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4~55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了解古诗的类别及其特点。
3.反复诵读,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表达方式。
4.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古诗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意象;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我们研究一首唐代大诗人XXX写的《从军行》。二、解读诗题
1.《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后加上“歌”“引”“曲”“吟”“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说说你对唐朝的边塞有多少了解?(唐朝的首都是长安(西安),当时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三、整体通读
1.自由读古诗,请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教师范读。
4.通过XXX的《从军行》,你看到唐朝的边塞有哪些景物?
5.看图读前两句,你有何感受?带上感情读一读。(戍边将士艰苦、孤寂的生活,怀念家乡。)
6.齐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7.“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将士们面对困难,报国壮志不但没有消磨,而且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四、体会意境
同砚们,让我们一起从头回到唐朝的西北边陲,再一次将所见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牢记戍边的将士,进修他们弃家入塞、奋勇杀敌、许身报国、建功立业的主动进取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从军行
青海
孤城——怀念家乡
黄沙
不还——壮志报国
第2课时
【讲授过程】
一、情境导入,知人论世
1.播放黄河、西岳的图片,请同砚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2.介绍作者XXX及写作背景。
3.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自由读古诗,请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约意思。
2.指名朗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3.指名说说诗的大意,随机指导了解“三万里河”和“五千仞岳”的虚指写法。4.疏浚诗义后追问:
(1)这里的“XXX”,写出的难道仅仅是XXX扬起的尘土吗?(2)听音效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哒哒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3)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老人在流泪,小孩在流泪,妇女在流泪,北宋的遗民在流泪啊!这滴滴流淌的是怎样的泪?
(4)金兵横行,遗民泪尽,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这是何等凄凉、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统统的时候,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你怀着这样的心境读读这首诗吧!
5.参读XXX的《示儿》,深化感悟。
(1)“南望王师又一年”,你可知道,这“又一年”是多少年吗?诗人XXX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曾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砚们,65年啊,780个月啊,个日日夜夜呀!——引读“遗民泪尽XXX,南望XXX又一年。”(2)又一个十年过去了,遗民们苦苦盼望的南宋XXX来了没有呢?背诵XXX《示儿》,南宋王师盼到没有,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但悲不见九州同。)此时此刻,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3)古诗读到这里,你觉得“遗民”的“遗”仅仅是“遗留”的意思吗?(遗忘、遗弃。)是谁早早地遗忘了他们?是谁无情地遗弃了他们?
三、整体参读,体察诗蕴
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XXX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学生齐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后,是诗人一颗怎样的心在跳动啊?
四、情感升华,拓展活动
1.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什么?
面对侵略者铁蹄下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百姓,你想说什么呢?
面对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诗人XXX,你又想说什么呢?
你想对谁说些什么?选择一处,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积累古诗。《春望》《出塞》《题临安邸》《满江红》等。
【板书设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天
下
匹三万里河泪尽(凄凉)
兴
亡
夫江山壮丽遗民
精忠报国
有五千仞岳南望(悲凉)
责忧国忧民
第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音乐)随着悠扬的古乐我们这堂课将走进古诗的画卷,谁先来吟诵一两句XXX的诗句?(生答)读着XXX的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他另一种风格的一首诗,是他“生平第一快诗”,它就是——出示课题。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解题。从课题中你们知道了什么?
2.过渡:由于战乱,XXX一家在他乡异地流浪了八年之久,收复XXX的消息传来,此时,诗人心境会怎样?诗人一听到这成功的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写下了这首到处颂扬的七律名作,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
3.学生自由读诗,请求读正确、流利。
三、理解大意
1.小组讨论。
2.交流了解诗意。
3.带着自己的理解齐读全诗。
四、感悟诗情
1.过渡:诗中意思你们已深刻体会了,那诗中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一份怎样的情感呢?(喜。)(出示课件,思考、讨论)
2.找出诗中“喜欲狂”的句子交流后,学生反复读。交流中相机出现路线图让学生感受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3.深切体会“喜欲狂”心境。
(1)过渡:作者的这份“喜”从何而来呢?为什么收复了XXX诗人会如此欣喜若狂呢?让我们和诗人一起回顾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你就会有切身体会。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背景),师随着画面讲解。
(2)听着XXX这浸透血泪的心声,你们有什么感受?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是什么?请怀着这种心情读读这首诗吧!
(3)过渡:真是“满纸忧愤言,一把辛酸泪”啊!而今,收复蓟北的消息如同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经历了八年之久的战乱终于平定了,此时此刻,诗人心境怎样?会想到些什么?学生发挥想象谈谈想到了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诗人以自己赤诚的爱国情怀抒写出风格迥异的爱国诗篇。有忧愤深广的动情倾诉,也有激情澎湃的昂首浩歌,老师这就有几篇与大家共赏。
2.(出示课件,古诗欣赏)让学生读古诗欣赏。
六、总结全文
历年来,这些光照千古的诗篇为后人所传诵,他们的爱国精神成为后人效仿的楷模,激励着后人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正气歌,让我们承继先人的浩然正气,以自己的满腔热血谱写新的爱国诗篇,让巍巍华夏岿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板书设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喜极而泣
漫卷诗书爱国爱民
放歌纵酒欣喜若狂
归心似箭
【教学反思】
古诗的研究对学生来讲一直都是有难度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结合图片、音乐、视频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者是以读悟情,通过不断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来体会古诗中深层次的情感,这样会越读越有感情,也能帮助学生理解。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讲授内容】
教科书P56~58内容。
【教学目标】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初步领悟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讲授过程】
一、出示资料,导入新课
1.师生一起阅读课前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相关资料。
2.导入:我们怎能忘记抗美援朝中为了XXX而牺牲了的几十万中华儿女?这些中华儿女中有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也有XXX深爱的长子——XXX、自主阅读,读通全文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查查字典、词典。
2.反馈自学情况。
读字词:拟定奔赴犹豫黯然
读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3.在四人小组内分段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互相帮助,纠正出现的问题。4.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个性阅读,自主感知
1.默读课文,把本人深受感动的部分画下来多读几遍,可以把本人的感受批注在文中。
2.学生交流读后感受,教师引导学生重点感知XXX内心的情感波澜。(1)XXX在得知XXX牺牲的消息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XXX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②“XXX!XXX!”XXX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XXX从小就颠沛流离,在父亲身边并没有多长时间。慈父XXX此时已是近60岁的老人了,老来痛失爱子,使他悲痛欲绝。)
(2)当“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将遗骨运回国”“朝鲜方面要求把XXX葬在朝鲜”时,XXX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②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就要搞特殊。(作为一国的领袖、国家的,他强忍悲痛,一切从大局出发,理智地处理了自己的情感。)
(3)当XXX要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时,他是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
②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
(XXX是XXX一家为了中国成功而牺牲的六位烈士中的一位,XXX在做最后的决意时,心底又显露出对亲人的无穷爱恋。)
四、总结全文,深化感悟
XXX把一生奉献给了新中国,奉献给了中国的劳苦群众。此前,他的五位亲人为了中国的奇迹曾经相继献出了生命。此时,这位老人又落空了他挚爱的长子,这是多么剜心的疼痛啊!他不说一句话、不吃一口饭,他黯然神伤,他泪水涟涟,但他却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的尸骨留在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他的爱似山般的厚重,他的情如海般的深邃!他的胸怀如海似山!
五、布置作业,领悟写法
找出文中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理描写、侧面描写的相关语句,并将本人喜欢的语句摘抄下来。
【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青山忠骨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体会XXX在面对电报时,那种痛苦的、矛盾的心情。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如果是一般的父亲,在自己的孩子遭遇不测之后,会怎样,遇到像XXX这样的情况又会如何处理等几个问题来加深对XXX伟大精神的理解。
11.军神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9~62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修生字,掌握并会应用新词。
2.了解课文,体会“军神”一词所包含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XXX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研究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读懂XXX医生称赞XXX的话以及称赞的原因。
【讲授过程】
一、揭露课题
(板书课题)课题让你想到什么?
二、初步感知
1.浏览课文。
2.想一想,谁是“军神”,文中讲了他的什么事?
三、讨论自学
1.通过人物神态、情绪的变化,把握事件的脉络。
XXX:轻轻一笑平静一声不吭戮力一笑
XXX医生:惊疑冷冷柔和生气愣住由衷惊呆XXX肃然起敬
2.从每个细节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他愣住了,蓝色的眼睛里闪出一丝惊疑。”“惊疑”反映出病人伤势严重。“病人一声不吭……居然被抓破了。”说明手术过程对病人来说是痛苦的,而他却一直坚持着,更反映出病人的钢铁意志。
“七十二刀。”正确地数出刀数说明了军人的冷静,更衬托出他的惊人毅力。“你堪称军神!”充裕显露出XXX医生发自内心的赞叹与赞赏。
“肃然起敬”表明XXX医生对XXX由衷的敬佩。
3.体会感情的同时注意朗读语气。
四、全班交流
请同砚们畅所欲言,谈一谈你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1.自始至终,XXX都保持着微笑与平静,他有着惊人的毅力与顽强的意志,堪称“军神”。
2.XXX医生的态度由开始的“冷冷”到最后的“肃然起敬”,是因为这位病人的与众不同,他由衷地赞赏、敬佩XXX。
五、本课总结
大家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地理解了课文,并且,我们又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领导人——XXX。同学们想不想对这位“军神”有更多的了解呢?请大家在课下多搜集一些有关XXX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板书设计】
军神
意志如钢毅力非凡
手术前拒用麻醉
手术中一声不吭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加以引导,从课文中主要的语段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学生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神态的词来体会人物的特点,能力有所提升。
12.*清贫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3~内容。
【讲授目标】
1.研究运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体会XXX同志甘于清贫的难得品质,感受他坚定的志向,崇高的主义。
【教学重点】
进修应用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办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质。
【教学难点】
研究XXX甘于清贫的精神,体会清贫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显示如下材料:
XXX,XXX水师前副司令员。2006年63岁的他因贪污一亿六万万元群众币,被XXX判处死刑缓期履行,他是XXX现在为止公布贪污赃款数额最高且职务最高的军官。在他作案的五年里有四年被评为“优良党员”“优良干部”,还立过两次三等功。
两则资料的共同点是罪犯都是国度高级,都是XXX的带领干部,在款项、权利、女色的诱惑下没能经受住考验,最终锒铛入狱甚至是走上死亡之路。而在物质生活十分匮乏的旧社会,作为XXX高级带领干部更需要款项的给养,但他在款项面前却保持着带领者的一身正气,在威逼迷惑面前临危不惧。他就是XXX的榜样——XXX,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他的清贫人生,感受他的高尚品德。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XXX,江西弋阳人。1922年8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三月转入XXX。先后任赣东北省、闽XXX,XXX、XXX委员,闽浙赣。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XXX称之为“方志敏式”根据地。
三、读一读
1.解题“清贫”。(清贫,即贫穷清廉,贫穷而守节。)
2.听录音范读并指定学生朗读。注意疑难字的读音、标段序、识记字词。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讲述了XXX身为我军带领人却一生清贫,被捕时身无分文的故事。)
四、演一演
请三名同学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表演XXX被捕搜身的经过。(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通过表演体会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重点句子研讨:
1.他们满肚子热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镯金戒指一类的东西,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从我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2.“哼!你不要做出那难看的样子来吧!我确实一个铜板都没有存,想从我这里发洋财,是想错了。”我微笑着,淡淡地说。
五、辩一辩
论题:新时期我国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并且逐渐向小康生活迈进,那么清贫精神是否应该大力提倡呢?(小型辩论会)
正方观点:清贫精神永不丢弃。
反方观点:物质生死水平发达的今天要回绝清贫。
六、总结
清贫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期间都不能摒弃,特别是在物质生死水平高度发达,群众生活普遍到达小康水平的今天,清贫精神愈来愈突出它的重要作用。那些贪官正因为没有清贫精神,没能经受款项、权势的诱惑而走向犯罪的深渊,他们的所作所为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警示。
七、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