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验目的
1.观察串联谐振现象,加深对RLC串联谐振电路特性的理解。
2.测定RLC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曲线,了解电路参数对谐振曲线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
1.电路的谐振频率:
RLC串联电路如图4.2.1所示,其阻抗是电源频率的函数,即:
Z=R+j(ωL-)=
当ωL=时,电路呈现电阻性,US一定时,电流达最大,这种现象称为串联谐振,谐振时的频率称为谐振频率,也称电路的固有频率。
即
或
上式表明谐振频率仅与元件参数L、C有关,而与电阻R无关。
图4.2.1 RLC串联谐振电路
2.电路处于谐振状态时的特征:
1在激励电压有效值不变时,回路中的电流达最大值,即:
2复阻抗Z最小,电路呈电阻性,电流与输入电压同相。
3电感电压与电容电压数值相等,相位相反。此时电感电压(或电容电压)为电源电压的Q倍,Q称为品质因数,即
在L和C为定值时,Q值仅由回路电阻R的大小来决定。
3.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① 回路的电流与电源角频率的关系称为电流的幅频特性,表明其关系的图形称为串联谐振曲线。电流与角频率的关系为:
当L、C一定时,改变回路的电阻R值,即可得到不同Q值下的电流的幅频特性曲线。显然Q值越大,曲线越尖锐。
有时为了方便,常以为横坐标,为纵坐标画电流的幅频特性曲线(这称为通用幅频特性),图4.2.2画出了不同Q值下的幅频特性曲线。回路的品质因数Q值越大,在一定的频偏下下降的越厉害,电路的选择性就越好。
为了衡量谐振电路对不同频率的选择能力引进通频带的概念,把通用幅频特性的幅值从峰值1下降到0.707时所对应的上、下频率之间的宽度称为通频带(以BW表示)即:
Q值越大,通频带越窄,电路的的选择性越好。
4激励电压与响应电流的相位差角和激励电源角频率ω的关系称为相频特性,即:
显然,当电源频率ω从0变到ω0时,电抗X由-∞变到0时,角从变到0,电路为容性。当ω从ω0增大到∞时,电抗X由0增到∞,角从0增到,电路为感性。相角与的关系称为通用相频特性。
图4.2.2 不同Q值的相频特性曲线
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是衡量电路特性的重要标志。
三、实验仪器设备
1. 函数信号发生器 1 台
2. 交流毫伏表 1块
3. 双踪示波器 1台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改变信号源频率,找出电路谐振频率f0,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方法。
①电阻电压UR达到最大值的办法确定f0
按图4.2.1连接线路,取L=0.01H,C=0.1μF,R=100Ω,电源US为函数信号发生器输出的正弦信号,调节其输出电压,使US=1伏,并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保持不变。
将晶体毫伏表接在R两端,调节信号源频率f,同时观测晶体毫伏表的读数,当UR达到最大值时(此时电流I最大)所对应的f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f0。
②用双踪示波器确定f0
保持上述的电路和参数不变,将双踪示波器的一个通道接在函数信号发生器的两端,即用于观测US的波形,另一通道接在R两端,即用于观测UR的波形,调节信号源的频率f,当观测到示波器中US和UR两波形同相位时,此时的f即为电路的谐振频率f0。
根据步骤1.中的方法1,测得的f0= KHz;根据步骤1.中的方法2,测得的f0= KHz。
2.在谐振情况下(用方法1或方法2皆可)用晶体管毫伏表测量US,UC ,UL ,UR及UL-C(注意毫伏表量程),并记录入表4.2.1中。
表4.2.1 谐振测量数据
f0(KHz) | US | UC | UL | UL-C | UR | Q |
表4.2.2 R1=100Ω,R2 =500Ω,L与C维持不变
f(Hz) | f0 | ||||||||||||||
UR1(V) | |||||||||||||||
I1(mA) | |||||||||||||||
UR2(V) | |||||||||||||||
I2(mA) |
五、注意事项
1.换接线路时,必须关闭电源开关。
2.在找电路的谐振频率时,要及时调整晶体管毫伏表的量程。
3.测量频率点的选择应在靠近谐振频率附近多取几点,在变换测量频率时,应调整信号输出幅值,使其保持1V不变。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数据,在方格纸上绘出I(f)曲线
2.通过实验总结R、L、C串联谐振电路的主要特点。
七、思考与问答
1. 当R、L、C串联电路发生谐振时,是否有UC=UL及UR=US?若关系不成立,试分析其原因。
2.如何判别RLC串联电路是否发生谐振?
3.根据实验内容中给出的参数,估算电路发生谐振时的频率。