界资源供给相对过剩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对国外资源利用和开发的力度,继续提高国外资源在资源利用中的比重,解决在利用国外资源中的各种制约因素,降低国外资源的进口关税,合理调整国内外资源的价格关系,使利用国外资源优于国内资源,以便在保护国内资源的同时,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的同时,适当收缩银行贷款投放的规模和速度。2010年投资的快速增长是在财政和货币双扩张基础上形成的,尤其是与金融机构贷款的加快投放有直接关系。针对当前的投资形势,如果继续执行双扩张的,可能会促使投资过热局面的形成和发展。同样,如果实行双紧的财政和货币,则可能造成投资增长速度的迅速下降,导致经济萧条,重蹈90年代后期的覆辙。因此,要实现既要保持投资增长,又要防止投资过热的目标,应实行互相配合的财政货币。在财政继续发行建设国债的同时,实施略微从紧的货币,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但是,在操作过程中,要防止“一刀切”和“急刹车”,保持银行贷款的适度增长,为投资的稳定增长和投资结构的改善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五)合理划分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加快资产存量调整的步伐。当前投资增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复建设严重,在一些行业上存在着各类投资主体一哄而上的现象。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各投资主体的投资领域交叉,投资方向趋同,各投资主体之间存在着进入壁垒,存量调整难以顺利进行。为减少投资的盲目性和趋同性,要加快投资改革的步伐,合理划分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方向和主要投资领域,实现投资活动的有序进行。国有投资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和高新技术领域,把竞争性领域投资更多地让给民间投资主体。同时,要加快竞争性领域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的步伐,把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引导到对国有资产存量的重组和改造上来,以减少民间投资的盲目性和重复建设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