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系传播学教研室 张书颖
第一部分:撰写说明
1、本大纲适用的对象为高职专科文、法、传播类及相关专业学生;
2、本大纲是基于课时为60课时新大纲;51课时的参照执行。
3、本大纲基于高职的教学理念“够用为度”和课时的局限,试图作一种尝试,尚需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完善;
4、本大纲为照顾创新思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时间闲置不能涉及到的内容也涵括在内,特此说明。
第二部分:教学进度表
教学内容(章) | 教学周 | 课时 |
第一章 绪 论 | 1——2 | 6 |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和心理基础 | 2——4 | 10 |
第三章 创新思维的基本要素 | 5——6 | 8 |
第四章 创新思维的基本能力 | 7——9 | 12 |
第五章 创新思维的基本类型 | 10——12 | 12 |
第六章 创新的基本技法 | 13——15 | 12 |
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
第一章 绪论———走进创新的新时代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创新作为一门学科的现时代意义、创新的含义、创新思维的含义、创新思维的特征、学创新方法。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的真正含义、特征,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
2、明确学习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开发意义。
2、难点:建立与创新相适应的新观念,抛弃传统的旧观念。
四、课时分配 :6
五、纲要:
一、提升创新能力是时代的呼唤
(一)创新是党的十六大的伟大号召
1、在十六大的报告中的第二部分用了25分钟时间全面阐述了创新的意义。
2、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青春的源泉;
3、十六大以后,全国掀起了创新的热潮。
(二)创新是21世纪知识经济的伟大呼唤
1、知识经济的含义
特指人类历史上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以知识创新为主要动力,以知识分子为主要劳动者,以知识产权为主要资产,以电脑信息网络和知识库为主要工具,以知识产业为主要产业,以知识的创造、传播、交流、学习、应用为主要生产流程,具有全球化、名牌化、加速化等特征的社会经济形态。
2、知识经济是大特征(从人类文明发展史、科技发展史、经济发展形态考察)
(1)主要动力创新化;(2)天人关系和谐化;(3)发展模式持续化;(4)产业结构知识化;(5)生产力结构科学化;(6)生产关系文明化;(7)经济竞争全球化;(8)产品趋势品牌化;(9)生产方式进步化;(10)变化节奏加速化;
知识经济的十大特点是21世纪知识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难点、新热点,也是新机遇、新挑战、新的生长点,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生存和发展。
二、创新思维
(一)创新
1、汉语言中对创新的一般理解:开创、建立,就的,原来没有的;抛弃旧的建立新的。
2、经济学中对创新的一般理解: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重新组合生产要素。
3、我们的理解:“引入加革新”。
(二)思维:人脑特有的机能,即人的认识与思想,狭义的特指理性认识阶段,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构成;广义的不仅包含逻辑思维,还包括形象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等。
(三)创新思维:当人们遇到全新的问题时,不用老经验、老办法,而使用前所未有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得出了新的结论,产生了全新的思维成果。
按层次分为 :
1、就个人而言,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思维过程和类型,以及没有产生的思维成果。属于最广泛意义上的定义。即自我认同。
2、就某个领域、范围而言,这种思维所产生的成果是从未有过的;属于比较广义的。是社会认同和他人认同。
3、就整个人类历史而言,最有极广泛的社会影响,其思维成果带来质的变化;属于最狭义的,也是最高层次的。
三、创新思维的特征
1、新颖性;2、连续性;3、价值性: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4、客观性和现实性;
4、风险性;6、跨越性和综合性;7、开放性和发散性;8、科学性;
四、走进创新的新时代
(一)抛弃一些旧的观念
1、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2、知足常乐;3、迷信权威;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5、打出头鸟;6、墨守陈规;7、一棵树上吊死;8、老二哲学;9、线性思维;
10、盲目乐观;
(二)建立一些新的观念
1、乐于向他人宣传自己的主张;2、选择在有一定压力的环境下工作;
3、时刻关注新思想、新事物;4、敢于坚持原则;5、对别人和自己都高标准、严要求;
6、增强效率观念;7、敢于冒风险;8、成为一个学习型的人;9、增强预测能力;
10、天生我才必有用;
(三)“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内容和学方法)
(四)有“志+智”者事竟成
(五)宣读《创造宣言》 陶行知写于1943年
(六)设计《创造力日记》
第二章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更具活力的思维方式它应具备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它们是创新思维的必备前提。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人的大脑的结构及功能;
2、掌握活化右脑的基本方法;
3、了解人脑目前使用的现状,呵护好人的大脑
4、掌握创新思维必备的心理要素,了解各要素的创新功能;
5、克服不良心理,为成为创新者扫清道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人脑的结构及功能,各种心理要素。
2、难点:人脑的结构及如何活化大脑,各心理要素的创新功能。
四、课时分配:10
五、纲要
第一节 创新思维的脑生理基础
一、人脑的生理结构
(一)人脑可分为左右两个半球
1、它交叉控制着人的左右肢体;2、左脑的功能:IQ
二、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三、概念和语词
四、概念的作用
第二节 概念的种类
1.单独概念、普遍概念、零概念
2.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正概念和负概念
4.实体概念、属性概念、关系概念
第三节 概念间的关系
一、全同关系
二、真包含于关系
三、真包含关系
四、交叉关系
五、全异关系
第二节定义
一、什么是定义
二、定义的方法
三、定义的作用
四、定义的规则
第三节划分
一、什么是划分
二、划分的方法
三、划分的规则
四、分类和列举
第四节概念的概括和
一、属种概念之间内涵和外延的反比关系
二、概念的
三、概念的概括
第三章 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作为思维第二种形式——判断和推理的概述以及由简单判断所形成的各种直接推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什么是判断及判断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
2、掌握判断和语句的关系及判断的种类
3、掌握什么是性质判断,了解性质判断的种类;
4、掌握同一素材性质判断的真假关系;
5、掌握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情况;
6、明确什么是推理及推理的种类;
7、正确理解推理的正确性和逻辑性问题
8、掌握性质判断直接推理及各种推理形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判断的逻辑特征、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及周延性、判断变形推理。
2、难点:性质判断的对当关系、周延性问题、变形推理。
四、课时分配:9
五、纲要
第一节判断的概述
一、什么是判断
二、判断和语句
三、判断的种类
第二节性质判断
一、什么是性质判断
二、性质判断的种类
三、性质判断的真假情况
四、同一素材A、E、I、O之间的真假关系
五、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
第三节推理的概述
一、什么是推理
二、推理和复句、句群
三、推理的种类
四、推理的正确性与逻辑性
第四节性质判断直接推理
一、性质判断对当关系的直接推理
二、性质判断变形的直接推理
第四章 简单判断及其演绎推理(二)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由性质判断构成的间接推理,即三段论推理以及关系判断和推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什么是三段论,了解其结构;
2、理解三段理;
3、熟练掌握三段论的规则,并运用规则检验三段论是否正确;
4、掌握三段论的格及其格的规则;
5、明确关系判断及其种类
5、明确关系推理及其种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三段论及其规则、三段论的各级各格的规则。
2、难点:三段论的格与式、三段论省略式的恢复。
四、课时分配:6
五、纲要
第一节 性质判断间接推理——三段论
一、什么是三段论
二、三段论的公理
三、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四、三段论的格和式
五、三段论的语言表达形式
第二节关系判断及其推理
一、关系判断
二、 关系判断的推理
第五章 复合判断及其演绎推理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复合判断的概述以及由各种复合判断构成的推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什么是联言判断,理解联言判断的真值;
2、掌握联言推理的两种形式;
3、明确什么是选言判断,掌握两种选言判断形式并理解其真值;
4、掌握两种选言推理的形式及其规则;
5、掌握运用选言推理规则检验选言推理是否正确的方法;
6、明确什么是假言判断,分清假言判断的种类,理解不同假言判断的种类的真值;
7、掌握三种假言直言推理的形式和规则;
8、掌握假言选演推理的形势和规则;
9、掌握负判断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选言推理、假言推理、二难推理、各种负判断的等值判断。
2、难点:选言及假言推理的规则、反二难推理的构建、等值判断的语言表述。
四、课时分配:6
五、纲要
第一节联言判断及其推理(略)
一、联言推理
二、联言推理
第二节选言判断及其推理
一、选言判断
二、选言推理
第三节假言判断
一、什么是假言判断
二、假言判断的种类及其真值
三、假言判断的语言表达
第四节假言直言推理
一、充分条件假言直言推理
二、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
三、充分必要条件假言直言推理
第五节 假言直接推理(略)
一、假言易位推理
二、假言换质推理
三、假言易位换质推理
第六节 假言选言推理
一、简单构成式
二、简单破坏式
三、复杂构成式
四、复杂破坏式
第七节假言联锁推理(略)
四、充分条件假言联锁推理
五、必要条件假言联锁推理
第八节负判断及其等值推理
一、什么是负判断
二、负判断的类型及其推理
第九节真值表方法及其作用(略)
一、利用真值表判定复合判断的真假值
二、利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的是否等值
三、利用真值表判定两个复合判断的是否为矛盾判断
四、利用真值表判定复合判断的推理是否有效
第六章 模态判断及其推理
一、基本内容:
本章应该讲授模态判断的基本知识以及由模态判断构成的推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什么是真值模态判断,掌握真值模态判断的种类和真值模态对当关系推理
2明确什么是规范模态判断,掌握规范模态判断的种类和规范模态对当关系推理。
三、纲要
第一节 模态判断
一、模态判断概述
二、真值模态判断
三、规范模态判断
第二节 模态推理
一、模态推理概述
二、模态推理的种类
第七章 归纳推理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归纳推理和探求因果联系五法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明确什么是归纳推理,了解归纳推理的性质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及其种类
2、明确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及其性质 ,掌握完全归纳推理的形式
3、明确什么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什么是科学归纳推理,以及它们的推理形式
4、掌握因果联系的五种逻辑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提高枚举归纳推理可靠性的方法、科学归纳推理。
2、难点:探求因果联系五法。
四、课时分配:2
五、纲要
第一节 归纳推理概述
一、什么是归纳推理
二、归纳推理的种类
第二节 完全归纳推理
一、什么是完全归纳推理
二、应用完全归纳推理的条件
三、完全归纳推理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不完全归纳推理
一、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二、科学归纳推理
三、概率归纳推理(略)
第四节 探求因果联系的逻辑方法(略)
一、求同法
二、求异法
三、求同求异并用法
四、共变法
五、剩余法
第八章 类比推理、回溯推理和假说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类比推理、回溯推及假说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类比推理的实质,掌握和运用及其推理形式
2、理解回溯推理的实质,掌握和运用用其推理形式
3、初步掌握假说的实质和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类比推理的类型、提高类比推理可靠性的方法。
2、回溯推理的实质及假说的证明。
四、课时分配:1
五、纲要
第一节 类比推理
一、什么是类比推理
二、如何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
三、类比推理的作用
第二节 回溯推理(略)
一、什么是回溯推理
二、回溯推理的种类
三、回溯推理的作用
第三节 假说(略)
一、什么是假说
二、假说的形成
三、假说的验证
四、假说的作用
第九章 普通逻辑基本规律
一、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授适用于一切思维形式的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的实质和内容、要求以及违反以上基本规律的逻辑错误;
2、理解充足理由律的实质和内容、要求以及违反该规律的逻辑错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四种逻辑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2、难点:违反各种规律所犯的逻辑错误、不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充足理由律与前三种规律的区别。
四、课时分配:3
五、纲要
第一节:普通逻辑基本规律概述
第二节:同一律
一、同一律的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三、正确理解同一律
第三节:不矛盾律
一、不矛盾律的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不矛盾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三、正确理解不矛盾律
第四节:排中律
一、排中律的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三、正确理解排中律
第五节:充足理由律
一、充足理由律的内容和要求
二、违反充足理由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
三、正确理解充足理由律
第十章 论 证
一、基本内容: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论证的实质、结构及其与推理的关系
2、掌握论证的种类,并能分析其结构;
3、掌握论证的原则和规则,并能分析论证的逻辑错误;
4、明确反驳的实质、结构和反驳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论证的结构、种类、规则、反驳的方法。
2、难点:反驳的方法
四、课时分配:3
五、纲要
第一节: 论证的实质
一、什么是论证
二、论证与推理
三、论证的作用
第二节:论证的种类
一、根据论证所运用的推理形式不同的分类
二、根据论题和论据之间联系方法不同所作的分类
第三节:论证的规则
一、关于论题的规则
二、关于论据的规则
三、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第四节:反驳
一、什么是反驳
二、反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